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县综合交通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902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黎城县综合交通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黎城县综合交通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黎城县综合交通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黎城县综合交通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黎城县综合交通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黎城县综合交通规划.docx

《黎城县综合交通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黎城县综合交通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黎城县综合交通规划.docx

黎城县综合交通规划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城市历史特点、地理位置、行政规划

1.历史特点

黎城,春秋为黎侯国。

汉、三国迄两晋,为潞县也。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废潞县,置刈陵县,县冶设于今李庄乡古县村,为黎城境内建县之始。

隋开皇十八年(958),更名黎城县,此为以

黎城县风光

黎城名县之始,从此与潞城各自为县。

唐初,先属韩州,后属潞州,隶属河东道;天二年(905)改为黎亭县。

五代唐复为黎城县。

宋属河东路潞州,天圣三年(1025)迁县城于原县治东南4公里的白马驿,即今县城;熙宁五年(1072)并入潞城县;元右元年(1086)复置黎城县,自此县名历代不改。

金属河东南路潞州,贞三年(1215)升涉县为崇州,黎城属之;贞右四年(1216)崇州复为县,黎城仍归潞州。

元属晋宁路潞州。

明代中前期属冀南道潞州,嘉靖八年(1529)升潞州为潞安府,黎城属之。

清属冀宁道潞安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以道承省统县,黎城属冀宁道。

1930年(民国19年)废道,直隶于山西省政府。

1937年(民国26年)山西确立专署,署黎城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40年(民国29年)将三区偏城、宇庄等54村划出,设立偏城县。

1941年(民国30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太行行署四专署。

1943年(民国32年)10月31日,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需要,为黎城为黎城,黎北两县;1945年(民国34年)11月5日复合为黎城县。

1948年(民国37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属太行三专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恢复山西省建制,黎城属长治专区。

1959年1月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1979年改为晋东南地区行政区署,黎城仍为其属县。

1985年4月30日,国务院撤销晋东南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黎城划归长治市管辖。

2.地理位置

黎城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东北部,太行山腹心地段,晋冀豫三省交界段。

地理和、坐标为东经113°11′——113°35′,北纬36°23′——36°53′之间。

海拔在800米——1000米。

东临河北涉县,南接平顺、潞城,西连襄垣、武乡,北界晋中左权,与河南林州为邻,是山西的“东大门”,素有“三省能衢”之称。

县境东西宽35公里,南北长51公里,总面积1101平方公里。

2008年有行政村250个,年末总人口163490人(公安局全面统计数据所得),耕地总面积200平方公里。

309国道、207国道,长邯铁路、长邯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

县城位于县境南部,距长治市区51km,距省会太在278km,距河北省邯郸市142km

3、行政规划

黎城县地图黎城县位于长治市东北部,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是山西省的“东大门”,素有“三省通衢”之称。

县境东西宽约22.2公里,南北长约50公里,国土面积1101平方公里,总人口15.7万,其中农业人口近13万。

县政府驻黎侯镇。

现辖5镇4乡251个行政村:

黎侯镇、东阳关镇、上遥镇、西井镇、黄崖洞镇、西仵乡、停河铺乡、程家山乡、洪井乡。

黎城是块“风水宝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经济繁荣、前景美好。

第二章城市规模、气候

一、城市规模

规划区是指“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根据本次规划的范围和内容,规划区范围确定为:

北到207国道连接线,不跨越黎侯镇行政管辖的北界;东到下村、望壁、陈村;南到正川、西洼村南,基本上接近黎侯镇行政管辖南界;西到长邯高速以西,包括下桂花村、塔坡水库和城南村,规划区总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

二、气候

黎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象,为半湿润气候。

主要气候特点是:

冬季寒冷少雪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热而多雨,秋季有时涝有时旱一般比较凉爽。

气温:

历年平均气温10.7℃,最热月为7月份(历年平均23.6℃),最冷月为1月份(历年平均-4.3℃);历史极端最高气温39.3℃(2002年7月15日),历史极端最低气温-22℃(1972年1月28日,2002年12月26日)。

