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07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农业经济学.docx

现代农业经济学

1.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依靠生物的生理活动机能,通过人类劳动来强化或控制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以取得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2.农业的特征:

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特点。

(三类因素共同作用:

生物有机体、自然环境、人类借助劳动手段进行的社会生产劳动)

具体为:

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主要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产品中体现出来。

3.农业的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们本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农业的重要作用和功能(社会稳定功能;生态环境功能;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

4.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7-8页

5.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包括农业生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

6.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辩证的方法、比较与借鉴的方法、调查研究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7.现代农业的产权结构:

国有产权、集体产权、个体产权、私营产权、联营产权、其他产权。

8.现代农业产权的特征:

产权主体多元化;关系明晰化;收益权实现多样化;产权交易市场化

9.农业家庭经营的类型:

自给自足经济的农业家庭经营、小商品生产式的农业家庭经济、商品化农业家庭经营、兼业型农业家庭经营、企业型家庭经营。

10.现代农业家庭经营的合理性:

农业生产的分工协作特点决定了农业与家庭经营的紧密结合;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边形和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决定了家庭经营是更为合适的组织形式;家庭成员具有利益目标的认同感,劳动激励多样;使得农业家庭经营的管理成本最小

11.…

12.现代农业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清、耕地的细碎化和非优化配置、集体经营功能弱化、农户进入市场遇到障碍

13.农业合作经济的概念:

是为了共同的经济目标,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民主管理、共负盈亏的农业经济形势。

14.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

自愿开放的会员资格、成员民主管理、成员经济参与、独立性与自主性、教育、培训与信息、合作社间的合作、关注社会。

15.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特征:

合作目标的双重性、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约定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性、资源基础上的有效结合。

16.中国农业合作化的教训(时间):

严重违背了自愿互利的合作原则、否认了农业的家庭经济、农业合作化演变成了农业集体化

17.农业的发展阶段:

28-30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18.现代农业的四种类型及表现形式:

31-34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

19.农业现代化的概念: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阻止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为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农业的过程

20.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35-38农业生产手段和环境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农业从业人员的现代化、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21.农业现代化的评价:

38-41

22.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经验:

41-43科研、教育、推广的相结合,注重智力投资。

对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都很重视,建立了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农业教育体系和农业推广体系;农林牧渔业并举,注重保持生态平衡。

各国吸收了现代化初期阶段过分依赖外部物质能量的投入,导致能源消耗过大、土壤有机含量下降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的教训,较强水土保持,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指导农业的发展,并对农业给予了财政和信贷上的大力支持。

23.~

24.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42-43坚持四化同步战略、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共促进、注重机械技术与生物共同发展、强调劳动集约与资金集约相结合

25.自然资源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106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或替代的基本要素。

农业是直接利用动植物生命力和太阳能进行生产的部门,农业中的第一性生产-植物生产,对土地有特殊的依赖性,必须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分散进行;在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不仅是一个立足点和活动场所,并且以其自身的理化特征和气候环境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全过程,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自然自然在农业经济中显得尤为重要。

26.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

107-108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方式的区位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7.土地价值:

108-109主要阐述土地的经济属性与土地利用的关系,是地理学家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内部经济活动区位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源于杜能的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认为不同活动的区位将取决于对特定位置的竞争性投标。

28.实现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的途径:

充分发挥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实现精耕细作,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并重视农业的人力资本投资,向农民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29.广泛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品质,改进生产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0.用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技术装备武装农业,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增加农用工业物质和能量的投入。

3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逐步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集约经营提供各种必需的条件改进耕作制度,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将用地与养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

32.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

3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34.稳步推进弄寻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5.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健全农村土地市场体系。

如果建立城乡平等的土地产权交易制度,实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市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价同权”要素市场平等化,在严格的土地规划和严格的用途管制下,实现农地转包、抵押、出租、入股、互换的有序开展,农村土地市场将迸发出强劲的活力,农民将从平等产权交易市场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

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赋予农民土地用益物权,并将其作为新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总目标和总方向。

