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中凯恩斯理论运用.doc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5398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次贷危机中凯恩斯理论运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次贷危机中凯恩斯理论运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次贷危机中凯恩斯理论运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次贷危机中凯恩斯理论运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次贷危机中凯恩斯理论运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次贷危机中凯恩斯理论运用.doc

《次贷危机中凯恩斯理论运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次贷危机中凯恩斯理论运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次贷危机中凯恩斯理论运用.doc

次贷危机中凯恩斯理论

在我国经济政策中的运用

引言

凯恩斯主义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加强宏观需求管理,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他们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

始发于美国随后席卷全球的次贷金融危机,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而后蔓延到实体经济。

次贷危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

为应对这场危机,中国政府果断出台一系列政策,采取措施保持本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在这些措施中也体现出了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一些理论。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1凯恩斯主义概述

1.1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总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加强宏观需求管理,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大量的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凯恩斯学派,或称凯恩斯主义。

《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

他们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

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鼓吹和影响,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

1.2凯恩斯主义理论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其基本观点是:

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

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它决定消费需求。

一般来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收入的增加,呈现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于是引起消费需求不足。

投资需求是由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这两个因素的对比关系所决定。

资本边际效率,是指增加一笔投资所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它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从长期看,呈现“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规律,从而减少投资的诱惑力。

由于人们投资与否的前提条件是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率(此时才有利可图),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若利率能同比下降,才能保证投资不减,因此,利率就成为决定投资需求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认为,利息率取决于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流动偏好是指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或财富这样一种心理因素,它决定了货币需求。

在一定的货币供应量下,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越强,利息率就越高,而高利率将阻碍投资。

这样在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存在流动偏好两个因素的作用下,使得投资需求不足。

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将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

他进一步否定了通过利率的自动调节必然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认为利率并不是取决于储蓄与投资,而是取决于流动偏好(货币的需求)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储蓄与投资只能通过总收入的变化来达到平衡。

不仅如此,他还否定了传统经济学认为可以保证充分就业的工资理论,认为传统理论忽视了实际工资与货币工资的区别,货币工资具有刚性,仅靠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是不可能维持充分就业的。

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

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2次贷危机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1次贷危机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次”的意思是指:

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

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在房价不断走高时,次级抵押贷款生意兴隆。

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

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

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

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

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

2.2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政府向来以不干预市场为宗旨,并且常常以此教训发展中国家的美国政府,却提出8000亿美元的政府干预方案。

尤其是美国共和党政府一般推行的自由主义的不干预市场。

对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一般看法都认为,这场危机主要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那些贪婪无度的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欺骗大众。

这场危机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而是在于美国近三十年来加速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这些政策的主要表现有:

一、为推动经济增长,鼓励寅吃卯粮、疯狂消费;二、社会分配关系严重失衡,广大中产阶级收入不升反降;三、金融业严重缺乏监管,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超前消费、入市投机。

新自由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解除管制,其中包括金融管制。

另外,美国国会还先后通过了《1987年公平竞争银行法》、《1989年金融机构改革、复兴和实施方案》,以及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众多立法,彻底废除了1933年《美国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基本原则,将银行业与证券、保险等投资行业的之间的壁垒消除,从而为金融市场的所谓金融创新、金融投机等打开方便之门。

在上述法律改革背景之下,美国华尔街的投机气氛日益浓厚。

特别是自90年代末以来,随着利率不断走低,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加上弥漫全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和对未来繁荣的盲目乐观,为普通民众的借贷超前消费提供了可能。

特别是,通过房地产市场只涨不跌的神话,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借款人,如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

但由于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贷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

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

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贷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

2.3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2.3.1次贷危机主要影响我国出口

次贷危机引起美国经济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而这其中最主要是对出口的影响。

2007年,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进口需求疲软,我国月度出口增长率已从2007年2月的51.6%下降至12月的21.7%。

美国次贷危机造成我国出口增长下降,一方面将引起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劳动力的供给,将使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增加。

2.3.2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形势的双重压力

我国已经截止到目前我国CPI已连续两个月低于4%,分别为10月4.0%,11月2.4%,而PPI为10月3.2%,11月2%,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第三季度的GDP增长率只有9%,11月份的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只有4.9%,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巨大压力。

而大量的中小型加工企业的倒闭,也加剧了失业的严峻形势,现在我们国家头等的经济大事就是保增长,促就业。

2.3.3次贷危机将加大我国的汇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

为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

美元大幅贬值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汇率风险。

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从超过1.9万亿美元减少到1.89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的存量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将加剧我国资本市场的风险。

但是,最让人没想到的是曾经一度涨到147美元的石油,甚至有人预测明年将涨到200甚至300美元的超高价,一路狂跌,先是点破70美元的大关,后又不断挑战人们的预期,破60,再破50,直到目前的40多美元一桶,而欧佩克也不断减产,现在已经减少原产量了百分之十二,而非欧佩克的产油大国俄罗斯也大幅度减产,短期内石油还没有上涨的迹象。

而且一度疯长的矿产价格也因为中国的制造业需求不足也出现了大幅下滑.

3中国应对次贷危机采取的措施

从2008年10月份开始,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国内一些行业和一批企业面临严峻挑战。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变化,中央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政策也在迅速调整,果断出手,其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密度之高,历史罕见。

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庞大投资计划,出台10项强有力的扩大内需之举,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

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4项实施措施。

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

1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

2009年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