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编录方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3406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钻孔编录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钻孔编录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钻孔编录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钻孔编录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钻孔编录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钻孔编录方法.docx

《钻孔编录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钻孔编录方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钻孔编录方法.docx

钻孔编录方法

 

11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心(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

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

11.1准备工作

11.1.1技术准备

编录人员应熟悉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矿产种类

及矿层(体)赋存状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矿区岩矿层划分单元等;了解和熟

练掌握原始编录的有关规定、程序、要求、方法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

编录人员一般一台钻机1人。

11.1.2编写钻孔设计书

编录人员应会同探矿人员,在矿区钻孔位置确定后,编写钻孔设计书。

钻孔设计书应包

括以下主要内容:

a)钻孔编号、设计孔深、钻孔方位(斜孔)、钻孔倾角。

b)岩矿层分层起止井深(由上至下)

c)岩矿层分层柱状图、分层岩石名称、断层、破碎带井深。

d)各分层岩心、矿心、矿层顶底板岩心等的采取率要求(以矿区设计为准)。

e)孔深校正及要求(一般直孔每100m校正一次,斜孔50m校正一次,误差±1‰)。

f)钻孔结构及钻进方法等。

 

 

11.2钻孔地质编录

钻孔编录工作,应随钻孔施工进度在钻探施工现场及时进行,在预计见矿井段,编录人

员要跟综指导,确保钻探质量。

11.2.1检查整理岩矿心

11.2.1.1检查钻孔施工记录

在编录前,编录人员应详细检查钻探班报表、包括“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见

附录B中表B.7)“钻孔简易水文观测记录表”(见附录B中表B.8)中记录的回次进尺、井

深、有关水文观测数据等是否齐全、准确。

11.2.1.2检查整理岩矿心

在施工现场,将岩心箱依井深顺序排列。

仔细检查岩心长度及编号是否正确,岩矿心摆

放有无拉长现象,发现岩矿心顺序有颠倒的,应予以调整,发现破碎的岩矿心有人为拉长现

象时,应恢复到正常长度后重新丈量,并通知机场当班记录员更正班报表。

11.2.1.3检查岩矿心样品签

确保岩矿心样品签(见附录B表B.11)的孔深、进尺、岩心长度、回次号等数据准确无

误。

11.2.1.4岩矿芯编号

将>10cm的岩心及>5cm的矿心编号,用红油漆(或防水符号笔)写在岩心或矿心上。

岩心编号用代分数表示:

分数前面的整数代表回次号,分母为本回次中有编号的岩心总

块数,分子为本回次中第几块编号的岩心。

例:

某孔中第5回次,有7块编号的岩心,其中第3块编号为53。

7

11.2.1.5岩矿心拍照

在检查、整理岩矿心后,应将每箱岩矿心依次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

11.2.2观察记录

11.2.2.1分层

尽可能对全孔或较长井段的岩矿心进行综合观察分析,按矿区厘定的分层标准进行岩矿

心分层。

例如:

某钙芒硝矿区ZK402孔中,按不同的岩性、矿石类型划分出:

第四系冲洪积

层、紫红色泥质白云岩、紫红色白云质粉砂岩、中—细晶钙芒硝矿石、紫红色构造角砾岩、

粗晶钙芒硝矿石、紫红色粉砂质粘土岩、紫红色白云质泥岩等8种岩性的17个分层。

在第一分层结束后放入一个分层标签(见附录B中表B.10)或分层隔板,如遇分层界线

刚好在某一段完整的岩心中时,则用钉锤或劈样机自分层处将岩心劈开后放入分层标签,见

图35。

 

图35完整岩心分层示意图

11.2.2.2记录回次数据

 

a)填表。

由浅入深,依次将每一个回次的编号、起止孔深、岩心长度、残留岩心、进

尺、采取率等记录与附录B中表B.9“钻孔回次记录表”的相应栏目内。

其中:

“止孔深”