气温的全县分布主要受地形影响,等温线的走向与等高线的走向基本一致,最暖的地方为清泉、漳河沿岸,最冷为樟树垴。

降水量:

历年平均降水量519.0mm,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最高年760mm,最少年仅有340mm。

年内分布亦不均,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到全年降水的60%以上,日最大降水量108.2mm(1996年8月4日)。

降水量的区域分布为:

降水量由北向南递增,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降水量也随之增大,山区比平川年降水量偏多100mm左右。

其它气象要素:

历年平均无霜期184天,最多风向为东北风(NE),最大积霉深度22cm,最大冻土深度60cm,全年平均大风日数为8天,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548.5时。

主要气象灾害:

干旱是影响该县农业生产的最大自然灾害,群众中有“十年九旱”的说法,春旱几乎年年都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较为严重的春旱平均一年半一次,伏旱平均二年半一次,其次气象灾害是干热风、冰雹、大风、雷电等。

第三章县城地形地貌

一、地形

黎城县位于太行山东翼南段,属黄土高原一部分,以中等构造剥蚀侵蚀山地为主。

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系复杂的山脉盘结而成。

纵观全县,四面环山,中间低凹,山多川少,地形复杂,是太行山中的一个小型山间盆地。

县境内西北高、东南低。

最高的全榆洼顶,海拔为2020米;最低的黄崖洞镇清泉村清漳河谷地,海拔为622米;县城海拔为750米;全县平均海拔800米。

全县山区约占总面积的58%,丘陵约占总面积的31%,平川约占总面积的11%。

二、山地地貌:

分布我县西北部,海拔1212--1560米,相对高差在1000米以上。

山体主要由石英砂构成。

山岭顶部及缓坡上覆盖着深浅不均的黄土。

该区山峰突起,地形险要,雄伟壮观。

黎城县较著名的大山有76座,县境东部有东大寨脑、大雨槐脑、马鞍山等18座,以东大寨脑为最高,海拔1,360米;南部有瓜皮岭、洪山、桃儿山、东向交等4座,以东向交为最高,海拔1273.5米;西部有全榆洼顶、马尔背、广志山等20座,以全榆洼顶为最高;北部有黄岩脑、牛王盘、板山等34座,以黄岩脑为最高,海拔2008.5米。

境内诸山,均属太行山的余支。

三、丘陵地貌:

主要为边山残存的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分布于山地和山间盆地的过渡地带,海拔560--970米,相对高差200米左右。

丘陵区黄土覆盖深厚,坡度较大,森林覆盖较差,故侵蚀严重,沟壑交错,梁峁纵横。

四、河谷平原地貌:

分布于源庄、南委泉、西井、东崖底以及平头、上遥、西仵、程家山等乡(镇)的河谷地带。

海拔560--770米。

由于河谷狭长坡度大,三级阶地和洪积扇发育不好,一级阶地分布较为普遍,是河谷地貌的主要单元。

第四章规划背景和规划依据

一、规划背景

《黎城县县城总体规划(2010—2020)》于2010年进行了修编,对黎城县的交通体系布局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要求;《黎城县县区交通体系规划(1997—2010)》于1998年12月编制,经过几年的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黎城县的交通需求量亦迅猛提高,上一轮的交通体系规划已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在这种背景下,黎城县交通体系规划修编被提上日程。

二、规划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依据主要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黎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第五章、规划总体目标和原则

一、规划目标

综合交通规划应能满足黎城县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交通需求;应能支撑县城用地布局及发展;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间的紧密衔接。

逐步调整和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在原有路网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建立以主次干路为骨架,支路系统健全的城市道路网络,保证各功能组团间了解的通畅性。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运输,合理组织个体交通,形成高效、便捷、安全、低害的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形成集铁路、道路交通、公共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为一体的安全、高效、环保的综合交通系统。

二、规划原则

明确道路的功能与等级,建立与城市未来发展相适应,布局合理、等级明确、快速畅通的道路网络;

妥善处理公路、铁路与城市道路的关系,形成城市内外交通有机协调的整体,协调货运交通与客运交通;