进一步完善征地程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监督权,按市场价格对被征地农民进行补偿,强化农民在征地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在市场经济下,承包户根据市场行情,不断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是承包法赋予其耕作权的自由,也是农产品市场变化的必然。

在保护耕地的同时,应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比如适当安排一些园地、苗圃、甚至是畜牧用地和农业生态旅游基地。

同时,应支持农民利用闲置宅基地整理结余的建设用地用于休闲农业,加快制定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的管理办法,促进农民住房及宅基地价值的实现。

36.水资源的经济特性:

111-112水资源通过降水、降雪等方式可以自然循环补充;水资源同其他矿产资源相比,其利用只能是自然状态,不能通过人工提炼而在体积上或经济价值上得到浓缩;水资源既是生产对象的主题,又是生产对象的载体或媒体;人类对水资源循环上不能实施有效的人工控制;水资源的自然供给无弹性,需求呈刚性

37.我国水资源状况:

112-113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时间分布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夏秋多雨,春冬少雨雪,降水量差别比较大;从空间分布看,各地降水量差距还是很大。

水资源面临严重的挑战:

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缺口大;农业生产和用水之间的区域不平衡;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农业用水短缺;

38.水资源合理及合理开发利用:

113必须建立是自愿配置和利用市场机制、利益调节或补偿机制、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技术创新和推广机制等多种运行机制。

39.农业劳动力资源:

117能够参加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特殊性:

时间上具有强烈的季节性、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大部分行、劳动成果的最后决定性和不稳定性)(特点:

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劳动路素质低、地区分布不平衡、劳动力数量多、比重大)

40.人力资本:

122人力资源的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的生产率,并期待未来有所收益而获得的投资,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41.》

42.农业剩余劳动力:

127由于农业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配合不当而造成的,在既定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条件下,农业劳动力中无法实现其劳动与劳动条件必要、充分而且有效结合的那部分。

4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127-128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加速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提高了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制约因素:

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乡镇企业增长乏力、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育滞、城市化滞后、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整体就业形式严峻)

44.人力资本开发:

我国人力资本不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因此,应以人力资本为重点安排长期资源配置,重视农村正规教育,加强农村非正规教育,构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城乡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就业制度.

45.我国合理利用农业劳动力制约因素及途径:

因素(自然因素:

土地水利气候生物等技术因素:

装备条件劳动者文化素质农业项目类型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政策人口变化生产规模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制度因素:

所有制土地经营制分配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途径:

不管改进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合理利用逐步改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和劳动熟练程度、采取正确的政策和措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形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46.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

该项权利的权利主体为公民或集体;权利客体为集体所有土地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单位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权利内容由合同约定。

47.水资源产权冲突:

产权一般是一种财产所有权,根据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全民所有。

农业集体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国家所有权指国家对水资源具有占有、管理、使用、收益或处置的权利,包括对水资源的統一规划、统一调度和支配等权利.水资源使用权是权利人对水资源所享有的使用、收益或处分的权利,属于水权的一种,该权利源自水资源所有权,隶属于所有权,是产权管理的重要一环。

我国现行的水权制度是一种计划配置水资源的公共水权制度。

一个有效的产权结构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产权的明晰性、产权的排他性和可转让性。

48.目前水资源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1.政企不分,所有者缺位。

在一些水利工程项目上,一些管理机构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违规把项目优先赋予自己控制的企业,既违背了市场规则,也使得项目的效率和质量大打折扣,从而造成水资源的低效利用。

2、排污纠纷时有发生,过度捕捞现象仍然存在。

上游工厂排污往往对周围环境造成很大的外部性,由于水流的流动性,对下游造成极大的损害,所以造成了排污纠纷时有发生;过渡捕捞的存在使得生态环境遭到重大破坏。

3、五龙治水现象严重,多头管理严重。

由于我国水资源的用途不同,也就造成了水资源多头管理的现状。

我国涉及水资源管理的部门有水利农林等多个部门。

一旦有利益,各部门争着抢着往自己身上揽,而一旦到了问责的时候又互相推诿扯皮,相互踢皮球。

交叉重叠的机构设置增加了水资源的制度成本和浪费。

49.农业资金的概念:

134农业资金的投入和利用问题。

既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

50.农业资金的特点:

一般(流动性、多功能性、收益性)特殊性(低收益性、外部性、政策性)

51.农业生产中的运动规律:

135-136第一阶段生产过程开始之前,资金储备阶段,第二阶段生产开始之后,资金进入生产阶段,储备资金在生产中起作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借助劳动将其价值向新产品转移,形成更大的在产品的资金。

第三阶段资进入流通或销售阶段,货币资金和实物形态的资金。

特点(资金周转周期长,周转速度慢资金运动的季节性、资金利用效益的不稳定性、自己再循环周转过程不完全同多流通过程资金的抵受异性和收益的外部性)

52.农业财政资金的功能及使用:

138-139农业公共性财政资金(农业公共设施费支付政策和农村公共事业服务费支出政策具体政策包括农业部门的纯事业费开支、农业公共设施建设支出、农村教育支出、农业公共项目的研究经费和科研推广服务支出);农业调控性财政资金(农业结构调整、一道农户行为、缓冲市场冲击等财政支出具体政策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使用导向补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补贴、农产品结构调整补贴、农户生产技术引导补贴、农业生产和购销信贷的政策性贴息、区域发展援助计划);农业保护性财政资金(农业产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财政支出具体包括对特殊家庭的收入支持补贴、农业生产保护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生态农业补贴、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补贴、不超过微量支持标准的其他补贴)。

53.…

54.农业投资的效益评估:

150-151

55.农产品需求的概念和定理:

农产品消费在某一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定理(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农产品需求量随其价格上升而减少,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56.影响农产品需求的主要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价格水平、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文化习俗、消费者对农产品未来价格的预期、政府的消费政策

57.农产品供给的概念和定理:

农产品生产经营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可能出售的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定理(呈同方向变化农产品供给量与其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其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58.影响供给的因素:

农产品的价格、农业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农产品生产者的数量、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农产品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其他因素环境政府的政策

59.农产品价格形成是指农业中商品与货币交换的比例,是农产品价值的体现。

农产品的价格形成过程,也就是农产品生产、销售、经营成果集中反映的过程。

农产品价格作为其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形成农产品价格的制造费用。

其中包括:

①直接工资。

直接从事生产经营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

②直接材料费。

生产过程中耗用的农用材料、燃料、动力等。

③其他直接费用。

从事生产经营人员的职工工资。

④间接费用。

应计入农产品生产成本的生产队管理,包括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运输费、差旅费、劳保费、土地开发费。

60.农业宏观调控:

政府为主体,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一种控制。

(实质上是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农业行为,是政府干预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61.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262-263是市场机制缺陷的必要补充(农业基础设施的公共物品性、农业的外部性、农业市场本身的不完全性、市场机制调节的事后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性)农业生产具有对农业宏观调控的特殊依赖性(农业的弱质性、农业的不稳定性、)

农业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农业市场功能缺陷。

市场机制对农产品、服务可以起到资源配置自发性调节作用。

但是,由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可能造成农产品奇多、奇缺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农业公共物品的供给,可能因回收期长而市场回避,造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不统一。

(2)农业市场竞争失灵。

在市场竞争中,由于价值规律的作用导致垄断,过分垄断导致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降,效率下降,市场竞争失灵。

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是支持发展,打破垄断。

(3)农民收入分配不公。

造成农民收入不公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由于历史的原因、政策的原因、工作的原因,所造成的区域性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农民收入分配不公;由于自然资源分布,自然环境变化,因社会性原因造成土地、水资源的重新分配造成农民分配不公;因市场原因,比如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可能造成部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甚至减少收入。

因为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当发现价格下降时,农民已经无法挽回,从而,农民造成了损失。

原则上的“平等、公平、公正和等价交换”,在市场运作时,可能因市场的自发调节而偏离。

(4)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市场在自我调节中,往往是瞬间完成的,而产品的生产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实际上,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

而市场的未来发展又往往难以捉摸,所以市场主体市场行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是难

62.农业宏观调控的合理性要求:

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政府机构具有垄断性、宏观调控带来的利益矛盾、宏观调控决策的滞后性。

63.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

保证农产品产量和供给平衡、增加农民收入、平抑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保护农业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

64.)

