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758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docx

《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docx

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

微表情案例分析与微表情心理学

快速眨眼表示很紧张或得意

刚才答题者有一个偏头的动作,同时嘴角单侧上扬,有轻视、得意和挑衅的意味,潜台词就是我让你们上当了。

判定她所说的"请消防队员帮助摘掉手上戒指"这件事是假的。

5月2日,在江苏卫视益智答题类节目《非常了得》中,一位女选手因无法辨别对方回答是否真实,向栏目嘉宾、微反应专家姜振宇求助。

结果,通过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微表情,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心理应激微反应研究小组负责人又一次准确判断了真伪。

其实,在此类辨别真假节目之前,网络热播美剧《LietoMe》就将“微表情”这一原本属于科研领域的内容介绍给大众。

如今,随着相关科普读物的盛行,微表情分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们果真能通过“读心秘笈”在最短时间内识别他人,甚至有益于自己的人际交往和职场生涯吗?

再能“装”的人也无法掩饰

趁着来南京录制节目的间隙,微表情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提出,后来随着《LietoMe》(男一号就以他为原型)而普及。

微表情是微反应的一种,主要是指脸部细微的表情动作,也是相对容易观察到的微反应。

微反应是每个人在遇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产生的瞬间本能反应,是了解他人内心意图最准确的线索。

其不受思维控制,再能“装”的人也无法掩饰。

“嘴巴抿紧+下巴上扬,表示自豪;快速地眨眼,表示很紧张或很得意……”举例说明几种微表情。

人在产生情绪的时候,面孔对主要表情形态的本能反应是一致的,但由于社交规则的复杂性以及社会性行为的干扰,人们需要根据所处的情境,克制本能反应,换上一幅社交面孔。

因此,情绪产生的表情会很快被意志主导的社交表情(如讨好的笑,强颜欢笑等)打断和替换,仅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以不完整的形态转瞬即逝。

之所以叫"微",其关键点的转变,从浮现到消失,微表情一闪而过的时间不到1/4秒。

从2007年至今,一直研究“微反应”,曾经做过郭美美、王勇平等公众人物面对镜头是否说谎的分析。

而在《LietoMe》中,剧中男一号常常通过微表情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

如一个男人一边竭力向情人告白“我一定会离婚”一边下意识地耸了一下肩,表明他绝不会为了她而离婚。

微表情并不高深莫测。

比如,高档商场里的售货员面对衣着寒酸的顾客,笑脸相迎中会闪过一丝轻蔑的嗤笑。

顾客能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微表情,虽然大多数人不能对此确切解读,但大脑依然受到影响,据此改变对别人表情的理解。

侦破应聘都有人“用”微表情

在XX上搜索“微表情”,共找到相关结果约171万个,新浪微博也能搜索到近29万条结果。

微表情引发人们强烈的兴趣,不仅应用于破案、相亲、娱乐游戏、应对招聘面试等领域,甚至有人尝试在教学上引进微表情识别技术。

微表情分析具有一定的悬念性,因而成为许多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法宝之一。

在网络热传的一段视频、山东卫视《和为贵》的一期节目中,女孩小侯怎么也没料想到,相恋11年的男友竟然是个白眼狼,与她同居期间竟然偷偷与别人领了结婚证!

当这个男人的连篇谎言被参与节目的“微表情”专家杜冰当场戳穿时,被蒙蔽的小侯悔恨不已。

而杜冰解释称,当人突然要撒谎时往往会出现视线的游移(眼睛忽左忽右)和眼神的闪躲,那期节目中,男方在撒谎时,就多次出现这种眼神。

运用“微表情”还成为镇江市经济开发区检察院执法办案的新利器。

在对诈骗嫌疑人陈远军的提审中,公诉科助检员吴文豪正是通过当事人反复摸鼻子的“微表情”,揭穿了他以借为名行诈骗之实的情况,并结合其他证据攻破他的狡辩。

吴文豪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男人揉鼻子与掩饰真相紧密关联。

说谎时,鼻子里的海绵体结构会膨胀,他会觉得鼻子不舒服,所以会不自觉地触摸它。

“对于一些高智商、高情商的涉贪、涉毒和涉及诈骗人员,我们会仔细研究侦讯录像,捕捉微表情,寻找突破口,再严肃追问细节。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份《中国大学生面试压力调查》,有82%参加面试的毕业生会出现表情僵硬、挠头等“不自然”的“微表情”,据分析,这些透露了极高的心理压力。

