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420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docx

《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docx

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

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

  篇一:

赵壹《非草书》

  赵壹《非草书》

  赵壹〈非草书〉

  赵壹为东汉灵帝光和年间著名的辞赋家,善写抒情小赋,曾作〈刺世疾邪赋〉,表现了对当时奸邪当道,政治黑暗的不平。

本篇〈非草书〉则以长篇专论强烈非议当时刚新兴的草书艺术,一则否定草书的功用,再则抨击时人痴狂学草书的风气,欲学者返于仓颉、史籀的正规文字,用心思于儒家经典之上。

最后虽终势不可回,草书仍然持续由隶草、章草以至今草、狂草一路发展。

然从中亦反应出东汉草书艺术蓬勃发展的事实,足以弥补正史上记载的阙漏。

从赵壹非草书的儒家意识谈汉代草书的发展与成就

  赵壹〈非草书〉的原文及译文

  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孔、颜焉。

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

于是后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

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想罗、赵之所见嗤沮,故为说草书本末,以慰罗、赵,息梁、姜焉。

  译文:

与我同郡(今甘肃天水县)有两个读书人梁孔达(名宣)、姜孟颖(名诩),都是当代的硕彦贤晢,然而他们仰慕张芝的草书却超过了对孔子、颜渊的仰慕。

梁孔达写信给姜孟颖时,都还口里诵念着张芝的文章,手里效法着张芝的书法,毫无倦怠。

于是许多有志向学的晚辈竞相仰慕这两位贤者,就连郡太守都命令他们背离常道,趋向流俗,这不是弘扬儒道、振兴风俗的作法;又想到当日罗晖、赵袭曾经受到张芝的讥笑、贬低(张芝〈与太仆朱赐书〉曾自谓:

『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因此特地为大家说明草书的来源始末,以此来安忍罗晖、赵袭,停息梁孔达、姜孟颖所带起来的不良风气。

  窃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称正气可以消邪,人无其衅,妖不自作,诚可谓信道抱真,知命乐天者也。

若夫褒杜、崔,沮罗、赵,欣欣有自臧之意者,无乃近于矜忮,贱彼贵我哉!

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

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

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

「临事从宜」。

而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其蛮扶拄挃,诘屈犮乙,不可失也。

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苍颉、史籀,竞以杜、崔为楷;私书相兴:

「庶独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

」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

  译文:

我私下曾观览过张有道(芝)写给朱使君(赐)的信,信上说「正气可以化除邪恶,人若自身没有疏失(衅,音信,即『衅』,指瑕隙)则妖妄邪恶的事情是不会自己发作的。

」这真可以说是笃信正道,抱持真性,知晓天命,

  乐天行理的人了。

至于他褒扬杜度(本名操,字伯度,光武至和帝时人,魏时因避曹操名讳而改)、崔瑗(明帝至灵帝时人,字子王,亦章草名家,为今草启蒙者之一),贬低罗晖、赵袭,欣然自得,自以为善,这岂不近于夸耀自己,猜忌别人、看轻他人,贵重自己的情况了吗?

草书的兴起,想必是张距今不远的秦末吧!

对上来说,它既非天象所垂示的自然现象;对下来说,它也不同于水里涌现的河图洛书;对中来说,更不是圣人所创造的。

大致说来,是因秦代末年,刑罚严峻,法网严水密,官方文书又烦又多,战端齐发,***文书来往迅速,紧急公文又急又多,到处飞送,所以才产生隶书带着草书笔法的「隶草」,纯是为了应付急速的需求,显示简易的方向,并不是圣人的事业。

它只是贵于能够删省烦难,减少烦复,走向简单,一心只求能容易做,容易知道,乃权宜之计,不是常态。

所以古书有此解释:

「遇到事情的时候,为了便宜行事,权且如此。

」然而现在学草书的人,没考虑它走向「简易」的用意,径自认为杜度、崔瑗的书法,等于上古龙马所负的图、洛水之龟所显示的象(指河图;洛书),其草书中牵连萦绕、转折勺趯的笔法,是不可抛弃的。

七、八岁以上的人,如果任由他们涉猎学习,都抛弃了仓颉、史籀所造的正规文字,而争相以杜度、崔瑗的草书为楷模。

张芝在他私人书信互相往来时,还写道:

「几乎是个人一想到就写,时间正好很紧迫仓促,所以来不及用草书写。

」写草书本来是为求简易而迅速,现在反而变得既困难又缓慢,真是大大地失去它的意义了。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兴手,可强为哉?

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

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众愚效之,只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蛊,学者弗获,失节匍匐。

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

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臂穿刮,指爪摧折,见(角思)出血,犹不休辍。

然其为字,无益于工拙,亦如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也。

  译文:

每个人的气血、筋骨都不相同。

心思有粗、精密之别,运笔技巧也有巧妙、钝拙之异。

因此书迹的美与丑,端赖作者心思与运笔技巧的不同,怎能勉强得来?

