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培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8518425 上传时间:2023-07-1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培养.docx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培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培养.docx

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培养

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之阿布丰王创作

时间:

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摘要:

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积极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为幼儿的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创设有利条件,采用科学的、积极有效地教育办法和方法,对幼儿的进餐行为习惯系统地给予良好的培育、建构和引导,锲而不舍地坚持教育的一贯性、灵活性和一致性,并使教师和家长告竣共识,齐心协力按统一标准要求幼儿,最终使幼儿形成主动、耐久、稳定、自觉的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从而增进幼儿身体健康的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推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

进餐行为习惯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增进幼儿健康视为幼儿园的首要工作,明确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并进一步认为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世界著名心里学家威廉·曕姆士说过:

“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习惯是一种顽强安宁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养成一些坏习惯,以后要改正过来,就很困难.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长辈的过分溺爱阻碍着孩子形成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可是习惯的养成要做到也非一日之功,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运用各种方法遵循科学的原则,在进餐行为内容和顺序上给予合理的安插,在行为上给予规范,努力增进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一、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帮餐服务

2、愉快进餐

3、吃饭有正确的坐姿

4、能正确地使用餐具

5、不剩撒饭菜

6、吃饭不说话不吵闹

7、细嚼慢咽

8、吃饭时不看电视及做其它事情

9、餐前洗手

10、餐后不进行剧烈运动

11、饭后擦嘴漱口

12、会自己清理桌子

二、形成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的有效办法

1、环境熏陶,形成氛围是培养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的基础

环境塑造着幼儿,同样影响着幼儿.良好的环境氛围是习惯养成的基础,二者是密不成份的.

首先精神环境主宰着幼儿的习惯形成,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氛围,激发他们养成良好进餐习惯的愿望.幼儿模仿性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就餐习惯,教师要以身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幼儿的心中就是行为的方向和标准,要求幼儿做到的事情,教师必需以身作则为幼儿作出典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在教师好习惯的熏陶和影响下才会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如分饭前一定要先洗手,要让幼儿理解老师和小朋友是一样的.精神氛围还要求教师在进餐的各环节中给予幼儿积极的引导和教育,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去感染幼儿,使其发生喜欢用良好的行为来暗示的愿望,当幼儿发生兴趣后,就能有较好的心态和情绪去主动完成进餐前后的各种良好行为.

其次,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将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与美化幼儿园环境相结合.墙壁的装饰、桌椅的摆放等物质环境也会影响幼儿进餐习惯的培养.如在餐厅的墙上贴农民伯伯辛苦劳动的情景,让幼儿明白爱惜粮食、不撒剩饭菜才是好孩子等.

2、提出明确的要求是培养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关键

三—五岁的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和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可塑性较年夜.要养成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最主要的是要让幼儿明白应该到达怎样的要求,明确的要求能让幼儿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在幼儿明确了要求之后,再通过各种方式组织他们不竭地、反复地练习和巩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例如培养幼儿进餐前准备的习惯,先向幼儿提出要求:

先把小椅子摆放好,排队进盥洗室,再把衣袖卷起,然后洗手.洗手时要求手心搓手心,手心搓手背,手指轻轻抓手心,五指张开洗干净……,然后在水池里把水甩干净,最后用毛巾擦干手,等候进餐.

由于对幼儿提出的要求具体、明确,幼儿也就很清楚自己在什么环节应该怎样做,从而变主动为主动行为.这样,便于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3、耐心说教,形成意识,使幼儿明白其中事理

孩子由于年龄小的原因,理解能力有限,对规则的认识还比力肤浅,年夜大都只知道“应该去做”,而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我们教师对孩子的引导教育要耐心细致,让幼儿明白不遵守会带来的前因后果.如通过讲故事《卖米的孩子》,让孩子明白吃饭要养成不失落饭粒的好习惯等.通过类似的形式对孩子讲事理,让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受到启发.

教师在讲事理时要注意掌控二点:

一是要明确观点,不能含糊其词.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一定要让幼儿认识清楚;二是说的要具体,讲清要点、细点,注意耐心解释、说明,让孩子明确理会.这样,通过不竭地讲事理,幼儿就慢慢地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培养幼儿乐于介入帮餐服务,增进进餐兴趣

教师让幼儿介入进餐前后的工作,如帮手教师一起摆碗筷、分饭菜等服务工作,不单能提升幼儿的进餐兴趣,而且能使他们对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的习得布满乐趣,对学习良好的进餐行为布满自信.

5、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随时进行强化

常言到: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积以时日,成效可见.”孩子每天在园的时间很多于八小时,教师要善于将培养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活动、各个游戏、各个环节中一点一滴地加以渗透和强化,反复练习,坚持不懈,在各种小事和细节上坚持教育和培养,才华取得理想的效果.如:

要求孩子做到正确地拿调羹和筷子、自己收拾桌子上的残羹剩菜等等.对能力弱的孩子,教师要一个举措一个举措地示范,手把手地教、诲人不倦地说,让孩子在反复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同时,通过表彰、给予小奖品等方法鼓励幼儿反复练习,直到掌握.

除此之外,教师的反复提醒与及时教育也很有需要.幼儿年龄小,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及时、有效、合理地强化.例如可以用典型的示范作用来不经意地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慢慢地他们自己就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明白自己以后该怎么做了.

总之,只有通过不竭地强化教育,不竭地累积经验,结合严格的要求,才华让幼儿做到锲而不舍.

