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思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3372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思考.docx

《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思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思考.docx

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思考

摘要:

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活动的基础性工作,重点税源管理更是夯实税收基础工作的关键,借鉴经济学上的专业化分工理论,通过分析国外国家一些先进管理重点税源的经验,提出了设立专门的重点税源管理制度。

我们应适应新形势,构建符合新税制要求的重点税源管理模式。

  关键词:

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新古典经济学

  一、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概述

  亚当·斯密首先确立了分工在经济学中的首要地位,在其所着的《国富论》第一篇中他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因此,在亚当·斯密看来,导致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不断演进。

他还就以做扣针为例详细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兴古典经济学家阿林·杨格、杨小凯、贝克尔和墨菲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家强调分工和专业化的重要性,抛弃规模经济而改用专业化经济的概念[1]。

阿林·杨格的主要思想后被称为“杨格定理”(YoungTheorem),他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效益递增实现的机制,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一直伴随着经济增长的全过程。

杨小凯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展了亚当·斯密和杨格的分工思想,提出了关于劳动分工水平的提高产生经济增长的思想。

杨小凯认为分工是一种制度性与经济组织结构性安排,牵涉到个人与个人、组织与组织关系与协调。

个人最重要的生产决策就是选择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一定程度的分工,将会产生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

贝克尔和墨菲把从分工加深引致的协调成本与知识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问题,在他们看来,分工能够获得专业化经济效果,那些从事专门化生产的工人,可以生产出比非专门化工人更多的产品。

  

(二)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分析

  按照新兴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不难发现税务部门同样存在着专业化分工的问题,存在着组织结构的选择以及组织效率最大化的问题。

将专业化分工理论运用到重点税源管理,假设存在两个税源管理人员(a=2)。

如果这两个税收管理人员选择不分工,即他们按照区域划分自己的管理范围,所有企业不区分大小规模统一进行管理(假定他们面对四个规模不同的企业),两个管理员在两个规模不同的企业各花费一半的时间,则他们各自对这两个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都知之不多,因而他们管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定义为La-1=1/2。

由于这两个人从事同样的管理活动,各人的知识都不比另一人多,而整个社会掌握的知识也不比一个人掌握得多。

  如果这两个税务管理人员选择完全分工(按照企业税收收入大小规模,区分重点税源和中小企业两种类型),其中第1人只管理其中税收收入相对大的2户企业,而第2人只管理2户小型企业,则第1人对重点税源管理的相关知识要绝对多于第2人,而且也多于不分工(自给自足)时一个人之所知。

这是因为他把时间集中在重点税源的管理上,他能钻研这种活动的更精微的细节,并通过熟能生巧掌握更多的经验,于是他能掌握比第2人更多的管理重点税源的知识,而且远比不分工时一个人掌握得更多。

知识更多就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更高,他的管理重点税源的劳动生产率为La-1=1,高于第2人的管理重点税源的劳动生产率,也高于自给自足时的一个人的劳动生产率(为1/2)。

同样,第2人的管理中小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也肯定比第1人高,而且比不分工时一个人的高。

由于这两个人税源管理完全分工时,一个人的知识与另一人的不同,该社会掌握的总知识便为这两个人的知识之和,这要比他们各自掌握得多,而各人关于其专业的知识又要比不进行分工时一个人掌握得多。

  二、国外重点税源实施专业化管理的经验

  

(一)合理设置重点税源管理机构

  随着大企业公司结构、业务经营、核算手段的愈益复杂,能否深入掌握重点企业、行业的状况已成为能否有效预测收入风险、实施有效税收管理的重要因素。

针对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零散税源差异,各国都普遍建立了税源管理机构,实行税源的分类层次化管理。

荷兰把纳税人分为个人、中小公司、大公司、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公司等四种类型,并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对重点税源进行管理。

乌拉圭成立了纳税人特别管理处,监督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近70%的2700个税源大户的申报和纳税情况。

巴西全国共有纳税企业600万户,其中大户有16.5万,约占总户数的3%,而其交纳的税款却占全国税收总额的90%。

为加强对税源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联邦税务总局、大区税务局和小区税务局都分别设有大户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对纳税大户尤其是烟草、汽车、金融等行业的纳税大户实施跟踪监控。

澳大利亚按规模将公司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更小企业三类进行监控。

每年澳大利亚都将销售额达到1亿澳元以上的大公司列入重点监控范围,并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2006年由澳大利亚联邦税务局直接监控管理的大企业达到1800多家,征收税款占全部税款比例的35%。

