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略读1.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1892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略读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现代文略读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现代文略读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现代文略读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现代文略读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略读1.docx

《现代文略读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略读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略读1.docx

现代文略读1

阅读(14分)“文化快餐”不宜多吃

①当你走上街头,麦当劳、肯德基类的高价快餐、经济小吃类的低价快餐会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

这些快餐着实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便利,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②时下,这股快餐之风也吹到了文化生活圈内,人们把此类“快餐”称为“文化快餐”。

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诸类“文化快餐”很有市场,书店里名著缩写本供不应求,影视VCD畅销不衰。

③客观地说,眼前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人们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浏览名篇佳作是可以理解的。

但若以“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代替必要的阅读,那就大可不必提倡。

④翻开文化史,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无不是艺术家们耗尽了毕生精力而著。

试想:

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能仅靠三十六集电视剧“一目了然”了吗?

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富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诗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

古人为了写诗著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后人岂能浮光掠影,“快”速浏览,浅尝辄止?

“文化快餐”如此“吃”下去,定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营养不良。

⑤某著名女演员在《火烧阿房宫》中扮演了铸剑大师徐夫人,引起史学界一片哗然。

殊不知,徐夫人是战国时期一位七尺须眉男儿。

台湾某女歌星得知《满江红》的词作者是岳飞,喜不自禁,决定日后要找岳飞写歌词,令众多歌迷大失所望。

某省电视台一女主持人听到一嘉宾回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作者是“苏东坡”时,忙纠正道“回答错误,正确答案应是‘苏轼’”。

⑥如此常识性错误的笑话,不一而足,这说明了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书读少了,就会捉襟见肘,贻笑大方。

其实,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不久前,台湾学者高希均提出了“新读书主义”: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这话应该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

在知识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文化素养要提高,必须靠读书来“充电”。

要挤出时间与书结缘,精读深思,“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绝不能一味地凭借“文化快餐”去解“渴”充“饥”。

“文化快餐”实在不宜多吃。

1.用原文句子作答:

作者在本文反对的是;主张的是。

(4分)

2.“文化快餐”为什么不宜多吃?

(4分)

                      

3.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4.作者在第④段连用四个反问句,若变成陈述句,其表达效果怎样?

(3分)

                      

练习二阅读《蓝蝶的光辉》一文,完成下题(13分)

蓝蝶的光辉

①亚马逊丛林中的雄性蓝蝶带有醒目的彩虹般蓝色光辉。

蓝蝶的光辉如此强烈,其奥妙在于它的翅膀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

有的竟能反射70%的蓝色光线,远远超过蓝色涂料的反射率。

这引起了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很大的兴趣,正在对其原理进行研究。

②人们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蓝蝶的翅膀有独特的光学性能,但直到最近才开始了解蓝蝶翅膀的反光机理和精巧的结构。

蓝蝶的翅膀上覆盖着许多由单个表皮细胞构成的微小的几丁质鳞片,这就是触摸蝴蝶翅膀时会沾手的粉。

用显微镜观察鳞片,发现鳞片表面刻有许多平行的脊状突起的平行排列的羽状物。

“羽毛”的主干两边生出若干分支,分支的长度沿主干从根到梢逐渐变短。

这种结构类似于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但结构更为精巧。

③人造的多层介质反射镜由许多层透明介质构成,其反射光具有很强的方向性:

对接近垂直入射的单色光线具有极高的反射率,但对斜入射光线的反射率却很低。

换言之,观察者只能在很小的角度内看到反射光束,略为偏离就看不见了。

令科学家们大吃一惊的是:

蓝蝶翅膀的反光是广角的,能见的视角竟高达一XX!

蓝蝶翅膀的这种奇妙光学性能的秘密在于其羽状物的分支并非完全位于同一平面内,而是各具有略为不同的倾斜角,这种安排使得反光的视角大为增加。

蓝蝶的翅膀也具有颜色选择性,其羽状物的尺寸恰好能增强蓝光的反射,而且其分支越多,反光就越强。

④蓝蝶耀目的光辉干什么用呢?

原来是用来作为其占领区的警号,使别的雄性蓝蝶在远处就能看到,知道趋避。

它的蓝光越强,其示警作用就越显著。

⑤目前,有一些研究机构正在研究蓝蝶的反光机理,想加以仿造,应用于各个方面。

⑥首先想到的应用是:

既然反光如此强烈而醒目,就可以用来作为公路上的路标。

另一个可能的应用是改善电脑的平面显示器。

⑦军事部门想将之用于可随环境变换的新型迷彩伪装。

原来蓝蝶翅膀的反射光颜色是由羽状物的尺寸决定的,改变尺寸就可以变换颜色。

例如可用于水陆两栖军用车辆,在水中行驶时变为闪耀的银白色,在陆上行驶时变为花斑的草绿色,像变色龙那样神出鬼没,岂不大妙!

