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修改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183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修改版.docx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修改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修改版.docx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修改版

第一篇: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

于漪老师认为一种职业便有自身特有的职业懈怠。

例如,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做老师时满腔热情,四五年下来会有懈怠;有的老师评上高级老师,就产生“高原现象”。

所以于漪老师给自己提了八字要求,即“胸中有书、目中有人”。

胸中一定要有书,这本书不是教本、学本,而是书已经烂熟于心,如出己之口、出己之心。

于漪老师这样解释“目中有人”。

上课不带教案,目的是要察言观色,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因此从备课时就要做到目中有人。

教育是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蕴藏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开发把他变为现实。

一个班级好

一、二十个学生不稀奇,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那是千难万难。

因此,一定要深入了解,目中有人。

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

只有了解学生,知心才能交心。

不知心,学生觉得你讲的都是假的和老八股。

做老师无论如何不能误解孩子,不能随便的对孩子说“不”,“不”是最没力量的。

“不”是否定,否定一百遍也等于“不”,而不会是“行”。

对学生要做正面引导,让他们有精神养料,所以一定要目中有人。

于漪老师说:

“上课,我是用生命在唱歌,因为我觉得每一节课都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

课如果只是教在课堂上,随着声波的消失也就销声匿迹了,课要教在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一部份”。

于漪老师的声音响彻耳畔,我们时常会把“生命如歌”挂在嘴边,赞叹生命的美好,但真正悟出“生命如歌”的,像于漪老师者,又有几人?

往往,工作稍有压力便叫苦不迭,甚至偷懒讨巧。

于漪老师把每堂课都作为提升学生生命质量来对待,在帮助学生唱响“生命之歌”同时,自己本身也在奏响生命的价值。

每天,我们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张张灵动的笑脸。

是机械的操作我们的教学程序,还是像于漪老师一样用心与心的呼唤与学生共同谱写生命之歌?

这个问题如果现在拿出来扪心自问,我的回答是惭愧的。

我是一个党员教师,一直受到党的培养,一路走来,也成了一名学科骨干。

也始终如一认真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也一直觉得自己所作所为对得起孩子们,对得起这份职业。

学习于漪老师的爱业敬岗,我觉得以前做的真太自以为是了。

于漪老师为了纠正自己的语病(也只是习惯口头语),她把每份教案备成详案,坚持以恒,成就自己扎实的语言表达,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到规范的书面语言,而且在生动优美,词汇丰富的语言世界里学生实实在在经历一种美的洗礼。

学习于漪让我从新审视我的职业,更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对我的课堂、我的教学,我也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让情感为课堂锦上添花。

一位好的教师要有丰富的感情和表情及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感应.生活中发现有的老师学位高深,理论吃透,课堂设计充分,可就是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原因之一就是课堂上没有感情,缺少激情,语言乏味,对学生情感的调动不够,得不到学生的喜欢与认可.。

所以我主张把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放在我们备课、授课,包括我们评课当中一个最重要的地位。

那么我们就不要以为在课堂上它是画蛇添足,有时候甚至可能成为锦上添花。

二、让兴趣助学生扬帆远航。

新课程体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不完整回答,不应指责,而是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思维受阻,不能置之不理,而是给予启发和诱导;对学生“创造性”答案,应毫不掩饰自己的兴奋,给以热情的赞赏和鼓励等.从而把教学过程变成探求真理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教学交流过程。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对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来源于兴趣。

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此可见,兴趣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它促使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科学的奥妙。

教师能“寓教于乐”,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具体鲜明,准确精练、妙趣典雅的语言进行教学,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习伴学生快乐成长。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觉悟,养成良好的习惯,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开拓性、创造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去诱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我们应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

读于漪让我知道,教书育人的这份工作应该是一个让我们快乐幸福的职业,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热爱我们的事业。

王国维曾经就人生的三种境界有过这样的论述:

“一、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可不是我等教学之路的一个写照?

