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3465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资料.docx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资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资料.docx

转型期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资料

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

关于当前我国社会心态问题的思考。

刻画一个时代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揭示这个时代的社会心态。

因为时代与社会心态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时代决定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映照时代。

从总体上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对国家的未来也越来越充满信心。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国人的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焦虑与浮躁交织,弱势心态日益蔓延,社会信任面临危机。

这些不良的社会心态不仅对社会发展和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而且对社会稳定和和谐社会建设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重视。

今年3月份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这是首次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并且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突出地摆到全党同志的面前。

随后,人民日报又连续刊发5篇“关注社会心态”系列评论,谈执政者如何面对当前的社会心态。

可以说,如何调适当前复杂的社会心态已经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那么,今天围绕这个话题,我和大家主要来探讨两个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调适社会心态的几点思考

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第一个大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心态折射出不同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诉求、心理和愿望,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

透过这扇窗口,执政者可以观察民情、了解民意、感受民怨、体恤民困。

当前我国的社会心态可以说是复杂多变,正反两面并存且相互交织。

如社会焦虑心态、冷漠心态、浮躁心态、弱势心态、仇富心态、怨恨心态、不信任心态、跟风心态、失落心态等等。

由于时间关系,不能一一跟大家介绍了。

今天我主要跟大家介绍其中的五种心态:

(一)社会焦虑心态

所谓社会焦虑,主要是指社会成员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

现在,社会焦虑几乎覆盖了所有人群。

无论是人数最多的工人群体、农民群体,还是处境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干部群体、企业家群体,都有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是少见的。

从历史上看,除了战乱年代,人们没有像现在如此焦虑过;往以后看,以后人们也会焦虑,但社会焦虑的波及面和强度肯定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从群众焦虑的范围来看,主要集中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一些领域:

如高房价、高物价、食品、药品安全、腐败、分配不公、垄断企业的高收入等等。

有人曾这样形容当前中国人的焦虑心态:

中年职工奔波在单位和家庭之间,为抽不出时间接送孩子而焦虑;青年白领穿行在拥挤的地铁里,为买不起房子而焦虑;大学生毕业后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焦虑;公务员为钱包瘪、工作压力大而焦虑;农民为化肥涨价,粮价偏低而焦虑;私企老板则唯恐政策变动,为眼下的生意不可为继而焦虑……

可以说,焦虑已经基本覆盖了中国的各个阶层,似乎每个中国人都在为眼前的生存环境而焦虑。

这种焦虑感已经普遍蔓延,成为当下中国人最普遍的一种社会心态。

那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为什么人们反而比以前更加焦虑了呢?

焦虑感广泛弥漫于整个社会之中,首先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产物。

随着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新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由此强化了人们生活的不确定性。

一旦认为自己的未来不可预期,唯恐“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焦虑的种子就在内心萌芽。

其次,社会焦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飞船上天,蛟龙下海,高速公路贯通城乡……这些年,我国各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但是,经济发展并不意味着民生幸福的同步增长,物质丰富也未必换来百姓内心的安宁和美。

毋庸置疑,现在日子变好了,但同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仍然滞后,民生改善仍待加强。

改革深入推进,不少人在失去了习以为常的单位福利和单位保障之后,却没有被纳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如果基本生活缺少保障,怎能不对未来产生担忧?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一些人进了城,却无法融入城市;失去了土地,却无法找到生计。

面对这样的现实,怎能不让人慌恐和焦虑?

归根到底,产生社会焦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失衡,它使人们缺乏一种应对社会变革、生活变化的从容心态,降低了幸福指数,强化了对未来前景的不安全感。

而缓解社会焦虑,则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改变这种失衡现象。

这是我们讲的一点,社会焦虑心态。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二种:

社会浮躁心态:

(二)社会浮躁心态

浮躁,可以说是当今社会最典型的一种心态。

所谓浮躁,顾名思义就是心浮气躁,主要是指一种急躁、不沉稳的情绪。

人浮躁了,往往会心神不宁、焦躁不安、急功近利。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给人的感觉就是沉稳、含蓄,如同太极拳般心平气和、不急不躁。

《论语》中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小不忍,则乱大谋”、“三思而后行”,等等。

可是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国人的心态本应继承古人所倡导的沉稳、平和,但是,纵观当今社会,却处处充满了浮躁的气息:

