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现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3906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心理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心理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心理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心理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现象.docx

《心理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现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现象.docx

心理现象

拨开心中的情绪迷雾——情绪勒索

太太:

老公,我想于周间晚上抽空去进修,好不好呢?

先生:

你想做什么你就去做吧,反正你一直都是这样!

(结果,太太为减少内心的罪恶感,打消了进修的念头。

女友:

如果你回去工作,我马上离开。

太太:

如果你不照着做,我就不吃、不睡、不喝、不服药,我要毁掉自己。

从以上这些例子,我们似乎可归纳出人际间存在一重要的现象——情绪勒索(EmotionalBlackmail,EB)。

每天的新闻几乎都可看到或听到不少的家庭暴力或人际冲突所衍生的法律案件,其中总免不了一些情感上的纠葛,以及情绪上的勒索。

EQ(情绪智商)包含了两大部分:

管理自我的情绪,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

想要掌握自己的情绪已属不易,若要进一步妥善地处理他人的情绪,更是困难。

无怪乎人们常陷入情绪的迷雾中,任令情绪勒索一再地重演,面对它我们常束手无策。

心理学家苏珊·弗沃(SusanForward)认为,“情绪勒索者”的行为常会造成混沌不清的迷雾(FOG),因为他常会让被勒索者感到恐惧(Fear)、义务(Obligation)及罪恶感(Guilt)。

情绪勒索者会为“施与受”制定新的界限,他们常常强调自己的牺牲,以及对方的责任,所有爱和甘愿的动机似乎全被“义务”和“责任”所取代。

身陷于这些感觉的被勒索者,常会摸不着头绪,找不到出路,就像陷在迷雾阵一般。

如果你发现在人际相处中,对方有以下行为:

·试图掌控你。

·不理会你的抗议。

·坚持他们在性格及动机上绝对优于你。

·对于你们之间的真正问题采取逃避态度。

·只求满足一己之需而忽略你。

你可能已经面临“情绪勒索”了。

一旦“情绪勒索”出现在亲密关系中,这段关系就会渐渐失去当初的生机,双方甚至会陷入需求与被掌控的泥沼中而无法自拔。

情绪勒索的六项特征

(1)要求:

勒索者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太能容许别人有丝毫的讨论或改变的余地。

(2)抵抗:

被要求的一方为保有自己的空间,刚开始往往会加以抵抗。

(3)施压:

勒索者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开始施压。

(4)威胁:

勒索者经常会运用一些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恐惧、困惑与罪恶感。

(5)顺从:

被勒索者为了不破坏彼此的关系,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感,或是避免更糟的后果,于是改变初衷,牺牲了自己的原则或权益。

(6)旧事重演:

勒索者食髓知味,会继续运用这些手段,而被勒索者因为陷在迷雾中,而任令它一再重演。

情绪勒索的四种型态

(1)施暴型:

这种类型的“情绪勒索”最易辨识,只要不顺从他们,他们就会怒发冲冠,语带威胁或是生闷气。

“不听我的话,就请走人”是他们的格言。

(2)自虐型:

这种类型的人常会操纵别人,传递出“如果不照着他的要求去做,他将会很沮丧,甚至无法活下去”的讯息来警告他人。

他们常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甚至会伤害自己,或采取自杀的举动。

(3)悲情者:

他们在无法遂其所愿时,常会表现出沮丧、沉默,好让人察觉其苦处,但却避谈真正的原因,表面上好像他们很脆弱,但却是“沉默的暴君”。

(4)欲擒故纵型:

这种类型的“情绪勒索”会先释出正面的讯息,并且允诺关于爱情、亲情、友情、钱财或升迁的要求,然后再告诉他人,如果不顺从他们的要求,便什么都拿不到。

情绪勒索者常用的四大手法

情绪勒索者到底是如何布迷雾阵的呢?

在“要求——压力——屈服”的相处模式中,情绪勒索者又是如何将别人的利益弃之不顾?

