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知识培训ppt课件.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53917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院感知识培训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院感知识培训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院感知识培训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院感知识培训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院感知识培训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院感知识培训ppt课件.ppt

《院感知识培训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院感知识培训ppt课件.ppt(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院感知识培训ppt课件.ppt

院感基础知识与职业安全防护,薛花,主要内容,术语和定义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医疗废物的长效管理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定义:

机体或机体某一部位遭受至病因子侵袭,并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称为感染。

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放射菌真菌原虫寄生虫朊毒体病毒等病原体,宿主,1、从微生态角度认识,1、从微生态角度认识,

(一)何谓感染?

(一)何谓感染?

2、从病理角度认识,感染不一定就发病,出现临床症状的感染只是感染中的一小部分。

(二)感染结局,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定义,

(一)就住院病人而言1、在医院内(住院期间)获得,入院时尚未发生,也不处于潜伏期的感染;2、包括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才显示的感染;3、不包括:

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感染,实际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就非住院病人而言1、在门诊、急诊或其他诊疗场所发生的与诊疗活动有关的感染。

2、探视者、来访者、陪客等在医院内发生感染也是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实际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三)就医务人员而言医疗机构中工作人员职业性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实际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医院感染,

(1)入院前不存在,入院后获得;

(2)住院过程中获得,出院后发病;(3)与诊疗操作相关;(4)与医务人员、医疗设施、医院环境中的病原体同源;(5)本次感染与上次住院密切相关。

诊断应把握的关键几点,何为感染链、隔离,感染链:

感染在医院里传播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隔离:

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隔离的目的是切断感染链中的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最终控制或消灭感染源。

二、个人防护用品,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防护用品(PPE)的种类,口罩手套隔离衣与防护服鞋套防水围裙帽子,1、口罩

(1),口罩的作用口罩可预防经空气、飞沫传播的疾病;减少病人的体液、血液等传染性物质溅入医护人员的口及鼻腔粘膜。

口罩产品要求符合GB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或选用符合N95标准防护口罩。

符合YY/04692004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

符合GB190842003普通脱脂纱布口罩标准。

1、口罩

(2),常用口罩分类:

纱布口罩,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常用口罩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口罩有不同的特点。

1、口罩(3),口罩选用原则: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1、口罩(4),注意事项:

不应一只手捏鼻夹。

外科口罩只能一次性使用。

口罩潮湿后、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更换。

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应进行密合性检查。

检查方法:

将双手完全盖住防护口罩,快速的呼气,若鼻夹附近有漏气应调整鼻夹,若漏气位于四周,应调整到不漏气为止。

2、手套的使用

(1),手套的作用预防医务人员手上的病原微生物传给患者。

预防患者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医务人员。

预防医务人员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污染环境。

2、手套的使用

(2),手套的选择要求应符合GB10213-1995一次性使用橡胶检查手套或符合GB7543-1996橡胶医用手套的标准。

手套的分类清洁手套无菌手套,2、手套的使用(3),选用原则:

根据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

应用指征: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

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2、手套的使用(4),注意事项:

正确戴脱无菌手套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3.隔离衣,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受到血液、体液和其他感染性物质污染,或用于保护患者避免感染的防护用品。

根据与患者接触的方式包括接触感染性物质的情况和隔离衣阻隔血液和体液的可能性选择是否穿隔离衣和选择其型号。

3.防护服

(1),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所穿的一次性防护用品。

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静电、过滤效率和无皮肤剌激性,穿脱方便,结合部严密,袖口、脚踝口应为弹性收口。

3、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1),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作用:

预防医务人员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的污染预防病人间的感染和特殊易感病人受到感染。

3、隔离衣与防护服的使用

(2),穿隔离衣指征: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

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患者、骨髓移植患者等患者的诊疗、护理时。

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穿防护服指征:

接触经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4、鞋套的使用,鞋套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并一次性应用。

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

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

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5、防水围裙的使用,分类:

