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聚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3562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聚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聚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聚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聚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聚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聚落.docx

《农村聚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聚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聚落.docx

农村聚落

农村聚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

主要问题与对策

姓名:

余生飞

学号:

101001010060

年级专业:

10地科

 

青岩古镇

一、概况

青岩镇,是明清时期的一座古镇,距贵阳约60华里,位于贵阳花溪南12公里处,城门上大书“定广门”三个字。

城门左右两边有逶迤城墙,上筑敌楼、垛口、炮台。

全部用方块巨石筑就,一派青灰苍黑。

小镇隶属贵州省贵阳市,迄今已有620多年的历史。

古镇曾有九寺、八庙、三宫、三阁、一院、一楼,还有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

原为土城,经数百年历史沧桑,经多次整修扩建,由土城而渐成街巷纵横错综之石城。

贵阳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层层岩石堆垒,

异军突起处,即为山。

山多石就多,石又厚厚薄薄,逐一分层,使用极为方便。

因此,贵阳城郊民居多以石片当瓦、石块垒墙。

大石屋连着小石屋,青苍苍一片,是当地山乡特别的一道风景。

青岩镇依山傍岭,城门城墙全用石头建造成也就顺理成章了。

是的,古镇的盎然古意首先来自苍然青石。

古镇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合理,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蕴含着许多神话传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令人叹为观止。

一条条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和弯曲狭长的小巷,分列两旁的、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门窗间精雕细刻的小棂,石坊上倒立的石狮……无不引人发思古之幽情。

信步走进一条叫做“背街”的小巷,立即感到一种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莫大距离,青石板铺的路、青石板垒的墙,仿佛是一条石板制成的时空隧道。

其实小镇有特色且有着深厚历史背景的建筑还有很多。

爬上镇边一侧不算太高的山坡(当地人称黄家坡)可以鸟瞰小镇的全景,由于小镇并不是建造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所以从高处望去,整个小镇的格局给人一种在别的古镇中难以看到的立体美感。

寺庙、城门,这些主体建筑在袅袅炊烟缭绕中屹立着,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古老故事。

让人诧异的是,小镇中除了众多的寺庙,竟然还保留着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

也就是说,小镇中既有佛教徒、又同样盛行天主教和基督教,无法得知的是这样的“三教并存”现象是如何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但据镇上人说,每每到了初一、十五、寺庙里的香火是不会断的,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二、保护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人们如何看待现在的青岩?

“本地人大多是冲它的土特产去的,外地人觉得没文化没历史吸引不了眼球”,生活在贵阳每年都要到青岩一游的小鲁直言不讳。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顾先生也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

“我们的文物保护力度还很不够,一些修复过的建筑虽然感觉很新,但里面没有什么内容。

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说,应该考虑到人们来青岩古镇想要玩什么?

看什么?

感受什么?

我们到丽江古镇,不仅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筑,还可以去听纳西古乐,可是青岩能留住游客的东西太少了,除了在古镇的街上逛一逛,买点土特产,打打麻将,就没什么可看可玩的了,似乎感觉青岩的麻将文化、饮食文化大大超过了青岩的古镇文化,青岩在古镇文化上的开发非常少。

在政府机关工作的孙先生说:

青岩古镇的管理,档次低,只顾眼前,比如家家门面外摆满小摊,是不是招揽生意就一定要把土特产摆在街上?

显然不是,这样做丢失了古镇的幽静古朴,更失去了古镇的历史文化韵味。

在贵阳当教师的王小姐说:

“青岩对于我,实在是太熟悉了。

10多年前就去青岩玩,但是说实话,不太喜欢现在的青岩,没有原来那种古朴的韵味了。

现在会赶到青岩吃晚饭,然后第二天一大早趁人少的时候在镇子里逛逛,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古镇的感觉。

 李先生和杜小姐是重庆到贵阳出差的游客,他们说:

青岩不错,感觉最好的是东西好吃,尤其是玫瑰冰粉,那种味道是不可多得的,至于古镇风光,没有太留意,好像没有什么特点也没有特别值得看的。

在几个已恢复的文物景点,我们也会看到了一些不该看到的现象:

一些展品遭到损坏,有的是人为破坏,有的是雨水浸坏,展品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对此,贵阳市一位官员认为,保护和管理应该比修复更为重要。

在文物的保护管理上应该是法规先行,并在实际的操作中不断完善,如果等到出现问题再来制定法律,则是我们在文物保护和管理上,法治观念滞后的表现。

青岩是座融优美自然景观及悠久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古镇,如何继承、保护和利用好这座古镇,延伸它的品牌效应,实现青岩古镇旅游业的历史性跨越,力争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使之流传后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

课题。

如何解决这些“瓶颈”问题?

