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诗人诗词之旅.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3573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6.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近诗人诗词之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走近诗人诗词之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走近诗人诗词之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走近诗人诗词之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走近诗人诗词之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近诗人诗词之旅.docx

《走近诗人诗词之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近诗人诗词之旅.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近诗人诗词之旅.docx

走近诗人诗词之旅

9月2日   星期五   晴

走近诗人——李白之旅

又到开学之际,继续跟班,带这个班级,转眼已是第三个年头,我们的诗词之旅已走过了整整两年的时间,继“走过四季”、“走遍神州”之后,这一学年,即学生毕业前的这一年,我们的诗词之旅将走向何方?

如果说“走过四季”是顺应天时诵读诗歌,“走遍神州”是利用地利学习诗歌,那么,第三年,我们将完成“天、地、人”这样一段完整的诗词之旅。

三才者,天地人,这一年,我们将走近一位位中国诗坛上文采斐然才华横溢的诗人,中国是诗的国度,历朝历代的诗人煜煜生辉,多如繁星;经验告诉我们,短暂的一个学年,我们根本无法穷尽,与其面面俱到却蜻蜓点水浮光掠影,不如静下来慢慢走近几位诗人,读读他们满齿留芳的诗作,触摸他们复杂远古的心情,了解他们或悲或喜的人生,走一段尽量深入而细致的旅程。

而唐宋时期的诗人则又是华夏诗人中的佼佼者,因此,本学期我们将把精力放在几位最为著名的唐朝诗人身上,下学期则是宋诗。

讲起诗人,诗人中的诗人,最熟悉的诗人,最好的诗人,是谁?

同学们脱口而出的便是——李白。

说起李白,只要你是中国人,几乎没人不知道李白的,因为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这段诗词之旅,我们就从这位最伟大的诗人开始。

昨天是开学第一天,学校统一收看教育部的“开学第一课”,因此,班级里真正的“开学第一课”只能从今天开始,今天早晨,我早早来到班级,迎着还很酷热的朝阳,和同学们开始了第一课:

走近李白。

首先,我请学生猜了几首谜语诗,如: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白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

坐看青竹变琼枝。

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岐。

这些谜语诗,我们都诵读过,今早只是作为一次有趣的复习罢了。

我又给学生介绍了《红楼梦》第22回贾元春作了一首关于爆竹的谜语诗:

能使妖魔胆尽摧,

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

回首相看已化灰。

今天的诗歌诵读,我们也从李白的一首谜语诗开始:

__________

唐李白

雨打灯难灭,

风吹色更明。

若飞天上去,

定作月边星。

——谜语诗(猜一小动物)

哈哈,这个谜面并不难,大家一猜就中——萤火虫。

萤火虫,同学们可不陌生,暑假的夜晚,萤火虫常会一闪一闪地提着它的小灯笼在草丛中飞舞。

而这首有趣的谜语诗啊,是李白小时候所作,形象生动,想象奇特:

据说,小李白有一次跟随父亲参加一个聚会,父亲的朋友看李白长得眉清目秀、听说李白聪颖异常,于是请小李白模仿曹植的七步诗,即兴赋诗一首,于是小小的李白略微思索一下,随口吟出了这首诗,在场的人听后无不惊为“神童”!

这只是一段人们衍生出来的传奇故事而已,李白之名缘何而来,为何不叫李黑?

学生很感兴趣,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

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

长庚星,就是民间所说的太白金星,李白因而字太白。

李白其人,因太出名,自古以来,关于他的传记很多,我建议学生购买阅读一些介绍李白的书籍,比如我暑假里购买的《李白传》等,当然著名的历史学家李长之的《李白传》是目前最好最可靠的传记,是他所著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和《李白》两书的合集,也可一看。

相信随着这段诗词之旅的深入,同学们对李白会逐渐熟悉而亲切起来!

9月5日  星期一  晴

少年“不遇”

李白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非凡的诗才,偏僻的青莲乡已无法满足这位天才旺盛的求知欲,于是开明的父亲把他送到离家乡不远的地方——昌隆县北郊的大匡山。

此山因其形貌如“匡”字而得名,这里云雾缭绕,山明水秀,清潭翠竹,景色极佳;隋唐时即建有大明寺与匡山书院,是读书深造的好去处。

爱寻幽探古的少年李白常去拜访山中的道士法师,向他们学习剑术,研究道家经典,李白后来之所以称为“诗仙”,沾染了一些仙风道骨,大概与此段经历有关吧。

有一次,李白听说山上的戴天观中有一位老神仙,已经一百多岁了,却仍是鹤发童颜,身手矫健,登山越涧如履平地,于是他便兴致勃勃地前往拜访: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译文】

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目。

在林间常见到小鹿,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听不到钟声。

来到道院前可道士不在,只见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

人不知去了哪里,吾焦急地倚着两三松。

这是一首五律,今天为什么要选这一首诗诵读?

