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68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二年级第四册数学科教案

课题

第二单元

课时安排

7课时

集备教师

主备教师

教学活动设计

补充说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8~9页例1和例2。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

教材提供了很多直观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平均分的含义。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有过分物品的经历,但缺乏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

教学时,由分物品的具体情境引入“平均分”后,要让学生实践操作,在过程中建立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每人准备18个圆片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专项训练。

小朋友们,我们班来了几个客人(请学生模拟客人),我们有一些礼物,要分给客人,你能不能帮老师分一下?

怎样分才好呢?

引导学生说出答案。

(板书课题:

平均分

(1))

二、预习交流生成问题

三、梳理问题,优化提炼。

四、展示对话,合作解疑。

1.教学例1

师:

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的客人有三位,只有6颗糖果,你打算怎样分给他们呢?

出示课件:

6颗糖果,3个小朋友

师:

这6颗糖果怎样分给3个小朋友?

同桌讨论,用小圆片代替糖果分分看。

例如:

(1)分成三份。

1颗,1颗,4颗

(2)分成三份。

1颗,2颗,3颗

(3)分成三份。

2颗,2颗,2颗

师:

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

为什么?

每个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请多名学生复述。

2.教学例2

师: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平均分的道理,我们就尝试来平均分这18个水果吧。

(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按教材的分法做一下,用小圆片代替水果。

生1:

1个1个地把18个水果分到6个盘子里。

生2:

先在每个盘子里放2个水果,再在每个盘子里放1个水果。

生3:

每个盘子放3个水果。

师小结,引导学生明确平均分的方法是多样的。

五、主题训练,归纳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第8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

引导学生观察4幅图,说出每幅图的意思,再判断哪些是平均分。

是平均分的,要说明每一份同样多,不是平均分的,要说明至少有一份与其他几份不同。

第2题:

要求学生数出每一份有几片树叶,强调每一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

(二)变式练习:

教材练习二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情吗?

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板书设计:

第1课时平均分

(1)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

补充说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例3。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学好这部分内容,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印象,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操作和交流,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创设专项训练。

1.上节课我们分了糖果和水果,大家都能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

这节课又会分哪些东西呢?

2.出示教材第10页分果冻情境图。

3.提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4.汇报,交流信息。

二、预习交流生成问题

三、梳理问题,优化提炼。

四、展示对话,合作解疑。

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师:

看到分果冻这个画面,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板书课题:

平均分

(2))

2.分组讨论解决“能分成几份”。

3.学生汇报:

每2个一份,就是每份2个;8里面有4个2,所以能分成4份。

4.教师:

如果4个果冻一份,那8个果冻能分成几份?

5.小结:

如果4个果冻一份,就是一份有4个,那8个果冻里面有2个4,所以可以分成2份。

五、主题训练,归纳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第10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

先让学生读题,再让学生分分看。

师:

这两个小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

总数都是12,都是平均分。

不同:

前一问是求12里面有几个2,后一问是求12里面有几个6。

第2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问:

从图上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完成“圈一圈”。

小组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二)变式练习

教材练习二第5、6、7、8题

(三)拓展练习

教材第12页的练习二第9题

六、全课小结。

提问: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

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解决了很多问题。

我们学习平均分的例子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

板书设计:

平均分

(2)

平均分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例4。

教材分析:

除法运算的教学宜采用直接讲授的方式,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同时会读写除法算式。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自然过渡到除法运算,便于学生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专项训练。

1.谈话,出示教材第13页情境图。

2.提出问题:

大熊猫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

每盘应放几个?

请同学们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

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可以是1个1个地分,也可以是2个2个地分或3个3个地分。

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  )个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课题:

除法

(1))

二、预习交流生成问题

三、梳理问题,优化提炼。

四、展示对话,合作解疑。

教学例4

1.谈话:

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

除法。

问: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师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叫做除号。

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

12÷4=3,读作:

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把12个竹笋分别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五、主题训练,归纳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变式练习:

教材练习三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法

(1)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12÷4=3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例5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除法运算的含义,建立除法算式和平均分操作活动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在初步认识除法算式、理解除法含义的基础之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专项训练。

1.谈话: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知识。

2.动手操作。

出示6个圆片。

提问:

要把这6个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呢?

学生动手分一分,边分边叙述分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演示:

教师先把小圆片拿2个分给第一个同学,然后拿出2个圆片分给另外一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圆片分给第3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圆片分给一位同学。

提问:

分给了几个同学?

