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培训简报第一期文明史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998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培训简报第一期文明史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培训简报第一期文明史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培训简报第一期文明史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培训简报第一期文明史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历史培训简报第一期文明史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培训简报第一期文明史观.docx

《高中历史培训简报第一期文明史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培训简报第一期文明史观.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培训简报第一期文明史观.docx

高中历史培训简报第一期文明史观

河北省2011年高中历史

新课程远程培训简报

【第一期】

制作人:

许俊丽

卷首语

人们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观察研究历史的,中学历史教育也不例外。

近年来,文明史观逐渐兴起,在中学历史教育界受到普遍关注。

因此,笔者特别想借培训之平台,跟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对文明史观的看法和研究成果,通过大家的作业笔者欣喜地看到,我省教育一线的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不仅有很多人对文明史观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也将此史观实践于自己的一线教学。

笔者仅就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当下,关于对文明史观的文章不胜枚举,笔者最为认可和赞同的是杨宁一教授的观点。

以下是杨教授的一篇文章的节选,愿与大家共享。

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

杨宁一

一、什么是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也被人们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史学研究不断深入,先后出现过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至今发挥着重大影响。

文明史观在国际上早已出现,代表性的著作有施本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布罗代尔的《文明史纲》等。

它在我国大约兴起子20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如何把握文明史?

文明史观与以往的史观有哪些不同?

学者们就这些问题作过一些论述。

笔者认为,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包括两个层次,即整个人类的文明和不同类型的文明。

文明史通过不同文明类型的演进过程探讨人类社会的进步。

文明史观至少有如下几个特点: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省略那些与现代文明关系不太密切的历史事物;

从长时段考察历史,重点考察那些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例如政治经济制度、民族文化、社会心理等等,这其中也包括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现代化;

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进的脉络,总结人类文明的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的同时,揭示存在的问题;

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既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看到不同文明有自己独特的具体发展道路。

同时文明史观还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的相互关系,考察国际社会中和全球化过程中人类文明的演进;

 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由此确定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在和其他文明的比较中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同时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

显然,由于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因而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

   二、新课程改革与文明史观

 近年来,我国中学历史教育和其他学科一起,进行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以往历次改革。

从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文明史观已经开始进入到课程改革之中。

 例如,《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的历史部分明确使用了“文明”这一概念,该部分的标题是“我们传承的文明”,规定:

“本主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虽然没有突出“文明”的概念,但是认真加以分析,可以看出课标已经渗透了文明史观的理念。

 课程标准规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性质,更强调“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要“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以前的“教学大纲”,包括“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群芳争妍

文明史观与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

范红沱

现在我以辛亥革命为例。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从传统的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这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制度创新,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同时这次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使社会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近代精神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以及随后颁布的一系列措施,有效的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重要原因,使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得到了一次黄金机会。

所有的一切,都足以证明,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向近代文明转变的一个里程碑。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早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高考命题专家刘宗绪先生就反复提出,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审视历史,并将其确定为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

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和高考研究进展,这一观点又被命题专家强调,高考命题专家明确提出:

要“用文明史的观点整合新课标的模块和专题,构建学科体系,考试测量应该依据这一体系来把握主干知识,确定命题的基本思路、立意、和认识”。

近年来的文综命题已明显受文明史观的影响,文明史观成为文综历史命题的主导思想。

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新课标历史),也是按照文明史观,重新构建了学科体系和考试内容。

有鉴于此,在高考复习中,应按照文明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来审视、阐释、说明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

因此我在教学当中关于必修一一、二、三单元讲课过程中作了如下尝试,以供同仁们参考

第一、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之悠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

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体会古人治国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有益于增长政治见识,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起先秦,下讫明清,主要包括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以及秦朝以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

学习中我主要让学生注意了解这些制度在不同阶段的重要内容和演变过程及其历史作用和影响。

既要知道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皇权专制的表现与危害,也要知道中央集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进而能够对中央集权制度作出客观的评价,并能够领悟古人的治国思想与方略。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思考题:

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主要涉及哪些历史时期的哪些制度或现象?

这些制度或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的中国历史围绕国家主权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一是列强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二是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顽强抗击侵略并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中国重新获得独立。

通过本专题的授课,我引领着同学们探究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和中国军民是如何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历史丰碑的,从而激励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通过本专题的讲解,让同学们通过分析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不同特点,从而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新课标下文明史观教学的应用

文明史观是一种全新的史学范式,反映了我国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新进展。

高中历史新课标和各版本教科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史观,正确理解文明史观的内涵,认识文明史观在课标和教科书中的体现,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高中历史课标和各种版本教科书的内容来看,都注意了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和阐释历史。

三个必修模块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六个选修模块也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文明史的相关问题。

在学科体系方面,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

在内容选择上,以文明史观来统驭教科书的编写,正人民版教科书在必修一的前言中所说,“我们要在已有的历史脉络和整体的历史框架的背景下,分别深入思考人类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

