高二生物必修课2第五章测试题汇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4686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生物必修课2第五章测试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二生物必修课2第五章测试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二生物必修课2第五章测试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二生物必修课2第五章测试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二生物必修课2第五章测试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生物必修课2第五章测试题汇总.docx

《高二生物必修课2第五章测试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生物必修课2第五章测试题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生物必修课2第五章测试题汇总.docx

高二生物必修课2第五章测试题汇总

高二理科生物第五章综合检测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与事实不符的(  )

A.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

C.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2.2013年3月初,云南发生严重火灾,据气象专家介绍:

此次火灾的发生与丽江长期持续干燥的天气有关,这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

B.此次森林大火可能导致局部气候的变化

C.大火过后森林的恢复过程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D.本次大火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没有影响

3.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这个事实说明(  )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4.下图为自然界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标号为(  )

A.②③  B.④   C.⑥   D.⑤⑦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  )

A.种群密度有一定规律性的变化而实现的

B.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而实现的

C.生态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来实现的

6.

上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

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7.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D.播放集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

8.

如图食物网中有三种生物分别为A、B、C,假设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要使B获得能量最多,下列正确的是(  )

A.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20%

B.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10%

C.A→B的传递效率为20%,A→C的传递效率为10%

D.A→B的传递效率为10%,A→C的传递效率为20%

9.下图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一个食物链中不同营养级间能量的最高传递效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A.甲=丙+乙 B.甲<乙<丙

C.甲=乙=丙D.甲>乙>丙

10.下图为一个生态系统示意图,有关选项正确的是(  )

A.从生态学观点看,图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B.图中仅有5条食物链

C.细菌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细菌在食物链中占据了若干个营养级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

C.一片草地是最小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D.生态系统种类众多,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12.关于生态成分中的生物部分的不正确叙述是(  )

A.生产者属自养型真核生物

B.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

C.分解者不仅限于腐生细菌和真菌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紧密联系

13.在微山湖中,生长着各种水草、芦苇、藻类等植物,还生活着鱼、虾等动物,还有好氧的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生态系统B.生物群落

C.种群D.物种

14.下列各项能量流动中不属于人们生产研究目的的一项是(  )

A.在牧场上,最好使能量多流向牛、羊等牲畜

B.在农业上,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农作物、蔬菜中

C.在养鱼中,最好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鱼中

D.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储存在动物中

15.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

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这种甲虫与落叶林之间为捕食关系

B.这种甲虫属于次级消费者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物质循环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在能量金字塔中位于底部

16.下面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

B.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C.并非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D.信息传递的作用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一样,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成一个整体,并且有调节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17.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18.白桦树被害虫咬伤后,通过释放一种气体,使周围45米以内的金合欢树都能接到信号,在5~10分钟内大量产生单宁酸。

该信息传递属于(  )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D.生物信息

19.如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20.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

21.下表是对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结果:

种群

能量(107kg·m-2)

2.50

13.30

9.80

0.28

220.00

下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做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  )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22.下图中的圆分别表示:

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

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2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B.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和数量保持不变

C.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长时间保持不变

D.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4.为观察不同水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设计并制作了小生态瓶,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的特殊性表现在(  )

A.不输入能量B.应封闭而不开放

C.缺少分解者D.不进行物质循环

25.森林枯枝落叶层中可发现多种生物,其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  )

A.白蚁B.蚯蚓

C.蜘蛛D.蛇

26.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

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下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  )

A.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B.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C.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

D.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

27.假设如下图所示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人类获得的能量(  )

A.等于10-2NB.少于10-2N

C.少于10-1ND.多于10-1N

28.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

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原因是每个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随呼吸作用散失

B.生产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固定在含碳有机物中

C.次级消费者无捕食者,因此同化的能量较多

D.图中①代表初级消费者的尸体、残落物、粪便等中的能量

29.以下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应用或实例中,属于化学信息传递作用的是(  )

①当蜜蜂散失时,雌蜂(蜂王)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最后把所有的蜜蜂聚集在它的周围

②蜜蜂采花酿蜜,当少数蜜蜂发现蜜源后,就能很快把几里路外的蜂群都引来采集花蜜,到蜜囊装满仍返回原地,而不迷失方向,就是因为蜜蜂分泌的“追踪激素”

③当个别兵蚁发现敌害时,立即向体外释放一种“告警激素”向同伴告警,从而保护种群

④养鸡时在保证营养供应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控制光照时间提高鸡的产蛋率

⑤用一定频率的声波、磁场、光辐射处理谷物、蔬菜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可提高其发芽率,获得高产

⑥利用装有性激素的诱捕器来捕获害虫,预测、预报短期害虫发生的时间和范围,以预防害虫大面积发生

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⑥

C.①④⑤⑥D.①②③④

30.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31.(9分)请据图回答几个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1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________(填字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2)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______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和④分别属于________和________(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3)图2的食物链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常情况下,草、兔、狼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通过____________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32.(9分)低碳经济是以“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为核心的新型经济。

请依据碳循环模式图分析低碳经济的生态学原理。

(1)地球上最活跃的碳循环主要以________形式发生于________碳库和________碳库之间。

(2)现代工业出现之前大气圈碳库长期处于稳态,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代工业生产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人类要给正在“发烧”的地球“退烧”,除了发展低碳经济外,还应积极采取________等措施。

33.(9分)下图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简单淡水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请回答:

(1)此生态系统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

(2)此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是________,淡水虾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_,大鱼与小鱼的关系是________。

(3)若所有水鸟迁徙到别处,则短时间内大鱼数目________,水藻数目________,淡水虾数目________。

(4)若此生态系统中的水绵大量减少,随之会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

A.水藻大量增多     B.小鱼的数目增多

C.水鸟的数目减少D.甲壳类的数目增加

(5)此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在生态学上称为__________。

(6)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图中未体现的两种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

34.(9分)某生物实习小组的三位同学为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用河水、水生植物、植食性小鱼、泥沙、广口瓶、凡士林等材料分别制作了三个生态瓶,如图:

请你分析这三个生态瓶,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三个生态瓶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为________瓶,另外两个生态瓶出现错误的原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三个生态瓶中的小鱼存活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泥沙的目的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欲探究生物个体数量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该如何设计实验?

写出实验思路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9分)(2013·长春模拟)如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kcal(m2·a)。

图2是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请回答问题:

(1)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图1数据反映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判断依据是能量输入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能量输出。

(3)图2所示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__;兔和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___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5)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体内储存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36.(10分)(2013·新课标全国Ⅰ)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等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

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

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

演替阶段

群落类型

植物种类数/种

草本植物

灌木

乔木

1

草丛

34

0

0

2

针叶林

52

12

1

3

针、阔叶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绿阔叶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________演替。

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________条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由上述群落构成的生态系统中,恢复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生态系统。

(3)与草丛相比,针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