针对大公司跨国经营活动较多的现状,澳大利亚不但监控其国内收入部分,还监控其海外收入部分;不但重视其每一笔交易的情况,还重视其在全球的资金和贸易安排情况,一旦发现有偷逃税或避税现象,就会采取严厉的措施加以惩罚。

乌拉圭成立了纳税人特别管理处,监督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近70%的2700个税源大户的申报和纳税情况。

美国国内收入署也设立了大中型企业局,大企业局按行业不同成立相应的分局,英国大企业局也成立了专门的行业组派驻各地。

  

(二)实行强化重点税源管理的配套措施

  为加强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监管,西方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

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国外经济发达国家,普遍利用税收信息化建设促进税源管理。

例如,澳大利亚1996年专门成立了税收特别工作组,对重点税源进行监控,每年编制重点税源排行榜。

澳大利亚联邦成立的交易报告和分析中心,对大企业和跨国公司的大额资金流动进行有效的监视。

其次,经济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以政府预测为主、包括金融机构、大学、民间企业在内的重点税源预测体系。

如美国在西弗吉尼亚设立的国家计算机中心根据其庞大的信息库与复杂的程序公式对每个大企业的税收进行预测。

此外,西方国家还为重点税源企业纳税人提供广泛、周到、多元化的纳税服务,平缓大企业的抵触心理,促成纳税人主动纳税。

  三、中国重点税源管理体系的构想

  

(一)成立专业化的重点税源管理机构

  第一,从实际出发确定重点税源大户。

对企业可以根据其规模合理分类,从注册资本、经营收入、应交税金三个方面考虑,将纳税人分为大、中、小型。

也依照行业特点,对征管相对薄弱、容易出问题的行业,如房地产行业、建筑业等实施集中管理。

重点税源企业确定后,可以根据企业特点将企业分为若干类型,并针对特殊企业和事项,实行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管理。

这样管理的重点就可以突出,对薄弱环节管理可得以加强,从而带动整个税源管理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发展。

重点税源的确定应利用科学的技术手段,根据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合理确定数量。

 第二,设置适当的重点税源管理机构。

税源管理机构的专业化是加强税源管理的组织保障。

基于专业化分工的理论,有必要对重点税源在较高管理层面上实施相对集中的税务管理,组建重点税源税收管理机构。

可以将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管理集中到国家税务总局或省级税务机关,在跨国公司总部较为集中的大城市,成立专门的分区税源管理机构。

通过调整重点税源管理机构,一方面可以达到重点税源户数的集中管理,有利于提升管理层次,减少执法随意性,也利于促进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向高层次、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把其中的中小企业下放县级税务机关实行属地管理,可以节约成本和方便纳税人。

  第三,明确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目标。

重点税源的专业化管理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明确目标,即实行个体化、综合式、深入型管理。

首先,重点税源个体化差异的存在,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不断开辟管理领域,填补非常规性管理的空白。

其次,重点税源往往是一个层次结构复杂、经营范围广泛、内部运作紧密的系统,必须有计划地实行综合性管理。

可以仿效澳大利亚对大型企业集团税源管理的办法,将集团公司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了解集团公司内部每个公司所扮演的角色和它们所进行的内、外部交易。

再次,对重点税源的管理不能仅仅依靠常规管理,必须深入了解重点税源的各项有用信息,否则就会重蹈管理信息不对称的覆辙。

要改变这一状态,应及时调整管理目标,健全制度,落实措施,逐步使税务管理由表层向内核发展。

  

(二)完善重点税源管理的配套制度

  比较和借鉴重点税源管理的国际经验,税源管理必须走科技加管理的路子,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和完善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支撑,以信息管理为主、事务管理为辅、科学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实现信息化和专业化的税源管理。

这是税源管理的基础工程,要形成内外统一、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税源管理信息网络,建立税源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

为加强重点税源的预测,根据中国实际征管情况,在宏观上应利用一般均衡理论与动态经济理论,建立大型宏观预测模型、逃脱组合模型等,对现有税源、潜在税源的发展态势进行预测。

另外,优化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服务。

在重点税源管理过程中,在高度重视纳税人满意度、加强与纳税人的沟通的同时,要对纳税人进行细分,使纳税服务在普遍化的基础上兼顾个性化。

欧美等国设立大企业机构后,在审计、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不同于小企业和非营利单位的具体制度和办法,如在审计上采取申报前的预审计、改不同税种的不同审计为“一揽子”进行的全面审计等。

