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445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ocx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docx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

王勤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落实课程标准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因此,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

但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比如,有人认为不应该确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让其自然生成;有人认为还是应该像过去的“目标教学”那样,严格按预设目标进行;还有人认为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是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要与三维目标一一对应;而更多的教师则是无所适从。

于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种种误区:

有的笼统、偏执,有的死板缺乏灵动性,有的目标淡化,有的甚至没有目标等等。

基于对上述问题和误区的深入反思,本文列举归纳了误区的表象特征,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进而详细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最后,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了走出误区的途径,提出了新课标下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策略,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

本文就“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进行探讨,试图解决当前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提供一个参考,为阅读教学的最优化提供一个有利条件。

关键词:

新课标教学目标误区与对策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

一、表象特征

二、原因分析

第三章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一、澄清相关概念

二、理解课标精髓

三、弄清主要关系

四、确定教学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程目标设计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各个阶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要求。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

继续坚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要求学生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

具体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目标的陈述,必修课程又分“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部分具体陈述。

新课标与以往教学大纲相比,突出的地方在于它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

总目标和各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达成度。

三个维度的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

可见,新课标对中学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比如“教学目标”这一老话题在今天又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研究之处:

有人说新课程提倡开放性教学,不应该有什么具体的目标;有人说课堂教学应该追求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生成,不应该强调教学目标,而应该提倡非预设性教学;有人把新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一一对应;还有人认为没有目标的教学杂乱无序,还是过去的“目标教学”最好;也有人觉得,最有效果、最容易把握的还是“一课一得”。

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观点使得教师们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上感到无所适从,于是目标设计上的诸多误区也随之表现出来,比如,有的目标设计笼统、偏执,有的死板缺乏灵动性,有的淡化了目标,有的甚至没有目标等等,这些问题和误区制约、阻碍了课程改革的进行,很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二、研究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就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学生、教师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按照教学规律来选择和制定最好的教学方案,而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则是完成最佳教学方案的第一步。

确立好准确到位的教学目标,然后灵活机动地实行之,以规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可能的结果,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合理的发展。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预期的目的。

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因此,教学目标确定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

如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如今人们谈论更多的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建构主义、对话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等。

但无论什么教育和学习,都应该在具体的目标指向之内进行。

而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存在着许多具体问题,诸如上文所提到的内容。

某些一线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这一环节中,处于一种茫然或无序状态。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与对策”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具体问题而做的一个研究课题。

其目的是探索出一条适合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路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最优化提供一个有利条件。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在课程改革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促使广大语文教师把握好课程标准的内涵,进而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语文教学目标的合理化设计,把学生培养成一个高素质的人,既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立足点,也是本文的立意之所在。

第二章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

一、表象特征

新课程的理念与前景是非常美好的,目前身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在不同程度地憧憬和实践着,但具体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却又表现的不是那么美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教师的困惑与茫然也不断出现,进而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也就明显的表现出来:

(一)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困惑

1、概念理解上的困惑

在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施中,三维目标中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一般不难把握,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到底是什么意思,三维目标三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是许多一线教师不甚明了的问题。

2、具体操作上的困惑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还要不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如果一定要确定课堂教学目标,那么,由谁来确定?

课堂教学目标是预设好还是自然生成好?

编写教案时,是不是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与三维目标一一对应?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具体到一课书或一节课(一课时)时,到底该如何操作?

(二)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的误区

目前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无目标型

这种无教学目标的教学早已存在,正所谓“铃声一响,走进课堂;要讲什么,等我来想”。

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

现如今,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类似现象。

有些教师一味强调“自主”,讲什么,由学生来定,教师完全跟着学生走。

他们对学生完全听之任之,口口声声说是“以学生为主体”,是“尊重学生的意见”,是“满足学生的需要”,这种做法其实恰恰背离了新课标精神。

【教例】

某师教鲁迅的《论雷锋塔的倒掉》,上课后问学生要求讲什么,学生说,“鲁迅花那么多笔墨讲吃螃蟹的事情,有这个必要吗?

”老师接过话来说:

“好,这堂课我们就讨论这个问题。

”于是,学生争来争去,一堂课倏忽过去了。

[1]

2.目标笼统型

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与语文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如有人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品质”,“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种是把课堂教学目标定得“放之四海而皆准”,千篇一律。

如遇到散文就是美感教育,遇到诗歌就是意境鉴赏,遇到小说就是形象分析,遇到古文就是古汉语知识等,没有针对一篇课文的一个课时来实实在在地找准一个具体的目标,从而导致语文课热热闹闹地上了那么多,可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未相应地得到增长和提高。

3.目标偏执型

这里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目标设计上缺乏全面性。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对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情境化,它既应该体现课程的总体目标,又应该适应教材的具体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并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个性。

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教例】

有教师这样设计《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

①确理解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解本文比喻的含义和用词的精当,学习本文有层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个教学目标就只预设了学习的结果,没有体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

另一种情况是凭教师的个人兴趣和爱好设计教学目标。

这样的教师往往不顾学生实际,不管教材要求,想讲什么就讲什么,只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偏执一端,死钻牛角尖。

【教例】

某师教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欧也妮·葛朗台》节选),在分析课文时说,“同学们,我现在要大家回答三个问题,我估计不会有一个同学答得出来:

第一,箍桶匠葛朗台是靠多少钱起家的?

