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西师大版秋
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
学生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
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学习内容主要包含:
测量长度;综合实践-小小测量员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在编排中体现了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
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二是:
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观念。
三是: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体会cm,m的含义,建立1c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3.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cm和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4.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体会cm,m的含义,建立1cm,1m的实际长度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要测量的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长度单位
难点
1.在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用cm和m作单位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2.在测量活动中初步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编排特点,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感受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和米。
3.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分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5课时完成教学。
课题
课时
1.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课时
2.认识分米
1课时
3.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2课时
4.综合与实践-小小测量员
1课时
总计
5课时
五、测量长度
第1课时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1~53页的内容,第53页课堂活动第1,2题。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提示
1.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情感教育)
2.加强观察和操作活动。
根据学习需要,突出观察和操作需要。
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厘米、分泌、米的含义,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
激发参与操作动机、人人动起来,体验学习的愉悦,把观察操作和思考探索结合。
3.重视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人际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过程与方法:
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积累测量经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实物投影仪、课件、米尺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
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
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
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
(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件衣服,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
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衣服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衣服,并缝制好了。
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衣服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衣服太小了。
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
“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
”小裁缝心里想:
“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
这是怎么回事?
”)
2.教师: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师傅用自己的大手量的衣服是3拃,小师傅是用自己的小手量的3拃,不一样大......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同时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的一拃图片。
【设计意图:
以小故事的形式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统一长度单位初步做了铺垫,同时,也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
二、探究新知
1.教师:
小朋友们,课桌是和你们天天相伴的好朋友,你想知道它多长吗?
你能借助身边的工具或物体去比一比吗?
谁来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做工具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用直尺去比;用手去比;用书去比;用铅笔去比......
(3)集体订正
2.教师:
现在请用你选的工具去比一比。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
我用铅笔去比的,有3枝铅笔长;我用手去比的,有5拃长;我用尺子比的,有55厘米长……
3.教师:
为什么同样长的桌子,量出的结果却不同呢?
(1)学生独立思考
(2)指名回答:
因为用的工具不一样。
4.教师:
对,因为大家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结果的单位也不同。
为了让我们测量出来的结果一致,我们需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今天我们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师板书课题: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将生活导入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测量结果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同时,让学生找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量课桌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
认识直尺和厘米
1.教师: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
(1)指名回答:
直尺
(2)教师板书:
测量工具:
直尺),并课件出示直尺图。
2.教师:
请拿出你们的直尺,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独立观察
(2)指名回答:
有数字,最前面的数是0,然后依次是1、2、3......;有长长短短的线,这些线在有数字的地方就长一些;还有字母cm......
3.教师:
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做刻度线。
直尺上最前面的数0所对的这条刻度线叫做0刻度,0刻度是直尺上刻度的起点。
(课件闪动0刻度线,显示“0刻度线”几个字)。
这里的字母cm,表示的是厘米。
教师板书:
长度单位:
厘米cm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对直尺的充分观察中自主认识直尺,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
4.教师:
1cm到底有多长呢?
谁能说一说。
(1)小组内交流
(2)指名汇报:
0~1之间、2~3之间、3~4之间......
(课件演示:
闪动0刻度线和1所对的长刻度线,再闪动0—1间的1厘米长的线段。
)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做重点小结:
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5.教师:
让我们一起来比一比1cm有多长,伸出右手,把大拇指和食指放在一起,慢慢的张开,张开到两个手指间的长度大约是1cm,然后用直尺来验证一下,你比得准吗?
(1)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同桌互相验证
(3)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cm的长度
6.教师:
请同学们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或物体上的哪一部分的长度大约是1cm?
(1)学生活动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
学具盒里的小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田字格德宽是1厘米;橡皮擦厚大约1厘米;很短的粉笔头大约长1厘米;一颗花生米长大约是1厘米......
7.教师:
其实我们的手上也可以找到1cm。
用左手的手指的宽去和直尺上的1cm
比,找找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cm长?
举给大家看看。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结合想象引导学生自主建立1厘米的概念,并通过列举生活中的1厘米长的物体,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8.教师:
我们知道了1cm有多长。
这一段长多少厘米呢?
你怎么看出来的?
(课件演示:
闪动0--2之间2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观察
(2)指名回答:
2厘米长,因为0--1之间长1厘米,1--2之间长1厘米,和起来就是2厘米;0--2之间有2个大格所以是2厘米。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重点强调:
中间有几格就是几厘米
9.教师:
这一段长几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
(课件演示:
闪动3--5之间2厘米长的线段)
(1)学生观察
(2)指名回答:
2厘米。
因为3到5之间有2个大格;我是用5减3算出2来的......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重点强调:
读物体的长度时,从0开始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或者看物体的一端到另一端,中间有几个格就是几厘米,也可以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
学生从尺子上找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以及用手比划2厘米的长度,使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为下面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10.教师:
请同学们拿出题单,看看这根小棒,估计一下,它有多长?
你是怎样估测的?
(1)学生独立估测
(2)指名回答:
小棒大约长5厘米,我是用手指比划的;小棒大约长6厘米,我是用橡皮的宽量的......
11.教师:
如果用直尺来验证我们的估测结果对不对,应该怎样使用直尺?
(1)学生独立思考测量方法
(2)小组内交流
(3)指名汇报:
:
左端对齐0刻度,看右端对着哪个数字,小棒就长几厘米;左端对齐尺子左端,看右端对着哪个数字,小棒就长几厘米;左端对齐1,右端对着数字几,就用数字几减去1,就是小棒的长度......
(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重点强调:
最好的方法是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课件同时演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5)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6)小组内交流
(7)指名汇报:
5厘米。
(8)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通过估一估,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体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的方法,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
3、巩固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第52页例2。
让学生独立填写在书上,并说一说测量的方法。
2.测量课桌面的宽度。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
3.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
学生独立进行测量,小组内交流,互相纠正。
4、达标反馈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一支铅笔的长大约是20cm。
()
(2)家里门的高度大约是2cm。
()
(3)爸爸的身高大约是170cm。
()
(4)黑板宽约3cm。
()
2.算一算。
(1)12厘米-8厘米=()厘米
(2)27厘米+5厘米=()厘米
(3)46厘米-20厘米=()厘米
3.看图填空。
比
短()厘米。
比
长()厘米。
和
共长()厘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估测()厘米实际()厘米
答案:
第一题:
√×√×
第二题:
43226
第三题:
752212
第四题:
略10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测量物体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和测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当物体的左端不是对准0刻度时应该怎样计算物体的长度。
】
5、课堂小结
1.教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各抒己见
(2)指名汇报:
今天我认识了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我学会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并作小结:
今天我们测量的这些物体的长度,你感觉在生活中属于长还是短?
一般情况下,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直尺做工具,用厘米作单位。
6、布置作业
回家找5个不同的物体,先估测出它们的长度,然后用直尺测量出具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明天上课交流。
七、板书设计: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测量工具:
直尺
单位:
cm厘米
0刻度
8.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较短或者小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学生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教学中要让他们自己多比划1厘米时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开始的,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的,就会产生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教学中要加强对比相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