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445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docx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docx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什么是习惯?

为什么要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什么是习惯

1、习惯是一种行为方式。

2、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3、习惯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二)习惯的分类

习惯简单可以分为良好习惯和不良习惯。

(三)为什么要培养儿童的良好学习习惯

1、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就是素质,习惯影响人格。

2、儿童时期是养成习惯的关键期:

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关键在于幼儿园和小学。

3、加强德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应该求真务实,从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始。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

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

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

这个比喻非常好。

今天的家长要想给自己的儿女留下什么?

我想应该给我们的子女从现在开始留下好的习惯,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

二、培养儿童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婴儿期(0-3岁)培养儿童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

(二)幼儿期(3-6岁)巩固和扩展婴儿时期养成的习惯,培养初步的学习习惯和遵守规则的习惯。

俗话说: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3—6岁的孩子各种行为尚未定型,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

行为习惯包括许多内容,如礼仪教育、劳动、生活习惯、爱惜物品、自理能力等。

由于现在的幼儿在家庭中地位发生了变化,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现为宠爱多,教育少、顺从多、要求少,幼儿园老师经常会发现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存在着行为习惯方面的脱节现象,在幼儿园里感觉孩子较听话,能积极地做事情;而在家里,家长反映孩子任性、依赖性强。

在幼儿园里已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到了家里被淡化,甚至被废止。

例如: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坚持每天独立地进餐,不挑食;在家里,一家人围着孩子转,你逗乐、我喂饭,孩子成了“小皇帝”。

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

其表现是在课程领域里实现多种经验的整合;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上追求家长与教师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

要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取得对幼儿的最佳教育效果,一方面幼儿园必需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幼儿园教学与游戏的目的、内容及方法,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使家长重视幼教;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做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家园一体化教育中,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其中幼儿园应采取主动,充分调动家长这一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让家长成为教师的伙伴,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使幼儿的学习经验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巩固和强化。

因此,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中,我们采取下列几种方法。

1、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用是在行为习惯方面,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立的具体内容为8个:

早起早睡;有礼貌;独立进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晚刷牙;爱劳动;不挑食,不挑穿;爱护、收拾玩具。

每项文字边上有图示,便于家长与幼儿共同评价,日期为星期一~星期日,用标记表示幼儿的表现情况,好★中△差╳,在备注一栏里,写写今天幼儿在家做的好人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儿自己的表现,增添项目,家长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周五下午总结,经过老师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工作。

对在某些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幼儿,老师在集体中进行表扬,并作为“评选学园四星”的标准。

设置“小红花园地”,如午睡小红花,进餐小红花,讲卫生、爱劳动小红花,比一比谁的红花多,谁的进步大。

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愿望,抓住时机,多采用正面教育,鼓励幼儿的进步。

例如:

王炜嘉小朋友原来在家里不做事,依赖性强,有了家园联系表后,在家里变得勤快多了,12月24日妈妈在备注栏里记下这样一段话:

王炜嘉今天学会了自己系鞋带,既认真又耐心,系出的鞋带非常好”。

林娜玲的妈妈也反映原来林娜玲吃饭总是要人喂,有一次林娜玲小朋友不肯吃饭,要妈妈喂,妈妈说:

“小朋友要自己吃饭,你自己吃饭,妈妈给你打个红五星”孩子连忙低下了头快快地把饭吃完了。

家长们都说自从有了这个表后,孩子们变得懂得听话多了,家园联系表就象老师教给家长的神奇法宝,孩子们都一个个变了样。

2、家教园地

家教园地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专栏,是反映保教工作情况的一扇窗户,更是进行教育交流的一块园地,加强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使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连心桥”、“回音壁”、“请您关注”等栏目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更好地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同时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见解和要求,通过回音壁传递给老师。

从而实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搭建家园一体化教育的桥梁。

3、家教沙龙

利用家教沙龙组织家长围绕如何培养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如:

在家庭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通过讨论,使家长知道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德是形成高尚情操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忽视这方面教育,事事处处为孩子着想,辛辛苦苦为孩子吃穿,孩子从小只想“人为我取”,不想“我为人用”家长了解到在向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首先应进行自我服务性劳动,教育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穿脱衣服,洗手绢,也要为别人做一点事。

如回家后,幼儿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帮助爸爸妈妈摆放碗筷等。

家教沙龙的内容组织也可以是让有经验的家长谈谈教育幼儿的体会,或者是通过电教手段请家长观看从幼儿礼仪和幼儿行为规范的录像,运用各种形式,使幼儿家长真正了解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究竟有哪些内容,指导家长用科学的育儿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亲子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可以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