彩民们祈祷着一出手就能芝麻开门,一夜暴富;艺人们盼望着一出场就能不同凡响,一炮走红;官员们则期待着一上台就能建功立业,一展雄风。

急功近利取代了脚踏实地,必然会催生出一种浮躁的心态。

浮躁心态最突出的表现,便是整个社会急于求成。

去年红遍网络的“凤姐征婚”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此人名叫罗玉凤,人称凤姐,重庆人。

从2009年10月下旬开始,她就在上海陆家嘴附近发征婚传单。

征婚要求极为苛刻:

下面是她的征婚条件,大家可以粗略的看一下:

第一,必须为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

必须本科硕士连读,中途无跳级,不留级,不转校。

在外参加工作后再回校读书者免。

  

第二,必须为经济学专业毕业。

非经济学专业毕业则必须精通经济学。

或对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

  

第三,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但是无长期定居国外甚至移民的打算。

  

第四,身高176--183左右。

长得越帅越好。

必须有刘德华那样的帅气、任达华那样的性感、立威廉那样的俊俏、谢霆锋那样的冷酷。

   

第五,无生育史。

过往所有女友均无因自身而致的堕胎史。

  

第六,东部户籍,即江、浙、沪三地户籍或广东、天津、山东、福建、北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户籍。

    

第七,年龄25--28岁左右。

就职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者不予考虑。

但就职于中石油,中石化等世界顶尖型企业或银行者又比较喜欢。

现自主创业者要商榷一番了。

征婚条件这样高,那她本人的条件又怎样呢?

罗玉凤身高1米46,有网友形容其为“死鱼眼,蒜头鼻,蛤蟆嘴”,曾在老家某小学做了两年老师。

现在上海一超市做收银员,月收入不过千余元。

她还这样形容自己:

“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

我现在都是看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有人超过我。

那么罗玉凤为什么会如此的狂妄自大呢?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她渴望成功但又不肯脚踏实地努力的一种浮躁心态。

罗玉凤本身出自农村家庭,父母没有什么背景,可以说是贫二代的典型代表。

社会的贫富差距在她内心产生强烈冲击,想改变自身命运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她渴望的生活与现实反差太大,所以希望能通过非常规手段一夜成名或暴富,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她选择了通过炒作“爆红网络”的极端方式。

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正是内心浮躁的一种表现。

这些浮躁心态的背后与当前的意识形态、体制机制以及媒体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十年文革,我们的传统文华遭到了毁灭性的颠覆。

原有的价值观已经不能统领人们的思想了,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以至于造成人们信仰的缺失。

加上体制机制的不完善,贫富差距过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公,辛勤劳动的人没有致富,贪官污吏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国人的内心难以平衡,浮躁心态难免产生。

媒体负面宣传的作用对国人产生浮躁心态的作用也是不能忽视的。

影视作品里,我们看到的主人公大多数是家住豪宅,出门坐宝马的成功人士,却很少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种对财富扩大的宣传,致使那些本来安于现状的国民普遍产生了攀比心理。

所以媒体不要总是将聚光灯打在所谓的有权、有名、有势的人身上,应该将注意力更多地倾注在那些在平凡中付出努力的人,从而真正改变社会对于成功的评价标准,改变人们的浮躁心态。

(三)社会弱势心态

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理应是那些出于社会最底层,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话语权都脱离开社会主体的人群,比如城市打工者、失业人群和贫困人口等。

但是如今,人人都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

导演说演员是弱势群体、教授说知识分子是弱势群体、开发商说有钱没权的人是弱势群体、官员说公务员是弱势群体、老板却说民营企业家是弱势群体、患者说没钱看病是弱势群体、医生却说给人治病还可能挨揍是弱势群体……放眼全国,似乎每个人都是弱势群体的代表。

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不久前人民论坛联合新浪网进行的国民弱势心态调查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m,,

在调查中,45.1%的受访党政干部、57.8%的受访公司白领和55.4%的受访知识分子都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受访网友的比例就更高了,达到了73.5%。

在一般人看来,党政干部、知识分子以及公司白领应该属于社会精英阶层,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但为什么这些所谓的精英阶层也存在这种弱势心态呢?