据研究李白的专家们考定,此诗写于唐代开元初年,当时诗人还不到二十岁。

这首诗,在按年代顺序编辑的李白诗集中,常被放在第一篇,似乎是诗人留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首。

上一首关于萤火虫的那首李白诗,还无法考证是否真是出自李白手笔,有可能是后人附会依托之作。

先看诗题,交代了事件:

访;地点:

戴天山;人物:

道士;结果:

不遇。

关于不遇的诗我们曾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两首,对于隐士文化已有所了解。

那么李白的这首早年时期的“不遇”诗,又有什么特点呢?

戴天山,在今天四川省江油市大康乡境内,位于大匡山绝顶,因高于诸峰,高耸云天,故名“戴天山”,它高危险峻,少有人出没。

李白早期的诗歌,文字技巧已很老练,文学才能已初露端倪,五律的技法运用已很纯熟,诗的布局大气清晰,前三联写景叙事,后一联抒情交代结果。

首先,诗人在这首五律八句中,不露痕迹地融进了山中之景:

动物有“犬”、“鹿”,植物有“桃”、“松”、“竹”、“花”,气象有“露”、“霭”、“水”,自然景象有“溪”、“泉”、“钟”、“峰”。

景色描写的同时,又巧妙地插入了各种感官:

除了视觉享受,听觉感官也不闲着:

潺潺流淌的溪水声、偶尔从远处传来的几声汪汪的犬吠声,同时也有嗅觉的加入:

一路上桃花芳香扑鼻、袭人而来。

——这么多的景色,这么多的感官享受,全都浓缩在一首诗中,犹如参加一场让人眼花缭乱的盛宴。

其次,诗人精心安排,徐徐向我们展示着这次寻访事件的进程:

第一联,是入山的第一程,此时,天还蒙蒙亮,诗人行进在山中,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浓艳耀目,此时露水还没散去,阳光还不强烈;第二联,是入山的第二程,此时诗人沿溪前进,林深路长,麋鹿出没,正是正午之时;第三联,是入山的第三程,诗人已来到寺前,野竹青霭,飞泉碧峰,相映成趣。

——这么多的景色,诗人一一写来,逐步展现,次第亮相,神奇迷人,犹如拉开一道又一道幕布。

最后,诗题中看出应是叙事诗,诗人写“访”之路途遥远,“访”之所见所闻,“访”之心情变化,只简单地拈出几个动词:

“见”、“闻”、“分”、“挂”、“知”、“倚”,星星点点,夹杂其间,紧紧围绕“不遇”,轻松而完整地道出了事件的时间、地点、经过与结果等。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

“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

”(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少年时的这次“不遇”,也许冥冥之中注定:

诗人壮游一生,纵横大江南北去戴天山的路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段。

你正是在这一段小小人生的起点,诗人初尝了“不遇”!

那不遇的高人,或许就是诗人一直都在追寻、始终都无法接近的一个诱人的幻影罢了!

9月6日  星期二  晴

年少轻狂时

日月如梭,“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的少年李白在匡山读书习剑已是十个春秋,隐居匡山的年头,李白已成长为一位“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侠和羽客。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李白二十岁,初露锋芒的青年李白,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开始走出书斋,走出匡山,辞亲初游,游历了巴蜀之地的益州、渝州以及峨眉、青城等西蜀名山,留下了《登峨眉山》、《登锦城散花楼》等诗篇,下面这首诗也是诗人在这一时期的作品: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

  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

  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

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啊。

从诗题看,此诗是诗人拜谒李邕之作,李邕何许人也?