和谐是唯一的答案———当地人与自然、文物的和谐;管理者和古镇的和谐;游客与景点的和谐;发展经济和保护文物的和谐,青岩古镇与城市的和谐。

和谐是对文物的最好保护,只有实现了和谐有序的开发利用,做到重在保护,合理利用,才能使开发保护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统一。

西江苗寨

一、概况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

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拥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超高水平,能打造您所需的各式各样装饰银品。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

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

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据相关历史记载,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115户,1997年为1227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88户,人口近600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二、保护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如果旅游发展仅仅是给当地的老百姓物质上的帮助,而忽略了老百姓心灵深处那些原始淳朴的情结,随意改造他们的意愿,那么

它必然伤害这一方水土的人民。

西江老百姓对政府开发旅游的埋怨,是因为旅游发展让西江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变得像是城市。

在一个土生土长的苗族儿女看来,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是没有生命或者诗意的,是没有安全感和人情味的。

坐在甘梵野的凉亭下聊天的十三位老人都反映政府部门在征收他们的土地,每亩二万六左右,然后拿去建起了高大的砖房,即商品房,转卖给外来的商人,价钱可高达几百万。

老百姓对此有些抱怨。

西江镇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王家敏的回答是,征收土地,建商品房,政府的目的是招

商引资,带动当地发展。

这是好事,问题是政府不知道老百姓想要的不是这些。

老百姓渴望富裕,但老百姓不希望自己的家园被搞得像是赚钱的工厂,他们不希望这片古老的土地有那么多商业气息太浓的砖房。

贵州的旅游发展应该有两个走向,并且必须同步“到达”。

一是旅游给农村带来了什么,二是旅游给外来游客什么样的惊喜。

前者要让农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不侵犯他们固有的人文生态,后者必须让游客在心灵上得到洗礼,返璞归真,最终找到回家的感觉。

而此二者所回归到的最后境界,就是:

山里人家。

山里人家,即是山村原野状态,远离城市的喧嚣,桃源安静于世外,是真正的原生态,是心灵的家园。

因此,记者认为,山里人家,是贵州旅游业的终点,是贵州旅游业的希望。

相反,就成了一个来了一次就不想再来的地方,将是旅游业带给贵州人民的灾难。

目前我们看到的西江是旅游开发后的西江,是新的西江,它是用吊脚木楼造就的城市,已经与苗族同胞与山野苗寨背道而驰,离开山里人家的状态越来越远。

曾经穿越时空的

云层,通向远古的浪漫,承载着千年古老的脚印的每一段鹅卵石铺就的小径,每一棵直指云霄的古树,每一座被岁月和风雨剥蚀的木楼,每一条曲折蜿蜒的小巷,和那些有序而又错乱的梯田,以及米酒、酸菜、龟凤汤、糯米粑、大长桌等等,都沉潜着商业气息的现代文明。

当然,我们也应该明白,在2008年以前,西江苗寨还没有搞旅游开发,这里鲜为人知。

而此后,特别是2008年第三届贵州省旅游

产业发展大会的召开,更是为西江苗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游客源源不断地到来,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西江、喜欢西江,西江人尝试着将自己苗族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并以体验的方式让游客参与,拦门酒、土法榨油、游方、捉鱼等民族风俗让苗家人日常生活的场景逐一展示在游客身边,让游人们更深刻地领会西江文化精髓。

西江苗寨独一无二,上好的资源如何激发活力,让百姓受益,让文化传承?

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民间发力,都要科学合理有序的先期规划,慎重下手,在保护和传承濒危的民族文化元素的前提下,开发西江苗寨文化旅游才可能更贴近绿色,以人为本,更可持续。

肇兴侗寨

一、概况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

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也是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

到2012年,占地20万平方米,居民1200余户,6000多人,号称"侗乡第一寨"。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

寨中房屋为干栏式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全部用杉木建造,硬山顶覆小青瓦,古朴实用。