第二,他留给女儿‘暂时保管’的财产有多少?

第三,女仆拿侬在他家干了35年,共得了多少报酬?

”学生寂然无声,思考未果,然后老师宣布答案:

——葛朗台40岁娶了木板商的女儿,得了400路易。

他用这笔钱贿赂标卖局监督店,并进行投机买卖开始暴发的。

——葛朗台留给女儿“暂时保管”的公债是600万,金币是200万,现金10万,加上不动产,财产总额是1900万法郎。

——女仆拿侬一年的工薪只有60法郎,干了35年共得2100法郎。

他做到第20个年头时,葛朗台发狠赏了她一只旧表。

[2]

4.目标淡化型

新课标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新的综合性学习理念。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在开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时,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全方位地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文化知识等,往往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将语文课上成了其他课,完全淡化了语文教学目标。

【教例】

有教师这样上《胡同文化》一课:

教师先播放自己搜集整理的有关北京的多媒体音像资料,比如播放京韵大鼓《故乡北京》等歌曲,接着由学生分别展示自己在所谓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中搜集(网络下载)的有关北京胡同的一些内容,有歌曲,有图片,有背景音乐等,确实视觉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兴致也十分高涨,但一节课热热闹闹上下来,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根本看不出来。

5.目标套牢型

这种教学目标设计的误区是与无目标型的教学设计恰恰相反,有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环环都精心设计,自然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上处处严格按预设的环节进行,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脱离预设的轨道,致使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刚刚闪现就被浇灭了。

【教例】

一位教师教学朱自清的《春》,在教学设计中有探究文章语言表达效果这一环节,其中一个内容是品味讨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

这一片段如下:

老师:

这个句子在结构上与一般的表达有什么不同?

生甲:

词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生乙:

“嫩嫩的,绿绿的”应该放在前面,修饰“小草”。

老师:

同学们说得对,说明大家认真思考了。

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将修饰“小草”的“嫩嫩的,绿绿的”放到后面,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阅读、交流)

生丙:

主要起强调作用。

老师:

不错。

还有没有同学再补充具体一点?

生丁:

“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后面更突出了“小草”的质地和色彩。

老师:

很好!

同学们补充得更全面了,还有没有同学进一步补充。

生戊:

我和其他同学的意见有点不同。

我总觉得“嫩嫩的,绿绿的”不是修饰这一句前面的“小草”,作者在这里用这个词应该是形容其他能看得见的小草。

(课堂陷入沉默)

老师:

为什么这样说?

生戊:

因为“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是看不见的,怎么能说是“绿绿的”呢?

生己:

老师,他说得对。

我曾经观察过,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不是“绿绿的”,而是嫩黄的、淡黄的。

老师:

这个问题纠缠不清,我们不谈了。

况且我们学习课文的任务也不是去考证。

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也是这样说的。

这里为了突出“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将修饰“小草”的词语放到了后面加以强调。

同学们说是不是?

生:

是。

(生戊、生己露出了疑惑的表情)[3]

二、原因分析

目前,在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之所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误区,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对有关教学目标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目标设计误区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如教学目标设计过于笼统,就是混淆了相关的概念,混淆了语文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区别,把语文教育目的等同于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那种课堂教学无目标型的设计,更是思想混乱,所以有人才提出这样的疑问:

在强调个性化阅读、多元化解读的今天,语文课堂教学是否还需要确定目标?

我们知道。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30年代就曾指出:

“我们以为杂乱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

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的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

”[4]加涅也认为:

“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其原因是教学是为了特定的教学目标”。

[5]看来读什么文章,读到什么程度都是应该有一定的目标的。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现代教学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大支柱,而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基本前提,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

具体到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是其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方向和归宿。

注重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是实现教学优化的重要前提。

如果目标不明或者有偏差,教学行为就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

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二)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重视不够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往往被忽视,因为不仅有语文教学大纲可供参考,还有教学参考书和其他教辅用书可供借鉴,其中不乏编写好的教学目标可供利用。

调查显示,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大家更重视的是教学方法的探讨,很少有人会对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提出质疑,现在我们仍能看到很多教案,其教学目标的设计是相当草率的,不少教案不乏东抄西凑、人云亦云;更有甚者,干脆就没有教学目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究其原因就是对教学目标的重视不够。