当时他正担任渝州刺史,在开元七年至九年前后,曾任渝州(今四川重庆市)刺史。

李白前往拜访绝不是因为他是地方官员,李邕其人,大有来历:

李邕在开元初年是一位名闻海内的大名士,史载李邕“素负美名,……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

或传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

”他家学渊源,父亲是为《昭明文选》的作注的李善,唐代文人案头必定放置一部他所注的这本《昭明文选》。

李邕有才华,性倜傥,唐玄宗时任北海(今山东益都县)太守,书法、诗文都有名,世称“李北海”。

后被李林甫杀害,年七十余。

他擅长楷书,书法笔力遒劲舒展,风格险峭爽朗,至今仍存有他的传世书迹《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

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这首诗充满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和豪迈不羁的气势,引用了多个典故。

首联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名句:

“鹏之徒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豪情万丈,意气风发的形象。

高度自信的年轻诗人,才高气傲,以大鹏自比,充分肯定自己的不世之才,极力的高扬自己。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直到临终之前,他仍然未能忘怀于“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临路歌》)

尾联出自《论语·子罕》中的故事:

“子曰: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李白引用这两句,意思直白,连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

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

后两句对李邕又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这不凡的浩大气势里,体现的是自信与进取的志向和傲世独立的人格力量。

李白诗之所以惊动千古者在此。

年少轻狂,难能可贵!

即使遇挫,不变本色!

9月8日  星期四  晴

出蜀远游

我们四年级时学过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那一年,公元725年,年轻的李白只有25岁,身怀抱负的他决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出蜀地,离开家乡,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一路走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青年李白千里蜀江行旅图。

出了蜀地,过了三峡,来到荆门,只见荆门山与虎牙山南北对峙,就像看守着荆州的两扇大门,过了荆门,天地顿时开阔起来,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李白回望长江,两岸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壮丽多姿的巴山蜀水已远远地抛在身后,逐渐模糊。

豪情满怀的诗人却并不迎着船头凉爽宜人的秋风,向往着能投身于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求得功名富贵,实现报国之志,憧憬着锦绣前程的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于是写下了出蜀后的第一首诗:

秋下荆门

唐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

自爱名山入剡中。

【译文】

秋霜落在荆门,树叶零落。

  由于山空,使得江面也很开阔,

  秋风也为我送行,使我的旅途平安。

  这次远离家乡,不是为了鲈鱼鲙,

因为我向往游玩名山,才想去剡中。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隔江与虎牙山对峙,战国时为楚国的西方门户。

乘船东下过荆门,就意味着告别了巴山蜀水,来到开阔的平原地区。

荆门,荆州之门,荆州,同学们四年级时阅读《三国演义》,对于“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故事早已烂熟于心。

李白,此时,来到这江汉平原的富庶之地,此时已是秋来霜下、木叶零落的时节,天地空阔,寥廓高朗,却无萧瑟衰飒之感。

诗人看到眼前秋高气爽下的美景,想必会想起曾在这里演绎的一位位英雄名士的故事,当然也包括下面的两个故事: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为荆州刺史殷仲堪幕府的参军,曾告假乘舟东下,仲堪特地把布帆借给他,途中遇大风,顾恺之写信给殷仲堪说:

“行人安稳,布帆无恙。

”这里借用了“布帆无恙”这一典故,不仅说明诗人万里行舟旅途平安,在这苍劲的秋风中预示着直挂云帆鹏程万里之意。

当然李白也想到了东晋张翰的“莼鲈之思”,这个故事,去年这个时候,开学初,为我们的“家乡诗词之旅”拉开了隆重的序幕。

但李白此时怀揣着建功立业的宏愿,充盈着积极用世的精神,和张翰急流勇退的心情正好恰恰相反。

所以诗人此时对“鲈鱼鲙”一反张翰的意思,这从他后来出蜀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中得到了印证。

当然饱览江南吴越的名山佳水,也是诗人所向往的。

上学期,我们曾诵读过他的《别储邕之剡中》、《越女词》等诗,“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那是一年之后的事了。

少年李白在匡山读书时就表现出流连于山水之中的志趣,剡中诸如王羲之、谢灵运之类那种高人雅士的格调,也是喜爱游历的诗人对不同凡俗的生活情趣的另一种追求!

这一时期,第一次走出家乡的李白,蓦然回首间,家乡已远去了,诗人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

走出荆门,也就意味着撇开了家乡,在人生起步的这个小小的驿站,诗人留下了数篇诗歌,如《渡荆门送别》、《荆门浮舟望蜀江》等,豪情壮志之下当然也难以抑制一颗恋恋的思乡之心!

