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544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 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记 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记 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记 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记 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 忆.docx

《记 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 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 忆.docx

记忆

记忆

主要内容

v概述

v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v感觉记忆

v短时记忆

v长时记忆

v内隐记忆

1.1记忆的概念

v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v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2记忆的作用

v记忆作为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和各种心理活动密切联系;

v记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

v记忆联结着人们的心理活动的过去和现在,是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机能。

1.3记忆的种类

•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

•情绪记忆

•运动记忆

1.3记忆的分类

v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v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v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v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

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Tulving,1972)

v情景记忆(episodicmemory):

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Ø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存储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记忆不够稳定、确定

v语义记忆(semanticmemory):

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

Ø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等形式中,很少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比较稳定。

外显记忆与内隐记忆

v外显记忆(explicitmemory):

在意识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v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

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影响,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Anderson,1980)

v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memory):

如何做事的记忆,知觉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的记忆

Ø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予

v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memory):

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予

1.4记忆心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认/回忆编码→存储→提取

1.4.1识记

v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v根据识记材料是否有意义

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有意识记:

识记目的明确、借助一定识记方法、做出意志努力

无意识记:

识记目的不明确、不需借助识记方法、不需意志努力

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的结果比较

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进行思维加工、理解识记材料

机械识记:

简单重复、死记硬背

三种不同材料识记效果的比较

1.4.2保持

保持:

是指人们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巩固的过程。

遗忘:

是与保持相反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过去记住的事物不能正确回忆或再认,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

1.4.3再认和回忆

Ø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确认的过程。

Ø回忆是指过去经验的事物不在眼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2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v记忆的脑学说

Ø整合论

Ø定位论

ØSPI理论

v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Ø反响回路

Ø突触结构

Ø长时程增强效应

v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2.1记忆的脑学说:

整合论

v拉胥里(Lashley,1929)非定位理论

Ø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

v胡伯(Hebb,1949)细胞集合理论

2.1记忆的脑学说:

定位论

v布洛卡(Broca,1960)

Ø记忆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

v潘菲尔德(Penfield,1963)

v鲁利亚(Luria,1972)

v麦克高夫(McGaugh,1972)

2.1记忆的脑学说:

SPI理论

v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

v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

v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

v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2.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反响回路

v神经系统中皮层和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当外界刺激作用于神经环路的某一部分时,回路便产生神经冲动。

刺激停止后,这种冲动并不立即停止,而是继续再回路中往返传递并持续一段短暂的时间。

v反响回路时短时记忆的生理基础。

vJarvik&Essman实验

2.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突触结构

v作为人类长时记忆的神经基础包含着神经突触的持久性改变,突触变化一旦发生,记忆痕迹就会深刻地储存在大脑中。

v老鼠的生活:

迪斯尼&贫民窟

2.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长时程增强作用

v海马的神经元具有形成长时记忆所需要的塑造能力。

在海马内的一种神经通路中,存在着一系列短暂的高频动作电位,能使该通路的突触强度增加,这种强化现象即LTP。

记忆系统

3感觉记忆

v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

v也叫瞬时记忆、感觉登记

3.1感觉记忆的编码

v感觉记忆的编码形式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有鲜明的形象性。

Ø图像编码:

视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

Ø声象编码:

听觉系统对刺激信息的瞬间保持

3.1.1图像记忆(iconicmemory)

v整体报告法(whole-reportprocedure)

Ø速示的方法呈现一些数字50ms,当呈现数字低于4个时,被试可以全部正确地报告出来,当数字增加到5个以上时,开始出现错误,正确率平均为4.5个。

v感觉记忆中保持的信息是否比报告的多些?

3.1.1图像编码

v部分报告法(Sperling,1960)

Sperling(1960)的结果

v整体报告法

Ø回忆不超过5个字母(33%)

v部分报告法

Ø回忆4个字母中的3个(75%)

Ø如果声音延迟太长,回忆迅速下降

v说明:

进入的信息比知觉的多

瞬时记忆的容量

3.1.2声象记忆(echoicmemory)

v莫里(Moray,1965)

Ø“四耳人”

3.1.2声象记忆(echoicmemory)

v达文(Darwin,1974)

Ø“三耳人”

声像记忆的实验结果

v声象记忆的容量比图像记忆小,平均5个左右

v保持时间比图像记忆久,约为4s(Darwin,etal.,1972)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换

v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其余的很快消失。

3小结:

感觉记忆的特点及功能

v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v信息保持时间极短

Ø图像记忆:

0.25s——1s

Ø声象记忆:

1——4s

v记忆容量较大

Ø图像记忆:

9——20bit

Ø声象记忆:

5bit

v感觉记忆痕迹容易消退

v感觉记忆:

记忆系统的“接待室”

4短时记忆

v短时记忆对信息保持时间大约为1分钟左右,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环节。

v包括:

Ø直接记忆:

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编码,就在脑中短暂存储,信息容量相当有限

Ø工作记忆:

对输入的信息再次进行加工与编码,使容量扩大,与长时记忆存储的信息发生相互作用,尤其在信息的意义上进行比较广泛的联系,故经过编码的信息能够进入长时记忆永久的存储

v短时记忆最重要的是对刺激信息的编码:

对刺激信息进行简约、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认知结构的形式的加工过程

v代码(code):

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

v短时记忆的编码主要使以言语听觉形式(听觉代码)进行的

4.1短时记忆的编码

vConrad,1964的实验一

Ø被试对字母听觉的混淆,在听错的情况下,会以什么字母代替?

