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95219 上传时间:2022-10-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文献综述】.docx

《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文献综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文献综述】.docx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小学教育

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

综述导言: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是在实施国家教育基础改革实验过程中引入、吸收并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小学低段儿童的特性加以运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

小学低段语文游戏化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老师在课堂上最常运用的教学形式之一。

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它符合低段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的成长规律和他们的游戏天性,它能将机械乏味的说教变得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它能将枯燥的学习与有趣生动的生活游戏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态度,对于小学语文尤其是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研究已经展开。

所谓游戏化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性,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游戏精神,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新时期教育改革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一、 材料来源情况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篇论文的撰写,我通过CNKI期刊,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进行了查询,其文献来源于2000-2007年期间发表的文献,涉及全部专业领域,其中直接对低段语文游戏化教学进行的研究较少。

为深入研究该问题,通过大量史料等图书馆文献进行文献综述,以明确提出待研究的问题,并且为以后深入的研究相关问题打下初步的基础。

主要查到了以下相关资料:

刘春的《儿童游戏通论》,李昌胜的《教育游戏:

一种新的教学手段》,王晓英的《国外关于游戏功能研究的新进展》,杨勇的《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曹中平和蒋欢的《游戏功能的再认识》,艾利康宁的《游戏心理学》,刘秀华的《走出误区,积极推进-谈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小学英语教学》,彭海蕾的《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瞿爱萍的《幼儿家长游戏观及家庭游戏现状调查》,徐冲的《追寻语文教学的游戏精神》,陆云峰的《游戏精神和语文教学》,李屏的《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游戏研究》,吴航的《游戏与教育-兼论游戏的教育性》,陈益的《游戏-放松的智慧》,俞品的《游戏概念探析》,石中英的《教学哲学导论》,杨宁的《皮亚杰的游戏理论》等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关于游戏化教学理论的研究

游戏向来是国外研究者们及其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

首先是经典的四大游戏理论:

①以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为代表的剩余精力说,②德国哲学家拉扎勒斯和帕特里克的松弛说,③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的生活预备说,④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和基里科的复演说。

上个世纪中,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主要就演的是游戏与儿童思维发展的关系。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教育游戏的研究,再到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游戏的研究也逐步的扩展到了电子游戏以及大型的网络游戏上,并且教育游戏的理论也被运用到实践中。

具体分析近年来国外对游戏的研究,归纳如下:

第一,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对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已经相当完善和丰富。

由于有重视游戏研究、发掘游戏的教育功能的传统,游戏在国外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都已非常广泛。

他们关于游戏教学的实证研究,研究案例丰富,研究内容具体,研究方法也相对成熟多样。

例如,意大利的R.M.Bottino等人所做的“利用游戏培养小学生的策略和推理能力”的研究。

他们把游戏引入常规课堂,利用每周一次课的时间,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

他们不仅研究影响游戏的各因素(时间、场所、方式等),也研究游戏与儿童各项能力发展的关系;同时他们的研究方法也相对成熟,主要有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现场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

第二,在学校游戏和课堂游戏教学相对完善的基础上,国外关于游戏的研究侧重领域已发生了改变。

关于游戏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主要侧重于教育网络游戏的研究;他们不再把对把游戏的研究仅仅局限在学校,而是开始关注一些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家庭游戏和亲子游戏。

例如,FengfengKe和BarbaraGrabowski把学生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电脑操作经验等因素考虑在内,研究了电脑游戏和协作式数学学习相结合的问题。

该研究发现:

游戏与性别在数学表现方面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社会经济地位在数学表现上不起主要作用;合作游戏更能帮助社会经济贫困的学生形成积极的数学态度。

再如,在意大利,FrancaGarzotto为了进一步了解网络游戏的教育价值,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究者了解到:

一个深受图雷特(Tourett)综合症(一种遗传性疾病,病症为肌肉抽动,严重时可能出现声带抽动和痉挛性呼吸困扰的学生,和其他孩子一样沉浸于游戏中,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

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在实验之前并没有了解这一情况,也没有为这个学生做任何特殊的准备。

这充分证实了该游戏一“海盗寻宝”(PiratesTreasureHunt)具有良好的沉浸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大量关于亲子游戏的研究。

研究者认为,早期亲子交往,特别是亲子游戏对儿童发展意义重大。

例如,Fagan,Jay;Dore,MarthaM.对亲子游戏中母亲的反应类型及其对儿童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

游戏中忽视型母亲对儿童反应不积极,而且与非忽视型亲子游戏相比,忽视型亲子游戏中儿童发展适应性能力差。

再如,Russen等对亲子游戏模式及其对儿童与同伴游戏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在亲子游戏中,以儿童为中心,父母只作为协助者,儿童具有相对独立的探索及交往机会,真正实现了游戏的本质一主体性,因而在与同伴的社会性交往中,能更独立更自如地交往。

纵观国外关于游戏发展和研究的历史,游戏一直是国外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研究课题。

他们重视游戏对思维发展的作用和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可以看出,四种传统的经典游戏理论对其后的游戏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当代关于儿童游戏的形式和作用的观点也可以轻易地在这些传统的理论中找到其渊源。

