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567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在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在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在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在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docx

《在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docx

在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

在全市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上的讲话-

  齐心协力谋发展建设壮丽新农村

  同志们:

  大家好。

根据市委组织部和有关领导的要求,今天让我和大家共同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问题。

我感到十分高兴,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是来自村级最基层,具体抓实际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对新农村建设有着深刻的体会和独到的见解,这也给我本人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

在这里,我就新农村建设这一话题,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几点认识,与大家交流共勉,不妥之处,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一、提高认识,把握内涵,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为什么建设)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诞生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现在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已经接近和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各种深层次矛盾集中反映的凸现期。

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判断,并且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我认为是非常及时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在新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有着许多过去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和十分难得的新机遇。

在物质条件方面,当前我国显著增强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使我们完全有条件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政策环境方面,最近几年,中央的支农政策力度在逐步加大,制定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的支持“三农”的重大措施;在社会氛围方面,凝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村发展不仅是农民的盼望,也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在农村自身方面,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开始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一些地方积累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经验。

所有这些主客观有利条件都表明,只要我们抓住新机遇,加大推进力度,新农村建设就一定会取得较大进展。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三农”问题由来已久,沉淀很深,成因也十分复杂。

多年来,大家不断探索,通过加快结构调整,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生产方式,加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来破解“三农”难题,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商品化需求不足、人均占有资源过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等问题。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使农民向工厂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提高农民收入。

我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正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次历史性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用工业化的理念来谋划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通过城镇带动战略推动农村的发展变化,改变长期落后的农村面貌;要走出一条通过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来富裕农民的新路子。

这是一个方向,一条思路,是我们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

  (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立足于全体城乡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以城镇带动战略推动农村的发展变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一个重要举措。

  (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当前,农民生产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比较多,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返贫和上学难、上学贵、因学致贫返贫的现象还较突出。

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的不稳定因素,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谋划,明晰思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怎样建)

  乡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和参与者,身处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近年来我们镇以被列入济宁市新农村建设“321工程”试点乡镇为契机,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发展的理念,在建设新农村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下面,我结合小孟镇的工作,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谈一点个人认识,供大家参考。

  

(一)规划为先,绘就城乡统筹、思路超前的农村建设新蓝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是龙头。

做好科学规划,要坚持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相结合。

建设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缩小城乡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让乡村照搬城市。

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既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

切忌搭花架子、搞形象工程、刮攀比风,搞“一刀切”、“达标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统一标准,新的村庄规划建设能搞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是由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以及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决定的,要顾及每个村的环境条件、收入水平、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因素,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农村实际、适应农民需要的新农村。

我们镇从新农村建设伊始,就明确了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扶持引导、不包办代替的基本建设原则,研究制定了科学的总体规划和系统的实施方案,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一是以中心村为载体,搞好统筹规划。

从小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集约发展、就近联合,适度聚集、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规划确立了4处中心村,即海子中心村、王子中心村、镇驻地中心村、桑园中心村,这4处中心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等配套设施,建成后,可节约土地约6500亩,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利用,彻底改变个别村规模小,村庄规划不合理,村内基础设施差的状况。

不涉及中心村建设的村,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坚持不变形式变内涵,搞好绿化美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布局,积极建设文明小康村。

二是走市场化运作路子,高标准规划。

为确保规划的严谨性、科学性,我们在市建设局的大力支持下,聘请了济宁市规划设计院技术人员对全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规划设计,聘请兖州市建设设计院对中心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进行了规划设计,不仅做到全镇的整体规划有序,还细化到村庄生活区、商贸区的布局,既符合实际,又量力而行。

在中心村建设中,我们计划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由开发商投资开发建设,使村庄建设逐步向楼房化方向迈进。

(并针对农村特点,设计建设适合于农民使用的大型储藏室)三是坚持典型引路方式,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按照镇总体规划,在中心村建设上,采取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工作措施,计划用3--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海子、镇驻地中心村建设,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中心村建设。

镇驻地中心村建设以供销社开发为主,将建成全镇最大的居住中心、商贸中心。

  

(二)发展为要,构筑特色鲜明、助农增收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中,我认为最为突出的就是“生产发展”。

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会有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会有我们的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

就像全国政协委员所说的: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健康,健康的钱在哪儿,关键看发展”。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切实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

作为我们,就是要提升镇级财力、增加农民收入。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要抓住民营经济这一当代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树立敢想敢做的思想,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推动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实现由农户向民营户的转变。

也许有人要说,哪有这么容易的事?

