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保传媒杨玘屯民间泥彩塑集成1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4481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永保传媒杨玘屯民间泥彩塑集成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许永保传媒杨玘屯民间泥彩塑集成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许永保传媒杨玘屯民间泥彩塑集成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许永保传媒杨玘屯民间泥彩塑集成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许永保传媒杨玘屯民间泥彩塑集成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许永保传媒杨玘屯民间泥彩塑集成14.docx

《许永保传媒杨玘屯民间泥彩塑集成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永保传媒杨玘屯民间泥彩塑集成1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许永保传媒杨玘屯民间泥彩塑集成14.docx

许永保传媒杨玘屯民间泥彩塑集成14

四、李永连世家

李永连(1928—1987),浚县黎阳镇杨玘屯人。

他从小跟父辈学会了捏泥咕咕,所创作的作品粗犷、夸张,造型生动,神态毕真,古拙凝重,有力量感。

1988年3月被授予“河南省民间艺术家”称号。

李永连自己介绍过小时候学艺的经过:

“我五六岁跟俺爹学捏咕咕、小燕,因家穷,没上过学,大人捏个,教我捏个,捏来捏去就会了。

我年纪大些,每天晚上给我布置任务,完成后睡觉,不然,不准睡觉。

解放前捏,解放后还捏,给生活可以补一补零花钱。

李永连的儿子李明峰也是小有名气的泥咕咕艺人。

李明峰1958年2月出生,1966年至1973年在本村上小学,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

他从1965年起跟随父亲李永连学习泥塑技艺,已是家族第八代传人。

几十年来,忙时务农,闲时随父亲在家做泥塑。

作品主要有动物、人物和骑马人等,样式古朴大方。

李明峰是这样介绍他父亲的:

“父亲兄妹五人,弟兄三个,都会捏泥哨。

过去抓壮丁年代,老大出去了,没了音讯。

老二叫李永长,当时在队里挣个工分,加班捏个咕咕,在正月会上卖个零花钱。

有时还到外地销售,记得父亲有次说过,在山东卖咕咕时非常抢手,没买到的由于情绪激动,把篓都蹬翻了。

他(李永连)的作品有猴、狮、

双头马(高7㎝,李永连,张希和藏)猪八戒(高13㎝,李永连,张希和藏)羊(高6㎝,李永连,张希和藏)

兔等,传统作品都会捏,要啥捏啥,捏啥像啥。

代表作品是狮子蹬绣球,现在作品已没有了,近20公分高。

五、温清祥

温清祥生于1931年5月,浚县城关南关人。

他多才多艺,纸扎、绘画、油漆、镀镜都干过,擅长泥塑和面供。

大伾山、浮丘山上一些庙宇中的塑像都是他捏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爱钻研爱琢磨,对所塑的形象都要研究个透,每一件衣饰和道具都要有根据、有说头,成了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温清祥少时穷苦,讨饭为生。

1938年,包括他父亲在内的全家七口人被日本兵杀害,母亲带着他姊妹三个靠流浪讨饭为生。

温清祥摇着小花鼓,唱着《十二月对花》等民间小调讨馍吃。

他没上过学,却学会了识字、写字,晚年竟然写出了数十篇文章,总结自己的一生经历和对纸扎、泥塑等行业的经验体会。

长子福喜将这些文章复印出来,汇编成一个册子,请名书法家写了书名,叫《清祥文稿》。

摘录数篇在下面(括号中字为编者所注):

温清祥说起泥塑来连比划带表情根(跟)舅父学手艺:

我舅父名叫张金奎,居浚县城西南八里高庄村。

他门里出身,租(祖)传手艺为:

抓胎塑像,功(工)笔各路神仙画像,糊纸扎,搞油漆,扎顶棚等,是浚县、滑县方面的名艺人。

他捏塑过浚县浮丘山的元君圣母和灵山殿三尊老奶。

塑过大伾山天齐庙的东岳大帝和两廊的十殿阎君。

捏塑过浚县姑山白衣阁。

等等别(也)不多述。

他一生的泥活和纸活曾和滑县董固陈、王礼安名师,上官村的郭秀普名师对过两次作。

很出名,因此都称他为名师。

我在他家学艺十二年之久。

我十三岁自己独立捏、画过一座关帝庙:

我学活较早,十三岁那年,以(已)经会做活啦。

那年春曾在小河乡康庄村,自己连捏神带画庙墙,做了一次庙活的全部工程。

庙内泥胎是关羽、周仓、关平三位。

关羽坐像四尺高,平怒像,卧蚕眉,单凤眼,五络长须,头戴蓝色巾盔,身穿黄金甲,外照(罩)禄(绿)蟒,半文半武,称“协袍亮甲”,戏剧称“扎靠穴蟒”。

左首配神关平。

大平像,头戴盔名叫“二郎叉”,身穿金甲,脚蹬云头靴,(手捧)“廷侯协天印”。

匠名为“提衣布肚大帅”。

下首配神为“周仓”,黑紫脸膀(庞),大暴像,头盔名叫“八面微”,身穿开山甲,手执关公的“青龙偃月刀”。

提衣布肚大帅。

庙内彩绘叫做画庙墙。

东山墙画的是“三请禇(诸)葛亮”。

西山墙画的“三战吕布”。

两山尖画的青墨画“张谦和李白”,唐代八仙中的两位散仙。

后大墙画的青墨画“穿云龙”。

双扇门上画的是一个黑脸,一个红脸。

二人头戴帅盔,身穿楷(铠)甲怀抱鞭、锏的两尊廷武大帅,名叫敬德和秦琼。

这是我初出茅卢(庐)的第一次做作,可算是此次自传的开场白吧。

捏“面供”:

捏面供也叫捏看供。

每逢办白事人家做纸活(纸扎)时都要叫给捏座面供,是古来俗风。

捏面供先得把面炀(烫)好,炀得不软不硬又不毯(粘)手方行。

捏面供无有规定都捏什么,匠人自便。

大多捏十二属像(相)和一些古代戏剧人物。

其次捏一些瓜果之类,如黄瓜、茄子、西瓜等。

捏花红(苹果中的一种),我从八九岁起就最(能)捏花红。

花红,是用熟鸡蛋制做(作)的。

但是煮鸡蛋是个技术,煮轻了拿不起来,煮老了一捏就烂,凡捏花红都是自己去煮,估量着时间,煮好后蛋皮一扑,用手捏住(着)鸡蛋两头

夜打登州(前秦琼,后中杨林,高约30㎝,温祥清)

面供水潮八仙之铁拐李、何仙姑、汉钟离(高约27㎝,温清祥)

往里慢慢按,按成花红样,弄个树叶,把往里一插,用□羊(洋)粉色一染,活象(像)真花红一样,非常好看。

过去捏面供不论捏什么,全是用面制做的,所以叫作面供。

已经失传不用了。

现在演变成了纸供,用纸糊身,按上个小泥头就行了,完全失去了捏面供的古来面貌。

温清祥的一些大型泥塑作品至今尚被供奉在庙宇里,受到善男信女们的顶礼膜拜。

他的一些小型泥塑、面塑作品则被北京和新加坡有关机构收藏,已见不到实物了,但仍能从一些照片中看出他的才艺。

温清祥1958年和本县甘草庄人李士爱结婚,育有三子二女。

他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收了七个徒弟:

苏自安、付廷贵、李全旺、

毛奇、付永利、王清文、付玉田。

徒弟们在不同的艺术领域各有所

长,都能独当一面。

六、张保合世家

张保合生于1935年,是个文盲,浚县黎阳镇杨玘屯人。

他从小随自家大人学捏泥哨,祖传技艺,上面记不清有几代,但从老爷时算起,至他已有四代。

作品以传统风格为主,传统的品种都会做,特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飞禽、牲畜,尤其擅长捏羊。

张保合口述说:

从十几岁时就开始跟父亲捏,爷、老爷都会捏,再上面就记不清了。

我父亲叫张永富,弟兄两个。

我弟兄四个,(我)排行第二,都会捏咕咕。

目前,老四已经去世,老大、老三现在已不捏了,年青人捏的也少了,他们都出去打工,对这门手艺的收入看不到眼里。

小时候,没什么可玩的,只有跟着大人捏。

十七八岁时,村中有教拳的。

为了出去玩,弟兄四人每人必须完成家大人交的200个小燕、小猴、小狮、小猪八戒的任务,当时基本上都是我最先完成任务。

过去,我在西头咕咕厂捏泥咕咕,由于年龄大加上得过一次病,双手已不太活便,所以回家了。

小时候学捏咕咕,主要是为赚个零花钱,平时捏,攒到正月会时卖。

除了在正月会上卖,有时还拉着拉车到新乡、开封、邯郸等地去卖。

与别人搭个伴,每人拉着一车咕咕到邯郸去,一个来回需要半月时间,卖需要两天左右,主要时间都花在了路上。

我原来主要是捏小咕咕、小燕、小狮子、小骑马人。

主要有羊、马。

羊有灵气,神态毕真,非常有特征。

我父亲捏的马脖子长,腿短,非常有特点,受到很多人夸。

(2011年10月26日)