结合主题活动《我是家里的小帮手》,我们发动家长配合开展“爸妈松松手,要让孩子露一手”系列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了解爸爸、**的辛苦劳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让爸爸、妈妈操心,在日常生活中帮助爸妈做一些自己会做的事情,如:

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

从而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陶冶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丰富幼儿社会交往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变得更爱集体,更爱他人。

又如我们开展的“以环保为主题的时装秀”上,以家庭为单位,让家长自己设计服装、道具,自己当评委,融入到幼儿园的活动中来,这极大地激发了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在“献爱心”的活动中,幼儿和家长向灾区损献了书籍、衣物、玩具、食物,铭尔小朋友将两本新书精装本带来了,并在书面上写着“灾区的小朋友,我爱你们”,表达了一股童贞般的爱心,使幼儿懂得关心有困难的人,将自己的快乐分享给他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5、家长会

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会:

全园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几代同堂家长会、座谈式家长会,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家长的需要,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儿的知识,根据家长对教育子女的难题进行咨询,切实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密切家园联系,共同教育好幼儿。

传统意义上的家长会总是教师说得多,家长听得多。

家长参与性不够,主动性也发挥不出来,很多关于幼儿在家里的个性发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问题没有与幼儿园及时沟通。

而以座谈会的形式,就能以家长们关心的教育问题,普遍存在的幼儿行为习惯现象,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等,进行交流、互动。

家长们可以在座谈会上谈论自己的各方面家庭教育困惑,如幼儿怎样在家长指导下养成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还可以介绍自己的成功育儿经验,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幼儿园工作的看法和建议等。

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家长真正成为家长会的主人,家长会也真正起到向家长宣传教育新形势新观念,听取家长急需解决的育儿问题,共同探讨教育措施的纽带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取得人生成功的奠基石。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

“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协作,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

具有良好交际行为特征的孩子,其德商与情商都很高。

为了在以后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我对本学期的工作做个总结

一、从孩子的点点滴滴抓起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渐形成的,它贯穿于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应善于抓住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

譬如,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在他饮食、起居等活动中逐渐养成的,文明礼貌习惯是孩子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培养的,爱学习的习惯往往是在游戏中形成的,爱劳动的习惯是在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培育的。

正如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当然,作为老师应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表率。

如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先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这样对于善于模仿的孩子来说必然受益匪浅。

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把孩子本来不自觉的行为,转化为有意识的自觉行动。

做为老师要细微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孩子的特点确定培养目标,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孩子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第一.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

良好的习惯要经过不断的重复。

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

所以要坚持要求,日积月累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才能形成“定型”。

这时孩子做起来会感到轻松、自然、舒服、愉快,主动地去做,慢慢形成了习惯。

反之,他会感到紧张、压抑、难受不愿意去做,自然很难形成习惯。

第二.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转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

如果一个老师对孩子要求严格而另一个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

幼儿园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父母不坚持,都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的。

第三.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粗暴。

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受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会产生逆反心理。

不良情绪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

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受了环境的影响也有想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

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求,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

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会那么自然、轻松。

如果父母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对他的想法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总之,幼儿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易于塑造,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

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

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把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

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策略

(一)潜意识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最早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模仿成人也模仿他身边的同龄人。

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对个体的行为习惯养成有着最重要的影响。

如果我们要求孩子做到我们自己都不能做到的事,那这种要求是缺乏人性的。

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孩子总是倾向于模仿他们认为是值得尊重的、社会形象好的那些人的行为。

他们通过注意、观察这些行为,在大脑中表征并保持这些行为,然后在某些情境中自发地再现这些行为来达到模仿的目的,最后将这些行为反复操练并内化。

但有时孩子是不具备完整的道德判断能力的,一些他们看似“光荣”的行为不一定是正确的、值得学习的,所以家长教师都应该时时注意自己的形象,遴选自己的行为,努力给予孩子良好的行为环境。

(二)了解儿童,采用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方法。

了解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每个孩子的个体心理特点,是实施教育的必要前提。

具体而言,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幼儿的需要。

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论点来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源于需要,只有正确认识并尊重儿童的需要,才能找到能令他们接受的教育方法。

2、重视第一次正确行为的完成。

万事开头难,在第一次做某件事的时候,家长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不要让他们在一开始就产生反抗的情绪。

