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2357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docx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docx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策略

第一章命题特征

概念:

所谓自然科学类文章,就是通常所说的科技说明文。

主要指研究自然科学及科技发明或发现方面的文章,内容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以及天体物理、地质学、医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电子学等学科的文章。

考纲要求: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考纲对这部分的要求是: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考查对文章的分析综合,能力层级是C级。

考查内容:

近几年高考试卷中,这一类文章的阅读一直占有稳定的位置。

一般来说,科技说明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①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②新发明的依据;③新科技、新发明的特点;④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⑤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⑥新科技、新发明的意义及应用;⑦新发现的内容及意义;⑧新发现的过程及人们对它的态度等。

设题方法:

删、调、改、漏、凑

1.删一──删减。

一般来说,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状语、定语)是删减的首选对象,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或者造成表达内容范围的扩大缩小,或者造成内容理解的扭曲。

2.调──调换,指调换词语顺序。

词序变化也往往导致语句含义的变化。

3.改──指改变一下说法。

这种方法比较常见,而且类型繁多。

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等等。

4.漏──遗漏。

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而有意漏掉另一方面。

以此设置的选项均有较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5.凑──拼凑。

或者将有关与无关的几个选择点杂糅到一起,或者将望文生义的义项强加进去,以干扰判断。

一、命题规律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高考科技文阅读题在命题方面已积累了一整套命题思路,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命题规律。

(一)选文特点:

广、新、精

广(或选段),较多来自《中国科学报》《参考消息》《新华文摘》等报刊。

其内容往往是一些重大的、前沿性的、成果价值高的发现或发明,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微电光电等,无所不包。

新文的内容新,一般来说,反映的都是全球最新的自然科学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成果;二是选文的时段新,一般距高考不远,多则一年,少则几个月,目的是为了尽可能反映出新的科学技术成果。

精篇幅较短小,文字较简洁,湖南题一般在1100字左右,但是信息密集的程度高。

(二)命题思路:

考查思维能力

近年高考该类文章的命题思路有如下特点:

1.形式:

在湖南高考考卷中,2004~2008年,考查对象都为自然科技文的阅读,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4题12分。

不过,全国题和其他省市已将考查对象重点转移到社科类文章,近几年全国卷Ⅰ、全国卷Ⅱ、和广东卷等已经减少一题,为3题9分。

2.内容:

试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考查: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B级难度)。

②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B级难度)。

③辨别分析文意、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C级难度)。

④归纳要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C级难度)。

试题考点有规律:

四道题逐层扩大,理解词语──理解句子一一筛选信息一推断想象。

3.考查定位:

试题对上述四个方面能力的考查一般定位在“懂”上,题干的设置侧重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主旨要点的概括上。

也就是说,试题主要是从信息学和逻辑学的角度,考查学生迅速准确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推断等能力。

因此,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说到底是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方向预测:

人文性、实用性

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以考能力为主。

这一命题原则将进一步制约着科技文阅读试题的命制方向。

一是考查要求不会变。

《考试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是能够对“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进行“理解(B)、分析综合(C)、鉴赏评价(E)”,三层九项要求。

其中科技文侧重考查前七项: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③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④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⑤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其中①②是对理解能力的考查,③至⑦是对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总括起来,科技文的考查侧重于这样两点:

一是理解与分辨,二是抽取与推断。

二是自科文、社科文兼顾。

阅读的材料每年只考一种样式,要么社科文,要么自科文。

实际情况表明,社科文阅读比自科文阅读要容易,得分率也要高一些。

据国家考试中心有关专家所言,两者交替命题,但这个“交替”并不是绝对的你一年我一年,有时社科文会连考两年,科技文也会连续考。

所以,每年的复习,社科文与科技文都要有所兼顾。

这样做实际是进一步明确了考试阅读的方向:

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阅读,将通过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考查来实现,考查抽象思维能力,重点在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

这种新的变化是随着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需要而确定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今后几年高考发展的方向。

三是阅读材料人文性、实用性会更强。

近两年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信息资料都带有很强的人文性,可读性很强,语文味更浓。

