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1306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设计(湘教版)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蚕宝宝出生了

  第一课时

  布置养蚕任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通过查资料或询问他人,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2.能制订计划,做有计划的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善思考与爱提问,能围绕养蚕的话题,提出一些科学问题。

  科学知识

  .知道养蚕的有关知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等。

  养蚕史及养蚕过程的有关。

  课前布置查阅资料或向他人请教怎样养蚕。

  一.教学导入

  .出示:

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历史。

  2.提问:

我国有这悠久的蚕文化和如此发达的丝绸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3.过渡:

想不想我们动手来养蚕?

  二.活动

  了解怎样养蚕

  .提问:

怎样养蚕?

  2.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或向他人请教的汇报。

  3.交流后明确:

  蚕宝宝的家的安排:

温暖、通风、清洁、舒适的环境。

(准备丝绵纸,小纸盒等。

  蚕的食物:

新鲜、干净的桑叶。

  ……

  4.为了能把蚕养得更好,根据自己的设想,制定一个养蚕计划。

  三.布置养蚕任务

  .分组,按家庭住址就近为原则。

  2.分发蚕卵,课后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状。

  3.密切注视蚕卵的孵化,结合教材第30页的提示探究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4.做好观察记录(写好观察日记)。

记录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5.待大多数小组都开始孵化的时机组织课上观察和讨论。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蚕宝宝出生了

  第二课时

  养蚕第一次集体展示、交流和评价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细致观察蚕卵和蚁蚕的外形特征,以及蚕卵孵化的过程,并用合适的方式做好记录。

  2.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什么样的环境比较适宜蚕卵孵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善待蚕卵、蚁蚕。

  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知识

  .知道蚕卵孵化与气温等条件有密切关系。

  2.观察蚕卵和蚕蚁的特征,以及从蚕卵到蚁蚕发生的变化。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意识到人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意识到自然界中的各种生命体和人类是有密切关系的。

  教学准备

  (学生在平时的养蚕活动中需要:

蚕卵、以及用来孵化蚕卵的丝绵纸,小纸盒、放大镜、气温计、记录纸等。

  养蚕记录表、养出的蚁蚕。

  一.教学导入

  .提问:

同学们,老师发给你们的蚕卵孵出蚁蚕了吗?

  2.过渡: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交流其中的发现吧!

  二.交流

  蚕宝宝出生记

  .指导交流:

围绕中心、语言简洁、如实描述。

  2.交流:

通过观察蚕卵,你能描述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吗?

  学生描述。

  教师讲解。

  评价观察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交流:

怎样的环境更适宜蚕卵孵化

  学生汇报探究的过程和其发现?

  教师评价。

  明确:

蚕卵的孵化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交流:

孵化出来的蚁蚕(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如实描述。

  明确:

体呈褐色或赤褐色,细小。

蚁蚕体长约2.5mm,体幅约0.5mm。

  三.展示

  四.作业

  .继续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及时写好观察日记。

  2.两周后进行交流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坚持长期的细致观察,能设计一些表格,比较细致的记录养蚕过程中的各种信息。

  3.能设计一些可行的小实验来探讨自己提出来的一些问题。

  4.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爱护蚕宝宝,设计和进行实验时,不伤害蚕宝宝。

  3.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放大镜、温度计、新鲜桑叶、纸盒或其他养蚕器具、尺子、观察记录本等。

  一.教学导入

  蚕宝宝顺利出生了,怎样才能把它们养得又大又壮,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让我们一起关注蚕宝宝的成长吧!

  二.活动

  观察蚕体生长与变化

  .蚕宝宝出生有两周了,在这两周里,大家发现蚕宝宝的哪些变化?

  2.交流蚕的新变化:

  (1.)描述蚕宝宝身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变化。

  (2.)描述蚕宝宝吃桑叶的情形及蚕宝宝食量的变化。

  (3.)描述其他新发现。

  3.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

(可以用放大镜、温度计、直尺辅助观察)

  4.鼓励提出新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制定相应的观察记录表。

  三.活动

  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过渡:

在不伤害蚕宝宝的前提下,我们在饲养过程中还可以针对自己的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2.提问:

你打算针对哪些问题做一些小实验?

  3.学生罗列问题。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

  以“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

”为例:

  课后反思:

  2.蚕宝宝在长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耐心细致的饲养蚕宝宝,关心蚕宝宝的生长。

  2.能及时做好观察记录,并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爱生命,能精心照顾好蚕宝宝。

  2.乐于交流与合作,能及时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养蚕的心得。

  科学知识

  .知道蚕幼虫生长的大体过程和发生的变化。

  2.知道蚕宝宝生长过程中的一些正常生理现象。

  3.积累一些养蚕经验,能认识到蚕的生长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体验到人类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教学准备

  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一.教学导入

  .观看蚕宝宝“睡眠”和“蜕皮”时的录象。

提问:

它们怎么了?