”各教科书都突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和影响。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并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均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特点:

从考察的主题来看,是把人类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考察标准来看,是把生产力作为观察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准。

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从纵向看文明史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

从横向看包括文明的扩散,如建立文化圈,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等。

 一,西方文明

就西方文明而言,在欧洲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和宗教革命的发生,其内在动因是古代欧洲文明中的希腊、罗马、希伯莱三种文化精神演变的必然结果,也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客观社会条件,以及促使欧洲各国对新文化与新宗教的宽容政策与接纳态度。

所以,自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革命之后,西方文明才趋于活跃繁荣,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相继出现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关于银河系的概念,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及微积分,笛卡尔的几何学,达尔文的进化论,巴斯德的细菌学,汤姆逊的电子学,普朗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

可见,由于有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革命,才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产生,也才有西方近代以民主和科学为精神的西方文明。

欧洲文明在成功地吸收了它种文明的诸般优秀成果集中了全人类智慧的基础上,通过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种种努力,初步创立了以科学化、工业化、民主化为基本原则的现代文明,并以此为准绳重组建了西方社会,然后借助于由这种合理化变革创造的极大的政治经济优势,最终完成了“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进程。

二,中西方文明的冲突

中国传统的文明本身的内容不具备质变出近代意义的科学与技术;另一方面,清王朝的落后性所造就的“天朝上国”、保守封闭的价值观,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异族文化,使中西文明自由融合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机,而中国的有识之士只有在西方列强炮舰的威逼下才屈辱被动地、由不自觉到自觉地逐步选择西方文明。

1840年,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向东方的侵略,西方文明开始向长期与世隔绝的古老中国发起了冲击,中西方文明的冲突以鸦片战争为始点正式拉开帷幕。

这段历史的进程:

先是一部分开明管理和士大夫抱着救亡图存、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目的,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进入到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实践,结果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列强的欺辱而真正强大起来。

这时“西学东渐”的规模和影响主要限于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领域,其层次仅在文化的表层——物质层面。

接着,民主主义维新派和革命派便先后登上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他们大力介绍、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和社会学说,主张通过在中国实现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过程。

如前所述,近代“西学东渐”是在西方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凭借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推行其殖民化政策、使中国处在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初,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接受是被动的。

而且,从“西学东渐”的过程来看,近代开始西学与中学之间产生了明显的文化势差,相比之下西方文明总体上处于一种较高势能状态。

按照任继愈教授的文化发展势差理论分析——“不同文化接触后,高层次的、先进的文化必然影响低层次的、落后的文化。

这种现象如水之趋下,不可逆转”,这就使得在这一时期的中西交流中,西方文明一直处于“出超”,中学则处于“入超”,“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从而更加重了中国人接受西方文明的被动地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中国方面来看,主要是认识和制度上的原因。

总结:

新课标及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各种教材,采用了模块专题式体例。

跳出了以往历史教科书“螺旋式”循环的巢臼,同时变换了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拓宽了学习历史的广度和深度,更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展现了新教材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1,符合我国史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建立科学的世界史观和世界史体系,是我国史学界研究的重点。

从目前的研究进展来看,文明史观已成为具有较大影响的史观。

北京大学教授马克尧编写的《世界文明史》是面向21世纪的课程教材。

他认为,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文明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

按生产力发展变化,人类文明发展和演进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三个阶段。

这与考纲中的“古代”、“近代”、“现代”、基本是一致的。

用文明史构建中学教材知识体系已成为教材编写者和中学教学界的共识。

2,以文明史观多角度思考、理解、阐释历史问题,可以培养历史学习中的文明史意识,关注现实,以史为鉴,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18世纪中西文明差异、近代中华文明所受到的冲击、20世纪人类文明受到的威胁与挑战等。

既使学生认识到了文明的多样性,又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之中,把世界文明的生存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查,达到教育学生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关注人类共同的命运、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意图。

突出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把文明史观融入中学历史课程中,

在政治文明方面,新教科书改写了传统史学中突出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编写思路,丢弃了那些残酷的斗争和血腥的屠杀,而是以国家机器的运行、各种机构、组织、制度的设置以及相关政治运作为研究的重点,突出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政治活动的分量。

对制度文明加以浓笔重彩的反映。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新课标从文明史角度客观叙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雅典民主制的发展,全面阐述了两种政治制度发展的历程。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握文明史观的内涵和观点,体现文明史观要求,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相关历史现象。

第一,依据文明史观整合教材。

如何整合教材,构建合理的学科体系已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重要问题。

运用文明史观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构建起体现历史发展进程的通史体系已被多数教师所认同。

我在教学中运用文明史观,打破必修模块的划分,按照中国农耕文明和外国工业文明的兴起、工业文明的扩展的顺序,对课标和专题内容进行整合,从而构建起体现时序特点的通史学科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课程标准,应对高考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突出制度文明教学。