Ø被试:

300名邮局的雇员

Ø在噪音背景下听字母BCPTV([i:

]);FMNSX([e])

Ø刺激信息以5s/个的速度呈现,听完后被试在纸上写上自己认为听到的字母

实验结果

Conrad,1964的实验二

v在视觉呈现条件下,结果如何呢?

v被试:

300名邮局的雇员

v视觉呈现以上10个字母组成的列表

v刺激信息以0.75s/个的速度呈现

v列表呈现后,被试立即写下自己所记得的字母在哪个正确的列表位置上

实验结果

解释

v短时记忆的信息代码主要使听觉代码,信息存储主要以听觉形式为基础来加工处理的

v即使刺激信息以视觉形式呈现,其信息的编码仍具有听觉性质。

通过形-音转换,以声音的形式在短时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与编码和保持

v威克格林(Wickelgren)通过记录读者喉、舌等有关部位的肌电发现,人在阅读过程中是借助于内部言语进行的

AVL单元

v视觉接收到的字母、词汇和语句,通过内部言语的形式转换为言语运动器官的动作模式,因此,在短时记忆的加工中,可能存在言语动作代码和口语代码,但目前尚无法区分对刺激信息加工时的声音混淆还是发音混淆

v在认知心理学中,常把听觉的(Auditory)、口语的(Verbal)、语言的(Linguistic)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用以说明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编码与存储

是否存在其他的编码形式呢?

v短时记忆的信息储存除了采用听觉编码形式以外,是否还存在视觉编码形式?

v相关实验(Posner,1970)

实验安排

v刺激呈现方式

Ø两个字母同时并排呈现给被试(AA/Aa)

Ø第一个字母呈现后,间隔短暂时间后呈现第二个字母(A-A,A-a)

v任务:

判断一对字母是否相同,并按下反应键,记录反应时间

4.1短时记忆的编码

v视觉编码

4.2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

v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办法

v机械复述:

保持性复述,简单重复信息

v精细复述:

心理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

v机械复述并不能加强记忆(Craik&Wathins,1973)

4.3短时记忆的遗忘进程

阻止复述的短时记忆遗忘速率(Peterson,1959)

4.3短时记忆的遗忘:

干扰&消退?

v沃,诺尔曼(Waugh&Norman)实验

Ø1479512643872905(伴纯音)

Ø要求被试报告探察数字后面的数字

(1)

Ø呈现方式

◆固定干扰项目数

◆快速呈现(4个/s),隔4个数字—间隔1s

◆慢速呈现(1个/s),隔4个数字—间隔4s

◆固定间隔时间

◆快速呈现(4个/s),间隔4s—隔16个数字

◆慢速呈现(1个/s),间隔4s—隔4个数字

4.3短时记忆的遗忘:

干扰&消退?

v固定间隔数字(干扰)

Ø证实时间是影响遗忘的因素(支持消退)

v固定间隔时间

Ø证实干扰是影响遗忘的因素

v快速与慢速尽管间隔数字(干扰)不同,但随时间的增加,遗忘率同步增加,说明短时记忆的遗忘是由时间引起的

v快速与慢速在相同的间隔时间下,间隔数字不同,遗忘率同步增加,说明短时记忆遗忘是由干扰引起的

实验的实际结果

4.4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v信息的检索是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v系列扫描是从头到尾巴扫描,还是自动终止?

v斯腾伯格(Sternberg,1969)

平行扫描?

v平行扫描(parallelprocessingscanning):

测试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同时进行比较的扫描方式。

反应时不会随识记项目数量的记忆集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自动停止扫描?

v自动停止系列扫描(serialexhaustivescanning):

指在记忆集中检查出所要的项目后即停止比较,即在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同一项目匹配以后,就不再搜索下去。

完全系列扫描?

v完全系列扫描(serialexhaustivescanning):

指对记忆集中的全部项目都在顺序检查一遍,然后才判定识记项目与记忆集中的某个项目是否匹配,看它是否包含在记忆集中。

对Sternberg研究的质疑

v实验中最多只应用6个数字作为识记项目,与短时记忆容量有出入。

v该理论认为短时记忆的提取是从头到尾的系列扫描,但无法正确解释系列位置效应(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v该理论在解释信息加工的个别差别(速度和风格)方面力度不够。