应为经过校正的孔深;“岩心长”应为经过编录人员检查、整理并认可的实际岩心长度。

b)残留岩心的处理。

残留岩心的长度一般以施工人员测量为准,当未进行残留岩心测

量或残留岩心测量不准,使其岩心长度大于进尺时,残留岩心可按下面办法由编录人员进行

处理。

见图36。

 

图36残留岩心处理图

①在岩心完整时,以本回次岩心采取率为100%计,将超出部分推到上回次计算,如继

续超出可继续上推,最多只能上推三个回次。

例:

第9回次进尺4m,岩心长4.9m,大于该回次进尺0.9m的岩心作为残留向上推到第8

回次(第9回次采取率现为100%)。

第8回次原进尺4.5m,岩心长4.2m,现加上第9回次上推的0.9m残留岩心,则岩心长为

4.2+0.9=5.1m,超过进尺0.6m继续上推至第7回次,则第8回次采取率现为100%(该回次原

采取率93%应更正为100%)。

第7回次原进尺4m,岩心长2.9m,采取率73%,现加第8回次上推的0.6m残留岩心,则

岩心长为2.9+0.6=3.5m,采取率为88%,岩心长度小于进尺,无残留上推,至此,第9回次

残留岩心处理完毕(第7回次原采取率73%,应更正为88%)。

如残留岩心处理中,上推三

个回次后继续超出,应寻找原因,再作处理。

②如岩心破碎为砂状、粉状和不在同一岩性中钻进而用反循环采心工具采取的岩心,一

般不准上推。

c)回次采取率计算

①当同一岩性段内,连续五个回次的总进尺大于或等于该岩性段岩心总长度时,要计算

五个回次平均采取率(“进尺”为本回次止孔深减上一回次止孔深,如本回次止孔深89.63m,

上回次止孔深为85.24m,则本回次进尺为89.63-85.24=4.39m)。

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矿层(包括含矿层、矿化蚀变带)及其顶板3~5m要求计算

回次采取率,方法如下:

本回次岩心长

回次“采取率”=

 

11.2.2.3记录分层数据

 

本回次进尺

×100%

按附录B中表B.12“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的要求填写分层数据。

分层数据应对应于表中左侧的回次位置填写。

如在第2回次中分层,则对应于2回次横格中填写序号:

为本分层的顺序编号。

回次岩心长:

为本分层所处回次内属该分层的岩心长度。

 

 

如图37中第2分层底界在第7回次的742至734岩心之间岩心长为1.3+1.2=2.5m。

在一块岩心内部分层也如此处理。

 

图37回次岩心计算图

11.2.2.4换层孔深计算

从一个分层变换为下一个分层时称为“换层”,换层时所处钻孔深度称为换层孔深。

据换层所处位置不同,分为:

回次内换层、回次间换层及空回次换层三种情况计算换层孔深。

a)某一回次内换层时,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本回次上层岩心长

本回次采取率

如图38。

 

图385回次内换层孔深计算示意图

b)2回次间换层时,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如图39。

图中,在5回次,6回次之间换

层5回次无残留岩心时,换层孔深=5回次终止孔深=25m。

5回次有残留岩心时,

换层孔深=5回次终止孔深-5回次残留岩心长=25-0.2=24.8m。

 

图39两个回次间换层孔深计算示意图

 

 

c)空回次换层时,换层孔深=上回次终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二分之一,也可根据上

下层岩石的相对硬度、破碎情况确定合适比例,如图40。

 

图40空回次中换层孔深计算示意图

分层厚度=本分层底板的换层井深-前一分层底板的换层井深。

图41中7层厚度=135.43-128=7.43m

分层采取率=分层岩心长×100%。

分层进尺

图41中7层采取率=5.8×100%=78%。

7.43 

 

图41分层采取率计算图

分层计算结束后,将有关数据填入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的有关栏目中,同时将换层孔深

填入“岩矿心分层标签”见附录B表B.10。

11.2.3地质描述

应在仔细观察岩矿心的基础上进行。

主要观察岩矿心中的矿层(矿化层)及顶底板,矿

化蚀变带、构造部位及分层界线等,并将观察到的地质现象、测量的数据等记录于附录B中

表B.12“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中。

11.2.3.1岩矿石定名

地质描述前,首先应给岩矿石定名。

定名一般以一个分层为单位,名称应能反映出岩矿

石的颜色、构造、结构、矿物成份及矿化等基本特征。

定名时,要根据分层中岩矿石种类、

主次及分布特点定名,有以下几种情况:

a)分层岩性基本上只有一种,可单一定名。

例:

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

b)分层中出现两种以上岩石呈互层状产出,可复合定名。

例:

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与灰色中细粒流状辉长岩型稀浸

状钒钛磁铁矿互层。

c)分层中出现次要岩石夹层,复合定名。

 

例:

深灰色中粒条带状斜长辉石岩型稠浸状钒钛磁铁矿夹(也可为“间夹”、“偶夹”)

灰色中细粒流状辉长岩型稀浸状钒钛磁铁矿。

11.2.3.2观察及描述的主要内容

a)岩石特征。

岩石颜色(原生及风化颜色)、构造(层状、片状、板状、流纹状、流

状、条带状)、结构、矿物成份、风化特征(氧化带、混合带和原生带)及其它物理性质(光

泽、断口、硬度、比重)等。

b)蚀变特征。

蚀变岩石类型、蚀变带内蚀变矿物的变化、蚀变带与矿化或矿体的相互

位置、空间关系等。

c)矿化特征。

矿化的种类、矿石特征、矿层、矿层与顶底板接触关系,产状(测量矿

层顶底板介面轴夹角,测量矿石原生构造的轴夹角等)等。

d)次生构造。

断裂、褶皱、节理、劈理、破碎带的特征、类型、产状及后沉积作用构

造,如结核、瘤块,裂隙充填形成的岩墙等。

e)古生物及遗迹化石。

观察和收集古生物、古生物遗迹化石产出层位、化石种类及分

布特征等。

在观察岩心时,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要作大比例尺素描图或照相、录像。

f)测量标志面与岩心轴夹角

岩心轴夹角是了解地层、矿层(体)、岩(矿)脉,地质构造的倾角,编制地质剖面图、

计算地层和矿层(体)厚度的基础数据。

通常用量角器法测量,步骤如下:

首先找出要测量的标志面在岩心上的总体方向,找出标志面在岩心上的最高与最低点。

(可用红、蓝铅笔划一条线),如图中AB;

将岩心柱面(图中CD)紧靠岩心隔板;

将量角器的零度边(图中ab)与标志面(AB)平行,同时将量角器的0点与标志面(AB)

同岩心柱面(CD)的交点(0)重合;读出岩心柱面在量角器上的读数(70°\u65289X即为轴角。

见图42。

 

图42 测量轴夹角示意图 

 

11.3钻孔资料整理

11.3.1文、图、实物资料整理

a)对野外记录的数据、素描图上墨。

b)检查文字记录中,是否有错字、漏字、专业用语是否准确,修正其错误。

c)核实各种数据,计算、整理样品、标本,包括编号、登记、包装、填写送样单等。

11.3.2编制钻孔柱状图

 

 

在资料整理的同时,根据编录的地质资料,包括岩性、分层、断层、矿化、蚀变、轴夹

角,钻孔方位及倾角等,绘制钻孔柱状图。

钻孔柱状图按图A.7图式及内容制作。

钻孔柱状图采用矿区统一图例。

比例尺各矿种要求不一,一般采用1∶100~1∶500。

若钻孔中某一岩性段过大时,可以采用压缩法绘图。

即这一段的岩性花纹可不按实际井深或

厚度绘制,在岩性花纹中用两条断开线表示缩减,两条线之间为4cm,见图43。

11.3.3编制原始地质编录小结

 

图43压缩钻孔柱状图绘图法

11.4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a)音像记录表

b)坑道、钻孔概况表

c)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

d)钻孔原始地质记录表

e)钻孔采样登记表(见附录B表B.13)

f)标本登记表(见附录B表B.18)

g)鉴定及测试成果

h)钻孔柱状图

i)岩矿心音像记录载体

j)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小结

 

 

k)钻孔质量验收报告(见附录B表B.14)

l)孔位坐标定测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