肇兴侗寨全为陆姓侗族,分为五大房族,分居五个自然片区,当地称之为"团"。

分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

肇兴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

寨中五团,共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

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蔚为大观。

肇兴不仅是鼓楼之乡,而且是歌舞之乡

,寨上有侗歌队、侗戏班。

每逢节日或宾客临门,侗族群众欢聚于鼓楼、歌坪,举行"踩歌堂"、"抬官人"等民族文娱活动。

歌类尤其出名,有侗族大歌、蝉歌、踩堂歌、拦路歌、琵琶歌、牛腿琴歌、酒歌、情歌、山歌、河歌、叙事歌、童声歌等。

侗歌声调婉转悠扬,旋律优美动听,尤以多声部混声合唱扣人心弦,轰动海内外。

每隔一年于中秋节举行一次的芦笙会,主、客竞相吹奏比赛,笙歌阵阵,热闹非凡,极为壮观。

二、保护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主要是环境不洁、违章不禁、设施不全、看点不多、景观不精、游客不多。

产生的原因除受两高建设影响和工作本身存在的具体困难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投资不足、利益不均、意见不一、管理不力、保护不强、宣传不够。

规划的程序上存在误区,到底要将肇兴打造成怎么样的一个景区,在整个规划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念,只是为了建设而规划,将设计当作规划,而没有从游客诉求、景区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去考虑。

管理问题,长期以来,肇兴景区都是多头管理,这样容易造成推诿现象,难以形成合力。

虽然肇兴乡党委、政府是主要管理机构,但受到人员、资金、执法权、综合事务等限约,管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

而肇兴景区保护与建设指挥部是一个临时机构,人员全部抽调组成,结构较为松散,不能适应当前繁重的开发任务和保护压力,也不利于今后景区的经营管理和宣传推介工作的顺利开展。

黔北民居

概况

黔北地区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地区,

是贵州省乌江北岸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

由于整个贵州经济文化的欠发达,从古至今这里都是被视为“蛮荒之地”,历史上历代中央朝廷都没有重视过这片土地。

然而由于地理地貌的多变复杂,本土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和外来移民文化的进入,使得黔北地区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并且这种文化特质是涵盖了自然的、社会的因素而形成的,因此在同样为这些因素所影响的民居建筑中,也同样地反映出这些特质,使得黔北的民居建筑成为其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黔北民居,虽独具特色,但也融会贯通。

由于地域相近,受巴蜀文化影响,黔北民居揉进了巴蜀建筑的元素,而随着外来商贾的涌入,黔北民居又能看到徽派建筑的影子。

在遵义中心城区苟家井天桥附近,原有一道封火墙,其风格和造型则借鉴了江浙一带的古建筑风格。

上世纪

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洋文化的渗透,黔北民居又有新变化,带了点中西合璧的意味,如周西成祠、柏辉章公馆(即现在的遵义会议会址)、桐梓海校等。

传统的黔北民居,均为木质结构,但“中西合璧”后,骨架虽为木质,但又用砖墙包围,门窗和走廊等开始呈现圆拱形,且建筑还出现了石雕、泥雕和浮雕等。

黔北民居大多为四列三间,为普通老百姓居住,这样的建筑相对简约,宅院或官邸的建筑结构相对复杂一些,更有艺术品位。

以尚稽陈公祠为例,整组建筑坐东向西。

前有砖修四柱三门尖顶形牌坊,坊两侧有花墙为阁楼屏障。

门前有踏道,从坊门而进,有长廊从阁底穿过。

主阁高30米,两侧各有一座阴阳阁陪衬,

均高20米;在两阴阳阁东侧,各配建厢房一栋。

主阁和阴阳阁排列在南北向基台上,主阁高耸,成为一组山字形木结构建筑。

主阁平面呈正六角形,为四层三檐六角攒尖顶结构,造型优美。

采用琉璃小青瓦。

整座建筑具有较高工艺水平,为黔北所少见。

部分黔北民居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风格而加了吊脚,有如吊脚楼。

不过,四合院亦是黔北民居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房屋呈方形围就,中间形成天井。

多户人家聚居于四合院,关系和睦,其乐融融。

所以过去才有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民言。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凝聚着一个时代的丰厚历史文化信息,其建筑形制、整体风貌、细部特征,是那个时代建筑文化、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物古建,公众才有可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文化的变迁乃至价值。

在大力发展旅游的今天,古建筑无疑是一抹亮色。

在遵义,最成功的莫过于遵义会议会址,长征文化依托这一旧式建筑,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有力地拉动了遵义旅游。

今后,在遵义的旅游开发项目上,省旅游局将争取国家和省等有关旅游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从中,

将帮助遵义打造习水土城、赤水丙安、大同和桐梓夜郎、务川大坪等古镇。

遵义古建筑的开发利用,正迎来春天。

当地政府的重视和规划下,一群群错落有致的黔北民居已将古建文化与当地旅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游的目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