9月11日   星期二   晴

远望天门

意气风发的李白在秋日明净的空气中,乘着一叶小舟顺流而下,下渝州,出三峡,过荆门,在长江边的黄鹤楼上观赏了崔颢的那首著名的《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到前人留下此七言律诗,诗人大为赞叹,不由诗性大发,也想赋诗一首,然崔颢此诗实在妙极,大诗人绞尽脑汁也无法超越前人,只能自叹不如,发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

不过,同学们都知道,好胜自负的诗人一直对此耿耿于怀,直至第二年到了金陵登了凤凰台,才突发灵感,写下了可与崔颢之诗相媲美的《登金陵凤凰台》,上学期我们在“金陵之旅”中已读过。

这是后话,诗人告别了流传神话的黄鹤楼,来到气势壮观的岳阳楼,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诗篇;以后又乘船东下,经浔阳,登上庐山,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不朽诗篇——《望庐山瀑布》;不消三日,诗人舟行江中逆流而上来到安徽芜湖境内的天门山:

天门山,是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东西相向,横夹大江,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

著名的《望天门山》即写于此时: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9月15日  星期四  晴

金陵别意

   今天我再次在黑板上手绘一张长江地图,暑假去三峡游玩时,我特地买下了一幅长江地图,对长江流域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的情况有了整体性的了解,不想这次诗配画派上了用场,描绘地图时也就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寥寥几笔即成。

今天的地图上,由西向东依次标出了渝州、三峡、荆门、黄鹤楼、天门、金陵,地点在逐渐展开增加,年轻的李白的旅程也在慢慢拉长伸展,他于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秋天出川,每到一处留下一些诗歌,到渝州写下《峨眉山月歌》,到荆州写下《秋下荆门》,来到黄鹤楼写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慨,到天门写下《望天门山》,顺流而下的李白终于在深秋时节来到了江南繁华之地——六朝古都金陵。

金陵古都自古繁华,丰厚的人文积淀,优美的自然风物、浓郁的地方风情、大气的六朝古迹,深深吸引着这位刚走出家乡的诗人,翠柳长堤、烟波画船、秦淮人家、林立酒肆,再加上操着一口吴侬软语的美丽女子,让少年游侠沉醉留恋,诗人在此逗留了大半年的时间,是这次出川之旅中脚步停下最长的一次。

这里,诗人登上名闻遐迩的凤凰台,在江风的吹拂下,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的名篇,也留下了一段与崔颢的黄鹤楼斗法的佳话;这里,诗人踏遍了六朝古都的一个个遗迹,留下了《金陵怀古》的名篇,也留下了诗人深深的思索,兴亡成败、王图霸业已随江风逝去;这里,诗人在月下漫步,留下了《金陵城西月下吟》,古老的月色下是少年人知音难遇的惆怅,沧桑的石头城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荣耀,然现实的繁荣仍掩盖不了它以往的沧桑!

如今已是柳花飘飞的时节,春天早已来临,留恋着都城风情的诗人即将离开这里东游扬州,在长江边的一家不知名的酒肆中与他的好朋友们道别:

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译文】

风吹柳絮满店都是香味,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年轻朋友们都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

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此诗六句,不是绝句,也不是律诗,这点学生知道。

它是一首古体诗,小诗流畅明快,自然天成,语虽明浅,却清新俊逸,情韵悠长,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春光中江南水乡的朋友送别图。

(略)

9月23日  星期五  晴

吴越怀古

李白一路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离开六朝古都金陵,又去了繁华富庶之地扬州,这是个商贾云集之地,行乐奢靡之风盛行。

李白本是豪爽之人,曾发出“千金散去还复来”之句,在此地慷慨大方、轻财好施的他,大把大把地花钱,散金三千万,结交了众多朋友,和他们一起吃喝玩乐,潇洒不羁,不到一年就把从家里带出的银子花掉了一大半,当然也有一些钱财是用来接济当地的落魄公子。

这段时间,李白与地方上的豪士、文人墨客结伴交游,频繁往来于长江下游一带。

至于江南的吴越之地,这小桥流水文人雅集的温柔富贵之乡,爱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也不会不光顾,他饱览了吴越秀美绮丽的山水,登上了苏州、会稽等古城的众多历史遗迹,站立在春秋时建筑的姑苏台上,流连于越地的宫殿之中,诗人的思绪扯到了千年前滚滚的狼烟与歌舞升平的苑囿台榭之中,吴越之战,卧薪尝胆,美人之计,馆娃夜饮,诸多历史故事一一涌上诗人的心头。

借古抚今,怀旧之情,沧桑之感,奔涌而来,《苏台览古》与《越中览古》就是其中著名的两首:

苏台①览②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④清唱⑤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⑥。