张家传承谱系:

第一代张连魁(清朝),第二代张金海(1877—1958),第三代张永富(1909—1986)、张永全,第四代张保清(妻王东华)、张保合、张保明(妻盘春莲)、张保然(1948—2008,妻于爱丽)。

 

七、其他老一代艺人

许德勤(1920—1994),男,浚县黎阳镇杨玘屯人,从小受父母影响,学捏泥咕咕。

主要作品有动物、人物。

刘玉英(1925—2003),女,浚县黎阳镇杨玘屯人。

她多才多艺,剪纸、刺绣、绘画、泥塑样样掂得起,尤为擅长捏咕咕鸟(斑鸠)和各种小动物。

1986年9月,她应邀进京,到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院展演泥咕咕捏制技艺。

王清浚,男,1930年出生,农民,家住浚县黎阳镇杨玘屯。

从小学艺并习绘画,擅长做各种动物和《西游记》题材,作品多次获奖,现为浚县蓝田泥咕咕文化艺术专业合作社社员。

耿玉花,女,1932年出生,小学文化程度,家住浚县黎阳镇杨玘屯。

1959年到本村跟随丈夫学捏泥咕咕至今。

王福田(1933—2011),男,农民,小学文化程度,家住浚县黎阳镇杨玘屯。

从小随祖父学捏泥玩,代表作品有十二生肖、怪兽、骑马人等。

造型古朴灵动,生活气息浓厚,多次参加展销活动并获奖。

王福田将泥塑技艺传于儿子王希才。

王希才1963年出生,小学文化程度,擅长捏制老虎、怪兽、小泥娃娃等,现为浚县蓝田泥咕咕文化艺术专业合作社社员。

王希才妻子张学荣1961年出生,小学文化程度,1984年嫁到杨玘屯跟着学做泥咕咕,擅长捏制泥咕咕,现为浚县蓝田泥咕咕文化艺术专业合作社社员。

马兴叶,男,1935年3月出生,小学文化程度,农民,家住浚县黎阳镇杨玘屯。

1948年起随祖父马守信学习泥塑技艺。

独创“古风毛头猴”,近时创作戏曲人物《七品芝麻官》,作品自然纯朴,有较高的欣赏性,在浚县古庙会及其他庙会上深受香客喜爱,作品销售量较大。

张保俊,男,1936年12月出生,小学文化程度,农民,家住浚县黎阳镇杨玘屯。

1946年起随父亲张永敬学习泥塑技艺,家族第七代传人。

1948年前后在本村私立学校上学,下学后务农。

几十年来张保俊从未间断泥塑创作,主要作品有泥咕咕、燕子、小狮子、小马等泥塑品种。

熊树昌,男,1937年出生,小学文化程度,农民,家住浚县黎阳镇杨玘屯。

自幼开始学习捏泥咕咕,至今不辍。

熊树昌妻子张爱菊,1939年出生,小学文化程度,农民。

她1958年嫁到杨玘屯后跟随丈夫学捏泥咕咕,至今未中断。

张保贵,男,1938年3月出生,家住浚县黎阳镇杨玘屯,幼时随父亲张永平学捏泥咕咕,农闲时在家做泥咕咕养家糊口。

1978年将技艺传给儿子张学芳。

张学芳出生于1967年11月,初中毕业在家务农,农闲时跟父亲学做泥玩。

张保贵父子主要作品有人物、动物等。

张如香,女,1939年9月出生,小学文化程度,农民,自1957年嫁到浚县黎阳镇杨玘屯,开始跟随丈夫李明臣学习泥塑技艺,后经自己潜心研究,学有所成。

主要作品有泥咕咕、燕子等各种飞禽走兽。

张学存,男,1939年出生,小学文化程度,农民,家住浚县黎阳镇杨玘屯。

1949年左右开始随父亲张保成学习泥塑技艺,家族第七代传人。

作品主要有泥咕咕、小狮子、小燕子等数十个品种,尤其擅长捏制泥咕咕(斑鸠),泥塑技术不断得到传承与发展。

第三节承上启下的中年一代艺人

浚县许多中年一代泥咕咕艺人,按实际年龄来说属于老年人了,但十年“文化大革命”耽误了他们从艺的时间,所以艺龄有限,他们艺术生命最活跃的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中年一代艺人既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也是现今浚县泥塑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一、泥猴张世家

