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778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4 大小:17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1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五套高考模拟卷.docx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三单元高考小说阅读第三讲小说的叙述方式+五套高考模拟卷

                    第三讲:

小说的叙述方式

一、知识讲解

1.叙述,即记叙和述说。

它是一种记人叙事并陈述其来龙去脉的表述方法。

它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

叙述是记叙性文章的主要表述方法。

2.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叫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

《我的叔叔于勒》中在讲故事时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以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之间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3.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如《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有利于交代背景,又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二、方法点拨

在小说阅读中解答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这类题目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把握作品的叙述角度及其分类,理解不同叙述角度的不同作用。

①全知视角。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陈小手》给我们讲述的是过去时代一个乡村男性妇产科医生陈小手的故事。

运用全知视角叙事,作者总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静地讲述着,他的倾向只会从情节和场景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得讲述本身充满耐人回味的艺术魅力。

②有限视角。

在鲁迅的《祝福》中,“我”知晓祥林嫂的故事,却不知道她内心的苦楚。

“我”只能讲述我知道的、看到的、听到的,“我”无权对祥林嫂的内心世界进行解剖,“我”只能从她的言行举止中推测她的想法。

读者在阅读中既会被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打动,又会因“我”对自己内心的审问而深深思考祥林嫂的悲剧究竟来自何处,因此,读者的阅读感受会丰富和复杂起来。

2.要注意不同的叙述人称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第一人称。

小说中以“我”为叙述人称来描述情景、叙述故事就称之为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

采用这种方式,能引导读者关注主人公的经历和命运,使读者产生一种如遇故友,如听至交之言的真实、亲切的感觉。

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叙述故事采用了第一人称,使我们有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仿佛憨厚、淳朴的小通讯员那一连串动作都在我们的面前活动起来,同时可以看到娴静、温存的农村新媳妇的崇高品格和把子弟兵当亲人的美好心灵。

②第二人称。

这种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

读时令人倍感亲切,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

③第三人称。

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采用第三人称写法,自由、灵活地选取“松骨峰战斗”“火中救小孩”“防空洞谈话”三个典型事例表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正是由于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作者才能这样全方位地表现主题。

3.要从全局出发,结合题目要求,着眼于分析、概括,用鉴赏性的语言整理、归纳出答案。

三、高考对接

(2011·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第9车厢

[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

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

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

信中说:

“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

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可列车长说:

“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3分钟。

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依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

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

“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

”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

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

“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

”乘客们说:

“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

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

“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

”“怎么可能呢?

”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是疯了。

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是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

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

“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深夜,负责摘车厢的那些人也是一些正常人。

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

列车长再一次松了一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

可后来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事故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

但给我讲故事的这个人当时和他的妻子就在前一节第9车厢里。

深夜,他起来吸烟。

他边吸着烟边想:

“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啊?

”随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车头了。

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

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

结果讲故事的人火了:

“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

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乘客原本是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删改)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

有什么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鱼 鹰

杨光洲

我说的鱼鹰是人,不是水鸟。

三十多年前,我刚记事时就听说过鱼鹰。

鱼鹰家住卫河边,无论是卫河中游的钓鱼台、石羊胡同、石榴园、西花园,还是卫河上游的合河村,人们各有各的说法。

但是,听过鱼鹰的传奇后,人们的感觉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

神!

鱼鹰的水里功夫比浪里白条张顺还要神!

鱼鹰要想过卫河,随时都可以过,无论脚下是否有桥,水里是否有渡船。

咋过?

他把肥大的裤管撸到大腿根儿,下到河里,半蹲,两条小腿曲成盘,有时还一手端着蒜臼,一手拿着馍,蘸着蒜汁吃着馍,就过河了。

到了对岸,放下裤管,竟一点儿也不湿……有人说鱼鹰的脚掌很宽,脚趾之间有软肉,脚就像蹼一样,划起水来比鸭子还自如……

鱼鹰瞄鱼的眼力更是了得!

