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等臂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
二、实践应用:
1、讨论天平、案秤、杆秤各属于哪一种杠杆?
(1)为什么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为什么利用杆秤(案秤)可用质量较小的秤砣称量较大物体的质量?
思考后回答
组内交流
小组汇报
小组讨论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2、提问:
你还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杠杆?
哪些物体是杠杆?
是哪种杠杆?
出示下列物体的实物或图片:
羊角锤、筷子、汽水瓶、各种起子、钳子、镊子、钓鱼竿、托盘天平、手推车、老虎钳、铁皮剪刀、裁衣剪刀、筷子、扫帚、指甲剪等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1)以上物体中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等臂杠杆:
(2)以上物体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省力杠杆:
(3)以上物体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费力杠杆:
3、实际生活
阅读上面的这幅图,思考:
这几把剪刀各有什么用途,这样设计得合理吗?
为什么?
4、应用杠杆
如图所示前后两人抬一个大而均匀的木箱匀速上楼。
(1)以木箱的重心为支点,画出每个力的力臂,比较两人用力,F前()F后。
(2)要使两人用力相等,应怎样抬?
你有几种方法?
联系实际思考
独立思考
小组汇报
全班开放讨论
联系实际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独立思考
组内交流
以上各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最后教师作重点评讲。
集体订正
课堂
总结
提问: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作业
设计
练习册第2、6、8题
独立完成
教学
反思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滑轮
课题
第一课时:
认识滑轮
课型:
新授
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的结构,能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4、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重点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
难点
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
学具
杠杆、两只单滑轮、两只双滑轮、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绳、钩码若干。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修订栏
一、设置情境
提问:
每周一升国旗时,国旗是如何被升上旗杆的?
激发学生思考:
旗杆的顶端有什么?
引入滑轮,板书课题:
滑轮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定滑轮的奥秘
引导学生思考:
联系升国旗想一想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能说几个说几个。
提示:
人是不是站在上面把国旗拉上去的呢?
它能不能和物体一起移动?
那么它到底有什么奥秘?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研究一下。
出示定滑轮的有关图片:
独立思考
思考后议一议
观察思考
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
如图11-8所示,甲图是一个等臂杠杆的示意图。
现在把等臂杠杆进行如下的等效变换:
先把直棒加宽变形成一个圆轮,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均保持不变(图乙),再把圆轮的边缘挖一个槽,这就变成了一个滑轮,最后把它固定使用就成了定滑轮(图丙)。
使用定滑轮时,把重物系在绳的一端,将绳绕过滑轮的槽,在槽的另一端用力拽绳子,如图丁所示。
无论你横着、斜着或竖直向下拉绳子,通过凹槽里绳子的作用,都可将你的拉力转变成向上的拉力,从而把重物提起来。
从图丙可知,定滑轮是绕轴转动的,轴是定滑轮的支点。
动力臂与阻力臂等长,均等于滑轮半径。
由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动力等于阻力。
由此可见,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它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改变了用力方向,使工作更方便。
定滑轮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船员向下用力,可以升起船帆;向下拉动窗帘的引线,可以使窗帘闭合或拉开;建筑工人站在地面上从不同角度用力,都可以将不太重的建筑材料提升到高处。
提问:
通过观察你发现定滑轮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板书:
定滑轮的特点:
(1)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它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改变了用力方向,使工作更方便。
(2)它是固定的,不能随物体一起移动
2、探究动滑轮的奥秘
师:
定滑轮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感觉特方便,后来又发现只要将定滑轮不固定,将物体和滑轮连在一起移动会省一半的力!