为此,一些针对于此的培训也应运而生。

河海大学毕业生王瑞就曾参加过在南京理工大学校园招聘会上举行的“微表情特训”活动。

他告诉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中华英才网的人力资源专家点评说:

自荐时不要眼神飘忽、抿嘴、不要不自觉紧握双拳。

“在后来的几次面试中,我就有意识地改善自己的微表情,获益颇丰。

别随意揣度身边人

就算是微表情专家,《非常了得》中,姜振宇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他自嘲说,“对抗游戏要求现场判断,费心费力,在头头是道分析后我也会惨败,会让演技好的人漏网。

”他同时强调,一套正式微反应分析判断的成功率大概70%出头。

“我只是个普通研究人员,并没有超能力。

除了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微表情方面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中科院心理所课题组的一位成员表示:

在很多一般性的撒谎中并不会出现微表情现象,人们只是在说一些跟自己利益高度攸关的谎言时,才会出现微表情。

但是通过微表情进行是否撒谎检测,其准确性究竟有多高,还有待研究。

他们希望研制出一种用于捕捉并识别转瞬即逝的微表情的机器。

对于在白领中广泛流传的《N种说谎时的小动作》等微表情识别技巧,姜振宇说:

“答题时生硬地重复问题是典型的说谎表现,明知故问时眉毛会微微上扬。

这些判断技巧的确适用于绝大多数人,但谎言不能倒叙等说法并不靠谱,是伪知识。

”除了微表情,人的肢体语言等也能传递信息。

要想准确判断真假,还需要逻辑考量和提问辅助,必须全神贯注,但这样会影响正常的交流。

受影视剧的影响,很多人武断地将微反应、微表情与“是否说谎”直接关联。

他强调,不要生搬硬套微表情的教条,要注意的必须是那种下意识反应,并且一定要结合情境和刺激源才能解读,不能一概而论。

另外,除了人力资源管理者、记者、新闻发言人等职业外,其他人在生活中没必要用微表情随意揣度他人。

他特别强调,此研究方法不适用于家人、恋人和朋友,当局者迷,身在其中的人反而容易判断不客观。

对于时髦的“微表情特训中心”一类的培训,大部分考官其实更看重应试者回答是否自然流利,逻辑严谨,心理素质良好。

“微表情培训实质相当于非语言的面试技巧培训或礼仪训练,青涩的学生经训练会变得稳重、自信,能够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然而在阅人无数的人力资源管理者面前保持原生态的面貌也不是坏事,精于世故有时反而弄巧成拙。

”自信,不是训练出来的,而是来自内心的充实和强大。

按照科研概念,微表情是无法控制的,更不能被训练。

在一对一的问答考核过程中,遇到自己的薄弱环节,仍有可能露出破绽。

微表情案例分析

男生向女生用短信表白,女生表示感情的是要慢慢来的,目前还没什么感觉,男生默许。

 次日,两人见面,男生一见女生就虹膜上升,深吸一口去,眼睛瞪大,眉毛上扬,嘴唇,轻压嘴角微微上翘,全身僵住.  (表现为喜悦,紧张,冻结反映,以及压力)

女生看见男生,快乐的表情,大说一声早~(脸部表情为喜悦,带有一点小小的自信,女生并无压力表现)

要求分析男生对女生的感受

女生对男生的感受

男生:

带有一些故意的惊讶,表示一种有些紧张的情绪,冻结反映和呼气,表现为紧张,喜悦表情表现为喜欢女生,看到女生的喜悦~压力代表对女生是否会喜欢自己,以及未知的一些事表示压力,紧张)

女生:

由于知道男生喜欢自己,所以带有一定的自信感觉,自信的和喜悦的微笑,毫无压力,表示对男生并无任何未知的恐惧,完全处于被动享受自信的状态。

男生拿出全家买的苹果给女生,女生接过,嘴角微扬,(表示压抑住的喜悦),收下了苹果。

女生表现分析:

如果女生喜欢男生,应该会有害羞的表现,而女生只有喜悦,(由于临场观察不全面,女生的微笑也可能是单边嘴角上扬,表示为自信的轻视)

总结,还总结啥呢,男生,祝你好运吧~

ps:

以上情境均无视频资料完全是临场观察分析准确率低,客观性低,只做参考,而非学术性研究!

微表情之怎样才是代表喜欢

如果一个男人帮你拎包,帮你买单,帮你拉椅子,说明他有过女友,而且还不止一个。

如果第一次见面,男人盯着女人8.2秒以上,就不单单是喜欢了。

有一个人对你说“我爱你”给ta一耳光,要是还爱着你,就是真心的。

当见到、听到、说出某人某物某事时有吞咽动作,表示对其有强烈情感初次见面时真心喜欢你的人会挑起眉毛(或将眉毛弯成拱形),相反,那些不太友好的人会轻轻地斜视你。

微表情心理学

给你一双识人的慧眼,一把度人的尺度,让你灵活运用微表情心理学以便从体态上辨认人的性格,从谈吐中推断人的修养,从习惯中观察人的心机,从细微处洞悉人的气质。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城,因为城门的紧闭而让别人总是拥有浓厚的兴趣去打开它。

《读心神探》的热播让人们了解了“微表情”这个名词,而江苏卫视全新推出的脱口秀节目《非常了得》更是让微表情学说风靡一时。

作为一个心理学名词,“微表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流露与掩饰。

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他的信息。

而这个过程最短可持续1/25秒,虽然一个下意识的表情可能只持续一瞬间,但这是种烦人的特性,很容易暴露情绪。

当面部在做某个表情时,这些持续时间极短的表情会突然一闪而过,而且有时表达相反的情绪。

在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无时无刻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

社会是一所大学,每个人都必须在这所学校中,接受人生的考验和灵魂的洗礼。

从破解他人身体语言的一般准则和方法入手,给人以一双识人的慧眼,一把度人的尺子,以便从体态上辨认其性格,从谈吐中推断其修养,从习惯中观察其心机,从细微处洞悉气质高低。

如果你具有破解他人身体语言的本领,就意味着你可以轻松地看透周遭发生的人与事、勘破一个人的真伪,洞悉他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玄机,以不变应万变,顺利地窥探出情绪变化的温差,辨别出气色蕴藏的内涵,使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左右逢源,把人生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我们都知道,机会不是等来的,是要自己通过努力去寻找的。

如果我们通过这本书学到了如何通过一个人的行为表情来读懂他的内心的本领,那么我们就会在对时局的把握上占得先机。

也就非常容易捕捉到成功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自然就会水到渠成了。

总之,从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中,观人于细致、察人于无形,轻而易举地看破他人他心,让你有一张王牌在手,你就能够轻易绕过生活中的险滩和躲过四处碰壁,使你非常从容地融入这个社会,面对人生各种挑战时都能游刃有余,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把握局面的主动权,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者。

微表情心理学书籍

《说谎》,保罗·艾克曼,微表情专门著作

《身体语言密码》,芭芭拉皮斯

《读心术》,亨利克•费克萨斯。

《微表情》(姜振宇)