⑧由此,可以想象到的另一个应用是时装,如能仿蓝蝶翅膀做出具有特殊反光性能的衣料来,少女穿上由这种衣料制成的时装,将在时装展示台上大出风头。

⑨最重要的应用是有价债券的防伪。

现代彩色复印机已能仿造出几可乱真的假钞,但是再先进的复印机也无法伪造出具有精细立体结构的蓝蝶翅膀来。

一家印制塑料钞票的公司对此颇感兴趣,认为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制造假钞的罪犯们做梦也想不到,亚马逊丛林中美丽的蓝蝶将成为他们的克星。

⑩纽约州立大学的一位昆虫学家说:

“蓝蝶做到了工程师们试着做但却未能成功的事,它精细地调节了翅膀的反光率。

”另一位研究者说:

“人们看到其复杂性,感到模仿并非易事。

”〖ZZ(Z〗迄今为止〖ZZ)〗,正在研究中的人造模仿物,在光学性能上仍无法与蓝蝶的翅膀相比。

自古以来,蝴蝶就被认为是最具浪漫色彩的,不是吗?

从“庄生梦蝶”的迷思,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的凄美神话,无不勾起人们浪漫的遐想,如今蓝蝶又为蝴蝶的神话增添了新的篇章。

原来蝴蝶的翅膀上竟有如许奥妙,使科学家自叹弗如,工程师竞相仿效。

1.整体阅读文章,按要求概括有关内容。

(6分)

第①段写。

第②~④段:

第⑤~⑨段:

第⑩段:

蝴蝶翅膀上的奥妙深深地吸引着科学家和工程师们。

2.结合第②段内容,说说蓝蝶翅膀的鳞片的结构特点。

(3分)

答:

3.作者介绍了蓝蝶的光辉有哪些作用?

(2分)

答:

4.第⑩段中画线的“迄今为止”能不能删去?

为什么?

(2分)

答:

练习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问题。

(13分)

让森林走进大都市

①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以乔木为主体,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覆盖度,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明显的生态价值和人文景观价值的各种生物综合体。

②除了美化环境外,城市森林还有非常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

城市森林对包括PM2.5在内的颗粒物具有明显的防控作用。

③城市森林可以改变低空气流,具有防止风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后风速会明显减弱。

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最多可减弱风速50%。

风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风速变化不大;过林之后,大约要经过500~1000米才能恢复过林前的速度。

人类便利用了森林的这一功能,减小风沙,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危害。

④干湿沉降将空气中的颗粒物融入森林枯落层。

森林地表枯枝落叶腐烂后不断增多,形成较厚的腐质层,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水、吸尘、吸污功能。

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小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雨水所拦截的PM2.5等颗粒物首先会进入枯落层,最终变成森林土壤的一部分。

⑤森林对微细颗粒具有去除和过滤作用。

这是城市森林防治PM2.5的主要途径。

工业与城市排放的烟灰、粉尘、废气,严重污染着空气,它们通过森林时,树木叶片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粘性油脂、汁浆等能拦截住大量微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

据资料记载,每平方米的云杉,每天可吸滞粉尘8.14克,松林为9.86克/平方米,榆树林为3.39克/平方米。

平均来看,北方一公顷森林一年可以滞尘约32吨。

林区大气中飘尘浓度比非森林地区低10%~25%。

⑥空气负氧离子可捕捉PM2.5。

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当室内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2万个时,空气中的飘尘量会减少98%以上。

负氧离子具备主动出击捕捉PM2.5的能力,健康的成熟森林就是负氧离子的主要制造者。

⑦森林不仅是自然界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城市中的重要成员。

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穿过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走进真正的森林,或许只是一种被动选择。

其实,我们可以主动选择,让森林走进大都市。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城市森林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对包括PM2.5在内的颗粒物的防控的?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分)

2.文中第⑤自然段划线句子应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5分)

3.文章第⑥自然段中的“根据有关专家研究”能否删去?

为什么?