没错,困难肯定是有的,关键是怎么对待。

有句话说的好,‘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

走出去,做事情,办法总比困难多。

’我觉得很精辟。

就像民营经济发展最为迅猛的浙江慈溪市,在既没有知识,也没有资金,既没有技术,也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一无所有的慈溪人就是从电度表里的小部件、打火机里的小开关入手开始艰难创业的。

举几个小片段(....)2、不断壮大村级财力。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工业立镇、民营强镇、招商兴镇”的发展思路,突出民营经济在发展镇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和产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一个镇如此,一个村也同样如此。

面对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的现状和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短缺,我们更应该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促进村级财力的不断增长。

李桥村党支部在这方面就带了个好头,他们以村集体为单位举办经济实体,成立了礼仪公司和服装厂,让群众以股份制的形式参与管理,既解决了制约发展的资金难题,又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同时还能提高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3、培植更多的致富带头人。

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关键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尝试,这一点慈溪人就做的很好,所谓大商无界,他们做产品,大小无界,商品贵贱无界,地域远近无界;做产业,产品不论大小,利润不论厚薄,都做。

大钱要赚,微利也赚,小小打火机、小小扑克牌也能做遍全世界。

(华龙,在短短的12年内就做到了50亿)在坐的各位更应该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打破“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带领村民从小处做起,多渠道促进增收。

有人可能要说了,农民以种粮为本,不种粮食去搞工业、商业了,就不是农民了,忘本了。

华西村的老书记吴仁宝答的好:

“我是农民,忘本的农民,我搞工业了。

但是我不怕忘本,我保留的是农民的一种普通本色,要实事求是,要讲真话,这是农民的本色。

”当然,发展民营也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需要我们去动脑筋、找路子。

  二是大力推动农民增收。

对此,我讲三点。

1、要做好两个转变。

一是转变农业发展理念,立足全局思考和谋划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使农业生产始终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我们镇就是抓住了冬枣潜在的市场需求,将冬枣种植作为全镇农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通过采取政府引导、技术服务、政策推动、市场带动的方式,大力发展冬枣种植,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全镇冬枣种植面积已突破XX亩,我们争取用3--5年的时间使冬枣种植面积突破5000亩,使小孟真正成为冬枣之乡。

3、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多渠道多形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作为劳务输出的大镇,近年来我们一方面积极鼓励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开阔眼界,学习技能;另一方面借助镇民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加强与企业的协调,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输送专业型、技术型人才,让农民在家门口便轻松就业。

  (三)和谐为基,打造村容整洁、安定祥和的农村居住新环境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启动清洁家园工程。

“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最外在体现,一般都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来开展工作。

要通过清理“三堆”,硬化路面,栽树、种花、安路灯,逐步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环境洁化,整体美化的效果。

下一步我们还要在“一池三改”工程上下功夫,通过建沼气池和改厕、改灶、改圈,有效地处理人畜粪便、柴草秸秆、垃圾污水,消除农村生产生活的污染源,从而彻底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卫生。

2、建立起长效机制。

不断健全卫生保洁责任制,任务分解,责任到人,同时加强对农民传统观念的引导转变,树立环保意识,不仅要实现“各人自扫门前雪”,还要“也管他人瓦上霜”,这里的“管”是“督促”的意思,要形成全民保洁的强大氛围。

  二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福利事业,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

上学难、上学贵、因学致贫返贫和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返贫的情况,依然是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我们对此一直十分重视,在XX年率先一次性完成合班并校工作后,XX年又对全镇所有中小学、幼儿园校舍进行了维修改造,目前,已有两处小学、三处幼儿园顺利通过了济宁市规范化学校验收。

今年,我们又将中心中学的宿舍楼改造工程纳入全镇六件实事之一,解决学生住宿困难的问题,该项目现已立项完毕,正在进行勘测,预计本月下旬可开工建设。

  为改善卫生院条件,提高群众医疗水平,我们于XX年启动了病房楼建设,不断改善住院条件,下步将重点在软件上下功夫,积极搞好与市级医疗机构的对接,加强医疗队伍的培训,聘请上级医院专家定期坐诊,使农村的病人享受到与城市医院同样的就医条件,更好地适应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的需求。

同时积极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XX年全镇参合率达到98%,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一人富不算富,众人富了才叫富”,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救助机制,建立特困户档案,做好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抓好敬老院建设。

近年来,我们秉承“办好敬老院,服务老年人”的办院宗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院水平和服务质量,建成了集吃、穿、住、健身、医疗、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公益性服务场所。

被评为“省级规范化敬老院”,今年我们还计划改造敬老院供暖设施,进一步改善老人的生活条件。

  (四)文化为魂,倡导科学致富、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所在。

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让农民在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

一是用知识转变观念,把农民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

立足于换思想、转观念,破传统、倡创新这一角度,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为增强培训的适用性和针对性,围绕我镇产业发展所需,我们从沾化聘请冬枣专家,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指导,使农民真正听得懂、学得快、用得上,尽快成为冬枣种植行家里手。

同时,借助现代驾校和成教中心的技术培训和专业培训,积极鼓励青年农民学习驾驶技术,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民科技知识、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能力和致富能力。

二是用文化陶冶情操,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引导广大群众发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争做新型农民,争创文明小康村,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一系列评选活动,倡树文明新风。

同时加强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充分利用好农民健身广场、文化大院和文化室等阵地,广泛组织群众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三是用文化引领思想,大力发扬传统文化事业。