3、对孩子提出具体的要求。

幼儿受到思维能力的局限,考虑问题的方式和成年人不同,因此给出的指令要尽量简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4、为孩子某一良好习惯的形成作好心理上和身体能力上的准备。

5、家庭内部保持一致的教养态度,家庭与机构间保持一致的教养态度。

6、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以树立父母和教师的威信为前提的。

正如前所述,孩子总是乐于接受那些在他们看来可尊敬的人的意见。

7、多给予孩子积极的正面的鼓励。

(三)规则的一致性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本保障。

规则的一致性包含2个方面,即家庭内部的一致与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一致,首先家庭内部要一致,家庭内部不一致,幼儿很容易钻空子,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不一,很难形成良好的习惯。

家庭内部统一了,还要和幼儿园的教育相一致。

例如:

在幼儿园要求饭前便后洗手,老师会每一次督促检查,如果在家里家长任其发展,没有要求,在孩子没有做到时,也不提醒,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老师讲的要求是在幼儿园一定要做到的,在家里无所谓。

试想,这样的环境下,幼儿怎样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呢?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共同配合。

(四)反复强化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

行为习惯作为一种建立在条件反射基础上的后天形成的稳定动作,是需要反复强化的。

好的教育实践者善于利用好强化的手段来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培养。

强化的具体方法有:

正强化,当幼儿产生正确的行为后给予积极的刺激以鼓励这种行为;负强化,当幼儿产生不良行为时,给与惩罚或负面的刺激来消减他的这种行为。

科学适当地使用两者都能起到良好的引导效果,积极的强化是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的。

其实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关于行为引导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相互帮助,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有效途经,实现因材施教。

同时,在指导孩子的行为时,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表率,更要运用适当的提醒策略,多用正面的语言来教育孩子。

在一件事进行之前,就应该对孩子说明规则。

比如说,在出门前就告诉他:

“一会儿我们要出去玩了,在玩之前我们应该把玩具先整理好。

”或者“马上就要吃饭了,你还有什么事没做好?

”在事前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是怎样的,解释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总在孩子犯错以后指责他的,多在孩子做出正确行为时给予鼓励,哪怕是他在无意中做出的正确行为。

(五)行为习惯培养的最终目的是把良好习惯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要。

我们提醒孩子如果正确行事,不是为了一辈子提醒他们,而是希望他们能在今后自觉地按照正确的方式行为。

有时单靠良好的强化方法也未必能达到这一教育目的,更需要有孩子内在的意识使他们进行自我敦促与自我约束,惟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从本质上获得成功。

要让孩子形成这种内在需要,最好的方法是加深他们对正确行为的认知。

我们在指导孩子的时候,总是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让他们自己觉得有这样做的必要。

比如要培养孩子在玩好以后自己把玩具整理好的习惯,就要让孩子体会到这个习惯所能带来的好处。

如果孩子把玩具摊得到处都是,那么下次他想玩的时候就不能很快地找到自己想玩的玩具。

而这时我们帮助孩子一起把玩具都收在玩具箱里,那孩子就会发现他能很快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玩具。

这样,孩子真正了解到这种习惯所能给他带来的便利,他才会乐于运用这种方式、继续这种行为,主动去获得这件事所能带来的利益。

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许多家长和老师常常会抱怨:

孩子们的行为习惯不好,不够乖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

”陈鹤琴先生则说:

“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在幼儿教育中固然要帮助孩子学习生活、学习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必须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孩子们习惯的培养确实很重要。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而长大了要改正坏习惯就难了。

例如,有些幼儿在家中已养成厌食的不良习惯,但入幼儿园后,在教师的教育和小朋友的影响下,很快就能改正。

所以,好习惯要趁早培养。

幼儿习惯的培养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自我服务的意识。

在幼儿期,让孩子学会自理,承担一些简单的劳动,为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及个人义务感和责任感,并由此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有责任感、独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及坚强的意志,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就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成长都有好处。

1、尊重并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幼儿已有了独立意识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自己”。

随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对于孩子正在萌发的独立意识,我们一定要予以重视、支持和鼓励。

家长和老师应让孩子树立“我行”、“我能自己做”的自信心。

“我行”这种自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子得以发展的动力。

劳动中他会接触到一些新的东西,学会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能锻炼他自身的能力,对他的智力发展也有帮助。

大人要通过表扬和鼓励的方式来强化孩子劳动的意识。

 2、采用多种形式,形象地教孩子学习各项生活、劳动技能。

(1)在家庭中,可以让孩子扮演老师的角色,教爸爸、妈妈做事情,巩固所学的技能。

(2)通过讲故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是爸妈小帮手”,与孩子一起唱“劳动最光荣”,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自己做,激发孩子参与做的欲望。