(4分)

练习四(13分)

生活需要适度紧张

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剧烈,人们普遍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心理压力加大,容易出现精神紧张。

持续的紧张通常是神经衰弱、溃疡病等多种身心痰病的诱因。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紧张并非都有害无益。

适度的紧张不仅能增添生活情趣,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健康。

②现代生活中,人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时代气息--紧张。

精神紧张一般分为弱、适度、强三种。

笔者所提倡的是适度的紧张。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积极进取就必须有健全、饱满的情绪和适度的紧张感。

适度的紧张情绪,能增强大脑的兴奋过程,提高大脑的活动功能,使人思维迅速,反应敏捷。

医学家们提出,当一个人保持一定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时,心脏往往要通过加强收缩并排出更多的血液,以供给全身各器官组织,而血管的舒缩功能也随之而改善,从而有利于心血管的健康,避免或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研究人体健康与长寿的专家们还认为,适度紧张是一种经常性的健身运动。

这是因为人们在生活或工作紧张时,往往需要手动得勤一些,腿跑得快一些,身体各部位的肌肉活动也随之增多。

而这些活动本身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增强,使各关节的功能活动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对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国外心理学家通过对数百名大公司经理进行观察、分析后发现,处于适度紧张状态下的经理,其生病和生重病的机会比工作轻松的同事要少得多。

美国心理学博士雷米曾作过一项研究,发现适度忙碌而紧张的名人们,通常要比普通人的寿命高出29%。

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怀特说,生活本身就是紧张。

你最好以紧张为乐,因为,人若善于对待生活中的干扰和紧张,它便不是健康的威胁,而恰恰是健康的促进剂。

美国科学家认为,人类并非象想像的那样脆弱,紧张确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多不得也缺不得。

适度的紧张可使人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使疾病难以发生扩展。

前苏联科学家对此也作过研究,他们发现,生活在战争期间的人,发病率明显低于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人。

他们认为,这是由于人们在战争环境中精神紧张、生活积极、进取心强,因而长期充满活力,抗病能力也随之增强。

相反,如果长期生活松懈,缺乏进取心,就会削弱人体抗病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促使衰老。

④长期过度紧张能使大脑神经系统处于持久性的兴奋状态,对身体有害。

但过于松弛和散漫的生活也不利于健康。

古人说得好: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

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尤其是离、退休后的老年人,在安排日常生活中,既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懒散,要有所追求,要建立多种兴趣与爱好。

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尽可能充实一些,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颇有裨益的。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请你用原文语句回答。

(3分)

2.“适度的紧张”对人的健康有哪些好处?

(5分)

3.文中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子应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5分)

练习五、阅读短文,完成下题。

(15分)

有一位无氧登山运动员,在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中,在6400米的高度,他渐感体力不支,停了下来,与队友打个招呼,就悠然下山去了。

事后有人为他惋惜:

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再攀点高度,就可以跨过6500米的登山死亡线啦。

他回答得很干脆:

“不,我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不感到遗憾。

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现实中,我们往往不怕拔高自己,就怕自己的高度超越不过别人。

人生的最高点应该是能清楚彻底的认清自己,掌握自己。

因为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掌握自己,明白自己的生命极限。

那位登山运动员,如果他没有停下来,为了虚荣而去勉强自己,最终他也许会葬送生命。

他悠然下山,抛开所谓的荣誉,他赢得了自己的平静,人只要努力了,你就无愧于心。

其实,任何事情都存在突破口,但不是任何人都能找到并穿越突破口,抵达更高的层次。

因此,学会停止,悠然下山去,至关重要。

有人不遗余力地朝上爬,珠着坎想坡,爬着坡想山,登上山尖想月亮,全然不顾脚下的基石有多厚,是否经受得起欲望的高度。

甚至把一双原本应该有所支撑的脚架空,只把朝花夕枝的幻想拧成一条向上攀援的绳索,浑然不顾处境险象环生。

殊不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的道理。

雪因梅而显生动,梅因雪而更脱俗;有雪无梅欠生机,有梅无雪少神韵。

梅雪如此,而况人乎!

认清自己,天高地阔。

陶渊明认清了官场,认清了自己,毅然辞去官场,归隐田园,于淡雅清溪旁,繁华松竹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风光荡尽心中的苦闷;李白认清了自己,万丈豪情溢于胸中,写下了“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佳句;李煜认清了自己,在狱中发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的慨叹。

正确认清自己,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有人禅精竭虑地朝外铺张,越过篱笆想沟,跨过沟想岸,跳上岸想天边的大海。

也不管口袋里的苇条是否足够编织铺天盖地的席子。

甚至无视人们的愤怒和鄙夷。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极限。

那种只贪求高度和长度,而不注重厚度和深度的人生,不是我们所期待的。

至于直上干云霄,长风漫卷,以及无所顾忌的贪婪,则是对生命的虐待和衰涣。

可惜,并非所有的人都知道生命的度和事物的临界点。

1.根据上文内容填空。

(5分)

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两个加点的“悠然下山去”,它们的含义依次是和;“不管口袋里的苇条是否足够编织铺天盖地的席子”一句中的“苇条”在文中指__________________“席子”运用修辞。

2.通读全文,作者由登山联想到两种人,请你概括写到下面横线上。

(4分)

第一种人:

第二种人:

3.本文作者的观点你是否赞成?