为拨开此迷雾,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常用的手法。

(1)二分法:

情绪勒索者会为自己的人格特质或行为动机加上光环,让他的行为看似十分高贵,而别人的行为却频频受到质疑,甚至被他们视为污秽不堪。

这样的手法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字眼,常使被勒索者的自我评价开始动摇。

(2)病态化:

当情绪勒索者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他们常会质疑对方爱的能力,认为对方有问题。

(3)联合阵线:

当情绪勒索者“病态化策略”无法奏效时,他们就会改弦易辙,转而笼络其他家人或朋友,或是援引更高的权威,好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并让对手顿感孤独与挫败。

(4)负面评比:

“为什么你不能像……”,情绪勒索者常会拿另一个人作完美的标准,以彰显对手的纰漏百出。

这种负面评比,让对手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忠实、能力有待加强,因而焦虑与罪恶感也逐渐升高。

情绪勒索者的内心世界

为何对情绪勒索者而言,获得胜利那么重要呢?

为何他们在事与愿违时,会使用“惩罚”的手段呢?

其原因可能与以下所列的各项因素有关:

·情绪勒索者根本无法忍受挫折的产生

即使是些许的挫败,他们也会视为相当严重,他们相信只有以更激烈的手段反击,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有些话常在他们心中回荡——“我从来都没法如愿”、“我关心的人最后都不理我了”,随着这些念头不断在心中萦绕,他们更深信,只有采取更强硬的手段,才会有人重视他们的需求。

·失落感与依赖感

有些情绪勒索者在幼年遭遇的事件,和他们成年后的失落感与依赖感有密切的关联,为了不愿再尝到被拒绝、被遗弃或是被忽略的滋味,情绪勒索是他们学会的因应之道。

·完美的生活历练

有些情绪勒索者可说是天之骄子,他们未曾失去什么,但却总是想要更多。

他们往往没有能力来处理任何的“失落”。

·为了别人着想

有些情绪勒索者认为他们的惩罚手段是有益于对方的,因此即使伤了对方,他们也不会有罪恶感,因为他们认为正在帮助对方成为更好的人,对他人的举动,都被他们合理化成“全都是为着你好”。

·为了维持亲密的关系

有时“惩罚”手段反而让情绪勒索者得以和对方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即使是负面的感受,仍是一种与对方“紧密的联系感”。

虽然与情绪勒索者的亲密关系已破裂,但情绪勒索者的“惩罚手段”却反而能让双方的关系维持着一种奇怪的感情与热度。

·顾此失彼

情绪勒索者藉由他们的手段看似占了上风,但是双方关系却已出现裂痕,情绪勒索者置身于自己设下的迷雾中,却丝毫未察自己的蛮横行事,已让他孤立于人群之外。

一个巴掌拍不响

就像双簧表演一般,情绪勒索是需要双方面互相配合的,换句话说,有时被情绪勒索者的某些特质或面对压力的方式,为情绪勒索塑造出有利的情境。

以下所列的特质看似极具“保护色彩”,但事实上却是易为情绪勒索者宰制的特质:

·极需要别人的认同。

·害怕别人生气。

·希望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维持表面的平静。

·容易对别人的生活负一些不必要的责任。

·极端缺乏自信,或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面对情绪勒索者的压力时,你会不会认为下列事项是困难或不可能的呢?

·坚持自己的原则

·面对压力

·设限

·让情绪勒索者知道他们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如果对上述问题有任何一项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你可能在帮助情绪勒索行为的进展。

当我们因为担忧他人的反应,而取消一些合理且符合自身利益的事情时,这种自我设限阻止我们做些想做的事,此时我们是在“自我勒索”。

情绪勒索的影响

情绪勒索或许不会威胁我们的生命,但却会夺走我们非常珍贵的一项资产——自我完整性。

如果不断屈服于情绪勒索,将会觉得自己是软弱无用的失败者,自尊、自我形象逐渐被侵蚀。

情绪勒索者常以混乱的情况让我们内心的指导原则无法运作,无法厘清自己真正的需要,往往只在被迫的情况下悔恨、自责。

大部分情绪勒索的受害者都有隐藏不快感受的倾向,并且会以沮丧、焦虑、暴饮暴食、头痛等方式,取代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

不少情绪勒索的受害者会质疑自己是否有权利表达感受,尤其是愤怒的感觉。

他们可能会将情绪内化,进而转化成沮丧的来源,或是以合理化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愤怒。

伴随着情绪勒索而来的压力和紧张,以及各种负面的情绪,常对个人的生理造成影响,甚至会出现各种生理上的病症。

除了身心方面的影响,情绪勒索让任何亲密关系都不再安全可靠,双方愈来愈无法坦然相处,甚至会处处提防情绪勒索者,不再和对方分享生命中的重要事件。

双方的关系看似平静,其实正有一裂痕在不断扩张着。

渐渐地,被情绪勒索者常会压抑自己的情感,成了情感上的小气鬼,因他不想一再满足情绪勒索者的期待和幻想。

你今天想错了吗?