4.5小结:

短时记忆的特点

v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5—20s,不超过1分钟

v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组快

v短时记忆的信息可以被意识到

v短时记忆的信息通过复述可以转入长时记忆系统

课堂小试验:

Miller(1956):

神奇的7±2

DJIBMNYSEWSJSEC

v因人、因事而异

短时记忆中对信息的控制

v复述

Ø维持性复述

Ø精细复述:

意义

v组块化(Chunking):

在对信息加工与编码的过程中,当个体把几种水平的加工代码,归并成一个高水平的,单一认知代码的过程

4.6短时记忆信息缓冲原理

5长时记忆

v长时记忆是指存储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时间长,容量没有限制

v信息来源

Ø对感觉记忆的信息的加工

Ø感觉记忆的信息

v信息可能终生不忘

5.1长时记忆的编码

v长时记忆的信息编码就是将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框架)内,或把一些分散的信息单元组合成一个新的知识框架,将材料进行组织可以使输入信息有效地进入长时记忆。

Ø按语义类别编码

Ø以语言的特点为中介进行编码

Ø主观组织

语义编码:

层次网络模型

v长时记义中语义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概念在记忆系统是有联系的,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

“金丝雀”、“鲨鱼”等叫0级概念,“鸟”、“鱼”等叫1级概念,“动物”叫2级概念。

要领的级别越高越抽象,加工所需要的时间也越长。

v对信息分级储存(Collins&Quillian,1969)

v批评:

熟悉效应、典型效应等。

语义编码:

激活扩散模型

v激活扩散模型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

网络上每一个概念是一个节点,连线长短表示概念之间联系的远近(短近长远)。

概念的特征不一定分级贮存。

v当一个概念被受刺激或被加工,该概念所在的网络节点便被激活,然后激活便沿连线向四周扩散。

这种激活的数量是有限的,一个概念愈是长时间受到加工,释放激活的时间也愈长,从而有可能形成熟悉效应,另一方面,激活也遵循能量递减的规律。

编码特异性与提取

v编码特异性原理:

信息编码方式与提取

方式之间的匹配

v情境(提取线索)

Ø听课与考试在同一教室比较好

v状态依赖记忆

Ø潜水员水下记忆单词

5.2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

v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v信息存储的条件和方法

5.2.1信息存储的动态变化

v量:

存储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逐渐下降;

v质:

Ø内容简略、概括,不重要的细节将逐渐趋于消失

Ø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有意义

Ø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

v记忆恢复:

学习某材料后间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5.2.2信息存储的条件和方法

v组织有效的复习

Ø及时复习

Ø正确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Ø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v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v科学用脑

5.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v回忆:

从LTM中即刻提取信息

v再认:

明确某种事物是否遇到或学习过

填空与选择题的差别

v证人证词可靠吗?

记忆与证人证词

vE.Loftus(1975,1979,1993)

v引导提问与目击报告

Ø预先假设(presupposition)

◆Howfast(stopsign)?

◆Didyouseethestopsign?

----Yes!

(53-35%)

Ø只要被问过,就有可能进入记忆

Ø记忆差的人特别容易感受错误信息

v重大事件激发情绪反应,加强了核心信息的记忆,但可能忽视周边细节的记忆。

5.4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vTOT现象(Tip-of-the-tongue)

v不完全遗忘:

能再认,不能回忆

v完全遗忘:

不能再认和回忆

v临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vb=100k/[(logt)c+k]

vb:

保存量

vt:

时距(分钟)

vc:

常数1.25

vk:

常数1.84

5.4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

v痕迹消退学说

v干扰抑制学说

Ø前摄抑制(proactiveinhibition)

Ø倒摄抑制(retroactiveinhibition)

v压抑说

v提取失败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抑制规律:

v前摄抑制

Ø抑制程度随先前学习材料的数量增加而增加;

Ø先前学习次数越多,抑制程度越大

v倒摄抑制

Ø先后材料的形似程度

Ø先学习的材料巩固程度越好,倒摄抑制则越小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effect)

6内隐记忆

v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其根本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memory)或无察觉记忆(unawarememory)。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

v加工深度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

v信息保持时间不同

v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

v呈现方式的改变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

v干扰因素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

6.1加工深度对两种记忆的影响不同

vGraf,1984年实验:

单词词表

Ø评定对单词喜爱程度,不要求记忆——以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写出第一个想到的词

Ø评定对单词喜爱程度,要求记忆——再认

Ø检索含特定字母的单词,不要求记忆——以前三个字母为提示,写出第一个想到的词

Ø检索含特定字母的单词,要求记忆——再认

结果:

v内隐记忆受作业任务类型(加工深度)的影响程度较小

v外显记忆受影响程度明显

6.2保持时间

vTulving,1982;朱滢,1989

v内隐记忆随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6.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

6.4呈现方式的改变

——感觉通道效应

6.5干扰因素

v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v内隐记忆很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