(3)运用游戏法,激发孩子兴趣。

如运用“给小班弟弟妹妹喂饭”、“给娃娃穿衣服”等游戏来教给孩子一些劳动技能。

孩子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一些吃饭、穿衣、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

然后,再帮助孩子迁移到他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这种方法,符合幼儿心理特点,自然亲切,生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教师还可提议家长在家中设计“小能手在家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家独立生活及劳动的情况。

如完全独立完成的项目贴一颗大五角星;有时独立完成的贴一个小五角星;常需成人帮助完成的画一个圈。

对此情况家长不应放弃,应鼓励孩子尽量去做,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完成。

教师可鼓励孩子把家中的记录表带到幼儿园进行评比,发放奖品,并进行宣传教育,定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性。

    随着幼儿期的孩子要求独立性的愿望增强,这时期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性的好时机。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平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不能光靠几条规矩来执行。

这时期在给孩子做日常清洁卫生时,要逐渐地给他灌输卫生的知识与概念,告诉他什么是脏的,什么是干净的,教育他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吃脏东西、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吃手、不挖鼻孔、不抠耳朵,要养成整洁卫生的习惯。

要定期给孩子剪指、趾甲,这时期孩子的手到处乱摸,手指甲一定很赃。

在给孩子洗脸、洗手时,要开始教孩子自己来洗手,教他如何擦肥皂,如何洗手。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有许多孩子吃饭时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也不断的增加,吃饭时讲话的现象也多起来,教师的提醒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调动幼儿的内在因素,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才能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纪律,于是“优秀餐桌”在我们班级产生了,怎样才能成为“优秀餐桌”呢?

幼儿讨论得非常热烈。

吃饭吃得认真,不看呆,不讲话、吃得较快、不挑食都被幼儿列为标准,大家一起评出了全班最让大家感觉“优秀”的餐桌,并授予“优秀餐桌”的称号。

时间一长,孩子们都争着当“大小孩”,不像“小孩子”那样处处让教师提醒,吃饭讲话、不专心、东张西望、吃得很慢等坏习惯减少了很多,吃饭不再成为孩子们的难题了。

大人还应该培养孩子细嚼慢咽的好习惯,帮助孩子每餐用膳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但也不宜过急催促。

每次盛饭不宜过多,情愿吃完后再添,有利刺激孩子吃饭的积极性。

如果各餐食品种类较多,要一样一样地分给,不要全部放在饭碗里,使孩子吃时不方便,容易贪多嚼不烂。

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睡眠质量。

要使孩子睡得好,首先要注意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按时睡,按时醒。

一般地,孩子在幼儿园每天中午睡1.5-2小时,晚上在家中应该睡10小时以上。

每当孩子孩子入睡时,大人可播放悦耳的催眠曲或故事,促使孩子入睡。

孩子的睡姿千姿百态。

我觉得只要孩子自己睡得舒服,无论仰卧、俯卧都可以,孩子睡得舒适就不易惊醒,但俯卧时间过长可帮他翻身改变睡姿。

   在午睡时,幼儿园还可开展“小红花”的活动,通过幼儿集体的讨论,总结:

能安静、迅速脱衣服、睡下后自觉闭眼、不乱动、不讲话、较快入睡的幼儿,都是大家评“小红花”的标准。

通过评“小红花”的活动,幼儿的午睡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提高。

一段时间后,教师通过表扬、鼓励、肯定的方法,使幼儿提高了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入小学打基础。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如专心上课、遵守活动纪律、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等等行为习惯。

(1)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日常教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能力的主阵地。

必须深化教学改革,使教学活动从满堂灌转变为传授知识技能、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相结合的活动。

在教学活动中,要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严格要求,又要创设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在孩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指导学习方法。

(2)加强家园合作,争取家庭的积极配合。

一方面,要积极向家长宣传培养儿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动员广大家长一起来做好这项工作。

另一方面,要通过家访、家庭教育座、家园联谊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3)加强个体指导,帮助孩子克服学习障碍,矫正不良习惯。

由于个性心理、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在学习情感、学习方式上也会存在很多差异。

因此,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及时帮助一些学生矫正不良学习行为,防止不良行为形成不良习惯。

在学前班,家长和教师应在注意培养孩子听、说、读、写、算等各种能力的过程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从激发兴趣入手,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到小学生的角色转换,并为今后一生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需要家庭与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