这些都值得中国在实践中加以借鉴。

关于税源管理专业化的探索和思辨

 

一、江苏国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

在去年全国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上,宋局长明确提出了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实施信息管税,勾画了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管理专业化管理基本目标。

在今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肖捷局长的报告、钱局长总结中要求,深入推进专业化管理,不断强化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探索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

其主要内容是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对税源实施科学分类,合理调整征管机构职责,整合优化各部门管理资源,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我们认为肖局长、钱局长和宋局长的报告中有关税源专业化管理问题十分及时,非常必要,是破解当前税收管理中很多突出问题和矛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为全国税务系统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指明了方向,在我国税收管理现代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下面,首先介绍一下我们江苏国税落实肖局长、钱局长、宋局长讲话精神,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情况:

去年以来,我们江苏国税根据总局统一部署要求,把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推进信息管税,实施税源管理专业化,不断推进征管制度创新和业务变革等几项重要工作联系起来,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取得一定成效,在2010全省国税工作会议上,我们周局长报告专门阐述了专业化管理、信息管税、风险管理等工作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为各级国税机关统一思想认识奠定基础;在2010年全系统七项主要工作任务中,关于税源管理专业化的部署要求成为报告的主要内容,占据其中的三项,比较明确细化了今年深化税收风险管理,推进专业化管理的各项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措施。

我们认为,江苏国税专业化格局和总局的意见在方向上是一致的,在一些环节有所差异,具体汇报如下:

1、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运行机制

(1)建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运行机制,就是按照风险管理的流程要求,在省市县分局四级国税机关层级之间、部门之间,以税收风险目标规划、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为主线,对税源管理职能进行分解分工;在外部对纳税人以纳税人的规模、行业、风险类型扽为基础,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类管理,形成各级各部门之间上下衔接互动、运行顺畅的信息化、专业化、立体化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

(2)税源管理专业化运行机制包括纵向互动机制、横向联动机制、外部协作机制和综合管理机制

A、纵向互动机制的内容是:

省市局承担风险管理运行流程中的“风险目标规划管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管理、风险应对支持管理和上收管理”等重要职能,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具体工作任务重点包括:

建立风险分析识别管理工作机制、风险信息情报管理机制、风险应对管理机制、目标管理和保障机制。

建立风险管理平台和风险特征库,组织、监督、考核本地税源管理工作。

省辖市局按照省局的统一安排部署,做好本地区风险管理年度规划工作。

以省局风险特征库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纳税人产业分布结构状况,及遵从风险发生的主要特点,建立本地区的市级风险特征库;参照省局的部门分工,组织好日常风险分析识别工作。

建立风险等级排序管理工作机制,根据本地区税收风险发生的特点和人力资源分布状况,做好风险等级排序相关参数的调整维护,做好风险等级排序的日常管理工作。

根据省局的统一规划,做好中小企业风险分析应对指南、模板的编制工作。

结合省局纳税评估、专项检查等工作安排,制定本地区年度联动纳税评估、整合专项检查等规划部署工作。

对部分复杂事项实施上收管理;按照大企业管理的统一要求,开展上收大企业税收分析监控和风险应对工作;对一线一些风险应对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提供及时的支持帮助。

做好全年风险管理总结评价和绩效评估工作。

县局机关从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向以直接承担税源税基监控管理等实体职能为主的职能体制转变,进一步清理、简化考评考核等行政事务性工作,不断提高直接承担税源税基管理的职能比重。

具体职能包括:

在纳税人较多的地区,直接承担税收风险的等级排序管理;直接承担本县域范围内纳税人风险信息情报管理和对外交互工作;直接承担本县域范围内的风险分析识别工作;直接承担部分复杂事项的组织应对工作;直接组织实施中小企业的行业风险应对管理;按照风险类型直接实施专业化应对工作;直接组织实施全部或部分大企业(或重点税源户)风险分析监控、风险应对等事项;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省市局上收管理的协助配合工作等。

基层分局以创新管理员制度为契机,形成与管理层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相衔接的管理员职能体制。

合理分解户管员管理职责,把税收风险分析、专业纳税评估、大企业的风险监控应对、中小企业的行业性风险监控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从属地管理的税收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把制度性安排的、事务性管理服务职能保留在属地管理的职能中。

基层分局的管理员分为专业税收管理员和属地管理员,上级局安排的和本分局自行组织的风险应对事项由分局专业税收管理员承担,属地管理员以划定的纳税人为管辖对象,承担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包括开展日常税收巡查、调查,催报催缴、提示提醒等。