拿知识分子来说,不少知识分子“喊弱”、“哭穷”,首先是因为对自身境遇的不满,而这种不满是通过比较得出的。

面对房产商的经济资本、隐形贪官的政治资本,大学教授的文化资本(教育文凭)显然处于弱势。

北大的副教授阿忆就曾在博客中晒工资哭穷,宣称那点工资让人“不能活下去”,并得到了很多知名教授的力挺。

再比如说公司白领。

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这些白领们工作繁忙,职场竞争非常激烈,而且他们不像党政干部和大学教师一样有稳定的职位,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人和严格的业绩考核,他们要全身心地投入战斗,为此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对白领来说,风光的物质享受背后是难以承受的职业压力,体面的社会地位背后是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感。

如此说来,精英阶层中都普遍存在这种弱势感,那么农民工、城镇失业人员和残疾人的弱势感就更加强烈了。

为何人人都感觉自己是弱势群体?

我想这种弱势心态首先是来自社会比较。

心理学家发现,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幸福感,所谓幸福在于你在和谁比。

你开着奥拓,和骑车上班的人比较会觉得幸福,如果和开奥迪的人比会顿感不幸。

事实上,人们的自我评价除了少部分的自我感觉之外,大部分都是通过社会比较获得的。

人们借助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确认自我归属。

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比较常常不是“向下性动机”,而是“向上性动机”,以自己的弱势和他人的优势相提并论,自然满肚委屈,满心不甘。

另外,“弱势心态”还来自控制感降低。

不知道生活中大家是否会有这样的体验?

办公室午间休息,邻桌同事将音响的声音开得奇大无比,让你觉得烦躁不安,而如果开音响的人是你自己,同样的分贝你就觉得很享受。

为什么同样的外在条件,人们的心理感受会如此不同?

其答案就是自己的控制感。

如果音响在你手里,你可以随时开关,个体有能力控制这些情景时,就不会认为自己无能为力。

那么就此推理,在社会生活中的这种弱势心态来源于人们在面对不公平和不公正时的一种控制感缺乏。

正如有些出身贫寒的大学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后仍然改变不了命运,而那些所谓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却在就业的大军中早已占领了优势阵地,这种弱势感怎能不油然而生?

正是因为社会竞争中公平、公正程序的缺乏,才使得个人奋斗的价值在重新定位,才使得人们内心深处的弱势感挥之不去。

(四)社会怨恨心态

近年来,我国民众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贵州的瓮安事件到湖北的石首事件,再到今年刚刚发生的高晓松醉驾案,都折射出民众的怨恨心态。

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大多数参与者并没有明显的利益诉求,他们大多是为了发泄自己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

“我爸是李刚”,相信大家对这句话很熟悉,这也是2010年最触犯众怒的一句话,这个事件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它集中反映的就是群体性怨恨这种社会心态。

2010年10月16日晚,一辆黑色大众迈腾轿车在河北大学校区内撞倒两名女生,一死一伤,司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宿舍楼送女友。

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该肇事者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高喊:

“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

”后经证实了解,该男子名为李启铭,父亲李刚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长。

酒后肇事,还口出狂言“我爸是李刚”,这引起了网友的极大愤慨与关注。

之后,网友们由愤怒变为冷嘲热讽。

猫扑网最先发起了名为“‘我爸是李刚’造句大赛”的活动,参与者迅速过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见女友把命催,醉驾撞人咱不怕,李刚就是我老爸。

”一位网友这样写道。

微博上也有网友发起此项活动,不少人借此改编名言名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嘲讽。

如普希金版“不要悲伤,我爸是李刚”;李白版“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凤凰传奇版“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我的爸爸是李刚”以及特仑苏版“不是所有爸爸都叫李刚”等多个版本。

这些看似幽默搞笑的背后,其实表达的是公众对权力阶层的一种痛恨。

(五)社会不信任心态

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孟子·离娄上》中曾写道: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唐代的韩愈在《原道》中也说道: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可见,诚信一直是古人修身做人的根本。

但是今天,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我国的诚信状况并不能使人乐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中心曾在2010年对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进行过居民社会信任的调查。

下面这份表格反映了市民对社会总体信任的评价情况。

市民对社会总体信任评价情况分布

社会总体信任情况

比例

社会总体信任情况

比例

非常信任

4.1

不太信任

6.4

比较信任

53.0

非常不信任

1.6

一般

34.8

赋值后总体信任得分

62.9

通过这张表格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总体信任程度得分为62.9.如果以60分为“及格线”,那么调查结果处在低度信任中的较低端水平,达到了信任的底线水平。