加强城市外环路的建设,减少过境车辆对城市交通和环境的影响;

加强社会停车场的建设,为居民及车辆出行提供必要的停车用地。

在层次性上,形成内外分离、长短分开、快慢分流、客货分行的路网格局;在时效性上,缩小城市空间尺度、拉近组团时间距离;在可靠性上,路网结构可靠性高、交通服务可靠性有保障。

最终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服务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

 

第六章、规划期限和规划区域

一、本规划的规划期限:

近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2020年;远期规划期限为2010年~2030年。

二、本规划所指的城区为黎城所辖桥北区、桥南区、新区、光伏产业区、长治新材料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共40平方公里。

第七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现状概况

城区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20.27万平方米,占县城建设用地的5.14%,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5.48平方米。

黎城城区的城市道路基本上呈方格网状分布。

对外交通主要了解通道为:

长邯铁路、长邯高速、207、309国道。

东西向的干路由西向东依次为:

广通路、城西路、桥南桥北路、正街、城东路;南北向的干路由北向南依次为:

广邯街、北街、河下街、鼓楼街。

二、存在问题

1、城区南北向道路比较畅通,但是东西向道路不够顺畅,交通过于依赖南北大街,导致南北大街交通量过于集中。

2、静态交通设施缺乏

一方面是机动化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却是静态交通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

现状的公共停车场、汽车保养场均严重缺乏,已经造成县城范围内行车难、停车难、养车难等一系列问题,给交通管理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部分路段线形设计不合理,导致行人及车辆逆行,造成很大交通安全隐患。

4、大型货车行驶在城区主要道路上,并且不加盖,造成二次扬尘严重污染,有损市容市貌,而且严重损坏路面。

畜力车在城区主要道路出现,也不符合现代化城市面貌。

5、县城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路网级配系统,干道网络已基本形成,广通路、207、309国道县城段等主干道修建水平较好,但是其余道路一般等级较低,同时与之配套的次干路、支路系统尚不完善,道路大多路辐狭窄,路面状况较差。

同时有一定数量的断头路和丁字路亟待改造。

6、部分道路人行道窄,沿街摊点占用道路现象严重。

部分道路路面质量较差,坑洼不平。

7、过境交通穿越县城

黎城县城现状尚没有形成对过境交通的分流系统,过境以及出入境的交通大量集中在309国道和207国道上,作为黎城县城的2条主要干道,大量的过境交通给黎城县城交通带来了较大的干扰,降低了运输效率,并造成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对外交通体系应进一步完善。

三、城市道路网规划

2020年城区道路广场面积为136.07ha,占规划总建设用地的14.40%,人均用地为15.12㎡/人。

1、道路网规划格局

城市路网格局将采取棋盘式和环路相结合的方式。

2020年黎城县城道路广场面积为136.07ha,占规划总建设用地的14.40%,人均用地为15.12㎡/人。

城区规划道路系统由主干路和次干路、支路构成,城市干路网系统由主干路(四横四纵)、次干路组成。

2、主干路系统

主干路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功能分区的道路,以承担机动交通为主。

规划主干路的红线宽度一般为30-50米。

应严格控制主干路沿街两侧用地的出入口,平交路口增加机动车道数。

四横:

规划形成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路,顺应城市东西向发展的趋势。

府前街:

规划中将其作为城区北部的交通主干道,其为一条贯穿新区行政办公中心的一条主干路,主要起到解决新区的交通和促进新区发展的作用。

广邯街:

连接黎城新老两区的重要的交通轴线,成为城镇密集区的主要通勤交通道路。

鼓楼街:

一条集服务黎城文化、交通和商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交通主干道。

城南街(南外环路):

城区南部的对外主要交通干道。

四纵:

规划形成四条南北向城市主干路,使城市南北方向交通更加顺畅。

广通路:

规划的一条贯穿黎城新区南北方向主干路,承担新区南北向的交通了解。

桥北桥南路:

现状已有的黎城城区南北方向的一条生活性主干路。

集中了城区大量的商业、服务业等设施和公共设施。

城东路:

黎城城区南北方向连接南北两区的一条交通性主干路。

原309国道:

由原309国道改线后形成的城区南北向主干路,规划中将作为远期的东环线。

3、次干路系统

次干路是与主干路衔接的集散道路,以承担主要功能分区内部的交通为主。

次干路两侧建筑密集,商业活动频繁,汇集大量人流、车流,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24-30米。

黎城城区主要的次干路为:

城西路、河下西街、河下东街、北街、教育街(东西)、经二路、经三路、开发路、纬一路、纬二路、纬三路、学府街等。

其中河下西街、河下东街是黎城城区商业设施最为集中的主要生活性道路。

4、支路系统

支路作为到达性道路,是进出街坊、居住区和承担短距离交通的道路,规划中应注重支路的连贯性,以利于公交线路进入居住区设置站点,方便自行车出行。

支路的平均密度应控制在3~4km/k㎡,道路红线宽度一般为16—20米,要求在详细规划中予以保证。

5、交叉口

交叉口是决定城市道路网通行能力的关键,规划根据道路等级和空间位置,确定适当的交叉口形式。

规划在铁路与主干路、高速公路与主干路的交叉口设置立体交叉。

城区内道路交叉口原则上应避免异形交叉口的出现,便于合理组织城区交通。

 

四、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一)规划目标与原则

1、实行公共交通优先政策,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形成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相互协调的交通体系;

2、按照公共汽车1200人/标准车的要求配备车辆和场站设施,优先保证公交设施用地;

3、合理扩展和调整公交线路,加强黎城城区与周边城区的快速公交了解。

同时改善城区各功能组团之间的公交了解。

适当降低中心区线路重复系数,提高线路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

4、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公交,开放公交线路经营权,有偿使用公交线路,优胜劣汰,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5、合理引导个体机动交通的发展,加强交通环境监测,控制尾气和噪声污染;

6、适度发展出租汽车,加强监督管理。

二)公交线路和场站设施规划

1、公交线路规划

在城市主要功能区之间设置公交走廊,包括府前街、广通路、广邯街、桥南桥北路、鼓楼街、城东路等道路上。

公交线路结合公交走廊和公交枢纽进行组织,调整和延伸现有部分路线。

黎城城区与周边镇之间设置快速公交线路,提高发车频率,改善公交换乘条件,促进城镇密集区的整体了解。

2、公交场站规划

规划黎城城区设置公交保养场1处,总用地面积为2.5公顷。

在城市干路上的公交站点均采用港湾式停靠站。

五、交通设施布局规划

一)停车场

1、停车系统规划

1)规划思路

a按停车服务范围的要求,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

城市中心用地困难的地区可以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库,以及提高用地范围内现有停车位的利用效率。

各类公建及居住区内的建设应严格执行配建停车指标。

b、在局部地区支路单侧可划出一定长度的路边停车带,但须以不影响车辆行驶为前提,并应实施计时收费管理且收费标准应高于公共停车场。

c、停车场运作管理应该走向市场化实行收费式经营管理路边停车应采用计时累计加价收费的办法提高车位的周转利用效率。

同时交警及相关管理人员应加强停车管理力度有效规范市民停车使用方式

2、停车场布局规划

1)规划原则

a工业区单位配建停车场不得占用城市道路,其功能区必须配备停车场,同时规定在工业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需具体预测其容量,其由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强度决定;

b居住区商业中心区必须配备停车场,其容量的影响因素为服务的居住区的面积范围和公共设施的面积。

c城市级商业中心配备停车场时,旧城区和新建区应区别对待,旧城区停车场不宜设置于主要的商业街道两侧,更多的提倡步行,新区停车场可以设置于商业街道两侧,但是必须有时间控制。

d重视在特殊区位配置停车场。

如风景区、长途汽车站和铁路站场等大量人流、物流的集散地。

e在城市中心区边缘应考虑布置适当数量及规模的停车场,以减少进出城市中心的机动车交通量,同时停车场规划应考虑与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结合,方便市民换乘,有效减缓城市交通拥挤。