复用围裙,一次性使用围裙。

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其他污染物质喷溅、进行复用医疗器械的清洗时,应穿防水围裙。

6、帽子的使用

(1),作用预防医务人员受到感染性物质污染。

预防微生物通过头发上的灰尘、头皮屑等途径污染环境和物体表面。

分类一次性帽子布制帽子,6、帽子的使用

(2),应用指征:

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注意事项: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立即更换。

布制帽子应保持清洁,每次或每天更换与清洁。

一次性帽子不得复用。

三、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隔离原则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病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三、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隔离原则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

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建筑布局符合相应的规定。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预防原则:

标准预防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常见疾病:

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患者的隔离:

遵循隔离原则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1、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医务人员的防护: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摘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脱下的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加强手卫生,手卫生的5大指征,接触血液及体液后,进行无菌操作或护理前,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前,手卫生的5大指征,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明确目的,手卫生的重要性:

防止患者被医务工作者手上所携带的致病菌或病人自身皮肤上所携带的致病菌所感染保护医务工作者自身,和诊疗环境不受到致病菌的污染,洗手的时间=手卫生的最大障碍,以自来水和皂液洗手需要:

40-60秒免洗液清洁双手的时间:

2030秒,免洗液可以解决基础设施缺乏、时间不足的问题,在其它所有的诊疗情况中都可以采用以醇为主的免洗液(手消液)进行手部清洁,为了有效清除手部细菌的生长,应准确完成图示中所有的洗手步骤。

整个过程需要20-30S,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空气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传播距离较远。

常见经空气传播的疾病:

结核、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原则:

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标准预防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患者的隔离:

遵循隔离原则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病情容许患者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应严格空气消毒。

2、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医务人员的防护: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进入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可能产生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飞沫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近距离(1米以内)传播。

常见经飞沫传播的疾病:

百日咳、白喉、流脑等。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原则:

标准预防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

患者的隔离遵循隔离原则对患者进行隔离与预防。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减少转运;当需转运,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

患者病情容许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

患者之间、患者与探视者之间相隔距离在1米以上,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加强通风,或进行空气的消毒。

3、飞沫传播的隔离与预防,医务人员的防护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不同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与患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可能产生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四、医疗废物的长效管理,医疗废物的概念医疗废物管理的目的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废物的概念,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管理的目的,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

分类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监督管理,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废物的分类,感染性废物:

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

损伤性废物:

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

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病理性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化学性废物:

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医疗废物的分类目录,医疗废物的分类目录,医疗废物处置流程,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置流程。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非医疗废物类:

输液瓶、小药瓶置黑色污物袋焚烧类:

感染性废物:

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感染性敷料等置黄色有警示标识的污物袋损伤性废物:

针尖锐器、刀片置黄色锐器盒安瓿置硬质纸盒内封好后用黑色塑料袋封扎好后按生活垃圾处理或作医疗废物处理病理性废物:

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胎盘置黄色有警示标识的污物袋药物性废物:

少量的药物性废物置黄色有警示标识的污物袋,产生地,各产生地均有医疗废物分类处置流程示意图。

分类收集标识醒目,收集容器均有医疗废物警示标识。

锐器置于硬质、防渗漏、耐刺、有盖的一次性处置的容器中。

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具有传染性的污物应双袋。

医疗废物内部转运程序,分类收集密闭封扎按类标识专车转运过秤登记签名备案无害处置,内部转运要求,内部转运使用标有医疗废物警示标识的封闭式专用车;将各产生地的医疗废物经封扎挂签注明产生日期、地点、类别等;与物管人员进行过秤交接登记双签名后;密闭车运送至医疗废物集中暂存地过秤交接登记双签字。

做到转运途中无渗漏,无扩散,无流失。

车辆的分类,运送车辆分类:

运送生活垃圾黑色标志运送医疗废物黄色标志运送清洁物品蓝色标志运送无菌物品绿色标志包装袋的分类:

盛装生活垃圾黑色盛装医疗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