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796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2019-2020年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含1~7小题,其中1~6小题,每小题2分,第7小题8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一项是()(2分)

A.嗥呜(háo)山巅(diān) 浊流(zhuó) 呻吟(shēn)

B.田垄(lǒng) 召唤(zhào) 磅礴(páng) 怪诞(dàn)

C.辔头(pèi) 炽痛(chì) 哽住(gěng) 哺育(pǔ)

D.啾啾(jiū) 机杼(zhù) 污秽(huì) 督学(dū)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泛滥谰语斑斓埋葬B.镐头丰饶污秽耻辱

C.鞍鞯金柝戎机朔气D.驰骋云鬓扑朔分辩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路人对用粉笔作老虎画的老汉大为赞赏:

“能把老虎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确实厉害。

B.巴金的《家》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这山里的天气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真是风云突变啊。

D.连老师都做不出来的题,这位新同学两分钟就算出来了,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B.通过为期三个月的市容环境整治,使老城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C.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D.能否杜绝“到此一游”这种不文明现象,关键是提升公民的文明素养。

5.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张光年)作词,冼星海作曲,是宣扬革命精神的音乐史诗,是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的重要作品。

B.《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C.《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

D.由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作为“爱国主义”的符号,融入近代中国人百年的情感之中。

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一些微生物发现,牛的胃是它们生长的乐园。

②于是,这些小家伙纷纷光顾这里,居住下来。

③自然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总是各就各位,在适合它们生长的地方安家落户。

④分解纤维素是这些小家伙的拿手好戏,它们能分泌纤维素酸酶,将纤维素降解,同时释放有机酸,供牛吸收利用。

⑤这里不仅有它们喜欢的无氧环境,没有可怕的胃酸,而且总有着取之不尽的食物。

A.①②④⑤③B.①⑤④②③

C.③①②⑤④D.③①⑤②④

7.根据提示填空。

(每空1分,共8分。

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1).峨嵋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2).岑参《逢入京使》一诗中,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的两句是,。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木兰诗》中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军旅生活悲壮严酷气氛,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名句是,

(5).《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名句是,。

二、语文综合运用(本题共7、8两题,第8题2分,第9题4分,共6分)

家,是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你一推开门就用香味把你紧紧来拥抱;家,是夜归时窗口亮起的灯,瞬间消散你独行的寂寞和奔波的疲惫;家,是母亲低回绵长的唠叨,惟恐避之不及又深深迷恋回味不已;家,是父亲下巴硬匝匝的胡须,扎得你脸颊发疼心里开出了花。

在xx年5月12日,红花中学七(3)班开展了以“我爱我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踊跃参加吧!

8、温馨回忆:

请你回忆一下,在你成长的各个阶段,父母付出最多的是什么?

 

9、回报亲情:

父母给了我们那么多的爱,我们已经渐渐长大,我们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

请你确定一个回报父母关爱的最佳方案。

 

三、阅读(本大题含10~22小题,共44分)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3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0、古人离别常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

《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11、本诗抒发了什么感情?

(二)阅读《木兰诗》完成12-15题。

(13分)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4分)

①策勋十二转(   )②赏赐百千强(      )

③对镜帖花黄(     )④出郭相扶将()

13、翻译句子(4分)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4、由最后一段引申而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2分)

15、你最欣赏木兰的哪一点?

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你还能举出一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吗?

(3分)

(三)阅读《最后一课》中的几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15分)

     接着,韩麦尔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

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

16、韩麦尔先生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监狱大门”比喻,“钥匙”比喻_________________(2分)全句的深刻含义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7、"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的号声——"这句话中"钟声"暗示:

(2分)

18、"我"觉得他从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

(2分)

19、.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2分)

A.面临失去工作,背井离乡的威胁.

B.不能再教法语,内心异常悲痛.

C.对最后一课即将结束的莫名的恐惧.

D.身体虚弱,营养不良.

20、"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1)这段属于_描写;(2分)

(2)这句话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

21、“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2分)

A.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他陷入极大的痛苦中.

B.竭尽全力上了最后一课,感到十分疲倦.

C.明天就将离开小镇,对前途命运充满担忧.

22、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结合我们祖国的历史谈谈自己的感受,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怎样报效祖国。

(3分)

-

(四)课外现代文阅读(13分)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

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

“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

”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

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

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

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

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

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

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

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

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

“沙宁老师,我来上课。

”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

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

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

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

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

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

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

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

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

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

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

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

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

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

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

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23.根据小说的情节,以谢达为陈述对象,完成下列表格。

(4分)

地点情节主要事件

学校开端看见沙宁老师被捕。

集中营门口发展

(1)

集中营门口高潮

(2)

(1)

(2)

24、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4分)

25、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

(1)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2)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

“沙宁老师,我来上课。

”沙宁一怔……

26、“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

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四、作文(50分)

请以“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品”,三个“口”。

造字本义:

一小口一小口地吃,慢慢地辨别滋味。

品尝美食是一种享受,萦绕在每个人的舌尖;品味情感是一脉温柔,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品评世态是一种情怀,伴随我们成长前行……

要求:

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可以写记叙类文章,或写实,或虚构;可以写议论性文章,有理有据地发表观点;也可以写抒情性文章,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等等。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答案:

一、1、C2、D3、D4、A5、B6、C7、略

二、略(只要设计合理,思路条理、表达流畅即可)

三、

(一)10、柳11、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方法:

抓物象:

《折柳曲》+诗眼“故园情”)

(二)12、略13、略14、扑朔迷离15、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任选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巾帼英雄:

梁红玉、秋瑾、冯婉贞等。

(三)16——22略。

(四)23、

(1)手握一枚手雷,大叫着冲向敌人而被捕(2分)。

(2)准备用火柴点燃油库而被纳粹射杀(2分)。

24、示例一:

例句:

“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为“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埋下伏笔。

(2分)作用:

(1)交待了谢达找到了巧妙传递情报的办法,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1分);

(2)表现了谢达慷概赴死的献身精神(1分)。

示例二:

例句:

“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为“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或“悄悄的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埋下伏笔。

(2分)作用:

交待谢达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的原委,表现了沙宁和谢达的机智、聪明。

(2分)25、

(1)描写了赛夫得知沙宁被捕后震惊的神态(1分);表现赛夫为地下组织遭破坏后如何完成任务的担忧(1分)。

(2)描写了沙宁在集中营看见谢达后的出乎意料之外、发愣的神情(1分);同时表明沙宁对谢达来集中营意图的疑惑不解(或沙宁老师对谢达说“我来上课”的心领神会)(1分)。

26、

含义:

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1分);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1分)。

作用:

1.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1分)。

2.“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1分);3.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