教学目标的设计缺乏全面性,这可能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侧重于陈述学生在完成一项或多项活动后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有关,这种只重视结果性目标的设计,只对学习结果加以规定,虽然具体、明确、便于操作与评价,但它只适合于掌握知识、技能等低认知水平的活动,而不适合于具有内潜性、动态性、创新性的高认知水平的活动,比如阅读教学。

(三)未能把握新课标的精髓

这次课程改革,有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出台,比如,新课程的知识观,新课程的学生观,新课程的学习观,新课程的教学观等等,这些新理念、新方法的扑面而来,一方面冲击着不合时宜的传统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使许多一线教师看到了美丽的前景,一方面又不能完全适应具体的现状,致使许多一线教师又无所适从。

尤其在对新课标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不少不能真正把握其精髓,或断章取义,或片面理解运用,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的现象,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偏差。

比如:

前文所述“目标淡化型”课例对《胡同文化》一课的学习,就是一个典型的未能把握新课标精髓的例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胡同文化》一例,就其教学目标来看,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审视,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形成什么能力,受到何种训练,并未真正体现出来。

这样的课既脱离了语文的工具性,又远离了语文的人文性,没有了“语文味”,何谈语文素养的提高?

可见,若不能真正把握新课标的精髓,其教学也只能是“轰轰烈烈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了。

(四)目标设计脱离具体文本

目标设计偏执的往往是脱离具体文本所致。

尤其新课程强调“开放”,强调“拓展”、“延伸”,强调多元化,这样一来,教学目标的设计似乎没了准头,自己尽可以凭着兴趣爱好“独辟蹊径”、“独出心裁”。

比如有人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把目标确定为弄清古代的妻妾制上,这和前文所述教例《守财奴》把目标定位在三个离奇的问题“多少钱”上一样,都是距离具体文本太遥远所致。

教学目标的设计绝不能是随心所欲的“放羊式”,也决不能是脱离文本的“兴趣式”,而是应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最根本的就是对文本的正确把握。

阅读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鉴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基础的工程是培养理解能力。

这里的理解首先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和解读。

因此设计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必须首先建立在对文本的正确把握的基础之上。

虽然接受美学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是设计教学目标的前提,只有正确把握文本,才不会导致在教学中偏离语文学习的轨道。

(五)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

有人提出,课堂教学目标到底由谁来确定,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一般有三种:

一是由教参来定,二是由教师来定,三是由师生共同来定。

由教参规定大一统的教学目标,其弊端自不待言;由教师自定教学目标,也明显有许多不足,尤其是与“自主学习”“民主平等”等理念不相符;由师生共同确定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精神,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但现在出现的新问题是,有些教师一味地强调自主,把确定教学目标的权力完全交给了学生,一节课,只见学生盲目地提问,教师忙碌地解答,教师成了“兼听”“照办”的“好好先生”。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转变了角色后的教师的责任。

教育的根本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有思想的人,而一个没有思想的教师怎么能承担起这个重任呢?

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能忽视。

(六)目标设计缺乏生成性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不是静止的蓝图、僵死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体现的是发展的观点。

前文所举“目标套牢型”教例《春》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未能利用生成性目标调整教学思路的教学案例。

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的预设目标是不错的,课堂上也能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忽视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新理念——生成性,殊不知,生成性也是新理念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新视点。

恰当利用课堂中的“生成”问题,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能力,还能体现新型师生关系中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新内涵。

比如有位教师在按既定目标鉴赏《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时,一位学生突然提问:

“行人看罗敷是爱美,为什么使君看罗敷就是荒淫无耻呢?

”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班引起反响,也促使教师再思考,于是教师让大家暂时放下“预设”目标,就此“生成”的问题重新读课文,然后师生展开讨论,直至得出圆满答案。

这样,师生们也都在对生成问题的探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也就达成了预设的目标。

第三章新课标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在明确了误区及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了。

一、澄清相关概念

目前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方面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概念模糊,使用时显得混乱,比如,许多教师对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这两个词的使用就不太考究,经常误用。

因此,要探讨教学目标的设计问题,首先应澄清概念。

(一)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概念

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概念有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等。

1、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概念及其关系

(1)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

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育目的带有方向的含义,表现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价值。

教育目标是表明教育内容的结构、组成、阶段及具体的价值,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

教育目标带有里程碑的含义,表现个别的、部分的、阶段的价值。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段具体应该达到的目标,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殊要求,是总的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培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是学校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它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确定了课程目标才能确定课程方案,才能确定教学目标。

什么是教学目标?

克拉克认为,教学目标是“目前达不到的事物,是努力争取的、向前的、将要产生的事物”。

[6]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学生行为的准则,也是学科课程目标与具体教学内容的结合与具体化。

教学目标在每个单元或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综上可知,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长期目标,而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可操作的。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它的实现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操作才能完成。

要实现培养目标,必须靠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目标的制定才能完成,因此,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对以上五个概念可图示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