但愿我们都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燃起教学热情,享受教学的快乐。

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为好。

2010.12

第二篇:

目中有人心中有数

目中有人

心中有数

----评唐欢老师《皇帝的新装》

“目中有人,心中有数”这两个词是活动最后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先生给出的“高效课堂”的标准,我借过来评价第一天上午唐欢老师的《皇帝的新装》一课。

整节课,唐老师都是抓住语言这一主线进行的。

首先,他让学生复述课文,然后找出几位大臣去看新装后的不同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再对皇帝看新装后的三句话进行分析,最后分析小孩说新装的话,到续写结尾。

可以说自始至终都是围绕语言训练进行着,要么语言分析,要么语言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活动带动自己的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学生真正地成了课堂的主人。

孩子们自己去思考讨论:

我能从文中读出什么新意呢?

自己去发现:

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自己去体会:

反复阅读文本,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心境,体会作品的内涵。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参与度高,而且参与面也很广。

这节课上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氛围较浓,因此学生们在课堂上都比较积极,状态很放松,呈现给各位老师许多精彩的发言和演绎:

比如,一位同学在说“孩子”留给她的印象是率真,唐老师激励性的评价语激发了全班学生的思维活力,整个课堂慢慢放开;而留给听课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位男同学,她对皇帝看新装后的心理描写朗读就很精彩。

学生的能动性、创新思维的活跃离不开老师的精导妙引。

唐老师在这节课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我听到唐老师在课堂上反复说“举手的同学很多,但我要让前面没有用发言的同学发言。

”“你的意见很有创意”等等,正是由于老师的耐心等待与积极鼓励,学生们成了课堂的主导者。

这些都离不开老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还有从简洁的导入来看,老师以自己来自西安,西安多皇帝一句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自然引入课题,可谓巧妙简洁,为教学的顺利推进,并形成教学高潮做铺垫。

教学过程的轻松和谐来自老师对学生的注意,来自老师根据课堂生成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预设,这也就是程红兵先生的“目中有人”即唐欢老师目中的是学生,而不是自己备课时的课堂预设。

因为老师目中有了学生,所以才能时时观察学生的表现,才能不断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才能整节课和学生和谐统一。

如果仅仅做到“目中有人”,那有时也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使老师的课堂失去方向。

一个优秀的老师,不仅要眼中有学生,还应该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做到时时刻刻“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在教学中失去方向。

唐老师在课堂上就始终抓住人物心理活动描写这根主线,让学生反复揣摩、阅读、讨论、概括,一步一步地领略人物的性格特征。

比如在刚开始时老师就让学生找出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并随之设计成一个精巧的板书,我认为正是这个板书,将课堂教学紧紧的吸住了:

不论是学生的阅读还是小组的讨论,始终都围绕板书中的几个人物,始终都离不开中间的那个大大的“骗”字。

课中老师让学生揣摩阅读皇帝心理活动的三句话,也是围绕主线,扣紧中心。

课堂最后老师所设计的想象训练题“假如游行结束以后,皇帝在宫门口又遇到了那两个骗子,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这题巧就巧在老师设计的是“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如果设计成“皇帝会怎样做”就大不同了,就会使学生的想象力一下子飞得很远,课堂教学环节容易失控。

要求是想象他们之间的对话,就如同放风筝一样,始终用一根线牵着学生,不至于使他们“飞”得太远。

还有,最后的思考题“这个小男孩最后还会不会说真话呢?

”既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童话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故事折射的不仅是19世纪丹麦丑恶的社会现状,它同样能折射出当今社会中不尽人意之处。

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没有离开语文学习的目标,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体现了老师“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控”的教学技巧。

唐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明白,要想上好一节课,不仅要认真备教材,备学生,还要精心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巧妙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设计教学内容时要“目中有人”,那样的话才能内容设计精当;确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手段时要“心中有数”,这样,方法才能精准,课堂才可能高效。

第三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结合《清平乐·村居》的教学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艺术和审美情趣

杭州市文三教育集团丁亚琴

古典诗词,隽永凝练,意境深远,音韵优美。

尤其是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非常适合孩子吟诵。

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适宜的画面,创设了优雅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词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非凡的审美功能。

而以往的教学往往只在解词析句上兜圈子,对诗词中纷繁的意象、深邃的意境、蕴涵的感情反而领悟不到位。

新课程标准提出:

“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氛围,落实古诗词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深入研究,细读文本,挖掘语言。

