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300练深圳市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356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59 大小:29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项300练深圳市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深圳市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深圳市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深圳市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9页
专项300练深圳市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项300练深圳市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专项300练深圳市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项300练深圳市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2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项300练深圳市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docx

专项300练深圳市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云渊先生传

黄宗羲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越之山阴人。

好深湛之思,凡经济之学,必探原板委,尤邃于易历。

古之言历者以郭守敬为最。

而守敬所作历经载于元史者,言理而不传其法。

   自西域经纬历入中国,始闻经纬凌犯之说。

然其立法度数与中历不合。

毗陵唐顺之慨然欲创纬法,以会通中西。

卒官不果。

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

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莫不各有成书,发前人所未发。

盖博而能精,上下千余年,唯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间,赵司马访之边事,述学曰:

“今岁主有边兵,应在乾、艮二州,京师可无虞也。

”已如其言。

总督胡宗宪征倭,私述学于幕中,以密计,卒成海上之功。

武林兵变,述学论以国运安平,不可妄动,其魁亦信述学之言多验,谋遂寝。

述学在南北兵间,多所擘画,其功归之主者,未尝引为己有,故人亦莫得而知也。

   甲戌,余邂逅述学诸孙周仲,见其架上堆云渊《神道大编》数十册,其册皆方广二尺余,仲言遗书多所散失,此不能十之一二也。

余欲尽抄其所有,会仲游楚,不果。

丙戌乱后,于故书铺中得中经测图、地理数种,见其历宗述学之《通议》,而掩之为己有也。

余读嘉靖间诸老先生文集,鲜有及述学者。

唐顺之与之同学,其与人论历,皆得之于述学,而亦未尝言所得之自,岂身任绝学,不欲使人参之耶?

天下承平久矣,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虽然,学如述学,固千年若旦暮,奚藉乎一日之知哉。

(选自《黄梨洲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尤邃于易历     邃:

精通                                     

B. 卒官不果       卒:

死亡

C. 京师可无虞也   虞:

忧患                                   

D. 谋遂寝         寝:

搁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历法研究以郭守敬最有名,但他写的历经只讲规律不说方法。

B. 西域传入中原的经纬历与中原不合,周述学撰写《中经》,用中原算法测量西域占象术。

C. 周述学在帮助胡宗宪完成征倭之功中多有谋划,但他都归功其主子,因此没有人知道。

D. 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自己关于历法的观点来源于周述学这件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②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述学以布衣游公卿间,宜其卜祝戏弄,为所轻也。

(4)请简要概括周述学治学的特点。

【答案】

(1)B

(2)D

(3)①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②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卜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4)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解析】【分析】

(1)B项解释错误,“卒官不果”意思是:

(但从他开始做官到)任期结束都没有成功。

卒:

终止,结束。

故选B。

(2)D项,“唐顺之为了独占绝学,从来没有对人说过……”说法与文意不符,原文中指出“莫非他是想独占绝学”,“莫非”是一种推测,不是肯定的。

故选D。

(3)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

①“正”,修正;“讹舛”,错误;“繁芜”,繁多芜杂的内容。

②“科名禄位”,科举、名利、俸禄、官位;“高”,攀比。

“为所轻也”是被动句式。

(4)文中,“述学乃撰《中经》,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以毕顺之之志。

古来无所谓星道者,述学正其讹舛,删其繁芜,补历代之所未备。

”周述学还编有《神道大编》数十册,后来很多学问家都借鉴了他的思想和学术成果。

由此可见,周述学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故答案为:

⑴B;⑵D;

⑶①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②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卜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⑷学问广博、学贯中西,研究精深,富有创见,著述丰厚。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

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周述学字继志,别号云渊,是越州山阴人。

他喜欢深入精细地思考,只要是经世济民的学问,(他)一定要探究其中原委,尤其精通易历。

古代那些谈论历法的人以郭守敬最有名。

但郭守敬所写记载在元史中的历经,只说规律却不传授方法。

   自从西域的经纬历传入中原,才听说有经纬凌犯的说法。

但这种说法确立的法度多与中原历法不合。

毗陵人唐顺之对此十分感慨,就想要创立纬法,来使中西之法融会贯通。

(但从他开始做官到)任期结束都没有成功。

周述学于是撰写《中经》,采用中原的计算方法,测验西域的占象术,来完成唐顺之的心愿。

古代没有所谓星道,周述学修正其中的错误,删除其中繁多芜杂的内容,补充历代所没有具备的地方。

没有不各自成书,闻发前人所没有阐发的。

而且内容广博精当,上下千余年,(能做到这样的)只有周述学一人而已。

   嘉靖年间,司马赵锦咨询周述学一些边防之事,他说:

“今年主要部署边防军队,应该在乾、艮二州,京师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后来果然如他所言。

总督胡宗宪征讨倭寇,私下里将周述学安排在自己的幕僚中,向他咨询一些机密策略,最终成就在海上战胜倭寇的功绩。

杭州发生兵变,周述学认为应该确保国运安定和平,不可轻举妄动,兵变的首领也相信周述学的话大多会应验,因此谋反的计划就搁置了。

周述学在南北的军队中,多有所策划,他把功劳都归结到主子身上,从未说成是自己所有的功劳,因此人们都不能了解。

   甲戌年间,我偶然遇到周述学的孙辈周仲,看到他的书架上堆满了周述学编撰的《神道大编》数十册,每册都长宽二尺多,周仲说遗留下来的书籍大多散失,这里的还不到(他所编写书籍的)十分之一二。

我想完全抄下来据为己有,不巧周仲远游楚地,没有实现。

丙戌年动乱之后,(我)在一个老书铺中搜得多种中经测图、地理书,看到其中的历法都继承周述学所写的《通议》,可他们都窃取观点据为己有。

我读嘉靖年间各位老先生的文集,很少有涉及周述学的。

唐顺之与周述学是同学,他和别人谈到历法,观点都是从周述学那里得到的,但他从未说过自己的观点来自周述学,莫非他是想独占绝学,不愿意让别人参与其中吗?

天下持续太平已经很久了,读书人用科举、名利、俸禄、官位相互攀比,大多不再谈论学问,周述学凭借平民的身份交游于公卿之间,本来就是被当作专管占ト祭祀之徒戏弄,被别人轻视的人。

即使这样,做学问就该像周述学那样,本来千年如朝夕一样,哪里能够凭借一天就可以知道的呢?

2.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草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2)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________》(作品名),后来有成语“________”形容颜回这一品质。

(3)作者举颜回的事例有何作用?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1)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2)论语;安贫乐道

(3)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的道理。

【解析】【分析】

(1)本题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

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

“颜子”做主语,此前应断开;“私以为虽不欲仕”省略主语“我”,此前应断开;“然”、“尚”、“而”,连词,引出下一话题,此前应断开。

(2)本题中,要求掌握关于《论语》的文学常识,知道“颜子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出自此书,然后根据这一句话找出相应的词语,即“安贫乐道”。

(3)本题中,作者举颜回的事例,从手法上看,是为了与下文“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相对比,从效果上看,为了揭示本段文末的道理“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即:

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

故答案为:

⑴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析/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⑵论语;安贫乐道

⑶用颜回的箪食瓢饮、甘居陋巷与自己的疲累现状对照,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习的道理。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⑵本题考查把握作家作品的能力。

这类题目的解答需要学生在熟悉并掌握相关名著内容及情节的前提下,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学生平时学习中应该多读名家名著,一方面扩展知识面,提高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解答题目。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附参考译文】

   我年少读书时,曾暗暗奇怪:

颜回箪食瓢饮,住在陋巷,连旁人都忍受不了那样一种愁苦,而颜回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

我暗自认为,即使不想当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吏,至少可以自给自养生活,也不致于对治学有所妨碍,何必弄到这样贫穷、这样自苦的地步呢。

等到我来了筠州,在管理盐米事务之间勤来苦去,没有一天的休息。

虽然想抛弃世俗,解脱束缚,自由放任于道德修炼的地方,但是,办一件事,每每遭受阻碍而滞留任上。

这样以后,我才懂得颜回为什么甘心贫贱,不肯做一名追求斗米薪俸而糊口的人,确实是因为他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

久之,王问仲舒曰:

“粤王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

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

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

“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

苟为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

”王曰:

“善。

”仲舒为人廉直。

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教国中所居而治。

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百家。

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年老,以寿终于家。

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B.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C.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D. 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态/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典章、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专通一经、教授生徒的官职。

B. 对策,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回答自汉朝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 五伯,即春秋五霸,说法之一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D. 茂材,即秀才,因避汉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称,明清乡试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

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的后面讲学;弟子们后人学的要由先人学的传授学业,甚至有的学生都没有见过他。

B. 董仲舒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

他先辅助骄傲勇武的易王,后辅助凶残蛮横的胶西王;他审时度势、巧施计谋,将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C. 董仲舒廉洁正直,受到权臣嫉恨。

他认为掌握大权、位至公卿的公孙弘奉承谄媚,公孙弘因此对董仲舒心生嫉恨,之后终于寻找时机对他进行了报复。

D. 董仲舒居家著书,仍然关注国事。

他辞官归家之后埋头修学著书,但只要朝廷派官员到他家征询他对重大问题的意见,他都会有根有据地作出解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愚不足以奉大对。

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②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