为充分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我们将具有传统农村特色的腰鼓、舞狮等艺术表演者组织起来,从外地聘请老师,专门举办腰鼓培训班,并投资20余万元购买了腰鼓、舞狮服装,制作了花船、高跷等道具,组建了腰鼓队、舞狮队、舞龙队、高跷队、旱船队等二十余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深受群众喜爱,每年经常参与活动的人数达到全镇总人口的40%以上。

这种把群众组织起来打腰鼓,扭秧歌的文化娱乐活动,既可以强身健体,又能加强交流,既振奋了精神,又凝聚了人心,加深了感情。

在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团结、教育、组织群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有些村支部书记对我说,村里成立腰鼓队后,出现了“三多三少”:

吵架骂街的现象少了,鼓乐声欢笑声多了;搞封建迷信的人少了,去文化大院的人多了;没事找事、无事生非的人少了,干正事、走正路发家致富的人多了。

这不就正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求“乡风文明”吗?

现在,腰鼓队已成为小孟文化的一大品牌,多次参与全市民间艺术展演,我们还被评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乡镇。

风正气顺,民风淳朴在全镇正成为主流。

  (五)以人为本,建立高效运作、民主公开的农村组织建设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为了人,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因此要真正把人放在社会的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

这也就是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之基。

而管理民主的关键是看是否公开。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稳健有序地扩大农民参与管理的制度渠道,通过完善村务公开、推行“一事一议”、强化农民权利维护等方式,从而促进有效的民主管理最终转化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首先要拓展民主管理空间,完善农民权益维护保障机制。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注重从经济层面上思考增进农民福祉问题,事实上,维护农民群众的政治权益同样重要。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和直接受益者,对基层民主有直接认同感,只有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真正树立其主体地位,切实保护和落实其政治权利,新农村建设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其次要推进基层管理组织创新,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村民自治作为农村实行民主管理的有效形式,为农民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了重要平台。

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向纵深推进,必须进一步拓宽农民群众民主参政的渠道,特别是要协调处理好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搞好村民自治之间的关系,以及村干部与村民之间、村庄与乡镇之间的关系。

大家要主动转变观念,从过去依靠权力命令、实行大包大揽的领导方式,转向依照宪法和法律,领导、支持和保障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努力实现“两委”之间的团结协调,共同做好新农村建设的民主管理工作。

第三要扩大村务公开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推进新农村管理民主,必须进一步完善原有的村务公开制度。

对诸如计划生育政策落实、救灾救济款发放、宅基地使用、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村干部报酬、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等项目和环节,都要及时公开。

要坚持能事前公开的绝不事后公开,能一次公开的绝不分期公开,能按期公开的绝不延期公开,能细化公开的绝不笼统公开,尤其是涉及到村级财务收支方面的事项,更要注重发挥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由过去的“一人说”变为现在的“众人把”,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

  在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建设投资、资源配置、制定政策上要发挥主导作用,但主导并不是主体,政府不可能大包大揽,农民也不可能坐享其成。

所以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又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群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力。

  二是要正确处理发展现代农业与培育现代农民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现代农业作为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现代农民作为必要条件。

我们建设新农村,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又要努力造就现代农民,决不能顾此失彼,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既要通过培育现代农民,促进现代农业的加速发展;也要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现代农民的培育步伐。

  三是要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必须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既要坚持以发展经济为首要任务,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同时,决不能忽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按照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扎实推进,做到“硬件”与“软件”同步建设。

  四是要正确处理抓紧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既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切实抓在手上,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实事做起,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加以稳步推进,既抓当务之急又要长远规划。

  三、扭转认识,破解难题,科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问题)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的经验总结看来,我们总的发展形势较好,部分农民比较富裕,房子比较漂亮,农村也比较稳定。

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1、农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

  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

突出表现在:

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普遍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守摊吃饭,不想去闯,不敢去试,缺乏干事创业的开拓进取精神。

不敢摸着石头过河,就是石头露出了水面也不敢去踩,怕石头踩不稳,栽跟头,湿鞋子,满足于“有吃有穿,有房子住,吃菜不用买”的现状。

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没有一技之长,就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高投入,低产出,打工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

想出去打工,不知往哪里去,不知该干什么;想在家创收,不知干什么挣钱,不知该怎么干;想学技术,不知什么手艺好谋生。

难怪有些农民无奈地说:

“经商没票子,搞企业没技术,出去打工没路子。

”这就迫使这些农民呆在农村,守在田里,只能凭着感觉走,照着老路走,跟着大家走,走来走去还是离不开家里那一亩二分地。

同时颓废、消沉的情绪也使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

  2、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一是创新意识不强。

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

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不少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

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

目前,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

三是部分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内耗大,有的甚至存在相互拆台现象,严重影响村党组织及村委会在群众中的威信。

  3、城乡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情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产品供应充足,农民纯收入迅速增长。

但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呈逐步扩大的趋势。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而目前支农政策使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加上大宗农产品价格没有提升空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客观因素和农民就业仍不充分等原因的影响,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难度加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由于资金短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水利、供电、通讯、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健全,保障标准较低,覆盖面较小,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文明程度较低。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条件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城市相比,在教学设施和师资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四、多方配合,整合资源,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