生:

3个。

小结:

把6个圆片,每2个分给一个同学,可以分给3个同学,正好分完。

二、预习交流生成问题

三、梳理问题,优化提炼。

四、展示对话,合作解疑。

1.出示教材第14页例5熊猫分竹笋情景图。

(1)指导观察,弄清题意。

师:

图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

能放几盘。

师:

熊猫妈妈是怎样分的?

生:

每4个放一盘。

师:

能放几盘呢?

生:

放5盘。

师:

你是怎么想的?

生:

因为20里面有5个4,所以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分一分,说一说。

(1)用小棒代替竹笋,请分一分。

(2)指名汇报。

(3)演示: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

(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4)提问:

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

分的结果是怎样?

(5)小结:

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

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做用除法来计算。

3.指导除法算式的写法。

(1)师:

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

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

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

20÷4=5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4.指导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提问:

我们学习过加法、减法、乘法,它们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师:

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你知道吗?

“20÷4=5”中,20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5叫做商。

学生自由读一读,记一记。

5.想一想。

师:

20个竹笋还可以怎样分?

用除法算式怎样表示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总结。

五、主题训练,归纳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第14页“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二)变式练习:

教材练习三第4、5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你还有哪些体会?

板书设计:

除法

(2)

被除数÷除数=商

教学反思: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8页例1。

教材分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和初步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连加、连减和乘法做基础,有了对除法的认识做铺垫和平均分的实践经验,应正确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以旧引新。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专项训练。

师:

猴妈妈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愿意吗?

聪明又调皮的小猴已经在家里等候着,它准备了下面的一道题,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课件)

2×K=10  3×K=6  4×K=8

1.小组合作完成,做好记录。

2.汇报。

3.评价和总结。

二、预习交流生成问题

三、梳理问题,优化提炼。

四、展示对话,合作解疑。

教学例1

1.出示课件例1主题图,看图,思考问题:

图中一共有几个桃子?

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2.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3.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

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1)学生交流想法。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12÷3的商是几?

你是怎样算的?

(想:

三(  )十二,三(四)十二,所以12÷3=4)

5.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6.小结:

在计算12÷3时,可以用口诀“三四十二”来求商,启发学生直接用乘法口诀求商。

五、主题训练,归纳提升。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二)变式练习:

2.完成第20页“练习四”第1-4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

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汇报。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哪些本领?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12÷3=4

三(四)十二,商是4。

教学反思: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19页例2。

教材分析:

教材上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而是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情境,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探究结果,促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的内容中已经知道乘法口诀与除法的关系,可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适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2.能运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并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掌握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一、情境创设专项训练。

师:

猴妈妈想请大家到花果山去做客,愿意吗?

聪明又调皮的小猴已经在家里等候着,它准备了下面的一道题,想和大家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出示课件)

2×K=10  3×K=6  4×K=8

1.小组合作完成,做好记录。

2.汇报。

3.评价和总结。

二、预习交流生成问题

三、梳理问题,优化提炼。

四、展示对话,合作解疑。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包子吗?

生:

喜欢。

师:

今天老师这里有些香喷喷的包子,想分给同学们品尝,可是老师不知道该怎么分,你能来帮帮老师吗?

(出示例2主题图)大家谈谈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生:

每屉有4个包子,共有6屉,一共有24个包子。

五、主题训练,归纳提升。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出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二)变式练习:

2.教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让学生读算式说得数,并说说你怎样算的。

观察每一组题,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结果。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

24÷4=6 24÷6=4

四(六)二十四

教学反思: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例3。

教材分析: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列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综合运用口诀求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解答简单的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除法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一、情境创设专项训练。

出示例3主题图。

1.谈话:

小朋友在课余喜欢哪些小动物?

养过蚕宝宝吗?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分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全班汇报。

二、预习交流生成问题

三、梳理问题,优化提炼。

四、展示对话,合作解疑。

1.教学例3第1题。

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引导学生探究讨论:

知道了什么?

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倾听学生讨论情况。

(2)学生汇报,理清解题思路。

(把15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教学例3第2题。

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1)引导学生讨论自学,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

(2)汇报讨论结果,明确解题思路。

(把15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5,即求15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

3.总结:

两道题都是“平均分”问题,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不同点是运用的数量关系不同,第一道题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第二道题是把15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5。

五、主题训练,归纳提升。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第24页练习五第1题。

(1)请学生读题,结合观察情境图后用自己的语言讲讲题目的意思,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从图中搜索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

独立解决书中提出的问题。

(3)请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变式练习:

2.完成第24页“练习五”第2题。

(1)学生仔细读题,指出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

(2)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

(3)学生独立解答。

(4)汇报结果,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5只蚕宝宝

1.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15÷3=5(只)

2.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15÷5=3(个)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