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2229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主备人:

姓名: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

(4)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

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教科书P46—48的内容。

学习目标:

学会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口算:

10×5=14×2=100×7=130×2=

20×3=34×2=200×4=210×3=

2、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

(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3、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4、根据图里的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揭示课题: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口算乘法)

出示学习目标:

学会乘法的口算方法。

二、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

请认真阅读P.46例1的内容,补充完整,并思考:

一位数乘两位的口算过程。

160×3的口算过程。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学得紧张高效。

2、检查自学效果。

18×4=24×3=25×2=14×6=

130×5=2×380=150×6=460×2=

请两位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填在书上。

四、讨论更正,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更正。

2、评讲,说说计算过程。

3、分析错因。

4、归纳方法。

五、达标检测。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完成练习六第1、4题。

2、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3、先找规律,再计算。

110+120+130+140+150=()×()

220+230+240+250=()×()

4、完成练习六第2、3、6、7题。

六、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七、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教科书P.49例1。

学习目标:

学会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231×4=321×2=

415×3=298×3=523×3=

2、笔算

24×12=44×59=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学习目标:

学会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二、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

请认真看书P.49例1,思考:

1、在不用计算器的前提下,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准确?

2、笔算两位数乘三位数可分成几个步骤?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积的书写位置怎样?

最后算什么?

3、与上学期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区别?

5分钟后比比看谁会计算与例题类似的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学得紧张高效。

2、检查自学效果。

134×12=176×47425×36237×82

指名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在本上计算。

四、讨论更正。

1、学生自由更正。

2、集体更正。

分析错误原因。

3、引导学生说说计算步骤。

五、达标检测。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3、课堂作业:

练习七第2、3、4题。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七、教学反思: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教科书P.53例2。

学习目标:

1、学会并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方法。

2、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600×300=30×23=

53×30=20×700=40×22=

40×72=40×72=40×72=

20×20=40×90=502×7=

608×5=908×4=400×50=

2、笔算

708×6=790×8=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笔算乘法)

学习目标:

1、学会并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竖式计算方法。

2、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二、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

请认真阅读P.53例2。

思考:

教科书上有几种算法?

你喜欢哪一种?

如果用竖式计算,怎样书写比较简便?

要注意些什么?

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

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5分钟后,比比看谁能很快做出与例2类似的题。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照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学得紧张高效。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练习

220×40160×60360×255800×125040×23

(2)指名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在本上计算。

四、讨论更正。

1、学生自由更正。

2、评讲,分析错误原因。

3、总结出: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五、达标检测:

1、填空:

计算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可以把()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就在乘得的数的()添写几个()。

2、如果一个城市有50万户家庭,每个家庭每年所用易拉罐的数量是60个,假如全部回收,这个城市1年能回收多少个易拉罐?

3、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货车的2倍,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多少千米?

六、自悟自得: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另外的收获?

七、教学反思: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教科书P.54例3。

学习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速度×时间=路程”。

并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构建数学模型:

“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难点:

应用“速度×时间=路程”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

同学们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你知道他们的速度吗?

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几种交通工具的速度:

公共汽车 每小时行驶30千米

摩托车     每小时行驶20千米

小汽车     每小时行驶60千米

“速度”指的是什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

“速度×时间=路程”。

并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

(一)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科书P.54的内容,并思考:

1、什么叫速度?

哪种方法简便?

怎样用复合单位来表示速度?

2、当堂训练:

让学生试着完成练习八的第5题,集体讲评。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可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可写作()。

3、讨论:

从第5题可以说明速度可以是什么?

小结:

“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

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每日……。

“路程”可以是两点间曲线的长,也可以是线段的长,要与“距离”区别开。

自学指导

(二)

自学P.54例3,独立解决第

(1)

(2)小题。

思考:

1、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试着写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式。

2、小组派代表展示:

速度×时间=路程

三、达标检测(课件出示)

1、一辆汽车每时行驶60千米,3时行了多少千米?