简单说说理由。

(6分)

练习六

阅读《小议传统读书教育》(周远斌),完成下题。

(13分)

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

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

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

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

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

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

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

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

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

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

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

“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

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

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

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

“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

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

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1.本文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

,第②段采用的论证方法,(4分)

2.在作者看来,传统读书教育的长处体现在、、等三个方面。

(6分)

3.下列不宜作为本文论据的有()(3分)

A.私塾诵读教育为早年毛泽东打下了很好的文字功底。

B.文选烂,秀才半。

C.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D.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练习七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13分)

美酒不要加咖啡

云无心

①对于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邓丽君是一个永恒的传说。

她的许多歌曲曾经唱遍大街小巷,比如那首《美酒加咖啡》:

“美酒加咖啡/我只要喝一杯/……我要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我并没有醉……”

②不管是邓丽君还是这首歌的作者,大概都不会想到这首歌居然描述了一个科学事实:

当酒和咖啡一起喝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喝了“一杯又一杯”,却还是感觉“我并没有醉”。

最近,美国疾控中心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却对“美酒加咖啡”的喝法亮出了红牌。

③在美国,酗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据美国疾控中心统计,每年因饮酒导致的死亡事故接近8万起。

而在青年人中,把运动饮料与酒精饮料混合喝是一种时髦,而运动饮料中含有咖啡因、糖以及其他成分。

2009年佛罗里达大学公布的一项调查发现,将运动饮料与酒精饮料混合喝的人,醉酒的发生率是单纯喝酒时的3倍,酒后驾车却是单纯喝酒时的4倍。

而酒精导致的其他不良反应也大大增加。

④为什么咖啡因会让人更容易喝醉呢?

美国疾控中心和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提供的解释是:

在人们喝酒的时候,会根据一些主观感觉来判断自己已经喝下的酒量,但是咖啡因会屏蔽掉这种感知能力,所以喝酒者会不知不觉喝下“一杯又一杯”了。

但是,咖啡因不会帮助体内酒精代谢,所以它只是欺骗你喝下更多,而不帮助解决喝下之后产生的问题。

⑤除了这种时髦的“混喝”外,还有许多厂家生产加了咖啡因的酒精饮料,含有5%~12%的酒精,以及相当含量的咖啡因。

一般而言,厂家不会标出咖啡因的含量。

这种饮料投入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在年轻人中备受追捧。

从2002年到2008年,市场占有率排在前两位的品牌销售量增加了67倍,达到了8000多万升。

而目前市场上大约有30个厂家生产此类产品。

⑥基于美国疾控中心公告中提到的原因,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认为有必要对这类饮料的安全性进行严肃审查。

2010年11月13日,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向生产这类饮料的公司发出公开信,说将会对这类产品的安全性和合法性进行检查。

⑦但从我们的习惯性思维来说,酒精是传统饮料,而咖啡因是一种“植物精华”,再加上深受群众欢迎,美国疾控中心的报告大概会受到公告的质疑。

⑧4天之后,四家生产这类饮料的公司成了“出头鸟”。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向他们发出了警告,正式指出它们加到酒精饮料中的咖啡因是“不安全的食品添加剂”,要求他们在15天之内报告处理措施,否则就将通过法庭勒令他们停止销售。

(选自《读者》2011年第1期,有改动)

1.选文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

(2分)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请你说说它们的作用。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⑤段加点词“大约”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全文,请你简要说说“美酒不能加咖啡”的原因。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八

阅读《“绿色”浅层地温能》一文,完成下题。

(13分)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

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

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

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

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

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

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

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

“热泵”和“水泵”类似。

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

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

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

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

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根据《百科知识》等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1.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

请简要列举。

(6分)

2.文中第④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

(3分)

 

3.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解决问题。

(4分)

   材料:

据报道,上海世博会的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与众不同,它在世博轴桩基下面埋藏了700千米长的塑料管道。

这些管道是“热泵”的一部分。

   问题:

世博轴安装的空调系统是如何利用浅层地温能的?

练习九

阅读《大师的“痴”》一文,回答下题。

(13分)

大师的“痴”

马军

曹雪芹在谈到他的毕生心血之作《红楼梦》时,说了这样几句感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堪称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泣血心声。

没有这样的“痴”,没有这样矢志不渝生死与之的“痴”,又怎么能铸就这座世界文学史上的奇峰呢?

其实,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