他走到河沿,甚至站在高出河面五六米的大众桥上,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鱼!

“这儿,一条‘铁扁担’!

”“这儿,一窝‘锅片儿’!

”拿抄网的人照着鱼鹰手指的位置一网下去,准有一条五六斤的黑鱼或一窝鲫鱼被捞上来。

捕鱼人手忙脚乱地把鱼收拾进渔篓,转身向鱼鹰说“谢谢”时,鱼鹰的身影已在远处……

然而,鱼鹰并不总是帮着捕鱼人,更多的时候,在鱼与人之间,他偏袒的是鱼。

河边垂柳嫩黄泛绿时,鱼鹰会在捕鱼人身后唠叨:

“少捕点吧,母鱼正甩子哩。

现在捕这么多,到夏天没鱼可捕,可别怨我没把话说在前头啊!

知了和河里的蛤蟆开始二重唱时,鱼鹰会溜到渔篓旁:

“才进夏天呀,鱼还没长起来哩。

你瞧,这条还不到四两,让它再长长吧!

”也不管捕鱼人是否同意,他一扬手,“扑通”一声,把那条鱼给放生了!

河堤斜坡上野菊还在风中招蜂引蝶呢,鱼鹰就堵在捕鱼人面前了:

“都秋天了,还用网捕鱼?

就不怕明年河里没有鱼——给明年留点鱼种吧。

”如果人家不听,鱼鹰还死乞白赖着不走:

“要不用钓竿钓吧?

少钓点,给明年留点想头。

别用这么大的网!

想一网打尽呀?

虽然有一身水中的好功夫,鱼鹰却很少下河捕鱼,家里更是难得吃一次鱼。

如果来了客人,客人提出要吃鱼,鱼鹰才会去捕鱼。

下河前鱼鹰要问客人想吃什么方法烹制的鱼。

客人想吃红烧鱼,鱼鹰拎回来的必是一条大鲤鱼。

客人想吃熘鱼片,鱼鹰拎回来的定是一条黑鱼。

客人想喝鲜鱼汤,鱼鹰拎回来的准是一兜鲫鱼片儿。

鱼鹰捕鱼有个规矩,鲤鱼、黑鱼、鲢鱼这些大鱼,每次只捕一条。

至于鲫鱼片儿,则要看喝汤的人数,每人一条,每条不超过半尺长,多一条他也不带上岸。

有人劝鱼鹰多捕点,鱼鹰就像被人骂了祖宗,恶狠狠地盯着对方:

“别想坏了俺的规矩!

到我十多岁的时候,卫河水已开始变浑发腥。

一到夏天,总有几天卫河得翻河——河底的脏东西沉淀得太多了,天一热,都泛到上面来了。

这时,大鱼小鱼都浮到水面上换气,河面上满是一张一合的鱼嘴,用洗脸盆都舀得起鱼来。

这时,卫河两岸的人们往往全家老小齐上阵,搬网,粘网,抛网,甚至窗纱、蚊帐都派上了用场。

一场“全民皆兵”的“歼灭战”打响了,鱼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这时,常有一位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老汉骑着快散了架的自行车在卫河两岸奔走呼号:

“少捕点吧!

过两天一下雨,河水不臭了,鱼就不浮头了,留到明年会有更多的鱼给你们捕啊!

”小孩子追在他后面喊“鱼疯子!

鱼疯子!

”,用碎砖头、小石子掷他,他全然不顾,还是一个劲儿地呼号。

有人说,他就是鱼鹰,已经疯了!

而立之年,我要到千里之外的异乡谋生。

此时的卫河已臭不可近。

临行时,不知咋的,我忽然想起了卫河,想起了鱼鹰,便问送行的朋友:

“你知道鱼鹰吗?

”“知道!

老皇历了!

你傻不傻?

”朋友不屑一顾地说,“卫河里的鱼绝种了,咋还会有鱼鹰?