爱情里的八个思考短路

「但是她很不讲理阿!

我都坐下来跟她好好讲了,她还在那边闹!

「你说,这样是不是我比较对?

我的说法很合逻辑阿,不知道他再坚持什么。

「难道先打电话去订位有错吗?

大家不都是这样做的?

气死我了!

「我是她男朋友耶,她怎么可以没有先问过我?

这根本就不对啊!

你的死党、姊妹可能不下数十次将他们的争端分享给你们知道,希望你们帮你他评评理,究竟是他对还是她对;当然,你自己也可能曾是那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或怒发冲冠义愤填膺地请朋友帮忙评理的苦主。

可是,当初自信满满地你,每一次都得到朋友的支持吗?

我们曾经觉得不可能错的主张或看法,真的是对的吗?

很多争端是缘于错误的推论,而在情绪高张的情况下,我们试着以自己的论点打败对方、使那些错误在言语中横行、最后可能会变得两败俱伤,顾不了自己观点,也损害了彼此的关系。

八大爱情短路

如果最后还是要鞠躬道歉、还是要搂着对方的肩说对不起阿我刚刚很凶、还是要放弃自己的坚持以维系彼此的关系,那么是不是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Belief),降低冲突的高度与情绪的温度?

许多自助的书都有谈及各种沟通技巧,但比较少指出我们思考上的盲点。

语言哲学家Moser(2005)整理了十几种常见的思考短路,这边罗列出几个与亲密关系比较有关联的,搭配一些例子让大家比较好理解,并在文末提供一些可能的破解档。

(1)将自身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Projection)

[例1]这周放假我想去看这部电影,我记得他也喜欢看冒险片,买两张有优惠,先下单再说吧。

投射作用是非常常见的心理现象,我们倾向用比较简单的方式(Heuristic)理解这个世界(Todd&Gigerenzer,2000),其中最简单地方法,就是认为世界跟我们所想象的都是一样的。

这样想有几个好处,可以觉得自己活得比较有意义感、对世界比较有控制感、下决定也比较快。

所以,我们有时候倾向把对方「绑在」自己的决定上,带他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谈论自己想听的话题、吃自己想吃的东西。

可是,我们永远不知道对方想的是不是跟我们所想的相同,而且即使相同(例如她真的想去那部电影),我们也错失了让对方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2)将感觉或期望投射到事实

[例2]你不是说这个地方很好玩吗?

结果呢?

最近天气乍暖还寒,有时候正午的太阳大得让人想在户外翻滚一圈,傍晚的冷风却又凉入心扉。

期望与是时间的差距,也一样深不可测。

虽然我们常说要相信另一半,但是对于对方所推荐的食、地、物,仍然可以抱持开放保留的态度。

这里有两个重点(a)他口中说的好玩,可能和你以为的不同(b)他曾经觉得的好玩,可能和现在的事实不符。

毕竟事过境迁,景物更迭,可能经营也易主了。

以前的美好经验,并不代表以后会永远美好下去--这同时也是第三个偏误。

(3)经由过去推论未来

[例3]「我上次来这里的时候,不是这样的!

」、「你以前都不会对我这样,现在怎么…」

人类对于身边的人们常常有一项错误的预期是:

个性是连续恒常不变的。

虽然大部分的人格心理学家主张,人格特质是跨情境、贯时稳定的,但这也是「相对」稳定而已。

一般来说,我们在不同情况下,会作出的决定当然会有些不同。

所以,你曾经所认识的这个地方、你记忆中她的样貌,也只是「曾经」而已。

当他做出与我们预期不同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问自己:

「我以前看见的,是真正的他吗?

」。

可是,我们真正该问的问题应该是:

「我以前看见的,是全部的他吗?