问:

这个题目里面60和3分别表示什么?

求的是什么?

你能写出它们的关系式吗?

自己试一试写出来。

2、一辆汽车每时行驶60千米,几时能形式180千米?

问:

求的是什么?

它的关系式呢?

独立写出来。

四、课堂作业:

1.先独立完成书63页的试一试第1题,然后汇报。

2.完成63页的第3题,说一说你的想法,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完成64页的练一练第1题填表。

4.完成63页的第2题。

仔细读题,你一定行!

五、课堂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体会与收获好吗?

六、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教科书P.58例4及练习九。

学习目标:

1.亲身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一)常规训练,我是计算小能手!

看题写得数

43×2=    31×3=    27×4=  14×3=  

50×90=  40×80=  35×2=  16×5=

17×5=    13×6=    350×2=  16×50=

18×3=    19×5=    24×3=  130×5=

14×6=    7×13=    14×3=  12×8=

(二)基本训练

1、看谁的反应快!

(1)2的10倍是(  )2×10=20  

(2)30的5倍是(  )30×5=150  

(3)20是(  )的2倍20÷2=4    

(4)30是(  )的5倍30÷5=6    

2、看谁填得好!

书58页例4。

生填后指名说说自己是怎么样填的。

生:

一道道算的

师:

这种做法是对,可是这样的类型题有它特有的规律。

只要发现了这个规律,并且运用这个规律来计算,就可以让计算变得更快更准确了。

同学们你想不想知道这个规律是什么啊?

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个规律(板书课题)

学习目标

1.亲身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二、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

1、出示例题,请同学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想想,相信你就会有所发现。

(1)6×2=12      

(1)80×4=320

(2)6×20=120    

(2)40×4=160

(3)6×200=1200    (3)20×4=80

2、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呢?

和你想的一样吗?

请同学把书打开58页,自学58页例4的内容。

3分钟后,看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发现的规律。

三、学生自学

1、学生按自学指导看书,教师巡视,关注个别。

2、把你发现的和你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概括规律

(1)左边一组

生: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2)右边一组

你们在右边的一组又发现了什么呢?

看看谁能用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你的发现。

生: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要除以几。

(3)整体概括规律。

师:

“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明的话语表示出来: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板书)也可以说成。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4、验证规律:

这条规律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计算器验算。

26×48=1248  17×12=204

26×24=()17×24=()

26×12=()17×36=()

(2)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5、小结质疑

刚才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发现并总结了积的变化规律。

谁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四、达标检测:

现在就让我们应用这个规律,走上数学擂台上,为你们小组争光吧。

1、直接说出各题的积

师:

我们来看第一题。

每组一题,答对10分,答错不加分。

根据第一个算式,说出后两题的积

(1)8×50=400    16×50=    32×50=  

(3)45×20=900  45×10=    45×2=

2、利用规律,直接说出答案。

25×20=500

25×(  )=1000

25×(  )=1500

25×(  )=250

3、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①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105×45=

(105×3)×(45÷3)=

(105÷5)×(45×5)=

②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它们的乘积不变。

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

24×75=180036×104=3744

(24○6)×(75×6)=1800(36×4)×(104○4)=3744

(24○3)×(75○□)=1800(36○□)×(104○□)=3744

五、总结评价

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反思:

 

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教科书P.58例4及练习九。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引入新课

1、口算:

20×40=        130×50=        100×90=         2100×3=  3000÷6=4×23=2100÷7=28×3=

2000×7=      50×6=        800×5=    720+58=

2、估算

89×3032×4843×2235×19

24×3963×2971×8052×68

 3、师:

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乘法估算

学习目标:

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二、指导自学

自学指导

  1、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2、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指导,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

并说明理由。

  2)全班交流。

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3)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

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

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

为什么?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

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检测自学效果

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四、达标检测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

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4、第62页的5、6、7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课堂作业:

第63页8、9、10、11、12。

七、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