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4615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单元教案.docx

《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单元教案.docx

八单元教案

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简单的统计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预测。

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在这一单元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使用平均数的必要性。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认识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

1、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体会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单元教学课时

3课时

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课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课时:

第1课时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

82-82页

备课人:

谢利娜备课时间:

5月21日使用地点:

五年级2班、3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

 

2.能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重点:

认识单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并分析统计图

2、教学过程:

(一)候课1.入室即静,迅速坐到自己座位上。

2.准备:

数学课本打开第82页,练习本净页,直尺或三角板,双色笔脱帽,橡皮,放指定位置,组长督促检查后汇报

3、调整坐姿,回顾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课件出示:

条形统计图:

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

从图中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也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二)课程导入:

条形图又叫条形统计图,它是统计图中的一种,条形统计图分为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

复式条形统计图过渡语: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

 

2.能利用复式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重点:

认识单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并分析统计图

(四)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你找出的数学信息,观察例1、例2、例3,完成以下任务

(1)思考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步骤(例3)

师:

坐姿端正,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5分钟)

(五)、先学环节1

1、学生:

认真自学,同学交流。

2、教师:

首先站在讲台上,目光巡视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进入紧张的自学状态,来回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3、时间到,举手统计学情,“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

4、自学效果展示:

分析例题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怎样获取更多的信息。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步骤

5、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

检测:

找学生回答。

(1)根据(),画出两条互相()。

(2)在()射线上,适当分配()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和()。

(3)在与()垂直的射线上,根据()的具体情况,确定()表示多少。

(4)按照(),画出(),并注明()

答案:

1)图纸的大小;垂直的射线

(2)水平;条形;宽度;间隔

(3)水平射线;数据的大小;单位长度

(4)数据的大小;长短不同的直条;数据

(6)后教

1、先学环节中问题生生、师生讨论,更正

①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时,怎样获取更多的信息。

可以运用横向观察、纵向观察、综合观察、对比观察等多种方法。

2、总结

(1)复式条形统计图用不同颜色(或底纹)的直条表示不同类别的数据,并在图的上方标注出来,这叫作图例。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

标题:

根据统计表所反映的内容,在正上方写上统计图的名称;

画出横、纵轴:

根据纸张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横轴跟纵轴(射线),并在交点处写上0,然后注明横、纵轴分别表示什么(还要写上单位);

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④在纵轴上,根据数值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⑤画图:

按照数据大小,在与水平射线互相垂直的射线上找到相应的位置,然后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标清图例,也就是右上角区分数据条的两种颜色标示

(3)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都能形象地表示数据的多少;把单式条形统计图进行合并就能得到复式条形统计图。

区别:

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同时表示几组数据的多少,还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多少。

(4)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只是要表示两组(或几组)数据,需要用两种(或几种)不同颜色(或底纹)的直条来表示,同时要注明图例。

3、2分钟梳理背记,师提问检测

(七)、当堂训练刚才同学们经历了探索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挑战来了。

必做题练一练1、2题选做题:

见课件

思考题答案:

错解分析此题的错误有四处:

一是在制作统计图时没有写标题;

二是直条的宽窄不一致,如六

(1)班男生人数用1格宽直条表示,而女生人数则用2格宽直条表示;

三是相邻两个班级之间的直条间隔不相等,如六

(1)班与六

(2)班之间的间隔是3格,而六

(2)班与六(3)班之间的间隔是2格;

四是纵轴单位长度不统一,第1格代表3人,第2格代表4人,第3格代表8人。

要求:

坐姿端正、认真计算、规范答题、独立完成,时间:

15分钟

右手握笔,训练开始!

老师当好监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做题,时间到,统计做题情况。

公布答案,同桌互改,组长登记必做题未过关的同学

(八)回归总结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应目标,你是否达到本节课目标?

3、组长登记未过关学生名单,课下监督学习,下节课再次检测,进行加减分。

(九)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同时表示两组(几组)数据的多少,还便于比较两组(几组)数据的多少。

(十)课后反思

第八单元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课时:

第2课时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

84—85页

备课人:

谢利娜备课时间:

5月21日使用地点:

五年级2班、3班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

 

2.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重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理解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并分析统计图

二、教学过程:

(一)候课

1.入室即静,迅速坐到自己座位上。

2.准备:

数学课本打开第84页,练习本净页,直尺或三角板,双色笔脱帽,橡皮,放指定位置,组长督促检查后汇报

3、调整坐姿,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课件出示: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与韩国获金牌的情况统计表。

(二)课程导入: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与韩国获金牌的情况统计表。

 

提问:

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两张表,你打算画什么统计图?

   说说你选择统计图的理由  

 板书课题:

复式折线统计图过渡语: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挑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

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及统计表。

 

2.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教学重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理解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并分析统计图

(四)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你找出的数学信息,观察例1、例2、例3,完成例题,思考以下问题?