【答案】

(1)A

(2)D

(3)B

(4)①臣愚昧不能解答你提出的问题。

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

②董仲舒共计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

【解析】【分析】

(1)本题中,“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日/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意思是“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

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

‘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

’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

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胶西王亦上兄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之后断开,排除BD;“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大儒”是董仲舒的身份,之间不断开,排除CD。

故选A。

(2)D项,“明清乡试所中的秀才也沿用此称”说法错误,茂才,又作茂材,是汉代的另一种察举常科,西汉时原作秀才,到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的讳而改为茂才。

茂者,美也。

茂才者,有美才之人也,即优秀人才。

明清两代称为生员。

故选D。

(3)B项,“得到重用,两度担任国相”错误,担任胶西相的时候,“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

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是被人陷害,不是被重用。

故选B。

(4)本题,①中“大对”,对答天子之询问或策问;“正”,端正;“明”,阐明。

②中“凡”,共;“正”,使动用法,使……端正;“数”,多次;“谏争”,直言规劝。

故答案为:

⑴A;⑵D;⑶B;

⑷①臣愚昧不能解答你提出的问题。

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

②董仲舒共计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疏直言规谏。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附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

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

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

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

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下令荐举贤良文学之士先后一百多位。

董仲舒作为贤良回答皇帝的策问。

策问结束后,汉武帝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奉事辅佐易王。

易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哥哥,平素非常骄横,喜欢勇武。

董仲舒用礼义扶正易王,易王很敬重他。

过了一段时间,易王问董仲舒说:

“越王勾践和大夫泄庸、文种、范蠡密谋攻打吴国,后来终于灭了吴国。

孔子说殷纣王有三位仁人,我认为越王勾践也有三位仁人。

齐桓公有疑难问题就向管仲请教,我有疑难就向您请教。

”董仲舒回答说:

“臣愚昧,不能回答您提出的问题。

我听说春秋时鲁国国君问大臣柳下惠:

‘我想攻打齐国,怎么样?

’柳下惠说:

‘不行。

’他回家后面有忧虑之色,说:

‘我听说攻打别的国家不去问有仁德的人,国君想攻打别国为什么问到我呢?

’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

由此说来,越国根本就没有一位仁人。

仁人,就是端正他的义而不去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功劳,所以在孔子的门徒里,即使是未成年的儿童也羞于谈论五霸,因为五霸先推崇欺诈武力而后注重仁义。

越王君臣不过是施行不正当的诈术,所以不值得孔子的门徒谈论。

五霸比其他的诸侯贤明,可是和三王相比,就好像似玉的石头和美玉相比一样啊。

”易王说:

“说得好。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

这一时期朝廷正用兵向外排除四方边境内外少数民族的侵扰。

公孙弘研究《春秋》的水平不如董仲舒,可是公孙弘迎合世俗,掌握大权,位至公卿。

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

胶西王刘端也是汉武帝的哥哥,为人特别放纵,多次谋害朝廷派去的二千石的官员。

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

“只有董仲舒可以担任胶西王的相。

”胶西王听说董仲舒是有名的儒家大师,对待他还比较尊重。

董仲舒害怕时间长了会遭到不测之罪,就以年老有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董仲舒共做过江都、胶西两国的相,都是辅佐骄横的诸侯王,他以身作则为下属做表率,多次上书直言规谏,指定教令颁行国中,他所在的江都、胶西两国都治理得很好。

到了去官归家后,他根本不过问家庭产业,只是埋头诵读,专心著书。

董仲舒养病在家,朝廷如果讨论重大问题,就派使者和廷尉张汤到他家征询他的意见,董仲舒的解答都有根有据。

从汉武帝初即位,魏其侯窦婴和武安侯田蚡先后做丞相,开始推崇儒学,到董仲舒对策,推尊宣扬孔子,罢黜百家。

设立管理学校的官吏,州郡推荐茂才孝廉,都是从董仲舒开始的。

董仲舒年纪大了,在家里寿终。

后来他家迁往茂陵,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凭学问做了大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

威上表陈让,诏曰: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威乃止。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

既而叹曰:

“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

后之君子,谁能弛乎?

”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

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

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

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

上曰:

“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因谓朝臣曰:

“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

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其见重如此。

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

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

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威惶惧,免冠顿首。

上曰:

“谢已晚矣。

”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苏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B.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C.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D.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表又称上奏,是古代社会臣子向皇上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形式。

B. 京兆尹是汉代始设的官名,为三辅之一,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C. 朋党,是指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的集团或派别。

D. 坐即“连坐”,指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威才华出众,勇挑重担。

他因身兼数职,曾经上书陈辞谦让,但高祖下诏肯定他的才能,他仍继续担任多项职务,不再推辞。

B. 苏威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