【注释】

①   苏台:

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②   览:

观览。

③旧苑:

指苏台。

苑:

园林。

④菱歌:

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

⑤清唱:

形容歌声婉转清亮。

⑥吴王宫里人:

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

越中览古

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译文】

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班师回朝,战士们回来时身上都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的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却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这两首诗,放在前后两天里并一起晨读,非常恰当。

一首写的是苏州,一首写的是绍兴,都寓“怀古”之意,都以吴越之战为题材,借古喻今,感慨时光易逝,时移世迁,生命之虚无,宇宙之无穷。

《苏台览古》写的是苏州灵岩山上的姑苏台,如今已是荒芜陈旧,破落不堪,周旁的杨柳一年又一年发出了新绿,船娘们一回又一回竟唱着菱歌,眼前一派春色宜人、春意盎然的景象。

正是这些采菱女清丽的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

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

到第三四句,诗人随即笔锋一转,感慨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

读着《姑苏览古》,同学们不由想起两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第二首《越中览古》,写的是越王勾践报仇雪恨打败吴国凯旋而归的情景,“尽锦衣”、“满春殿”各三字,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越国战争胜利时的画面:

越王及其战士们得意归来,宫女成群欢迎凯旋战士,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在这里淋漓尽致地烘托了出来。

诗人在前三句大力渲染昔日的荣耀与繁华,直到最后一句才笔锋突转,以鹧鸪之飞凸显如今的凄凉与落寞。

西江月与鹧鸪鸟,在这里都被诗人作为怀旧感发的意象,营造了一种荒凉虚无的境界,旨意深远,意味悠长!

这两首诗,以“新”与“旧”之间的转换,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一组具体而有特殊意味的意象,作了鲜明的对比,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

9月26日  星期一  晴转阴

著名的乡愁

——“走近李白”之“出蜀远游”诗词回眸

天才李白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与自负轻狂的少年期,公元725年,青年李白走出家乡,出蜀远游,第一次走出家门的他顺着长江一路走来,峨眉、三峡、荆门、天门、金陵、苏州、越州……第二年,即公元726年秋,跋山涉水饱览江南风光的李白再次返回扬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年的漫游,广交朋友,增长了知识,吟诗作赋也大有长进,见证了盛唐的繁荣;但长期在外漂泊的生活,风餐露宿,居无定所,已经“散金千金”的诗人这时身体劳累虚弱,偶感风寒,遂病倒于扬州。

时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李白26岁,但功业未成,婚姻未定,出蜀时所带资财也被其一一耗尽,跟随他的人也逐渐散去,孤身一人流落在异地的李白,终于看透了人情冷暖,饱尝了世事辛酸。

那天正是深秋——九月十五的夜晚,卧病在床寄宿在扬州一家旅舍的李白,半夜醒来,看见地上洒满了银光,于是披衣起床,来到院中,举头一轮明月,月光似水,浸润着一切,轻轻地泄在李白单薄瘦弱的身上,也浸透了那颗万分孤独的心。

这一年顺流而下游历山川的情景涌上诗人的心头,一年前告别乡亲父老怀揣着雄心壮志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月是故乡明”,第一次离开家乡,以后不知是何时才能回到那里?

这一轮圆月是否也照亮了家乡的山山水水?

家里的亲人是否也牵挂着自己?

浓浓的思乡之情满溢着诗人疲惫的心头,伟大的诗人于是也酝酿出了伟大的情感:

静夜思

唐李白

【明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之所以说它伟大,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就流传的广泛程度来说,还没有一篇作品可以与之比肩,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今天的早读课上,我们诵读的是宋、明两个版本,几个字略有区别,以前学生读的都是明朝的版本,但这次阅读了《李白传》,作者李长之引用的却是宋朝版本。

从时间上来说,宋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但从朗朗上口的程度来说,明代版本更为流行。

今天两个版本都呈现给了学生,不是为了辨别的需要,而是也让他们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千百年来却如此广泛而深刻地牵动着华夏子孙的那根思乡的神经!

这著名的乡愁,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直白的,却又是说不尽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

这寂寥的庭院,这如水的月光,诞生了一个千古不朽的不眠之夜!

读着诗,我们聆听了《忐忑》的歌唱者龚琳娜在台北深情演唱的《静夜思》,唱得很动情,那深沉婉转的歌声飘扬在教室,喧闹的教室一下子沉静下来了,歌唱到最后,一滴清泪随即从龚琳娜的眼角地落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