就像人的容颜有美丑之分,怎能因为学习而使其相像呢?

以前西(来自:

小龙文档网:

赵壹,非草书,的心得体会)施心痛时,捧着胸口皱着眉头,许人愚人效法她,只有增加他们的丑陋罢了;赵国的美女善于舞蹈,走起路来真是漂亮迷人,而学习她们的人不得要领,反而失去原来走路的步法,变得只会在地上爬行。

你看那杜度、崔瑗、张芝,他们都有超越凡俗,无人可继的才华,以博学之余的一点点休闲时间,放手在草书中游乐创作,后世的人仰慕他们,却专心致志地学习草书,钻研艰难,仰望高度,忘了疲劳。

天都晚了还警掦自己不肯休息,太阳偏西了都还没空吃午饭。

平均每人十天就写坏一支笔,一个月就用掉数丸的墨;衣服的领袖子都像墨布一样;嘴唇和齿也常常是黑的;即使和大家群坐在一堂,也没时间谈天、博戏,只顾着伸出手指在地上画来画去,以草书在墙上刮来刮去,以至于手臂都破皮了、刮伤了,指甲都断了,甚至指甲都外露、出血了,也还不肯休息、停止。

然而他们所写出来的字(指草书),对写字的工巧也没什么帮助,就像那些效法西施皱眉的人更加丑陋,学习赵女美姿的人失其故步那般啊!

  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正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

善既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

  译文:

而且草书对人来说,大致只是琐细才艺罢了:

地方不以之考较才能;朝廷不以之科试取吏;博士(教授官)不以之讲考核学生;察举孝廉的四科(儒学、文吏、孝悌、能从政者)不要求它写得完善;中央征聘贤者,不问他此中的道理;考核绩效升迁时,也不察核他字体的才艺。

就算写得好,也不能通晓政情;写得不好,也无损于治事。

由此说来,草书难道不是琐细的才艺吗?

夫务内者必阙外;志小者必忽大。

仰而贯针,不暇见天;俯而扪虱,不暇见地。

天地至大而不见者,方锐精于针虱,乃不暇焉。

第以此篇研思锐精,岂若用之于彼七;稽历协律,推步期程;探赜钓深,幽赞神明。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依正道于邪说,侪「雅」乐于郑声;兴至德之和睦,宏大伦之玄清。

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以兹命世,永鉴后生,不以渊乎?

  译文:

专注于的一定会外部有所缺漏;用心在小地方的一定会疏忽了大地方。

抬头穿针,便无暇看天空;低头抓虱,便无暇看地面。

天地那么广大,却写草费尽心思、用尽精神,不如将心力放在七种经书上:

用来稽考历法、协调律吕、一步步走向预期目标;探讨钓勒其中幽微深奥的道理,暗中助行圣光明的旨意。

观览天地的本心,推究圣人的情怀;分析疑义使归于平正恰当,清理俗儒的争议;在邪说之中能依止于正道之上,在郑声(淫声)之中能向雅乐看齐;兴起和睦的至大德行,宏扬玄妙清和的伟大伦常。

如此则失意时可以明哲保身,留名后世,得意时可以尊崇明君、平治天下,以此著名于当世,永为后代借鉴,影响不是很深远吗?

  篇二:

东汉赵壹《非草书》论文白话释文

  东汉赵壹《非草书》论文白话释文

  萧沈/释

  【原文/1】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於希孔-颜焉。

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

於是後学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

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想罗-赵之所见嗤沮,故为说草书本末,以慰罗-赵,息梁-姜焉。

  【释文/1】我所在的汉阳郡(今甘肃境内)有士人梁孔达和姜孟颖二人,都属当代贤哲。

然而他二人对张芝草书的仰慕甚至已超过对孔子和颜渊的仰慕。

梁孔达摹写张芝的草书给姜孟颖看,都是边念诵着张芝的文章,边一板一眼地临写,不敢有一丝怠慢。

因此晚辈後学们也都很敬重他,等他写完全篇後,每人都拿走一卷,视为不轻易示人的珍藏。

我担心他们弘扬草书是有悖正统且趋於流俗,此也并非弘扬大道及有益於世风,加之又想起张芝曾讥笑蔑视过罗晖与赵袭,所以我想来谈谈草书的原委始末,权作对罗晖和赵袭的慰籍,并期望梁孔达和姜孟颖也能罢手。

  【原文/2】窃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称正气可以消邪,人无其畔,妖不自作,诚可谓通道抱真,知命乐天者也。

若夫褒杜-崔,沮罗-赵,忻忻有自臧之意者,无乃近於矜伎,贱彼贵我哉!

夫草书之兴也,其於近古乎?