(4)经由单一(或数次)的观察,即推断长久的法则

[例4]「每次他都不回我简讯,我想他应该是对我没有兴趣吧…或是,其实他根本是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

上述的这个例子,可能比较常出现在单恋者身上。

卓纹君、林芸欣(2003)的调查发现,单恋者主要的认知特征是「个人的揣度」,可能只是几次对方没有接电话,就觉得自己失去希望了;或许只是因为一起出去的时候,对方没有响应自己的某句话,就觉得自己被拒绝了;可能因为一次的邀约失败,就觉得他不喜欢自己了等等。

(5)经由存在而推论应该

[例5]「你不觉得,这是一个男朋友应该做的事情吗?

事实上,不存在任何一件特定的事情,是男/女朋友「应该」做的。

这个社会虽然给予不同的角色很多的期待与负担,包括男生应该要温柔体贴、女生应该要温顺婉约、男朋友应该要……,可是,恋爱是两个人在谈的,彼此才是这段关系的主人,并不因为「角色」本身,而规范哪那些是他应该做。

遗憾的是,讲是这样讲,过去研究却发现我们的恋爱关系非常容易受到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亲戚影响(Toro-Morn&Sprecher,2003;孙玮成,2006;谢文宜,2006)。

(6)经由量而推断质、经由价格或外在而推断其质量

[例6]「他送这么多花过来、一定花了很多心思。

」、「他穿着如此体面,讲话谈吐也是文质彬彬,真想不到他是这样的人!

我们都知道眼睛会骗人,却不知道连感觉也会。

有时候,大脑不会进行太多的思考(Mindless),只用非常简便的方式,针对新事物的价值、甚至是刚认识的人做快速的判断(Todd&Gigerenzer,2000),这时我们只依赖一些比较鲜明凸显,或可以量化的东西,例如外表、标价、身上穿着衣物的价值等等。

可是,这样的推断是有风险的。

比方说,Moser(2005)在书里面谈到了一个非常恶心的例子:

「这坨粪便周围聚集了这么多苍蝇,想必味道一定不错!

」。

(7)经由一个人的话来推断其守信能力

[例7]「说好要一直爱我到世界尽头…」、「不是说要带我去日本看樱花与庆生得吗?

」、「每次,他总是变卦。

到最后,我已经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喜欢我了。

当我们很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会想要拥有他的全部,甚至给他全世界––即使知道自己其实办不到。

只是有些人会选择说出来,有些人会选择把它放在心里面而已。

你可能会认为,当一个人一再食言的时候,就表示他不再爱我了。

不过,这个想法可能是错的。

Peetz&Kammrath(2011)总共进行了四个研究指出,越爱你的人,越愿意为你做出承诺,吊诡的是,他们也越容易食言。

因为这些人完成承诺的速度,远远比不上他们开支票的速度。

可是,这只是表示他无法达成承诺,是因为他想要满足你许多需求,却力不从心;并不代表一个总是让你期待落空的人,一定很爱你。

(8)经由语言文字的威力,来推断自己该做什么事情

[例8]「如果你真的爱我,为什么不陪我去?

」、「如果你的心还在,你就不会对我这么的冷淡…」、「没关系,你走阿,你走我就死给你看!

」、「我就知道你不在乎我,我也不奢望你能帮上什么忙了…」、「你爱怎样就怎样吧,随便你。

反正你总是这样…」

这些话听起来很熟悉吗?

当时你听到对方这样说的时候,你的感觉是什么呢?

又是怎么做的呢?

你会发现,自己可能根本没有办法好好「坚持当初的坚持」了,包括作你原先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维持原先的决定、保有原本的拒绝等等。

如果你的情人对你说这些话,那么他们很可能是在有意无意间对你进行情绪勒索(Emotionalblackmail)(Forward&Frazier,2004)。

人类是很可怜又很可恶的一种动物,有时候会被语言给操弄,有些时候又会用语言去操弄别人--不论我们本身是否有「意图」(Intention)去做这件事情。

这些勒索的语言,会促使听者去想:

「如果我不陪她去,就表示我不爱他」、「如果我不对她好一点,说话温柔一点,就表示我心已经不在了」、「如果我不帮他忙,就表示我不在乎他」等等。

这是典型的否定后件式推论(ModusTollens):

若P则Q→若非Q,则非P。

这几乎是人人都会的自动化推论方式(Evans,1993;Legrenzi,Girotto,&Johnsonlaird,1993;Wason,1960),而且在逻辑上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的是他的原命题「若P则Q:

如果你的心还在,你就不会对我这么的冷淡」。

毕竟在现象界,尤其是人际关系之间,几乎不存在如此强的命题。

爱一个人、在乎一个人、关心一个人有很多种方式,勒索者用一段文字或句子,将爱的定义与可能性讲小了,藉此缔造一个难以拒绝或离去的语言空间。

修复短路的工具

心是用肉做的,脑也要靠葡萄糖才能运行,毕竟人非圣贤,脑残难免。

上面的偏误当中,你认领了几个呢?