再加上部分省市已经拓宽了测试领域,这对明年扩展命题资料来源十分有益。

因此,2009年的阅读材料应该会继续朝着人文性、实用性方向迈进。

(四)设题思路:

题目选项的设置大多具有迷惑性

选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

经过转换,正确的说法变得“似非而是”,而错误的说法又显得“似是而非”。

正是在这“换”的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命题者总是设计一些具有迷惑性的选项来干扰考生思维。

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判断上做文章,综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自然科技文阅读设干扰项的方法主要有:

1.偷换概念

也叫“偷梁换柱”,这种方式与“张冠李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区别是明显的。

它表面上并没有将两个对象或概念进行调换,但暗中却将二者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或调换或混淆等处理。

如,2008年四川卷第7题,“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该题D项“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

”说法错误,应是除去一些不必要的成分损耗大约四分之三,不是自身损耗。

偷换概念。

2.以偏概全

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如,2004年全国卷(冀鲁豫皖卷)第9题,“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该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答案选B。

该项错在把原文中的“基本上是确定的”与“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说成“确定的”和“不确定的”,在整合信息时故意设置障碍,有以偏概全之嫌。

3.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

如,2006年重庆卷第7题,“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D项错在从原文找不出依据,“一旦……就”判断有些绝对化。

4.答非所问

(1)偏离本质。

所谓“偏离本质”是指选项偏离主要说明对象的本质属性,只罗列了说明对象的表象、内容、背景、事例或直观认识等。

该类型主要出现在对文中某一概念进行理解的题目中。

如,2004年江西卷第7题,“根据上下文,下列对‘太阳风’的解释,填人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考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

依据文中信息可知:

太阳的高温使日冕层向外膨胀,使日冕层中等离子中的带电粒子高速向行星空间运动。

而选项中,A、B、D三项都不是对“太阳风”的全面准确的解释,都偏离了概念。

(2)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有时题干要求从“此”对象人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对象人手分析;有时题干要求从事物“此”方面入手作分析,而错项却从“彼”方面人手分析,尽管该选项从内容上讲也是对的;或者,有时常常把甲的

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如,2006年湖北卷第6题,A、B、D三项表述在第一段均可找到依据,因此正确。

C项表述有误,根据第三段可知,“降低心率”作用与“肌肉”有关,而非与“覆盖着活性剂的肺”有关。

(3)胡编乱造。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推断和想象”一类题中,故意不顾文中信息的实际,借“推断和想象”之名胡乱编造一些若有若无的信息,以此干扰考生答题。

5.似是而非(似非而是)

命题者有意删改或添加了原文中的修饰语,设置理解陷阱,造成题中选项的表述与原文意思有了出入,而粗心的考生往往在此栽跟头。

(1)夸大其辞。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命题技巧,它往往表现为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等的评价。

“故意缩小”,这是与第一种方式相对而言的,即人为地对某些内容故意往小处说。

如,2008年重庆卷第7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在运动员成绩的提高方面有所作为

B.生物钟的研究可以为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提供帮助

C.生物钟的研究可以自由改变人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D.生物钟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人体细胞蛋白制造的认识

本题答案为C“自由改变”这一说法太夸大。

又如2006年辽宁卷第6题,“本文讲述的核心问题是”(B)

A.花与美

B.花与生物进化

C.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

D.进化方式与进化速度

本题答案为B。

A文中没有谈“花与美”的关系;C、D范围太大。

(2)已然未然混淆。

有时命题者故意忽视原文中“可能、大概、也许、差不多、将会”等修饰限制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或者“已然”“未然”混淆,造成以假当真。

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然。

例如1998年高考题第26小题的C选项就是把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问题说成了已经带来的问,题。

(3)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有时命题者故意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词语,或者缩小范围,设置陷阱;或者扩大范围,以偏概全。

阅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相关信息中“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等表范围的词语,并作上记号,防止误解文意。

如,2006年湖北卷第8题,“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此题答案为D。

A项表述中“之一”“大量”等词使用很准确;B项表述中“重要原因”等词使用得有分寸;根据最后一段内容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第三段第三句说“它们的肌肉在不需要进行呼吸的情况下还能坚持长时间的工作”,原文中有“在……情况下”“还能”等限制条件和说明程度,而D项又暗换了主语,这说明D项中“深海潜水动物”“可在不需要呼吸时坚持工作”的表述不准确,所以选D。