再来看看这三个城市的居民对各类商业行业信任的得分。

各类商业行业信任得分对比

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银行”属于最受信任的商业行业,信任评价分数为74.4分,达到中度信任水平。

零售商业、保险、餐饮业等行业的信任评价分数均在60分以下,属于基本不信任的范围。

尤其是药品制造和食品制造行业得分很低,属于基本不信任的下限。

这也是由于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不断爆发,严重打击了群众对食品、药品行业的信任,以至于有的受访者说道:

“现在真不知道吃什么是安全的了”。

房地产业和广告业的信任得分仅为49.9和40.0,属于高度不信任。

一方面,近几年来中国一线城市房价飞涨,远远超出了普通群众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房屋质量问题频出,加深了民众对房地产业的不信任感。

广告业则因其良莠不齐的品质而造成诚信缺失。

还有民众对各类社会欺骗现象严重程度的评价得分,也说明了当前的社会已经面临着信任危机了,大家看一下这份图表,这里就不详细讲了。

各类社会欺骗现象严重程度评价得分

下面再加点东西

二、调适社会心态的几点思考

不良社会心态无疑是社会前进的绊脚石,要想在全社会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需要消除不健康社会心态滋生的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减轻民众的生活压力,提升群众安全感

巨大的生活压力和不安全感,可以说是民众产生焦虑感的首要原因。

只有切实解决好了这些民生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民众的焦虑心态。

我认为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作出努力:

1、加大对社会建设的投资力度,减轻居民生活中的普遍问题带来的压力感。

民众的生活压力目前主要集中在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几个方面。

住房问题可以说是老大难问题,最近国家也出台了许多的相关政策,比如在二、三线城市实行

(二)完善诚信体系,重建社会信任

孔子曾经说过:

“民无信不立”。

诚信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立国之基。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信任,必然人人自危,对人们的社会心态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当务之急便是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现有的诚信体系,重建社会信任。

重建社会信任,首先应该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开始。

政府公信力

 

第二,建立失信约束惩治机制。

先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美国哈佛大学附近地区的教育督导,相当于国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因为要手下人帮他女儿写一篇关于“奥赛罗”的读后感,被控滥用职权。

处分结果是:

开除公职,罚款2万,不得再在教育或其他“让人民信任的岗位”担任公职,女儿的作文以作弊论处。

新加坡一位国家商业事务局局长,在打击商业犯罪中曾立下汗马功劳。

但后来因为撒了两次谎,被一撸到底,开除公职,永不录用,没收全部公积金。

美国一位邮电局职工康纳利在工伤休假期间,外出打“黑工”,并向劳工部门隐瞒了这些事实,因而判处缓刑2年,前六个月为家庭拘禁,退回非法所得1300美元,没收20多年积累起来的养老金,并解雇。

从以上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国外的失信约束惩治机制是比较完善的,如果一次失信,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和推行“失信成本”远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健全法律法规,使守信者得到奖励,失信者得到惩罚。

只有建立起这样的失信约束惩罚机制,才能使诚信观念深入人心。

当然,普及这种诚信价值的手段仅靠政府自上而下的制约是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孕育一种自下而上的诚信文化,诚信品质,让失信者得不偿失。

对被认定为有不良信用纪录的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应当进行惩罚,这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环节。

一旦有了不良信用纪录,让失信者在一定时间不能再取得工商注册,银行贷款,贷款消费,个人信用卡服务等。

为鼓励人们诚实守信,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应获得较高的银行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利率安排。

利用这些政策法则,加强人们诚实守信的自觉性。

第三,加快建立健全个人信用制度

所谓个人信用制度,主要是指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

其基本内涵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风险预警、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及个人信用风险转嫁等制度。

个人信用制度根据成本——收益原则,使个人信用违约成本大大高于违约收益。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目的在于:

通过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量——制度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当事人的信用行为,引导个人守信意识的提高,从而建立起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当前,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登记机制。

其次要建立规范的个人信用评分机制,对个人信用状况进行评分登记,成为终生评判一个人的依据,并作为升学、就业、升迁等重要依据,并上网公布,伴随终生。

日本餐饮业有条行规,盘子要用水洗七遍,洗盘子计件付酬。

我国有个在日本打工的学生为提高效率,少洗了两遍。

在抽查中,老板用试纸测出盘子的清洁度不达标准,责问这个学生。

她却振振有辞:

“洗五遍不也挺干净吗?