《别对我撒谎》是一部描述心理学的美国电视剧,于2009年1月21日首播于福克斯电视网。

卡尔·莱曼博士(TimRoth饰演)和吉莉安·福斯特博士(KelliWilliams饰演)利用脸部动作编码系统(FacialActionCodingSystem)分析被观察者的肢体语言和微表情,进而向他们的客户(包括FBI等美国执法机构或联邦机构)提供被观测者是否撒谎等分析报告。

片中的主要故事情节来自美国心理学专家保罗·艾克曼博士,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面部表情的辨识、情绪分析与人际欺骗等。

 

别对我撒谎出产地区:

欧美《别对我说谎》所讲的故事是如此的不可思议:

看着你的眼睛,观察你的小动作,听你的声音,和你握手……男主角Lightman博士就会知道你是否说谎,以及为什么说谎。

Lightman博士成立了一个私人机构,利用自己的所长为侦查犯罪提供帮助。

他的同事包括Foster博士、一名杰出的心理学家;Loker,《别对我说谎》完全不会撒谎因此饱尝恶果的首席分析人员;还有Torres,本能地对他人微妙的情绪变化有敏锐的洞察力,据她自己说这种能力来源于“交过很多个男朋友”。

在这一个个“人体测谎仪”的监视下,所有的谎言都将无所遁形…… 

在剧中,Lightman博士的“特异功能”来自于多年来对某原始部落成员眉毛细微变化的研究,他的研究表明人不屑的时候嘴唇会轻微上扬,单边耸肩表示你对自己所说的事情不抱任何信心,抿了抿嘴表示听到了不喜欢的消息……

微表情判断经典招式

  微表情是心理应激微反应的一部分,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

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表情,他的“装”只能出现在微表情之后。

因此,以微表情为代表的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1.Theaveragepersontellsthreeliesperminutes'conversation.人在每10分钟的谈话中要说3次谎

  2."Microexpression_r_r":

expression_r_rlastedforlessthanafifthofasecond.微表情持续不到五分之一秒的表情

  3.One-sidedshrugshowsI'veabsolutelynoconfidenceofwhatIjustsaid.单肩耸动表示他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

  4.Surpriselastsforlessthanasecondwhenitcomesacrossface.惊讶的表情不会超过1秒。

  5.Whensomeonelie,theyoftenmakemoreeyecontact,becausetheyneedtowatch,seeifyoubelievelies.撒谎时人们更倾向于盯着你,想看你相不相信他们的谎言.

  6.Rigidrepetitionisatypicalofalie.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谎言

  7.Obliqueeyebrowsshowsadness.眉毛倾斜代表悲伤

  8.Manhaveerectiletissueonnose.Itwillitchwhenmenarehidingsomething.男人鼻子里有勃起组织,当他们想要掩饰时鼻子就会痒

  9.Peoplegottheslightestheadnod"yes"beforetheyshooktheirhead"no".摇头之前先轻轻地点一下头,是谎言。

  10.Tension:

Hehadhislefthandinhispantspocket,pressedagainsthislegthewholetime.左手一直插在裤袋里顶着大腿,说明紧张

  11.Distancinglanguage:

sbstopusingcontractionsandstartreferringtoheras"thatwoman"离开距离的语言:

不提名字而说“那个女人”代替,是在说谎。

(典型代表“Ididnothavesexualrelationswiththatwomen,Ms.Lewinsky.)

  12.Whenyouarelying,it'shardtotellastorybackwards,becausethere'snorealmemoryofwhathappened.Liarsrehearsetheirstoriesinorder.Theydon'tthinktorehearsethembackwards.撒谎时很难把事情倒叙说出来因为都是编的撒谎者按顺序编故事从没想过倒过来顺一遍

  13.fear,anger,andsexualarousalcanmakepupilsdilate.害怕愤怒性欲能使人的瞳孔放大

  14.Inafakesmile,thereisnoeyewrinkling.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5.Bloodflowsfromtheextremitiestolegssoyouarereadytorun,yourhandsgetcoldfirst.典型的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至腿部做好逃跑准备人的手部首先冰凉