我们不能总是负责分析不负责解决,这里列出了几个可能的短路修复法则提供大家作为参考:

[破解1]最好的选择权

「可是我每次问他想去哪里、想吃什么,他都说随便啊!

然后最后才来埋怨我说,都是让我一个人在决定就好了啊!

一般来说,人是喜欢有选择权的(Deci&Ryan,1987;Grolnick&Ryan,1987;Reis,Sheldon,Gable,Roscoe,&Ryan,2000)。

可是当选择的项目太多的时候,又会让人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而产生焦虑(Schwartz,2004)。

所以,在「开放无限选项」与「强制投射主导」之间,我们可以给对方「最好的选择权」(OptimalChoiceRight)。

你可以用「我想去看这部电影A耶,可是同时还有B,C,D在上映,那么你想看哪一部呢?

」在两种极端做法间,取得平衡点。

让彼此都为共同进行的活动承担一些责任,是成熟也尊重彼此的作法。

[破解2&3]保持开放的态度

人类与观光景点有一个共通的地方是:

虽然改变了,时光总是会为我们保留下来一些东西。

今天下午茶的时候,心理师小P分享了一个麻绳的比喻。

他说,每个人都是一条非常长的麻绳,有些地方很干净,有些地方脏了,有些地方黑掉了,甚至有些地方发霉了等等,可是这些都是这条绳子的一小段,如果强迫自己(或对方)把脏的部分抽掉,整条绳子就会崩解。

过去和现在,都是他的一部分。

如果想继续跟他在一起,就必须接受他的历史和故事,以及他现在的样子,不然就是影响他,让他持续地有更多的改变,并且注意到:

你自己,也是会改变的。

[破解4]想想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你是常常被自己的猜测与推敲给困住的苦主,可以尝试问自己一个问题是:

你认识他「很久」了吗?

是凭什么样的理由做这样的推断呢?

就算是认识自己最久的人--他自己,都没有办法单纯地从一次或几次的行为中,决定自己喜不喜欢你。

那么,你又为什么可以这么早下决定呢?

可是,我就是无法阻止自己乱想啊!

咨商上常常用的一个方法是:

想想其他的可能性。

我承认这非常困难,但是也非常有用。

我们的认知系统往往被情绪给窄化了,快乐的时候我们变得更有创造力、很容易就为一件事情想到各种可能(Fredrickson,2004),可是,难过的时候好像都会觉得是自己的错(Beck,Erbaugh,Ward,Mock,&Mendelsohn,1961)。

所以,比较简单的方式是等待情绪过去。

等到平静一些、心境不再骚动的时候,再去想他的行为有哪些可能。

不接电话,的确有可能是他不在乎你,但也可能是他在忙、他想调整你和他之间的距离、他还没有看到为接来电、甚至他也喜欢你,只是他曾经受过伤,所以越是幸福越害怕幸福会结束等等…。

这边的重点在于「先接受你想的第一种可能(他不在乎我)」的确也是可能的--只是其他的可能性也同样存在(好拗口请多读几遍)。

否认是改变的阻碍,接受则是改变的开始。

[破解5]对自己负责

在感情中彼此做到哪些事情比较好,应该是由两个人共同讨论出来的。

别人的经验与建议,固然可以当作参考,但这段感情还是得靠自己来经营。

因为其他人说得再对再多,都无法替你的感情负责。

具体的做法是,把「他说的」、「你以为的」、「别人期待的」通通先写下来在一张纸上面,然后等到情绪不再高张之后,再问自己:

他们的期待,真的也是我想要的样子吗?