三、培养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方法

1、故事歌谣提示法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为了方便幼儿记忆如何正确地去做一些良好的进餐行为,让幼儿欣赏一些有关好习惯的故事和歌谣,让幼儿边听边学、边念边做,故事和歌谣会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事,加深幼儿对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理解和记忆、减少毛病行为的发生,帮手幼儿早日养成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

2、标识表记标帜提醒法

为巩固幼儿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自我抑制不良行为的萌发,和幼儿一起设计一些行为准则,用简单、明了、色彩鲜艳的标识表记标帜图暗示出来.如在盥洗室墙壁贴上正确的洗手方法的标识表记标帜图,时刻提醒幼儿要正确地洗手.这些由老师或师幼共同设计的形形色色的标识表记标帜图,贴在相应的、适宜的、明显的位置,使幼儿进入这一环境就受到感染和暗示,久而久之,标识表记标帜图就与幼儿的饮食行为习惯建立了联系,它对幼儿遵守进餐行为习惯的规范起着提示和强化的作用.

3、典型“示范”法

通过给幼儿确定图片等的典型示范案例,分步提出正确进餐行为的要求,或者组织幼儿观看进餐良好行为的规范举动,让幼儿了解正确的规范的做法并进行模仿.

4、精神鼓励法

陈鹤琴指出:

“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安慰好很多”.心理学上指出:

愉快的情绪能促使年夜脑皮层建立一个兴奋灶,使学习坚持最佳状态.幼儿会对自己正确的行为获得鼓励而为之喜悦,从而使好的行为习惯继续坚持.针对幼儿的这一心理特征,对能正确地使用餐具、不剩撒饭菜、吃饭不说话不吵闹等暗示好的幼儿,及时给以鼓励并奖励.针对个别能力弱的特殊幼儿,对他的点滴进步都不失时机地进行表彰鼓励.

5、情景游戏法

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板滞、生硬、笼统的规矩与要求他们不容易接受,设置一些情景,让幼儿通过游戏的方法身临其境,在角色活动中进行进餐行为习的再现,教师通过情境饰演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强制性的行为要求内化成幼儿的心理需要,自觉自愿地去遵守实行,使幼儿在快乐中改善不良的进餐行为习惯.

6、课程渗透法

  幼儿园的教育对孩子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幼儿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培养纳入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去,同时,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插和组织幼儿的饮食生活,将养成教育融合在孩子的一日生活和游戏中,使之逐步加深印象,形成意识,让幼儿在愉悦的幼儿园生活中潜移默化.

四、重视家庭对孩子良好进餐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

一个孩子的生长离不开幼儿园的教育,同样也离不开家庭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语和行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

“习惯成自然”.作为父母要理解习惯是养成的,努力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这是孩子成材的重要因素之一.

1、发挥家长的典型作用

蒙台梭利说:

“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脸色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进餐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手下形成的.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具备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受到熏陶,获得启发,从而形成好的进餐行为习惯.如:

要让孩子养成碗里不剩饭粒的习惯,家长应该首先养成每次吃饭都不剩饭粒的习惯;要让孩子做到饭前洗手,父母首先要做到等等.身教重于言教,在饮食生活中,如果家长用良好的进餐行为去影响孩子,那么孩子也会养成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

2、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竭的激励和表彰.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进餐行为方式时,哪怕有了小小的进步,家长都应适时、适本地给予表彰及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肯定的成绩感和自豪感,从而强化良好进餐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在跟孩子摆明事理时,也无妨适当采用一点处分办法,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震动,明白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使之改失落不良习惯.

3、鼓励为家庭奉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分歧年龄的特点,家长要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择菜、摆筷子等。如此,不单能让孩子对进餐行为感兴趣,还能使他们长年夜后热爱餐饮劳动。

4、教会孩子一些用餐礼仪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一些用餐礼仪,让孩子在餐桌上讲文明、懂礼貌.比如,口中有食物时不说话;不含着食物喝水;不拿筷子指指点点和在菜盆里扒来扒去;咳嗽和打喷嚏时,用餐巾或手帕捂着嘴,让头远离餐桌等。

五、教师和家长在帮手幼儿纠正不良的进餐行为习惯时,还注意了以下几点:

1、不稳扎稳打,有耐心;

2、不用强迫、哄骗或威胁的方式,防止儿童发生逆反心理;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孩子理解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是保证身体健康的需要。

4、进餐保证按时定量和定位.

5、进餐时关闭电视机,拿走玩具,并把一切可能会转移幼儿注意力的工具取走.

6、不让幼儿吃不洁的分歧时令的食物,不捡失落地上的脏工具吃.

总之,教师和家长让幼儿了解了不良进餐行为习惯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培养幼儿形成正确的进餐意识,帮手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进餐行为习惯,让他们养成愉快进餐、餐前洗手、饭后漱口,用餐时坐规矩、不说话、细嚼慢咽、不剩撒饭菜、餐后不进行剧烈运动等良好习惯,使他们发生自主的良好的进餐行为,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坚持良好的进餐行为习惯,成为家庭和聚餐时饭桌上的礼仪使者.

主要参考文献:

顾荣芳著,《学前儿童卫生与健康教育》,江苏教育出书社,1997年版.

朱家雄著,《教育卫生学》,人民教育出书社,1998年

郑晓边著,《儿童异常发展与教育》,山东教育出书社,1998年

欧新明著,《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育科学出书社,2003年

时间:

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