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539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毕业论文.doc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毕业论文.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毕业论文.doc

学习中心编号:

197

学习中心名称:

江苏省江都市教师进修学校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

学生

学号1011970143002

专业小学教育

层次专升本

通讯地址江苏省江都市砖桥小学

邮政编码225233

指导教师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学生姓名

徐秀红

学号

1011970143002

入学年级

2010年春

专业

小学教育

所属学习中心

名称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江都市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中心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

指导教师意见:

评分: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评审意见:

评审组长(签名)

年月日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教育

摘要

中国的独生子女是一群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对教育界来说也是长久以来研究的对象。

从当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开始,分析当前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由此形成的独生子女的一些心理特点,然后提出相应教育对策。

关键词: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目录

摘要、关键词………………………………………………………………3页

引言………………………………………………………………………………5页

一、联系实际,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6页

(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6页

(二)孤僻性…………………………………………………………7页

(三)怯懦脆弱性……………………………………………………7页

(四)逆反与任性……………………………………………………7页

(五)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8页

二、影响独生子女心理的主要因素分析…………………………………8页

(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8页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9页

三、综合多种因素,提高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实效…………………………10页

(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10页

(二)学会分享,共同协作…………………………………………10页

(三)品德教育,学会做人…………………………………………11页

(四)放手教育,独立自主…………………………………………11页

(五)苦难教育,锻炼心性…………………………………………11-12页

结语……………………………………………………………………12页

参考文献………………………………………………………………13页

致谢……………………………………………………14页

引言

独生子女政策从1979年开始在我国实施,至今有28年了。

在这28年中,已经产生了几代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研究的主题。

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学校,也联系着整个社会,是应该受到社会关注的。

据统计,1986年底,小学低年级已有80%是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在中国的特殊性其影响是极为广泛。

无论其从家庭方面来说,还是从教育方面来说,更进一步地从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分析,独生子女问题和独生子女教育成为当今中国一大社会问题。

而这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的前途。

可以说独生子女的教育是未来中国经济振兴的关键。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上不少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就已经在研究独生子女的心理有无特异性的问题。

共同得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结论。

但是20年代以后的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胡克、武斯特、基尔福等人的研究成果却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观点不同的新观点认为:

1、在个人卫生方面独生子女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好,饮食质量也比非独生子女好,因而身体并不比后者差。

2、在独生子女不合群、不礼貌、不正直等品质比较中则无几乎没有区别,甚至认为独生子女还略好些。

3、而且也不存在性格的极端性。

这两种观点的分歧是明显的,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问题儿童”;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的性格中不存在任何值得注意的“特异性”,只要教育得法,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将会发展得更好。

近十年来,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独生子女问题仍然是一个热闹的问题。

许多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继续作了一系列研究,但是得出了不尽一致的研究。

如布莱克、赞琼夫等人认为在心理健康、自私心、孤独等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不存在差异,而塞格尔则认为:

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着缺陷。

我国对独生子女问题的重视始于80年代初,在1980年上海市面上心理学会的学术年会上,上海市幼儿教育研究室的一篇关于独生子女心理特点的调查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震惊与关注。

该室的研究者对上海四个幼儿园中5岁左右的70名独生子女和30名非的某些行为进行了初步调查,发现这些孩子中,独生子女在挑食、不尊敬长辈、不爱惜东西、任性、不团结友爱、胆小、独立生活能力差等不良行为和性格方面,都比非独生子女严重。

在此基础上,又对其家庭进行了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家庭在家长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要么百般呵护,迁就;要么期望值过高,希望子女“登龙门”,光宗耀祖,要么感到对子女的教育力不从心,无法管教,放任自流;要么简单粗暴,讽刺挖苦,甚至拳脚相加。

在学校教师方面,感到现在的学生聪慧,可爱,知识面广,接收信息多,理解能力强,但学习上刻苦努力不够,不善于记忆,掌握知识不牢,有时任性,不好教育。

而后类似的研究中也发现了同样性质的问题。

这些调查表明,独生子女的身心发展上确实存在着某些消极的因素,主要表现在性格特点和品德行为方面。

所以,关注独生子女,把握其心理特点、品德问题和教育规律,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已经摆到我们面前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研究者的事更应该是当代广大教育工作者、社会和家庭的重要责任。

它关系到革命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国家的发达,民族的兴旺。

一、联系实际,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主要特点在于“独”。

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我们在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缺陷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相比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身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良的素质。

如:

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见识广博、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特点。

(一)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

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

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跟在父母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

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

(二)孤僻性

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

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

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

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

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了老人一辈,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

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父母们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时常要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

这样就使独生子女生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三)怯懦脆弱性

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

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们铺好了。

在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感到无所适从。

感情上十分脆弱,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

例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四)逆反与任性

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

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

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

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

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

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

而在宠爱和娇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

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出生和成长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

有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所想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

(五)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

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

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

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

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二、影响独生子女心理的主要因素分析

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是我国社会形势、经济形势发展的结果。

由于受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影响,经济繁荣,资源开放,各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发展的脚步比以往十年更加快速。

在这种趋势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唯一的“独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这一个孩子。

在家庭中,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父母们又缺乏先进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