据统计,我省目前已有8个省辖市局机关成立了专业风险管理团队,县(区)局机关成立县(区)局专业团队151个,由县局统筹管理的松散型团队124个,专业机构担当专业团队的45个,分局内部成立的专业团队409个,从事税收专业管理的人数达到全部管理员总数的43.89%,专业化队伍建设为税源专业化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

B、横向联动机制的内容是:

各级部门之间建立健全税源监控、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等工作联动机制,进一步明晰各部门的税源管理职责。

各级税务机关充分发挥税收分析的基础作用,及时发现反映地区税源发展和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为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提供准确的线索和导向;税源监控是衔接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的重要环节,以税收分析成果为依托,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风险类别等因素,合理划分税源监控的职责和重点,实施分级分类监控,对于税源监控中发现的疑点和问题,要及时反馈到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稽查环节,促进税收分析质量的提高,为纳税评估和稽查选案提供准确的目标和方向;全面提升纳税评估工作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以评估促分析、以评估促稽查、以评估促管理的作用,完善评估工作的组织形式,加强纳税评估案例分析,探索税负异常变化规律,并及时将分析成果反馈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环节,以改进税收分析方法,提高税源监控能力;积极发挥税务稽查的促进作用,形成以查促进分析、以查强化监控、以查深化评估的良性互动,在税务稽查和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之间建立有效衔接,进一步落实各部门的税源管理职责和协作制度。

省局机关做好自身的部门联动,指导各级开展建立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工作,制定了《江苏省国税局税源管理联动机制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设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作为省局税源管理联动工作机制,明确联席会议及各成员部门在联动机制的职能作用,规定部门间税源管理整合联动的主要内容和运行流程。

省局征管处、计统处承担联席会议的秘书工作。

在联席会议的框架内,省局出台了《江苏省国家税务局税收征管数据整合发布管理办法》,按照“四统一”的要求,明确省局本级部门间数据分析整合发布主要项目、部门职责、运行流程和操作规范。

一是在联动机制的框架内,统一数据分析发布项目。

各部门凡是需要发布的分析项目,要提交本级联席会议审议,防止多头发布、重复发布和发布无效或低效的信息。

二是统一数据口径,计统部门承担数据口径定义的统一工作,及数据整合发布的统一规范工作,凡是对下发布数据必须数据定义清楚、计算公式及计算单位明确。

三是发布信息按照任务类、预警类、参考类进行明确分类,便于下级机关区别对待。

四是把监控决策系统作为联动机制数据整合发布的统一平台。

C、建立外部协作机制

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国家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通知》,拓展从第三方获取信息渠道,完成国地税数据交换平台,接入政府公用信息平台中的涉税信息,探索跨省数据交换协作,着力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个体工商户、临时经营等零散税源,依法实施委托征收;印发了《江苏省国家税务局江苏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业务规范(试行)〉等十二项鉴证业务规范的通知》、《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报告规范要求〉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发挥税务代理机构在税源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D、建立综合管理机制

明确各级税源管理联动机制建设的领导小组直接承担实施风险管理的组织领导工作,税源联动管理联席会议直接承担各级风险管理的协调管理工作,各级各部门和税源管理的各环节,在联席会议的框架内,按照风险管理的程序要求,统一规划,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

通过调整完善管理职责和运行流程,使联动机制迅速融入到风险管理的新格局中。

2、税源的分类管理与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有机衔接

(1)税源分类管理主要是在税收风险管理主要环节上的分类管理,而不是简单通过管户的分类管理来实现,具体表现为:

——在风险分析环节:

税种管理部门首先按照规模进行分类:

重点税源(含大企业)的风险分析和中小企业风险分析。

其中,重点税源(含大企业)的风险分析主要是个性化的风险分析;中小企业主要是行业风险分析。

收入规划部门负责宏观经济税收分析和重点税源风险分析预警;征管科技部门做好征管状况和征管能力分析,完善普通发票风险分析;稽查部门做好税务稽查典型案例的分析,查找税源管理中的风险点,为加强税源管理明确目标和着力点。

专业管理部门主要是按照专业风险类型的特点进行风险分析:

国际税收管理部门负责跨国业务往来的风险分析,查找通过关联交易、对外支付特许权和佣金、股权转让等方式进行避税的对象;出口退税部门做好出口退税预警分析。

——风险应对环节

主要通过专业化风险团队和属地管理员之间的风险应对任务分解来实施。

重点税源、复杂的专业风险类,主要由专业风险团队来实施风险应对;中小企业行业风险应对主要由省市县局提出风险应对的具体要求、发布统一应对模版和操作指南,优先由县区局专业团队、分局专业管理员集中组织应对;其余部分可以由属地的管理员实施应对。