1、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定义

2、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

坐姿端正,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5分钟)

(五)、先学环节1

1、学生:

认真自学,同学交流。

2、教师:

首先站在讲台上,目光巡视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进入紧张的自学状态,来回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3、时间到,举手统计学情,“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

4、自学效果展示:

例题中的问题

5、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

试一试例1、例2内容

   思考:

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的步骤。

 

(六)后教

1、先学环节中问题生生、师生讨论,更正

①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怎样获取更多的信息。

可以运用横向观察、纵向观察、综合观察、对比观察等多种方法。

2、总结

A、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用不同的折线表示不同的量,且要注明图例。

B、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写出统计图的标题,标题写在图的正上方

(2)根据两组数据的多少和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确定横轴、纵轴表示的对象。

(3)在横轴上确定间距(间隔)

(4)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

(5)设计图例,把图例标在统计图右上角

(6)根据数据的大小,分别描出两组数据的对应点,再根据图例连接各点。

C、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不但能表示两组(几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可以比较两组(几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3、拓展

折线统计图中的每一条线段与横轴的夹角越大,反映数量的变化越大。

4、易错

下面是平安小学六(3)班和六(4)班两支篮球队4场比赛成绩统计表。

场次成绩/分班级

1

2

3

4

六(3)班

30

38

50

55

六(4)班

40

46

52

48

根据表中数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平安小学六(3)班和六(4)班两支篮球队4场比赛成绩统计图

 

错解分析此题错有两点:

(1)统计图从30分以上,一个单位长度代表5分,而从起点到30分却是一个单位长度代表30分,单位长度没统一;

(2)缺少图例,两条折线分不清各代表哪一支球队。

5、2分钟梳理背记本节课知识点。

师提问检测

(七)、当堂训练刚才同学们经历了探索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挑战来了。

必做题练一练1、2题选做题:

见课件

要求:

坐姿端正、认真计算、规范答题、独立完成,时间:

15分钟

右手握笔,训练开始!

老师当好监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做题,时间到,统计做题情况。

公布答案,同桌互改,组长登记必做题未过关的同学

(八)回归总结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应目标,你是否达到本节课目标?

3、组长登记未过关学生名单,课下监督学习,下节课再次检测,进行加减分。

(九)板书设计复式折统计图

不但能表示两组(几组)数据数量的多少,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可以比较两组(几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十)课后反思     

本课根据例题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新知——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根据学生选择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控,实现分层教学,作到查漏补缺,因材施教。

在课后小结时,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习惯,教师从中获得信息,调整下节课的教学。

 

第八单元第三课时平均数的再认识(认识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

课题:

平均数的再认识课时:

第3课时课型:

新授课教学内容:

87-88页

备课人:

谢利娜备课时间:

5月21日使用地点:

五年级2班、3班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重点:

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候课

1.入室即静,迅速坐到自己座位上。

2.准备:

数学课本打开第87页,练习本净页,直尺或三角板,双色笔脱帽,橡皮,放指定位置,组长督促检查后汇报

3、调整坐姿,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课程导入:

课件出示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⑴1.2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

⑵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

请根据上

面信息解释免票线的合理性。

板书课题:

平均数的再认识

(三)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2、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重点:

灵活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4)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根据你找出的数学信息,观察例1、例2,完成以下任务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方法

2、平均数容易受什么的数据的影响

师:

坐姿端正,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5分钟)

(五)、先学环节1

1、学生:

认真自学,同学交流。

2、教师:

首先站在讲台上,目光巡视全体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进入紧张的自学状态,来回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3、时间到,举手统计学情,“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全部放下,

4、自学效果展示:

例题中的问题

5、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

课件出示检测题

(6)后教

A、先学环节中问题生生、师生讨论,更正

先学环节中的问题

B、知识总结

1.平均数的特点:

(1)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具有反应灵敏、计算简单等优点。

(2)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这是因为平均数反应灵敏,每个数据或大或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

2.求平均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式: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3、平均数的性质

①平均数比最小的数大一些,比最大的数小一些,在它们中间。

②平均数不一定是这一组数据中的数。

③所有的数据都要参与计算,包括0。

④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个数据离平均数越远,对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⑤所有的数据在平均数的上下波动,它们的偏差之和等于0。

⑥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特征,不是其中每一个数据的特征。

C、易错点:

四年级两个班参加植树活动,一班42人,共植树165棵;二班45人,共植树183棵。

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

(165+183)÷(42+45)

=348÷87

=4(棵)

答:

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4棵。

错解分析此题错在把总人数看作总份数了。

求平均每班植树的棵数,应该把班级数看作总份数。

错解改正(165+183)÷2

=348÷2

=174(棵)

答:

四年级平均每班植树174棵

D、2分钟梳理背记本节课知识点。

师提问检测

(七)、当堂训练刚才同学们经历了探索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挑战来了。

必做题练一练1、2题选做题:

见课件

在一次登山比赛中,小明上山时每分钟走30米,到达山顶后,他按原路返回,下山时每分钟走45米。

小明往返一次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分析假设从山下到山顶的路程为900米,则上山的时间是900÷30=30(分),下山的时间是900÷45=20(分),最后用上、下山的总路程900×2=1800(米)除以上、下山的时间和求出上、下山的平均速度。

解答假设山下到山顶的路程为900米。

900÷30=30(分)900÷45=20(分)

900×2÷(30+20)=36(米)

答:

小明往返一次平均每分钟走36米。

提示

设山下到山顶的路程时,把这个路程数设成上、下山时间的整数倍,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要求:

坐姿端正、认真计算、规范答题、独立完成,时间:

15分钟

右手握笔,训练开始!

老师当好监考,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认真做题,时间到,统计做题情况。

公布答案,同桌互改,组长登记必做题未过关的同学

(八)回归总结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对应目标,你是否达到本节课目标?

3、组长登记未过关学生名单,课下监督学习,下节课再次检测,进行加减分。

(九)板书设计平均数的再认识

(1)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具有反应灵敏、计算简单等优点。

1.移多补少                

2.合并均分:

 

(2)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这是因为平均数反应灵敏,每个数据或大或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总份数=总数量÷平均数

(十)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