鱼鹰早死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本文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在叙述过程中还进行了视角转换,请分析这样转换的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三、

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解析 故事的主体部分叙述了这位读者向作者反映的他与他妻子的乘车经历,用的是第三人称。

这种人称的叙述,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故事的讲述更具有客观性。

四、

1.这样叙事,一方面真实可感,由“我刚记事时”“我十多岁的时候”和“而立之年”可知,文章写的是“我”的亲历亲闻;另一方面也传递出了叙述者“我”的声音——对“鱼鹰”行为的支持和赞美,透露出强烈的人文情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文学作品中人称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不同人称的运用有不同的作用:

第一人称,能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同时还便于抒情;第二人称,能增加亲切感,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

2.小说开头两段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中间对主人公鱼鹰进行叙述时转换成了第三人称的无限视角,最后四段,又转换为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中间的转换,使得主人公的形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式的呈现。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

注意,无论视角怎样转换,都是作者表达的需要,分析时,要弄清作者是侧重于全面客观叙述,还是注意现场感或抒情性。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的家训文化最早产生于周代,之后陆续出现了班昭的《女诫》、颜之推的《家训》、司马光的《家范》等家训代表著作。

家训文化在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

古人一方面强调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向贤德之人学习;另一方面,也身体力行,将家风形成文字,使之能够代代相承。

家训文化绵延至今,已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训家风曾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当下,发掘家训文化的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的文化精神,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家训包含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的内容,兼及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

传统家训文化的教育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并举。

传统家训一般流传于家族内部,是特定历史时期,某个家族的全体成员需要共同遵守的价值准则。

家训代表着祖先对后人、族长对族人、长辈对幼辈在关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重要教诲和训示。

全族成员都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家训,维护良好家风。

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并用。

“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强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古代家训强调礼法并重,既有劝导性教育,更要加之以强制性的惩罚,以训诫没有遵循家规之人,从而维护家训的尊严。

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并重。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

这与古人在教育方面讲求以身示范、身体力行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是较为一致的。

他们都是通过言传身教,营造正面而健康的家庭氛围,以期对晚辈的人格塑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风熏陶深深融入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之中,影响颇为深远。

家训文化展现了道德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诸多内在一致性,弘扬家风对于引导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优秀的家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价值追求。

良好家风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亦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丰富滋养,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承优秀家训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进步则社会进步。

要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就要更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

(摘编自王西维《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家训文化在周代就已经产生,家训文化的作用非常明显,如团结族人、凝聚家庭氛围、形成良好家族风气等。

B.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内心、精神、思想及其境况。

C.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意蕴丰富,在立德、修身、齐家、处世等方面均有其行为规范,它还包括传统文化以及主流文化。

D.传统家训文化教育,讲求的不外乎是家风熏陶与个体自觉、亲情感化与家规约束、榜样示范与言传身教三方面结合。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举《女诫》《家训》《家范》家训代表著作之例,旨在论证家训文化早已有之。

B.文章论证了发掘家训文化时代内涵、传承优秀家训文化精神、弘扬家风的现实意义。

C.文章阐述古代家训的劝导性功能和强制性作用,旨在论证古代家训强调礼与法并重。

D.文章摆事实,讲道理,正反论证,有力地阐述了家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创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纲五常”强调君、父、夫分别为臣、子、妻的纲以及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思想,旨在以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B.现代教育理念肯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是子女的首所学校。

这一理念与古人讲求以身示范来达到教育晚辈的目的基本一致。

C.优秀的家风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它所蕴含的基本精神,必将成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

D.进一步注重家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形成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的良好局面,是使精神文明建设适应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的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朗读与呐喊

莫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

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

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

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

叫你莫言?

呸!

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

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

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

“他呀,根本不行!

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

”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

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

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

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

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

呱!

呱!

呱!

……”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

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

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

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

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

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

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

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

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

“好好好!

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

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

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

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

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

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

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

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

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

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

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

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

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

我也颇为得意。

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

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

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

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

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

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