”老板淡淡地说:

“你不诚实,请你离开。

”这个学生不得不到另一家餐馆应聘,老板打量她半天,说:

“你就是那个只洗五遍盘子的学生吧,对不起,我们不需要。

”第二家、第三家……她屡屡碰壁。

不仅如此,她的房东也要她退房。

万般无奈,她只得搬离了这个城市。

我国一位在德国名牌大学留学的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专业也是热门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但在德国却找不到工作。

他每到一个企业应聘,主管看了他的材料都很满意,但一打开电脑查询他的信用记录,马上表示“很遗憾,我们不能用您”。

原来这位博士生初到德国时因经济紧张经常坐车“逃票”,因为德国的公交车不查票,只是偶尔有稽查员上车检查,被查到的概率很小。

有一次实在不巧被查到了,在补交票款后被记下了证件号码,想不到从此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哪怕他学历再高技术再精也没有企业会用他。

在一些西方国家,对一个人你可以骂他、打他等,但不能说他骗人,不讲诚信,这等于断了他的生路。

再写点东西

(三)建立多层次的心理疏导机制

一个社会要想健康发展,需要稳固的心理基础和健康的社会心态。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建立多层次的心理疏导机制,使人们的负面消极心理得以释放,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情绪宣泄机制,充分发挥排气孔的作用。

宣泄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意思是用文学作品中悲剧的手法,使人们的恐惧与忧虑等情感得以释放,以达到净化的目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宣泄是获得精神健康的重要“营养素“。

通过宣泄敌对、不满等消极情绪,有利于人们理顺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相反,如果这些不良情绪长期积累而得不到宣泄,往往就会产生心理障碍,严重时就会出现报复社会的行为,比如发生在福建的南平血案。

案例:

深圳市市民情感护理中心就是一个专门为大众提供情绪宣泄的一个专业机构。

该中心是一家提供心理援助的公益慈善组织,由深圳市民政局主管,内设办公室、咨询培训部、公共事业部等多个部门。

该护理中心提出“倾听心声、沟通心灵、免费咨询“的服务宗旨,以情感护理热线电话88851085为平台,提供免费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援助等服务。

该护理中心针对民众的各种困惑,从排解困难入手,引导民众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帮助民众解脱精神痛苦。

多年来,成功化解了许多矛盾,充分起到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2、建立舆论引导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的氛围

舆论的作用范围广泛,传播迅速,具有灵活性、渗透性和预防性的特点。

舆论可以广泛地影响所有的社会成员,并可以渗透到行政手段无法达到的、无能为力的角落和缝隙。

它能在任何时刻调节人们的心理,干预人们的行为,能运用逐渐增加的氛围压力,预先调控人们的心理,并消除可能引发的不安情绪。

因此,社会舆论的导向能够直接引发社会心理发生变化,从而对群众的思想情绪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一方面,杭州市的做法很值得大家借鉴。

杭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挥舆论在社会心态调节中的作用,引导媒体充当“减压阀”、“灭火器”,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

通过党政界、知识界、市民界与媒体界的多界联动,搭建了覆盖各领域、各阶层、各年龄人群的表达、互动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比如,2009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宣传部与杭报集团联办的《杭网议事厅》,是国内首个由党委、政府和媒体联办、由社会复合主体运作的民主民生栏目,也是国内首个坚兼顾“办事”和“议事”的网络民主民生互动平台、。

不仅为民解忧,也使民智得以“借网出海”。

同时,还是国内首个网上有频道、网下有实体演播室,市民与党政直接对话的互动平台。

频道设有《热点热议》、《问计于民》、《网上服务》等栏目。

其中《热点热议》是议事厅的主打栏目,对涉及民生热点和人民群众利益调整的问题,设置话题,主动引导,发动网民一起讨论,在互动中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在协商中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实现正确舆论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的统一。

2010年两会期间,该栏目是最为活跃的网民与代表、委员沟通的网上桥梁。

专题页面点击量超过60万,收到各类建议340多条,有20多位代表、委员通过视频与网民直接交流互动。

这些栏目已经成为市民生活中的好帮手,起到了很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