  16.Eyebrowsgoup,thepersonknowstheanswertothequestionthey'reasking.眼眉向上抬表示发问的人知道问题的答案

  17.见到某人时,把某物举起放到胸口,产生阻隔形式,表示焦虑,害怕见这个人。

  18。

说话时抿嘴,或产生后撤姿势,表示模棱两可,对自己说的话没信心。

(说谎)

  19。

回答问题时手摸脖子—如果脖子没病,就是在说谎(经典的强迫行为)。

  20。

揉眼睛(哪怕是盲人),表达不情愿的做某事。

  21。

说话时手突然向外摆一下—说谎

  22。

说话时,下巴上扬—愤怒。

  23。

当人表达某种情绪时,脸部的表情左右不对称—那个情绪是假装出来的。

  24。

用手指磨擦自己的手—一种自我安慰的姿态,当他说的话自己都不信时,试图使自己安心。

微表情与测谎术

无须确凿证据,无须测谎仪,甚至无须声音,只凭借表情的变化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这是美国电视剧《千谎百计》(Lietome)中莱特曼博士具备的高超本领。

这些一闪而过的绝望、尴尬或者窃喜等细微表情,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微表情”。

莱特曼正是通过捕捉这种转瞬即逝的表情,破获了一个个连联邦调查局都束手无策的案件。

  这一切并非天方夜谭。

微表情就是脸部表情的“笑里藏刀”

  假如把人的脸部看作传播信息的媒介,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每一张脸,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一般来说,人类有7种情绪:

愤怒、恐惧、厌恶、惊讶、难过、愉快和轻蔑。

正常的表情一般持续在1/2秒到5秒之间,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

而微表情的与众不同在于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有1/25秒至1/5秒。

这种表情往往和欺骗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

当人们试图掩饰、刻意隐瞒某种心理活动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反而可能通过微表情表达出来。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遭遇:

“为什么我不喜欢这个人笑成这样?

”比如,商场里的售货员面对衣着寒酸的顾客,笑脸相迎中可能闪过一秒轻蔑的嗤笑。

大多数人会错过微表情,但人们的大脑依然受到影响,据此改变判断。

如果,一个人在笑眯眯时出现了“冷笑”的微表情,对方会倾向于认为这张高兴的面孔在撒谎。

  微表情就是脸部表情的‘笑里藏刀’。

打个形象的比喻在《千谎百计》中,莱特曼常常通过下巴上扬、眉毛斜垂、抿抿嘴巴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

据此,不少热心观众归纳出“识别谎言技巧汇总”,其中包括“撒谎时会摸脖子”、“单手掩面表示羞愧(手放在眉骨附近)”、“单边耸肩意思是说,我对刚才说的话毫无信心”等等。

对此,这些都是对微表情的误读。

他强调说微表情和普通表情很多方面都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就是持续时间的长短。

  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在1969年提出。

当时,一个名叫玛丽的重度抑郁症患者告诉主治医生,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剑兰和花猫。

提出请求的时候,她显得神情愉悦而放松,不时地眯起眼睛微笑,摆出一副撒娇的模样。

令人震惊的是,玛丽在回家之后,尝试了3种方法自杀,结果未遂。

事后,埃克曼将当时的视频反复播放,用慢镜头仔细检视,突然在两帧图像之间看到了一个稍纵即逝的表情,那是一个生动又强烈的极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续了不到1/15秒。

后来,埃克曼将其称为“微表情”。

  1978年,埃克曼发布了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人脸部的肌肉有43块,可以组合出1万多种表情,其中3000种具有情感意义。

埃克曼根据人脸解剖学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运动单元。

分析这些运动单元的运动特征及其所控制的主要区域以及与之相关的表情,就能得出面部表情的标准运动。

2002年,这个系统进行了一次升级,对表情的捕捉准确率达到了90%。

  经过充分训练,你也有可能成为识谎高手

  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

今年3月,课题组从北京招募了24名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微表情实验的受试对象。