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浮想翩翩,用心品味,方知语言的本身就是一幅无声的画面。

展开联想,填补空白,才能充分感悟、习得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懂

1、学会走近作者:

以往听课中往往可见,课前资料收集丰富,但是学生匆匆读过。

让学生对课外背景信息的吸收过程体现得很明显。

学生们的交流中可知他们了解了作者所在朝代、年代、作品数量、写作风格等。

在这里资料就起到了充分的作用。

2、看注释学古诗词:

“无赖”一词的教学,现代是贬义的,古代指孩子的天真顽皮;再如相媚好一词。

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通过自读自悟,思辨谈论的形式,来理解“无赖”。

相比起老师的一味讲解传授的效果而言,这样的自主探究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更为兴趣盎然,更为记忆犹新。

二、引导学生走入意境

1、读词句想象画面: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出现在人教版五(下)教材中,作者将茅檐、小溪、青草、翁、媪、三个小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副画面里,赋予了这些乡村平常景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令人神往。

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老师要努力抓住古诗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借助画面来理解词意:

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根据文中的描述将这首词还原成一幅精彩的画面,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幅画面。

学生通过初读、自读、同伴谈论中完成了他们的作品:

图1:

茅屋低小,溪上青青草,图2:

一对幸福的老夫妻感情很好。

图3:

大儿田里锄苗。

图4:

二儿正织鸡笼。

图5:

小儿卧剥莲蓬。

尤其精彩的图画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儿的无赖,同学们说得活灵活现。

小儿子卧在地上剥莲蓬,两只小脚丫翘起来,随意地摆动着,嘴里还哼唱着歌谣,时而专心致志地剥着莲蓬,时而又笑嘻嘻地,做几个鬼脸,边剥还边把几颗莲子送到嘴里去。

画龙点睛的是老师的引导:

小小年纪,正是最顽皮、淘气的时候,却也能帮着父母做点事情,难怪翁媪最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么多的画面都是孩子们自己从词中读懂的,其实是处于同一个意境中,所以老师师引读:

溪上是„„溪头是„„溪东是„„所以说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从而让孩子们真正走入了词的意境中。

写的是:

一所低小的茅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潺潺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饮了酒,亲热地坐在一起聊天。

还有三个勤劳能干的孩子。

恬静安逸的农村生活。

2、给词句补白内容: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重点研究:

醉相媚好

(1)、师:

刚才这么美的画面正如词中所用的一个“醉”字。

那咱们就走进画里,

和这家翁媪来聊聊。

(2)、师:

“相媚好”是怎么个好?

生:

互相逗趣、取乐。

师:

是呀,好一个“相媚好”,老爷爷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还互相逗趣、说笑,还这么相亲相爱,多么快乐呀!

看到翁媪这么恩恩爱爱,连作者辛弃疾都情不自禁地走进茅屋去问了。

两位老人就这么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一切,互相逗趣、取乐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几杯酒下肚,话就多了起来。

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大胆想象,可以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这首词。

同桌之间先聊聊。

(3)、指名说: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了捋胡子,笑着说:

“____________。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

“_____________。

他们可能会聊村子里优美的景色,聊勤劳、可爱的儿子,他们互相还会怎么逗趣、取乐呢?

比如,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回顾、对未来生活有什么愿望等。

请大家写一写。

学生的交流精彩纷呈: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了捋胡子,笑着说:

“老伴,瞧!

咱们的孩子多懂事!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

“儿女懂事,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了捋胡子,笑着说:

“老伴,你和以前一样美,美得像这风景!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

“老头子,你还像年轻时那么帅气”

通过想象画面、补白内容深入理解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这句词的含义。

课文的插图真是这句词,而巧妙地补白充分地感悟其中的含义。

这就可谓是“画中有词”。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

因此,教师不多做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

3、借助音乐走入画面:

伴着悠扬的古琴曲,给学生创设了一份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词的节奏也与诗是不同的。

在第一次学生读词时,

仔细听孩子们的朗读,纠正学生错误的读音,力求做到准确。

而在理解了词意后,学生可以根据词意有节奏来读,孩子们兴致很高,效果也很好。

三、引导学生有所提升:

老师对背景的了解要深入:

《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词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虽有出将入相之才,政绩昭然,却未尽其才,遭人嫉恨。

42岁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浙江20多年,抑郁而死。

他的词以气魄宏伟、慷慨悲壮、意境雄奇见长,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这首簇就是他归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所写。

全词46个字,描绘了一幅声色俱佳,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村风俗画:

它不同于那些“金戈铁马”之作,显得淡雅清新,简洁自然。

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也表达了词人向往和平,向往统一的愿望,与词人一贯的爱国基调是一脉相承的。

正是基于这样深入的了解,在学文之后,还再次引入作者辛弃疾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明白写这首词的意义所在,是出于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引出“安居乐业”这一主题。

使词的思想含义得到升华。

同时延伸拓展了同一风格的一首词: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上片写的是农村夏夜的景象,月白风清,送来了阵阵稻花香,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收景象,它给农民们带来无限喜悦,下片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见。

笔调灵活、轻快。

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给人一种轻松和谐之感。

浅显易懂,无需讲解。

并且推荐了不同风格(豪放的爱国词),让学生去读。

这样对于学生独立鉴赏积累古诗词的能力大有提高。

第四篇: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_______温庭筠的《望江南》赏析

平凉九中教师陈昌俊

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闪烁着诗歌的光辉。

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

苏轼曾高度评价王维的诗画:

“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初中语文课本中节选的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的《望江南》却也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做之一。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短白蘋洲。

”全诗的大意是:

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毕后,在楼上凭栏眺望,她看到许许多多帆船从楼前驶过,却没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

夕阳西下,爱人没有回来,只看见江水东流,思念让她肝肠寸断。

全词仅仅27个字,却写得诗韵兼胜。

读来好似一幅幅意境幽雅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梳洗罢”画面一:

一名女子临镜梳妆,顾影自怜,着意修饰一番。

“独倚望江楼”画面二:

着意修饰的女子,独自一人斜倚在江楼上的栏杆旁,凝眸烟波浩渺的江水,等待久别不归的爱人。

“过尽千帆皆不是”画面三:

水波浩渺,船只如梭来来往往,但不曾有一只小船为她停留。

“斜晖脉脉水悠悠”画面四:

从日出到日落,斜阳欲落未落,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守着余晖。

不尽的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

“肠断白蘋洲”画面五:

芳草萋萋,浮草摇曳,江洲依旧,可她的爱人还没有回来,夕阳西下,思人未归,江水悠悠东去,女子失神无语,愁眉紧缩。

这五副画面,时间上看是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上,从楼头.千帆写到白蘋洲;人物情感上,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全词的语言概括,凝练含蓄。

一幅幅由众多意象组分起来的画面给读者以美好的享受。

这首词除画面美之外,还表现在它美的语言,美的构思,美的意境。

美的语言:

首句三字,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

这不是一般人晨起梳妆,而是思妇在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时一种喜悦和激动的情绪反映。

离别的痛苦,相思的寂寞似乎都已经成为过去,等待她的将是如意郎君的归来。

这三个字,生动的表现了这个女子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梳洗罢”到斜晖欲下,随时间的推移,独倚江楼的女子眼里,心中,除却陌生的江帆外,在无旁注,其情之痴,其情之深,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美的构思:

美在情感的婉转起伏,顿挫有致。

思妇的情感是变化的:

初登楼的兴奋与

喜悦,久等不至的焦急,对往日相依相守的幸福时光的深深追怀,久盼不归的痛断肝肠......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丰富,一幅美人凭栏远眺图却是“误几回天际相识归舟”的离情悲苦。

美的意境:

船尽江空,希望落空,这时落入思妇眼帘的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落日本无意,流水本无情,但此刻却顿生情意。

斜阳欲落未落,对思妇含情脉脉,不忍离去。

悄悄守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她的心情,悄然无语,悠悠逝去。

白蘋洲依旧,而离人不归,怎不叫人肝肠寸断?