正确评价和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针对有些人的贬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倾向,要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当代著名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

对中央集权制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

在教学中要吸纳这些新见解,阐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在学习资产阶级代议制时,要说明其在人类历史上所起的的进步作用,它顺应了近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完善了生产关系,开创了新的民主政体,是值得珍重的历史遗产。

在制度文明教学时,还应结合我国的国情,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方面的有益成果,引导学生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努力。

第三,关注文明史观对高考的指导作用。

文明史观在高考中的指导性是非常明确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高考命题专家就反复提出,要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审视历史,并将其确定为高考命题的原则之一。

近年来,适应高考研究进展和新课程推行的需要,这一观点又进一步得以强化。

文明史观成为高考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理论,体现这一史观的试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有鉴于此,在高考复习中,应按照文明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并按照文明史观来审视、阐释、说明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

用文明史观解读教材

王福巨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我们的必修教材,无论是从政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最终都是围绕着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

老教材中,我们的历史教学是一种通史教学。

教学中,学生难以形成对人类文明演进的总结性认识,更谈不上文明的演进过程,最终形成整体的历史认识。

而新教材中渗入的文明史观则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对人类文明演进的基本脉络予以宏观的掌握。

1、专题一的制度文明

正确评价和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针对有些人的贬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倾向,要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当代著名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

对中央集权制度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肯定。

在教学中要吸纳这些新见解,阐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新课标从文明史角度客观叙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全面阐述了政治制度发展的历程。

2、专题二的民族精神

教材的重点除了介绍我们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逐渐遭受一次又一次的苦难,更重要的是介绍了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民族魄力和不朽的民族精神。

通过文明史观再来审视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冲击,我国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在全面冲击中逐渐走向文明,中国各个阶层面对外来侵略开始不断的探索独立之路,强国之路。

文明史的演进,固然伴随着许多痛苦,但历史是向前面发展的,我们应该用文明史观来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历史问题。

3、专题三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我以辛亥革命为例。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从传统的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这一转变在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辛亥革命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这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社会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近代精神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后颁布的一系列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重要原因,使物质文明的发展也得到了一次黄金机会。

所有的一切,都足以证明,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向近代文明转变的一个里程碑。

如何用文明史观指导高中历史教学

贾红梅 

第一章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之悠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

学习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知识,体会古人治国的政治智慧和经验,有益于增长政治见识,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上起先秦,下讫明清,主要包括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以及秦朝以来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

学习中我主要让学生注意了解这些制度在不同阶段的重要内容和演变过程及其历史作用和影响。

既要知道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皇权专制的表现与危害,也要知道中央集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斗争对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进而能够对中央集权制度作出客观的评价,并能够领悟古人的治国思想与方略。

第二章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把近代史上的各次侵华战争放置在文明冲突的角度来认识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

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既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第三章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从文明的引进、吸收、融合的视角重新审视“西学东渐”和思想近代化进程

 

西学东渐主线:

器物------→ 制度------→ 思想。

 

林、魏           洋务运动                   器物

                                               

                                               ↓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制度

                                                ↓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思想

 

中国传统的文明本身的内容不具备质变出近代意义的科学与技术;另一方面,清王朝的落后性所造就的“天朝上国”、保守封闭的价值观,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异族文化,使中西文明自由融合错失了一次又一次的良机,而中国的有识之士只有在西方列强炮舰的威逼下才屈辱被动地、由不自觉到自觉地逐步选择西方文明。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特征明显地表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知的过程。

行动中的思考

郑海霞

要在课堂中落实贯彻文明史观,我们必须知道文明史观的内涵。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

现在中学教育,不再是培养什么接班人了,而是培养有现代素养的社会主义公民,有开放的胸怀,广阔的视野,人文情怀。

那么,文明史观渗入中学历史教学是必然的。

那天,曹老师问我:

你是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文明史观的?

我一下塞住了,我们天天在喊用文明史观教学,怎样贯彻落实到课堂的呢?

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

是偶然的还是有意识的?

我只好坦言自己做得不好,只是零星地在教学中实践着。

我以为“文明史观”的体现,首先是教材内容编写上的转变,而其作为一种观念,一种史观,老师不可能一下子转变过来的,比如说阶级斗争史观、生产力作为唯一动力的史观这些观念的转变应该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而且必须有意识去转变的过程。

比如说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斗争,按阶级史观来说,那农民阶级一定有局限性,资产阶级阶级也有软弱性和妥协性,那他们的革命斗争就必然失败,同时地主阶级就必然是腐朽落后势力的代表,一言以蔽之,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评价就是只要分析历史的必然就可以了,带上了政治的烙印,那讲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学生自然会问:

难道无产阶级就没有局限性了?

这里应当有一个史观的变化,即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审视那个时代人们的所能与所不能。

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而来的;从长时段重点考察历史当中比较稳定、长期发挥作用的因素;以生产力为标准把人类文明历程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把中华文明纳入世界文明当中去考察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