6.混淆关系

(1)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有和无等关系混淆。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命题人设置干扰项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2)选择与兼备。

事物产生某种结果都有一定的原因或条件,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之间是选择关系,任何一个原因或条件都可产生这种结果;有时这些原因或条件是兼备关系,只有同时具备了才会产生这种结果。

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有时将“选择”关系表述成“兼备”关系,有时将“兼备”关系表述成“选择”关系。

如,2004年湖北卷对《太空行走》一文的阅读,其中第8题原题如下:

8.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

A.吸纯氧排氮或者提高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C.如果舱内氮气的含量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则需吸3小时纯氧。

D.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与此题对应的文段为:

“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

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上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

根据原文,无论采用“吸纯氧排氮”的方法,还是采用“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的方法,均可达到防止减压病的目的。

所以,对防止减压病而言,这两种方法是选择关系(原文中有“也不会”的语言提示),而B项却将其误述成了兼备关系(有“并且”的语言提示)。

(3)颠倒主次。

也称“轻重错位”,即该重点突出的却变成了轻描淡写,本是非常次要的东西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如对概念的理解,常将一些属于大众化的共性的东西变成了概念的本质属性。

(4)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

有时命题人从原文中截取两句看似有因果关系的信息句,通过“技术”处理巧妙地合在一起,、选择项由已知结果所推断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有悖逻辑。

如,l999年高考题l8小题B选项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

因为原文第二段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所有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的“心脏工作原理”,而B选项却把它说成是“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5)误划类别。

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6)偶然、必然有意混淆。

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第二章答题技巧

(一)阅读的一般步骤:

1.读文──三遍阅读法

解答科技说明文,可以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

第一遍,初读,也是通读。

即通读全文,力求读懂。

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一般往下看,到一个语义陈述完就应该停止,回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句,读懂后继续读下去,这样反复,读到最后。

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答题节省了时间。

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答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再读,也是对读。

即将文本与题目对照着来读。

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这一遍要快读,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

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等,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

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

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

第三遍,选读。

即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文本信息结合起来有选择性地读。

这是准确做题的关键步骤,这一步要仔细比较。

细心辨别,特别是要将原文与题目信息严格对比,因为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确定选择一个选项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2.做题──三种选择法

从历年湖南高考命题沿革可知,高考语文试卷中,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能力的测试越来越显得重要。

这类试题的题型相当稳定,全是选择题,一般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文意的选项。

主要考查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这类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

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1).直选法

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因为有些题目中给出的选项一看就能够判断它是对是错,考生读完题目,也就做完题目了。

用这种方法要求考生强化时间观念,不在一个题目上纠缠过久,只要心中有印象就要果断下笔,这样做也是为后面写作文和完卷后留出检查时间做准备。

直选法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不是条件(或原因)的一项”等。

如,2004年浙江卷第8题,“下列明显属于免疫力过强引起的疾病的一项”,正确选项为B,本题的答案可以采用直选法得到,依据在第三段。

第三段中“自身免疫反应如果达到一定强度以致能破坏正常组织结构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时,就称为自身免疫病。

如包括全身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病在内的自身免疫病有数十种之多。

”这两句话说明了两个问题──自身免疫病及其种类。

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没有直接问“根据原文,下列明显属于自身免疫病的一项是什么?

”而是用了“等量代换”的方法。

解答这个题目,考生脑中只要有“如包括全身性红斑狼疮、甲状腺机能亢进、类风湿病在内的自身免疫病有数十种之多”的印象,就可当机立断选“B.类风湿病”了。

又如,2005年浙江卷第8题,“‘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这个句子中,‘管弦乐队’喻指的是”,此题正确选项为“C.神经细胞”。

理解此句要搞清两个喻体:

“管弦乐队”指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不合拍的演奏者”即“不能和其他的突触同步激发的一个突触”。

(2).排除法

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

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的被排除的依据。

这个“第一知识点”须具备两个特征:

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排除不正确的选项就要寻找出干扰项,就得了解干扰项的设置方法。

(3).类推法

综合运用多种解题方法,进行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如,2005年浙江卷第10题,“根据全文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考生依据文中提供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正确选项为B。

解答本题时要综合运用多种答题方法:

A项“总是”错,范围扩大了。

文中表述为“不是所有输入信号都能激发神经细胞产生自己的信号。

”C项“被淘汰”错。

另外,只有“那些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同步激发的突触”会被强化,而“另有一些神经元得到强化”表述过于宽泛。

D项“MRNA的总量不变”文中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当排除。

(二)掌握基本知识

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来说,下面几个知识点是最重要的:

1.理解

A.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

重要的词语是指:

①文章重点介绍的概念;②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词语;③表现文章中心的词语;④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⑤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⑥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在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时,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特别注意指代词的含义。

文章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能代替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

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

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等是近指;“那”“那些,’‘‘那个”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

将所找出来的指代内容代人原文,看是否合适。

第二,要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①同一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同一关系。

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②属种关系,如果两个概念之间,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仅仅成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属种关系。

如“圆珠笔”和“笔”。

③交叉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

如“共青团员”和“中学生”。

④矛盾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

如“核国家”和“无核国家”。

⑤反对关系,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

如“导体”和“绝缘体”。

B.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

重要的句子通常是指以下几种语句:

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影响的语句。

②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语句。

③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

④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重要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体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揭示段意。

理解时应主要抓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及结论性的句子。

第二,揭示文章的中心、主旨、观点、情感。

此类句子主要是指在文章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

第三,揭示文章的脉络层次。

要抓住文章的提纲挈领性的、过渡性的、总括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阅读中抓重要句子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重要句子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有的是直接关系,如中心句;有的是间接关系,或者有反映中心、提示中心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窥测中心。

第二,根据语序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根据句子的成分与成分之间的关系等,正确理解关键语句。

2.筛选并整合

即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从读物中辨别文中的信息的性质,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等。

从文中辨别并筛选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

比如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语句等。

辨别并筛选重要信息时要注意方法。

提炼要点,就是筛选信息的过程。

有时提炼要点比较简单,涉及的范围小。

所谓要点,就是文章中的某个现成的词语或短句,对于这类情况,可采取直接摘取的方法,把文章中的重要的词语或短句摘取出来。

如果涉及范围大,提炼要点就可能变得复杂起来,因为范围大,干扰的信息就会增多,什么信息是需要的,一时难以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就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等方法把信息区分开来,然后把有效的信息加以概括、提炼、整合出所需的信息来。

对于文中的信息的筛选,主要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概括,把复杂的信息分成几个方面进行提炼,联系上下文,抓明示信息,因此,阅读时,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有层次意识。

科技说明文的篇幅多在1100字左右,有的原文还没有题目,这给我们把握文章主旨造成一定困难;而篇幅较短,阅读量小,又相对减小了难度。

所以强调做题目之前一定要通读全文,迅速形成整体印象,初步了解主要信息。

要边读边理解,每读完一个长句或段落之后,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复述”一遍,以加深认识。

在通读全文时,应重点留意每段的首句,因为这些句子大多揭示了本段的主要内容,常常与全文主旨密切相关。

一篇科技说明文一般有四段,把握首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许多重要的信息。

同时还要强调细读试题,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根据试题仔细推敲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科技说明文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

答案就在原材料中。

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一题答案在第一段或第二段。

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

所以,必须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取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而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

3.推断与想象

推断,就是由已知的判断(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结论)。

高考的自然科技文的推断题,其前提出自文中,结论则往往在文外。

备考时,要注意推断的要领:

(1)掌握推断成立的依据

解答推断题,不能只是看选项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文意,还应当注意推断关系是否成立,它要求考生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由此推彼、由已知推未知的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

这种推断关系,往往表现为论据与观点的推断,或者是因果推断、条件推断、对比推断、类比推断、取舍推断、承继推断、目的推断等等。

要掌握一些逻辑推理方法,如演绎、分析、综合及归纳等。

例如,(2002·全国,原文《沙尘暴》),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