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

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非圣人之业也。

  【释文/2】我看张芝(又名张有道)给太仆朱宽所写的信,说正气可以消除邪恶,人们若无罪过,邪恶也不会自行跑来,此也就真可以说是信守大道-保持真性,安守命运-乐於天道了。

至於张芝褒扬他所师法的前辈杜度与崔瑗,蔑视後来的罗晖和赵袭,且颇有自鸣得意之状,莫非对自己的书艺过於自负,轻人重己麽!

当初草书的兴起,难道很古麽?

(我觉得草书)上不是(庖羲氏)仰观天象所得,下不是河洛二水所吐的河图洛书,中不是人间圣贤所造。

是因秦代末年时,刑罚严酷法律严密,官家的公文繁琐冗长,你来我往的战事又多,军事公文往奔传送,紧急文件满天纷飞,所以出现了潦草的隶书,为赶时间提速度而已,只求简便快速地传达指令,但此并非圣人所推崇的主旨。

  【原文/3】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

故其赞曰:

“临事从宜。

”而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直以为杜-崔之法,龟龙所见也。

其摱扶拄挃,诘屈龙乙,不可失也。

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之际,每书云:

适迫遽,故不及草。

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

  【释文/3】但(草书)贵在删繁就简,变复杂为简单,目的就是为简便而简便,并不是正常规范的写字方式,所以当时人们都赞成的理由是:

能临时就急行事。

而如今学习草书的人,不考虑当初是求就急简便的目的,武断以为就是杜度和崔瑗的笔法,甚至视如龟龙般神圣。

且以为其笔划的大起大落,曲折多变,是草书不能缺少的。

而八岁以上的孩子,只要开始上学,写的都不是仓颉-史籀所创造的字,反以杜度和崔瑗的字为样板。

民间个人往来书信时,

  每每也说:

因时间关系,所以字写得草了些云云。

草书原本是简易快速,如今反觉得难写或写得很慢了,这也就失去太多草书的本意了。

  【原文/4】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

书之好丑,可为强哉?

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以相若耶?

昔西施心疹,捧胸而颦,众愚效之,只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蛊,学者弗获,失节匍匐。

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於斯,後世慕焉。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

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领袖如皂,唇齿常黑。

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

然其为字,无益於工拙,亦如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也。

  【释文/4】大凡人,气质秉性不同,体力精力各异,心有粗细之分,手有笨巧之别,而字的好坏,如何能强求呢?

亦如长相有美丑,岂是一学就能与人家一样呢?

过去美人西施患了心痛的病,手捂胸口而紧蹙眉毛,而一群愚昧者也去学她,反而越学越丑。

赵国女子擅长舞蹈,举手投足妩媚娇艳,效仿的人不但什麽也没学会,反因不知如何而爬着走了。

杜度-崔瑗-张芝,都是有超凡脱俗-绝世才华的人,在博闻强记的闲暇之时,写字只是随手的事儿。

可後人学习并仰慕他,却只致力於写字,以为就是钻研艰深,仰慕高难,甚而忘记辛苦疲劳,日夜不停地练,连饭都顾不上吃;十来天就写坏一枝笔,个把月便用尽数丸墨;衣领与袖口全都被墨蹭黑,嘴和牙也是黑的;即使大家坐在一起,聊天也不踏实,也要以手指做笔在地上写着,或拿着草秸在墙上划着;臂肘磨穿了,皮也硌破了,指甲也折断了,两腮也凹陷了,依旧坚持不懈;但所写出的字,并没多大长进,亦如仿效西施的人一样反而越学越难看,也像模仿赵国女子舞蹈的人反而不会走路了。

  【原文/5】且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

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徵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

善既不达於政,而拙无损於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

夫务内者必阙外,志小者必忽大。

俯而扪虱,不暇见天。

天地至大而不见者,方锐精於虮虱,乃不暇焉。

  【释文/5】而且这些写草书的人,不过是些掌握雕虫小技的人而已。

加之乡里并不以写字技艺作为本领来衡量,朝廷也不以此来科举取士,博士更不以此作为讲评考核,四门科目中也没有写字一科,招贤纳士也不会关注你字写的好坏,业绩考核也与写字无关,即使字好也与政无补,字坏也不妨碍治国,由此说来,写字其实是件微不足道的事。

专注自我的人,必缺大眼界;志向太小的人,必无大作为;如同低头捉蝨子,哪有机会看天;而你看不见浩天广地,只专注在小虫子上,也就什麽也看不见了。

  【原文/6】第以此篇研思锐精,岂若用之於彼圣经,稽历协律,推步期程,探赜钩涤,幽赞神明,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

析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依正道於邪说,侪雅乐於郑声,兴至德之和睦,宏大伦之玄清。

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以兹命世,永鉴後生,不亦渊乎?