[破解6、7]收集更多信息,再形成印象,并保留可以修改的空间。

认识一个人需要时间,认识一段承诺也是。

你需要的只是更多的时间去确认,哪些部分是真正的他,哪些部份只是他想在你面前呈现出来的样子(SelfPresentation);哪些是他很想达成,却需要更久时间才能实现的目标,哪些又是空头支票。

[破解8]认清情绪,画清界线

情绪勒索或许是八个短路中最难修复的。

尤其是对方和我们的关系越深、他在我们生命中的角色越重要,通常越难拒绝他们的需求。

你如何忍心伤害,一个爱自己,你也爱的人?

所以最后,我们都会不情愿地达成心爱的人的要求,避免心里产生罪恶感。

所幸,心理师小D建议,被勒索的当下还是有方法可以自救:

(a)认清自己的情绪(Awareness):

所爱的人勒索我们时,我们的情绪会有非常大的反应。

这时候可以做的是,先深呼吸几次(腹式呼吸),让吸进去的气进入肚子里面,感觉到肚子胀起来的样子;然后藉这个机会感觉自己的情绪究竟是生气、难过、委屈等等。

(b)有能力时安抚对方(SmoothorCaring):

勒索者,常常是缺乏爱的那一方。

以前他们被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所以现在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填补。

而且,根据学习理论,过去他们这样做还满有效的,只要一勒索,对方就会留下来、就会回心转意、就会改变主意等等,这样成功的经验增强了他们的信心,于是屡试不爽。

这时候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演与上的安抚如「乖,我忙完再过来陪你」、「我知道你很想我,不过我们下次在约吧!

」、「我也很爱你,不过,等我一下下好吗?

」、「谢谢你的体贴,下次再好好补偿你!

」等等。

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拥抱、一句承诺、了解你不会抛下他们离去,这样,他们就能安心。

不过,安抚并不等于完全「顺应」他们的需求,「独立」是他们终究必须自己面对的问题,如果你总是给糖吃,他们就会向林俊杰一样永远「学不会」。

(c)没有能力时离开现场(Leaving):

如果他勒索你的时候,你正在赶三个报告、考试又将近、最近刚好又面临搬家、房东又在催上个月的房租…那怎么办?

或是,在你安抚之后,他仍然坚持不肯放手,还要继续消磨彼此的精力吗?

有时候,你的认知资源(CognitiveResource)已经不够了,哪里有多余的脑袋再去哄他安抚他?

他说你走掉他会疯掉,但如果花时间哄他,可能先疯掉的是你。

此时,虽然很不忍心,还是离开让彼此冷静一下比较好。

情绪勒索是非常复杂的现象,复杂到可以写一本书(Forward&Frazier,2004)。

它牵涉被勒索与勒索者的过去经验与深层需求,换言之,双方都有责任。

由于本文是在介绍感情里的推论偏误,如果你长期地被勒索,请寻求专业的协助比较有效。

如果你不想花太多钱,建议你可以参考一些书籍(Forward&Frazier,2004;伊东明,2004;汉菲特,密诺斯,&米尔,1998);如果你一毛钱都不想花,又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欢迎读嘉南疗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骆重鸣(2007)所写的《拨开心中的情绪迷雾–情绪勒索》一文,针对情绪勒索的起因、背景、方式等等都有简短地介绍。

就算你说的都合理

「你不要无理取闹好不好,有事情好好讲阿!

「无理取闹的是妳吧?

你不觉得我说的很有道理吗?

为什么你总是听不进去?

「对啦,你最有道理、合逻辑,我讲的都逻辑不通,都是屁!

「不要这样好不好!

」然后你心想:

又来了!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对方不能静下来跟自己谈?

答案是,每一个不理性行为或思考的背后,都有一个合理的原因。

可能是他长期以来缺乏关爱、可能是童年的创伤在呼唤他(邓惠文,2011)、可能是他的需求一直没有获得满足等等(Hanason,2009),这些过往的匮乏,形成今天的不安全感、具像化成此时此刻的情绪攻击语言,用不合逻辑的论述与想法,建构诠释这段关系的状态,并深深地影响着关系的好与坏(Horwitz,McLaughlin,&White,1998)。

所以,如果今天他突然变得歇斯底里了,你应该做的,不是跟他争辩、不是探求真理,而是了解,他心里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张爱玲说:

「只要有人与人的关系,就有曲解的余地」。

了解这些思考上常见的短路,并不是想劝大家在爱情里要「合乎逻辑」地行事,毕竟在情绪里面,我们常常是「无法控制」地会做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