总之,这首词,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画面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日落的余晖也笼罩着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还有那临江的楼栏。

点点的帆船,远远的小洲,都惹人遐思,耐人玩味,既清新自然又含蓄凝练,别具一格堪称精品。

第五篇:

眼里有文心里有人

眼里有文心里有人——以管建刚《一个熟悉的人》为例谈谈怎样上好作文讲评课

【案例背景】

作文讲评是作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极大的帮助,甚至超越“作前指导”。

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一书中就主张“讲评”重于“指导”。

但当下,“不少教师忽视‘作文讲评课’,为数不多的作文教学活动看不到讲评课的影子。

教师已将‘作文讲评’缩小、异化为‘作前指导’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了。

”(管建刚语)而有些教师以为讲评课就是让学生将作文读一读,老师评一评,因此就造成了这样的一种现象:

教师在课前“披星戴月”地批改,但学生拿到作文本却“视而不见”;教师在课上“激情澎湃”地点评,但学生盯着作文本却“呆若木鸡”。

结果可想而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收效甚微。

更严重的是,个别教师将作文讲评课变成了“作文批斗会”,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写作信心,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

而在前段时间,我聆听了管建刚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讲评课——《一个熟悉的人》,心有所动,也引发了我与同事对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作文讲评的关注和探讨。

【案例呈现】

片段一:

人人可能的欣赏(节选)

师:

作文,要写出自己得意的句子,因为这些句子,你会感受到写作的乐趣;因为这些句子,读的人会喜欢你这个作者。

我记住了下面的句子,也记住了它们的作者。

(幻灯出示,生读,下同)

◆那天,我问了他N遍后,最后,他不耐烦地说:

“……”——张慧

◆老姐听了,一步冲了上去,用可怜的眼睛看着外婆,说:

“小的知道错了,请大人原谅!

”——吴铖

师:

“N遍”是什么意思?

生:

很多遍的意思。

师:

“老姐”是什么意思?

生:

很老的姐姐。

师:

不老的姐姐就不是老姐?

(生笑)生:

“老姐”就是“姐姐”的意思。

师:

对。

我小时候,不会说“N遍”“老姐”“老爸”,那时没这个话。

这个话,充满了现代感。

现代感的语言是有魅力的。

◆顿时,一不小心成了故意,小矛盾成了打架。

——钱思铭◆我却发现这道题目说难并不难,说简单并不简单。

——孙一凡

师:

这两句话,很有节奏感,再读。

有节奏感的句子,让人过目不忘。

有一次,我去山里,看到了一句话,再也忘不了。

◆一棵大树可以做成无数根火柴,一根火柴可以毁灭无数棵大树。

师:

下面这话你一定也看过,也忘不了。

◆来也匆匆,(生接下句)去也冲冲。

(生大笑)

师:

你忘不了的话,是确实有魅力的。

电视广告、街头广告,语言的学习无处不在。

【反思:

关注佳句,欣赏佳句,这是管建刚作文讲评课必不可少的环节。

管老师就曾说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能写出一句佳句,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以上片段中,教师能用赞赏的眼光去评价句子,用实事求是又极富激励性的语言去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如“这个话,充满了现代感,现代感的语言是有魅力的。

”“这两句话,很有节奏感,有节奏感的句子让人过目不忘。

”同时,教师出示两句语言精妙、富有节奏的广告语,让学生进一步品味、吸收,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开阔,可谓:

这一次的诵读是吸收,那下一次的写作就是倾吐。

片段二:

切中实际的挑刺(节选)

◆她的精神将永远鞭策着我不仅要热爱小动物,而且……◆对,我们要做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少年。

◆我爸爸可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啊!

我们要向他学习!

◆我曾有一个形影不离的挚友,她叫小红,她圆圆的脸上,镶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她的学习、精神品质都是我要学习的。

师:

这些话有什么特点?

生:

都是要向别人学习。

师:

这是一个病,“大话”病。

(板书“病”字,读板书)师:

话不能说满。

说满话是很危险的。

教师请一个学生出来端茶杯,第一次,杯里倒了二三分的水,让学生快走;第二次,杯里倒了六七分的水,让学生快走;第三次,倒了满满一杯水,再让学生快走,水泼了不少。

师:

二三成的水,太少。

十分满的水,跑不快。

话,说七成最好。

所谓七成,话要说的含蓄一点,不要直,不要大,不能有“大话”病。

◆我的爸爸在工商局工作,他有一双乌黑的眼睛,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