  【释文/6】即使(梁孔达摹写张芝的)这篇草书再钻研精心,(我看)还不如用在对儒家经典的钻研上,诸如对天文历法的考察研究,推算一下天象运行的时间周期,探寻思索其中奥秘,潜心解读宇宙神明,观察天地的心境,推究圣人的情怀。

解开疑惑的问题,理清俗儒的争执,用正道来驳斥邪说,让雅乐来拨乱郑声,倡导和谐至上的德行,弘扬顺应天道的大法。

  退可以恪守节操-留下英名,进能够尊崇君主-辅国治平,以此安身立命,也可成为後人学习的典范,其意义不是更大更深远吗!

  篇三:

经典书法论200句

  经典书法论200句

  

(1)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

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书法亦就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于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

  (3)内典《金经》云:

“非法非非法。

”书家悟得此诀,何患食古不化。

  (4)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九势》句

  (5)清心寡欲,字生精神,是亦诚中形外之一证。

  (6)渣滓去,则清光来,若心地丛杂,虽笔墨精良,无当也。

故扬子云:

字为心画。

  (7)昔人有联语云:

夫复何为,莫非自然。

真至理名言也。

作书亦当知此意。

  (8)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书亦如之。

  (9)“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

”作书须有此气象。

而其细心运意,则又如穿针者束线纳孔,毫厘有差,便不中窍。

  (10)明窗净几,笔墨精良,于时抽纸挥毫,以绘我胸中之所有,其书那得不佳!

若人声喧杂,纸墨恶劣,虽技如二王,亦无济矣。

  (11)一部《金刚经》,专为众生说法,而又教人离相。

学古人书,是听佛说法也。

识得秦汉晋唐书法之妙,而会以自己性灵,是处处离相,得成佛道之因由也。

  (12)每日焚香静坐,收拾得此心,洁洁净净,读书有暇,兴来弄笔,以自写其性情,斯能超乎象外,得其寰中矣。

惜余未之能也。

  (13)作字须敬,非仅欲字好,即此是学。

味明道此语,谓作字能主一无适,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4)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气,不食其质。

  (15)心粗气浮,百事无成。

书虽小道,亦须静定。

  (16)冷看古人用笔,勿参以杂念,是亦收放心之一法。

  (17)离形得似,书家上乘。

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8)黄山谷曰:

“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

”余谓书亦不可凿空强作,神与古会,便自工耳。

  (19)握笔之法,虚掌实指。

指聚则实,指实则掌自然虚。

  (20)死指活腕,书家无等等咒也。

指死则笔直,腕活则字灵。

  (21)逆笔起,最得势。

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22)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提直,方能送到。

  (23)作楷须明隶法,作隶切忌楷气。

作隶须有万壑千岩奔赴腕下之气象。

  (24)用笔最忌妄发笔力。

笔锋未着纸,而手已移动,则浮而轻,盖力在外故也。

  (25)“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此两句极尽书法之妙。

意到笔随,不设成心,是上句景象也;无垂不缩,欲往仍留,是下句景象也。

  (26)初学临书,先求形似,间架未善,遑言笔妙。

  (27)作楷最重宾主分明。

譬如写一“日”字,左竖为宾,宜轻而短;右竖为主,宜重而长;中画为宾,宜虚而婉;下画为主,宜实而劲。

  (28)笔须凌空,固也。

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

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29)无垂不缩,欲往仍留。

《兰亭》之妙,尽乎此矣。

  (30)书贵熟,熟则乐。

书忌熟,熟则俗。

未能画平竖直而遽求神妙,是犹离规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31)书贵熟后生。

  (32)书无定法,莫非自然之谓法,隶法推汉,楷法推晋,以其自然也。

唐人视法太严,故隶不及汉,而楷不及晋。

  (33)学楷宜由唐而晋,隶则非汉不可。

  (34)汉隶笔笔逆,笔笔蓄。

起处逆,收处蓄。

  (35)初学,但求间架森严,点画清朗,断勿高语神妙。

  (36)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37)笔画极繁之字,当促其小画,展其大画。

如《九成宫》“凿”、“鉴”、“台”、“萦”等字皆是。

  (38)古碑贵熟看,不贵生临,心得其妙,藉笔以达之,方能神似。

  (39)意居笔先,形随法立。

  (40)不贵多写,无间断最妙。

  (41)宾主、操纵、开合、虚实、顺逆诸法,可以语人。

外此,则欲语不得,有语反惑。

  (42)既曰分间布白,又曰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何其言之不相谋耶?

不知前言是讲立法,后言是论取势,二者不兼,焉能尽妙。

唐代北海、河南书,真是善于取势者。

  (43)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自能一气相生矣。

  (44)疏势不补,密势补之。

《九成宫》“圣”字上画,“舜”字下点,皆补法也。

若“乃”、“力”等字,左上右下皆缺势,无可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