65.宏观调控的内容266-270:

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有效利用资源要素、处理好自给与进口的关系、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

66.农业宏观调控的手段:

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法律手段(法律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农业要素资源,规范农村市场健全市场规则,杜绝一切不合理的农民利益流失)

67.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

一个国家的农业产业部门及其所属的各生产项目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

57.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配第定理和克拉克定理的合称。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Petty,1623-1687)在其名著《政治算术》中,在对不同产业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观点:

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收入,这种不同产业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异,必然造成劳动力向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转移。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科林·克拉克将配第的这一结论称为"配第定理"。

克拉克在配第研究的基础上,将全部社会经济活动划分为三大产业,并收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随历史年代推移而劳动力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了如下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从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流动,并逐步形成劳动力产业分布格局:

第一次产业劳动力将减少,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劳动力将增加。

这就是克拉克定理。

由于克拉克的结论已经包含有配第的观点,于是人们将上述两个定理合称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68.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297-301

69.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尽可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优化农产品的结构,促进和优化居民膳食结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轻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料并服务于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战略;缓解农产品供求矛盾,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相结合,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建立各具特色的大宗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形成合理分工,充分协作的农业区域结构,增加国际和国内竞争力)

70.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促进粮食稳定持续发展、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71.粮食安全政策选择:

318-319明确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责任,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坚持家庭承包营制度,稳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严格保护耕地等资源,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建管机制、强化财政扶持加强资金监管、深化粮食流通体体制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72.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为企业的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行种养家,产销供,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缓解联结为一个完善的产业系统,是引导分散的农户由小产业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形式,是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运转机制和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

73.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农业企业集团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科学技术带动型市场营销推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农民中介组织带动型

74.$

75.农业规模化:

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和经营条件下,为获得最佳产出规模而投入适量生产要素,并使生产要素合理组合,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现象。

(经营条件:

劳动力素质普遍偏高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户间利益协调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装备体系,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模式:

土地集中型契约型或订单型产业聚集型)(实现途径: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方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养完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民的恋土情节,重视扩大生产项目的经营规模)

76.经营的条件:

333农业集约经营有以活劳动的集中投放为主的,称之为劳动集约型或劳动密集型的集约经营;有以生产资料的集中投放为主的,称之为资金集约型或资金密集型。

反映农业集约经营水平的指标有:

单位耕地面积上的生产资料综合价值指标单项生产资料数量或价值(肥料数量机械数量)生产成本;经济效果指标:

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农产品的数量农产品的产值农产品的生产称根本纯收入

77.集约经营的实现途径: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嘉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业集约提高各种必须的条件;广泛应用农业科学技术适当提高高复种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水平;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安培农业生产发挥各类土地资源的增产潜力

78.扶贫开发模式(途径)

一,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合理地开发矿业,有计划地进行能源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

第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把贫困地区开发和发达地区发展结合起来,引进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

第三,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和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对口支援;组织能工巧匠和技术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科技人才。

第四,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

分别情况减免一定的税收,资金适当集中,统筹安排,配套使用。

79.贫困地区的根源:

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不充分;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80.贫

 

\

 

|

 

 

 

【案情】

  黄某甲自幼过继给黄某乙作为养子,但户籍一直未迁至黄某乙处,仍为同村另一村民小组村民,并从该村民小组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黄某乙生前取得位于连城县北团镇溪尾村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1995年该田地经当地村委会出租给他人,每亩田租为1000斤稻谷。

1998年黄某乙去世后,村委会将稻谷支付给黄某乙所在村民小组。

2013年该田地被征收,村委会将补偿款发放给村民小组。

黄某甲以自己系黄某乙的继承人为由诉至法院,要求村委会、村民小组共同返还田租稻谷10640斤、征地补偿款及相应利息。

  【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继承。

因物权法已经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其属于一种财产权,可以成为继承标的。

允许继承既符合法理,亦有利于稳定承包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