3、停车位供应预测

依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公共停车场应分为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场和自行车公共停车场三类,其用地总面积可按规划城市人口每人0.8~1.0㎡计算。

其中:

机动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80%~90%,自行车停车场的用地宜为10%~20%。

城区宜建停车楼或地下停车库。

按照黎城城区远期9万人计算,规划公共停车场用地为7.2公顷。

其中机动车停车面积占85%,为6.12公顷;非机动车停车面积占20%,为1.08公顷。

公共停车场主要结合城市出入口、对外交通枢纽和城市大型公共设施布置。

为过境机动车服务的出入口停车场有1个,设置在桥北街和铁路的交叉口处。

为市内机动车服务的公共停车场,建于人流大量集中的对外交通枢纽和大型商业、文化生活设施附近。

其服务半径在市中心区不大于200米,在一般地区不大于300米。

主要地点有:

黎城火车站、黎城长途汽车站、鼓楼街、教育街口等处。

此外,规划加强专用停车场的建设,按照国家及黎城县标准配建行政机关、工厂等企事业单位内的内部专用停车场。

二)广场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市民活动、人流集散和交通组织的重要场所,分公共游憩广场和交通集散广场。

规划大型公共游憩广场主要有县政府广场、文化广场、东河游园广场等,并结合黎城火车站、黎城长途汽车站、客运中心设置交通集散广场。

三)加油站

规划城市公共加油站按服务半径0.9~1.2km设置,每处用地0.12~0.18公顷,其进出口宜设置在次干路上。

第八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一、现状概况

长邯铁路、长邯公路由北向南从边缘夹县城经过,309国道从县城南入口进入后,横穿县城南部区域。

从交通角度分析。

外围过境交通量在逐年加大,铁路、公路目前的运输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压力,使得部分交通吸引在城市内部道路上,给城市带来一定的危害。

现状公路通行能力低,有待彻底解决。

规划具体实施以下几方面:

1、在邯长铁路西侧予留复线位置。

2、207、309国道穿行县城部分,均应局部改线,207绕行县城西侧到城南村以西,309绕行县城东部边缘,最后均与原公路衔接。

在城区范围内改线后的两条国道均与工业区北侧的规划道路相接,从而提高城区对外交通了解的能力。

同时城东路和工业区内的道路将城区和工业区很好的连接在一起,促进交流和发展。

3、新建南环公路、北环公路、两条公路与现状的黎左公路、长邯高速共同在县城外围形成环状公路,承担城市过境交通和货运交通。

二、存在问题

1、公路

路网连通度低,公路通车里程少、路网发育不够完善。

乡村公路(特别是山区公路)技术标准差,多为四级路和级外路,常常晴通雨不通,致使同层次路网技术等级差异过大,乡村交通运转不便,不利于各乡、村的发展。

由于资金等因素,造成路面养护不利,对公路网整体发展负面影响较大。

2、长途汽车站

设备落后,规模较小。

3、铁路

运量与运力的矛盾突出。

运量大,但是车皮少,运力小。

4、城区交通与对外交通的连接

邯长铁路对黎城县的发展既是有利因素,但同时也把城市的西部和东部分隔开。

现状铁路东西两侧城区的交通了解不便。

三、对外交通设施规划

1、公路客运站规划

黎城长途汽车站的现状设备落后,规划将扩大黎城长途汽车站规模,并且与黎城火车站联合建设客运集散中心。

同时结合北部新区的开发和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设,在府前街南部增建新的长途客运站,占地约50亩。

2、铁路规划

解决运量与运力的矛盾。

提高铁路运能,建议改单线为复线,增加车皮,加强管理,充分挖掘黎城火车站客运货运综合潜力,使铁路成为黎城县发展的推动力量,将现有火车站逐步完善改进,并且客货分离,加大其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逐步完善黎城县的对外交通设施,加强对外交通的便捷性,为把黎城建设成为旅游基地、县域范围的商业、物流中心发挥优势作用。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