在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志愿者们坐在计算机前。

屏幕上出现了4个系列的静态图片。

每张图片将会在荧幕上停留2秒。

第一个系列图片的主角是一个单眼皮、塌鼻子的日本女人。

她睁大眼睛,或者张开嘴巴,甚至撑大鼻孔,分别演示高兴、忧郁、愤怒、恐惧、惊讶和悲伤这6种表情。

其他3个系列图片,分别是非洲的黑人小伙子、一个蓝眼睛的法国姑娘和一个棕褐色皮肤的印度女人,同样演示了6种表情。

  之所以选择不同的族裔作为实验对象,是因为有这样一种观点,即表情是文化的产物。

不过,根据埃克曼的研究,面部表情是人类共有的,“如果一个人愤怒,不管是来自纽约还是巴布亚新几内亚,脸上都会显出同样的表情”。

  在这个识别表情的基础程序里,志愿者只需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判断出表情的种类,按动鼠标进行选择。

在对这些基础表情的判断正确率达到100%之后,就进入下一个程序。

  在第二步程序中,这些图片的停留时间发生了变化。

它们以40毫秒、120毫秒、200毫秒和300毫秒4个时长,在计算机屏幕上展示。

40毫秒即1/25秒,200毫秒即1/5秒,恰好是微表情一般持续时间的临界点。

  最关键的是第三步程序被称为“进化版”。

那个非洲黑人咧开嘴巴、眯起眼睛,演示出“高兴”的神情,而忽然间,他睁大眼睛,鼻孔微微张开,这个“转瞬即逝”的神情,区别于“高兴”,是一闪而过的微表情。

  最后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对于低于40毫秒的微表情,辨识能力接近于零。

而当展示图片的时间长于200毫秒时,人们对于微表情的辨识率与普通表情的辨识率相差无几。

仅有将近10%的人才能发现微表情,他们一部分是拥有特殊天赋的人,另一部分经过了后天的严格训练。

大多数人只是出于直觉和自信,对他人进行揣测。

  几天之后,同一批志愿者按要求参加了进一步实验。

在这一组实验中,课题组对识别表情的基础程序进行了强化。

在第一步程序中,持续两秒的静态图片将会出现两次,志愿者需要对同一张图片,重复在6种表情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他们被号召向莱特曼博士学习。

这位虚拟人物善于识别每一个人脸上的微表情,哪怕某一个脸部肌肉动作仅停留了1/5秒,他的鹰眼也能立刻揭穿对方的老底。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莱特曼博士。

实验结果表明,这批经过强化训练的志愿者,大大提高了对于微表情的辨识率。

  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目前,微表情的研究,主要应用于部队、警察局等国家安全机关的工作中,成为识破谎言的重要依据。

在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一批经过训练的便衣警察四处巡逻。

他们依据人们脸上的微表情进行判断,谁是潜在的恐怖分子等。

  微表情测谎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通过摄像和计算机系统采集到的最为自然的表情。

与测谎仪等其他检测手段相比,它没有对采集对象产生任何干扰,采集对象并不知情,因此也最为真实可靠。

  从2005年开始,已经71岁高龄的埃克曼开始对英国情报机构、美国中央情报局等各国机构进行面部表情识别培训。

他还教辩护律师、健康专家、扑克选手,甚至对配偶心怀猜疑的人们识破谎言。

他还制作了网络课程,在一张价值20美元的光盘或12美元的网络课程协助下,你能很快揭穿谎言。

  但正如莱特曼所说“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埃克曼也坦言自己的识谎能力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他从不试图去识破周围朋友、亲戚的微表情,“去揭露每个人的微表情,揭穿每个人的谎言,这只会让自己的生活痛苦万分”。

  不过,人类对于微表情的识别能力终归是有限的,很多研究依靠的依然是机器”。

并不是所有说谎的人都会产生微表情。

在很多一般性的撒谎中并不会出现微表情现象,人们只是在说一些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