为什么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出示动滑轮的有关图片:
看图思考
认真听讲
小组交流
记录
联系实际
思考领会
理解记忆
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甲图中将要移动的物体现在由绕在滑轮上的左、右两段绳子牵拉着,可见,使用动滑轮可以小一半力。
从图乙可知,动滑轮随时绕悬绳与滑轮的接触点转动,此点即为动滑轮的支点。
再将动滑轮加工压缩变形成一根直棒,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均保持不变(图丙),这样动滑轮就成了变形的杠杆(图丁)。
若拉线都是平行的时候,动力臂为轮的直径,阻力的二分之一,即使用动滑轮可省一半力。
由此可见,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时可省一半力,但要多移动一倍距离(即把重物提升1m,你就得拉绳子2m),且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提问:
通过观察你发现动滑轮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板书:
动滑轮的特点:
(1)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使用时可省一半力,但要多移动一倍距离。
(2)动滑轮随着物体一起移动。
三、实践应用
1、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
对折合滑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2、如图所示,物体A重20N,滑轮重1N,绳重不计,弹簧秤示数为25N,则物体B的重为_________N。
3、如图,滑轮B是一个滑轮,如果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10N,则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
观察思考
记录
理解记忆
小组交流
回答
理解记忆
独立思考
课堂
总结
提问: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作业
设计
练习册第2、5、6、8题
独立完成
教学
反思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功
课题
第一课时:
功
课型:
新授
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体验做功的过程,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功的单位“焦耳(J)”,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
4、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5、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
教学
重点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
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教具
学具
挂图、小黑板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修订栏
一、导入新课
1、提问:
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有何特点?
用扫帚扫地省力吗?
省距离吗?
2、师:
那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斜面
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车放在斜面下,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车,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滑动,通过一定的距离。
让学生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移动的距离。
填入P14的表格。
改变斜面的角度,重复上述步骤。
(两次)
引导学生分析P14表格中的数据。
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
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板书﹕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2、认识功
学生自学功的定义。
提问﹕什么叫做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
板书﹕
物体要受力的作用;
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独立思考
观察思考
小组讨论
自学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3、探究物体做功了吗?
让学生观察P15的图片,思考﹕
谁做功了?
为什么?
谁没有做功?
为什么?
3、学习功的计算公式
W=FS
强调﹕S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四、自学例题
指名板演,其它同学独立完成。
板书﹕解﹕W=FS
=Gh
=mgh
=10kg×9.8N/kg×3m
=294J
答﹕陈杰对水桶做的功为294J.
集体订正。
三、练习﹕
1、下列哪种情况做了功()
A、运动员将标枪投出去,运动员对标枪
B、人用力推石头没推动,人对石头的推力。
C、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桌面对小球的支持力。
D、滑雪运动员从山顶滑下,重力对滑雪运动员
E、提着桶在水平面上匀速前进
F、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G、用力推着小车前进
2、重100kg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前进10m后撤去拉力,小车滑行了5m停下来。
已知小车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3倍,则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J。
相互交流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独立思考
说说为什么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课堂
总结
提问: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作业
设计
练习册第3、5、7、8题
独立完成
教学
反思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四节——功率
课题
第一课时:
功率
课型:
新授
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P=
=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功率的单位“瓦特(W)”,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
重点
1、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P=
=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
难点
1、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P=
=Fv,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
学具
表、米尺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修订栏
一、温故知新
1、提问:
小明的教室在5楼,估测一下,小明上楼做多少的功?
2、深化:
如果第一次上楼他用了1.5min,第二次他上楼用了40s,则:
两次相比,做功相同吗?
人的感觉相同吗?
做功的快慢相同吗?
师:
那么做功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功率
二、学习新课
1、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2、提问:
功率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什么叫功率?
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单位是什么?
板书: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它的计算公式是:
P=w/t
推导变形公式为:
P=w/t=FS/t=F·V
W=Ptt=w/p
独立完成
独立思考
自学课本
小组交流
记录整理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1W=1J/s
1KW=1000w
1MW=106W
3、指导学生了解功率的大小。
学生阅读P18的内容,了解功率的大小。
4、估测自己的功率。
指导学生课后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测自己的功率:
上楼
引体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