泥猴张的本名叫张希和,1942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程度,家住浚县城镇。

家族第一代张春林、张寿氏,

第二代张登仑,第三代张万和、张道和、张心和、张希和,第四代张福彬,第五代张乐。

张希和1952年起随父张登仑学习泥塑技艺,是家族第三代传人。

张希和1959年至1968年在小河供销社当营业员,1969年至2004年在县文化馆工作。

退休后泥猴张以泥塑泥猴为主,在书法、绘画等艺术创作和研究上都有独到的见解。

泥猴张作品自成体系,泥猴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有立、卧、行、睡猴和杂技猴等。

他的猴画作品构图新颖,点线面合理,黑白灰的墨韵很浓。

张希和泥塑代表作品有《千猴迎奥运》、《百猴阵》等,1994年单个泥猴被编入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

第四代传人张福彬自幼随父亲捏泥猴,得家道真传。

他的泥猴作品对猴子五官和表情给予拟人化的夸张,而肢体则作简单化的虚拟、模糊处理,重在神似。

泥猴张曾多次出国展演和讲学,广收弟子。

拜门弟子有曹长旭、李惠君、张振伟、张兰宝、牛金龙、王琰、陈金、丁峰、万志军、卢建民、赵春生、朱华梅、孟洁、李冰、李自强、王海岭、杨胜九、李玉清、潘胜华、徐忠义、叶畅、李俊达(新加坡人)、加枫(加拿大人)等。

二、李明春世家

李明春出生于1943年,浚县黎阳镇杨玘屯人。

他十几岁就开始学捏泥哨,作品包揽一切,尤其是擅长捏泥咕咕、骑马人、小兔子,全部为手捏。

他的妻子叫杨秀兰。

李明春的口述:

祖祖辈辈都捏泥咕咕,现在只知道爷、父亲捏,再往上就不记得了。

父亲叫李永仓,弟兄三个,都会捏。

我弟兄两个,弟弟李明秀,现在民政局看门,都会捏。

当时捏泥咕咕,主要是在正月庙会上买,也有来批发的。

过去收破烂的“镗镗锣”(货郎)是整筐整筐的收,

用泥咕咕换取他们哄小孩用的“小东西”。

过去,清丰、安阳等地专门有收泥咕咕的,家中很多泥咕咕都送到了那里,他们主要用泥咕咕交换货郎的破烂。

春节前,村中有很多外地的买家来,大筐小筐的把泥咕咕收走。

当时除了种地,长年捏泥咕咕,全家人都捏,满屋都是,主要是为了卖个零花钱。

捏泥咕咕时,先是每人捏,各种题材、造型的都捏,小孩主要用模具扣,作品晾干、烧制后,再全员进行彩绘。

现在我主要是正月会前捏,孩子、孙子都不捏了,有打工的、做生意的、上学的,他们不捏主要是因为泥咕咕收益慢,并且价钱不高,不是发财致富的门路。

传统的泥咕咕作品我都会捏,(代表作品)主要有骑马人、小兔、大咕咕,凭着特色的绘画、着色,我的作品光亮、新鲜,但又不失传统美,非常有特点。

(2011年10月26日)李家传承家谱:

第一代李文录,第二代李林楷,第三代李永昌(1904—1981),第四代李明春(妻杨秀兰)、李明秀,第五代李信建(妻邢俊莲),第六代李志祥、李晴、李静。

三、陈锡号世家

陈锡号1951年4月出生于浚县黎阳镇杨玘屯,小学文化程度,农民,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跟随祖父陈修林学习皮老虎制作技艺,是家族第十代传人。

虽然杨玘屯制作皮老虎现今仅剩下他一家了,但他和妻子王菊梅仍坚持每年制作,每年擓筐上正月庙会销售。

陈家第八代传人陈修林(1896—1990),六七岁时开始随父亲学做皮老虎。

作品制作工艺精细,美观大方,深受消费者喜爱,在焦作、安阳、开封等周边地区流行。

陈修林孙媳妇王菊梅讲:

俺爷陈修林说,从小就开始跟随父辈学做皮老虎,上面有多少代已记不清了。

皮老虎主要是在正月会上卖,春节前的腊月,外地人也来批发,并且带不齐货,就住到这儿。

皮老虎又叫泥皮虎、咕叽虫,结构复杂,制作程序比较多,原材料主要是皮毛、毛头纸、黄河沉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皮毛主要来自河北邢台皮毛厂家的下角料,90年代以来在焦作、新乡等周边地区进货。

皮老虎一般都是在春冬雨季做。

春天暖和易干,把一年

所需要的泥头、泥底准备齐全。

到了冬天人闲,全家祖孙几代人就坐在室内,有的给玩具头部美容,有的做身部皮块粘接,有的做产品成型,为正月庙会备货。

做皮老虎主要是为维持生计。

过去,皮老虎价格低,几分钱一个,批发只有2分钱。

(2011年10月26日)

陈家传承谱系:

第一代陈富年;第二代陈明顺;第三代陈金齐;第四代陈全发;第五代陈才福;第六代陈德山;第七代陈连科,妻韩氏;第八代,长子陈修文(1893—1960,妻吕氏),次子陈修林(1896—1990,妻庞氏),三子陈修德(1899—1975,妻王氏);第九代,陈修林长子陈子会(1926—1954),妻杨凤英;第十代,陈子会长子陈锡号,妻王菊梅;第十一代,陈锡号长子陈俊杰,妻李守艳;第十二代,陈俊杰长子陈梦磊。

四、刘顺福世家

刘顺福,1951年4月出生,家住浚县黎阳镇杨玘屯,1963年起随父亲刘本然学习泥塑技艺,是家族第八代传人。

他1968年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

几十年来,刘顺福专注古老而传统的泥塑艺术,并潜心研究,泥塑技艺日趋成熟。

他的作品随意遣性、纯朴自然,尤其是他的泥坯狮子,手捏泥坯,经过烧制,未上彩,神态稚拙而不失威猛,富有力量感。

作品主要有人物、走兽、飞禽三大类,数百个品种。

刘顺福家中的货架

刘本然老夫妻都还健在。

刘顺福这样介绍他的父亲:

他(指刘本然)1934年11月出生,老家就是杨玘屯。

7岁时随父刘文华学捏泥咕咕。

学捏泥咕咕的原因:

一是卖个零花钱,二是没其他事学个手艺,三是为了养家糊口。

捏泥咕咕时,全家上阵,因为价钱低,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追求数量。

旧时,除了种地,就

是捏咕咕。

到了冬天上冻时,用锯沫、谷皮或麦糠,(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用煤火,把咕咕熰热到烧手,然后用红松香或黑松香擦。

(上色的泥咕咕)白土打底,最后用洋绿、洋粉等画图案。

70年代时,拉板车带着泥咕咕到新乡去卖,拉的狮子一两天就卖完了,有死头、

活头狮子,两三块钱一对。

代表作品有狮子、骑马人,传统作品他都会捏。

(2011年12月11日)

刘家传承谱系:

第一代,刘禄林;第二代,刘金财;第三代,刘海源;

第四代,刘增宝;第五代,刘广玉(1868—1938),妻王氏;第六代,刘广玉长子刘文生(1895—1945,妻王氏),次子刘文华(1898—1951,妻裴氏),三子刘文山(1904—1977,妻秦氏),四子刘文彬

(1910—1930);第七代,刘文生长子刘好然(妻邓春梅),刘文华长子刘浚然(1932—2000,妻马氏)和次子刘本然(妻王廷凤),刘文山长子刘存然(妻王青莲)、次子刘太然(妻张自兰);第八代,刘本然长子刘顺福(妻刘现英)、次子刘顺新(妻刘新梅)、三子刘顺增(妻张国玲)、四子刘顺堂(妻侯喜青),刘存然长子刘新堂(妻赵喜真)、次子刘新学(妻李顺梅),刘太然长子刘中信(妻吕麦花)、次子刘信国(妻李月芹)、三子刘同信(妻赵现红)、四子刘希信(妻毛英华);第九代,刘顺福长子刘胜龙、长女刘素利、次女刘素枝,刘顺新长子刘胜方(妻王学红),刘顺增长子刘胜康,刘顺堂长子刘胜峰(妻宋楷洁),刘新堂长子刘胜利(妻赵利霞),刘新学长子刘胜杰(妻姚娇),刘中信长子刘涛,刘同信长子刘胜伟、次子刘胜之,刘希信长子刘胜宇;第十代,刘胜方长子刘宇鹏,刘胜利长子刘玉超,刘胜峰长子刘昊松,刘胜杰长子刘星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