近年来,他们对游戏功能的研究逐渐具体化、微观化。

他们开始重视研究探讨游戏的哪一种类型、哪一个因素给幼儿身心发展哪一方面、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从而使人们对游戏功能的认识由笼统、肤浅逐渐走向具体、深入。

对本论文的研究来说,国外的理论研究具有较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2、关于游戏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有研究

经过笔者初步查阅资料发现,对于小学低段语文的游戏化教学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少,基本还是一项空白。

但是在新课程改革后,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关于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研究也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CNKI中检索文献,以“小学语文”为题名,以“游戏”为关键词,在CNKI中共检索到59篇相关研究文章,但没有检索到一篇硕博学位论文;放宽检索条件在硕、博论文库中,以“游戏”为关键词,共搜索到相关博士论文6篇,硕士论文33篇。

在对相关文献细读后,现对研究概况总结如下:

首先,从研究领域上看,游戏教学的研究多是关于英语学科教学的和幼儿教

学的研究。

其中刘秀华在《走出误区,积极推进一谈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小学英语教学》指出,从对现实小学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反思出发,提出了应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等因素,倡导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游戏性教学方法。

彭海蕾在《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中指出游戏教学对幼儿成长发展的作用,即游戏教学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幼儿的游戏意识、游戏能力、游戏习惯和游戏的个性品质,使幼儿获得重若轻的心性、处变不惊的心态、灵活机巧的心智、幽默坦然的心境和乐观向上的知趣。

瞿爱萍《幼儿家长游戏观及家庭游戏现状调查》一文通过调查得出,家长虽然意识到游戏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游戏在智力方面效用,且家长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对游戏进行价值判断和划分,而是以幼儿为主体。

其次,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一方面,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成教学、写作教学、活动教学、阅读教学等某一教学内容的局部研究;另一方面,研究多是关于新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包含的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研究。

追寻语文教学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与语文教学》等。

这些研究主要从游戏精神特点及其与语文人文性的相似性方面,论述游戏对语文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双重有益作用,可以激发其生命活力,以及让课堂充满人文精神。

再次,从研究类型上来看,应用研究多于理论研究。

如李屏的《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游戏研究》,吴航的《游戏与教育一兼游戏的教育性》,陈益的《游戏一放松智慧》,俞品的《游戏概念探析》等。

这些研究或从教育学或哲学的视角探讨游戏基本理论,或是从历史的角度读对游戏的起源、发展、繁荣的过程做出梳理。

最后,从研究结果看,己有的研究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李屏考察了戏的发生发展历史,分析指出“游戏总体是崇尚道德的”、“游戏在我国传统教中的作用是被忽视,甚至是被否定的”,“游戏与教育的结合只能是在现代教育中吴航提出了“游戏是一种独特活动”,确立了游戏与教育的关系,指出“教育主通过儿童现实的生活世界与游戏发生全面而深刻的联系”;一些学者从存在主的角度考查了游戏的概念,将游戏的“活动(实体)存在”与“精神存在”区开来;还有研究者比较了中西游戏观的不同,指出中国的游戏是“人与世界相缘起的'构成性'之游戏,或曰:

主客不分、物我交融的天人合一式的'游戏”而西方的游戏“是深植于主客二分、主体性原则的'现成性'游戏”。

这些已研究成果对我们的研究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参考作用。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空间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关于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系统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即使是关于游戏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也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首先,关于游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方面的研究,多是游戏在体育教学和舞蹈美术等艺术教学方面的应用。

即使在这些方面对游戏的应用,也还只是关注了游戏的活动方面,对游戏的精神方面的应用却鲜有涉及,尚待研究。

其次,关于游戏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的研究还只是局限在教学案例的研究,即对具体的课堂小游戏的具体操作的描述与分析。

这些研究案例只是针对语文教学内容中的某一版块的内容,如成语游戏教学等,而很少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对游戏与语文教学的联系还需要研究。

总之,当前对游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乏研究,但多是从快乐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即重视游戏的娱乐性的应用;而深入到游戏精神的层面,对游戏教学、对小学语文游戏化等的研究还十分空缺,本研究因此而具有一定的前瞻意义。

由于现在小学生游戏时间越来越少,游戏需要得不到满足。

因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小学生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由于由于激烈的社会竞争,功利的教育观念,使得孩子们尤其是低段的儿童变成了被动却又无奈的受害者。

因此深化小学低段语文游戏化教学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理论的深化,有助于丰富当前的语文游戏理论。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PP3—7,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俞哲.游戏概念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4.

[3]刘簌.《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李昌胜,《教育游戏:

一种新的教学手段》[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02

[5]王晓英.国外关于游戏功能研究的新进展[J].学前教育研究,1998

(1):

56—57

[6]杨勇《关于卢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学与理论》2004

[7]福尔贝勒著《人的教育》,孙祖复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葛贤平,杜威道德教育思想评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9]高尔基,《高尔基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1

[11]Bottino,R.M,Fedino,L,Ott,M,Tavella,M.Developin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