专业风险团队开展的主要工作是:

1、根据省市局的分析特征库结合本地实际,提高风险分析识别的针对性。

2、分析评定风险等级,整合提交应对任务。

依托基层管理平台风险特征信息,对系统提供、上级下发、自主分析的各级各类风险信息进行整合和重新赋值排序,为县(市)局和分局的风险应对工作提供依据。

3、直接开展高风险重点税源企业、重点行业的风险应对。

筛选出高风险纳税人,运用纳税辅导、提示提醒、纳税评定、反避税、和税务稽查等方式进行风险应对;对重点行业实施典型解剖,形成了行业评估指南,下发基层分局全面实施行业评估。

4、直接开展复杂事项的风险应对,开展反避税调查和向境外支付费用情况的核查等。

5、开展区域性风险管理检查。

风险应对小组运用分析评定结果,对风险相对集中基层分局开展管理性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分局加强税源管理。

属地管理员以划定的纳税人为管辖对象,承担税收执法和纳税服务的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包括开展税收辅导、日常税收巡查、调查、核查,催报催缴等。

因此,我们江苏国税的税收分类管理基本上没有通过按照规模或行业来建立税源管理机构和相应的专业管理岗位来实施,主要是通过县局实体化后形成的专业管理团队、从属地管理中分离出来的专业化管理机构以及在人数比较多的分局内部形成的专业管理团队这三种形式来实现。

其原因在于:

无论是按规模、还是按行业、还是按税种、还是按风险类型等哪种口径设置专业机构,实施专业化管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而将日常的纳税服务、制度性安排的事务性管理职能以及税源小风险等级小的风险应对管理留在属地管理机构;通过建立突破属地界限,从属地管理剥离出来的专业团队,可以兼容按规模、行业、税种、风险类型等各种口径的专业化管理。

仅仅在县(市)局按规模设置管理机构,就不能兼顾到行业特点、税种管理的特殊性和风险存在的类型;同理,仅仅按行业设置管理机构,也无法考虑到同行业中不同规模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税源管理的侧重点。

而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机构或团队可以解决按规模、行业、税种、风险类型等各种口径开展专业化管理要求之间的冲突问题。

3、税收管理信息化对税收管理专业化支撑情况

近年来,我们在总局的支持指导下,设计开发了以流程管理系统、监控决策系统和基层管理平台为主要功能结构,三位一体、外部数据交换顺畅的综合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为全面实施税收专业化管理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功能基本实现:

一是,实现对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专业化支撑,1、加强对纳税人税收遵从基本状况的日常监控,通过31个初级层次监控的指标,实行每周刷新、按月发布具体的风险异常点;2、运用可固化、可量化的风险特征指标对高风险区域、领域、群体和环节实施深层次的扫描监控。

在我省“监控决策系统”的“风险特征库”中,目前共设置了省、市两级风险特征指标147个,其中省局本级设有78个风险特征指标,涉及124个风险点,基本覆盖455个行业。

3、我们围绕总局和省局年度重点工作部署,根据各部门、各行业税收风险发生的动态特征,以分析项目的形式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

系统较好地实现了风险管理特征信息按机构、按管理员、按纳税人归集的功能。

二是系统实现了风险等级评定灵活管理的功能,也就是说,虽然系统设置了风险等级评定的默认值,但各省辖市完全可以根据本地区征管资源状况调整风险分值,从而调整本地区风险等级分布结构。

三是风险应对任务分配与相关工作流之间衔接顺畅,风险应对适应纳税人分类管理体制机制的任务归集和分配要求,并支持应对处理后的处理结果反馈,实时的过程监控和绩效评价。

4、专业化队伍建设情况

我省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为目标,继续举办高层次人才进修班,组织专业等级考试,开展专业骨干培训和分局长轮训,761名分局长和2990名干部参加了省局组织的培训;制定基层一线干部岗位技能分类培训办法,广泛开展全员培训,各地创新培训形式,采取导师式、菜单式、课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方法立足岗位练兵,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去年还组织参加了总局开展的稽查人员业务等级考试,取得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

在2008年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年取得成果的基础上,2009年深入开展了“计算机操作技能提升年”活动,省局组织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操作知识和技能竞赛”被省总工会列为全省职工“十大”操作技能比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