  2.明确:

这是蚕幼虫期最重要的生理变化现象:

“睡眠”和“蜕皮”。

  3.过渡:

让我们来仔细观察吧。

  二.活动

  观察蚕宝宝换“新衣”

  .出示:

处于眠前、眠中和眠后的蚕。

  2.组织学生观察:

比较蚕宝宝“蜕皮”前、“蜕皮”中、“蜕皮”后的情形。

  3.汇报观察结果。

  4.把观察结果记到养蚕日记上。

填好教材第33页的记录图。

  三.拓展

  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四.布置任务

  课后观察自己所在小组养的蚕,统计其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蚕宝宝大变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硬纸板或稻草等制作“蚕山”的工具和材料。

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

  一.教学导入

  .汇报:

蚕一生中要蜕多少次皮。

  2.明确:

一般蚕一生中要进行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

  3.过渡:

当蚕进行完第4次这样的“睡眠”和“蜕皮”后,再过一段时间,蚕宝宝又不吃桑叶了,浑身通明透亮……这时,它要吐茧结丝了。

  二.活动

  蚕宝宝“作茧自缚”

  .观察熟蚕:

  (1.)学生欣赏熟蚕那晶莹透亮的美丽身体。

  

  

  (2.)观察蚕成熟了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体色、体形、大小等各方面的变化等

  (3.)学生总结出熟蚕的形态特征,并利用这些特征去辨别自己养的蚕是否成熟。

  (4.)做好观察记录。

  2.阅读指南车信箱

  明白:

蚕熟之后,它们会本能的向上攀爬,以寻找一个适合它们结茧的立体空间,这种现象就叫做“上山”。

我国古代人们用干草扎在一起给蚕制作了一个可以依托的空间。

现代,人们又用硬纸板做成了一个个小格子来给蚕做茧。

  3.过渡:

我们也来做一个“蚕山”,帮助蚕宝宝结茧吧!

  4.指导做“蚕山”。

  5.观看蚕宝宝吐丝结茧过程的录象,说一说,“蚕山”为什么能帮助蚕宝宝吐丝结茧?

  6.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

新型的蚕品种和蚕丝。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蚕宝宝大变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能在观察中对观察对象进行适当的处理,以帮助更好的观察。

  2..继续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剪刀、刀片、放大镜等

  一.教学导入

  .设疑:

蚕结茧后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2.学生口头猜测。

  3.过渡:

到底是怎样的情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二.活动

  蚕茧里的秘密

  .把先结成的茧和刚结的茧轻轻摇动(注意:

要提醒学生只能轻轻摇动,否则会撞伤蚕蛹),比较发出的不同声音让他们猜想蚕在里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指导他们剖开蚕茧,取出蚕蛹。

  3.观察蚕蛹,描述蚕蛹是什么样的。

做好观察记录。

  4.比较蚕蛹与熟蚕有什么不同?

  5.辨别蚕蛹,区分雌蛹和雄蛹:

雌蛹一般肥大,大腹便便。

雄蛹个体比较瘦小,但显得很结实。

  6.观察结束,还将蚕蛹装进蚕茧,并把剪下的蚕茧“盖子”还盖上。

  三.布置任务

  继续观察:

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

  我们来养蚕

  3.蚕宝宝大变样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主动运用观察工具进行观察。

  2.做好观察日记,培养长期观察并记录的能力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昆虫一生中形态发生的重大变化,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为生命而赞叹的科学情感。

  2.能将自己的进行探究活动与历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科学知识

  3.观察了解蚕由幼虫变为成虫的形态变化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理解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学准备

  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破茧而出的蚕蛾。

  一.教学导入

  .提问:

蚕蛹还会怎样变化?

  2.学生描述这段时间所观察到的。

  3.学生观看蚕蛾破茧而出时的录象,教师讲述:

把蚕蛾放在通风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蚕蛹就会变成蚕蛾,破茧而出。

  4.过渡:

老师这里有破茧而出的蚕蛾,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它吧。

  二.活动

  破茧而出

  学生自主观察蚕蛾。

  .提问:

蚕蛾是什么样子?

观察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头、胸、腹三部分)

  2.观察蚕蛾,结合蚕宝宝的观察记录提问:

蚕蛾和蚕宝宝的外形、生活习性有何不同?

  3.观察蚕蛾,提问:

你能发现雌蛾和雄蛾有什么区别吗?

  明白:

,雌蛾肥大,大腹便便,行动缓慢;雄蛾瘦小精神,比较好动,行动较快。

  .

  讲述:

当雄蛾嗅到雌蛾的气味后,会更加好动,主动歪着尾部向其靠近并与其交配。

讨论:

蚕蛾要产卵了,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2.

  布置任务:

观察蚕蛾交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观察雌蛾产卵的情景,看一看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6.交待:

蚕蛾死后,教师教育学生很好的处理蚕蛾的尸体,切不要随意乱丢,以此渗透珍爱小生物的教育。

  三.阅读指南车信箱

  了解我国的蚕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之情。

  课后反思:

  4.昆虫

  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分析自己的养蚕日记,能够取得新发现。

  2.能够学习“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概念“这种认知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与他人交流在养蚕活动中的新发现。

  科学知识

  .通过对养蚕经验、观察记录的交流,构建新的养蚕经验,对蚕的过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2.了解昆虫的变态,掌握昆虫的特征。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

一些昆虫实物。

  一.教学导入

  .交流:

雌蛾产卵的情景——产了多少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

  2.讨论:

养蚕活动中,我们还有哪些疑问?

在下次养蚕中继续研究。

  3.过渡:

让我们一起来整理养蚕活动中的资料,看有什么新发现。

  二.活动

  整理养蚕日记

  .出示所有养蚕日记。

  2.整理养蚕日记,看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

  3.分析养蚕日记,思考:

蚕宝宝一生要经历哪几次大的变化?

  学生汇报,填写好教材第38页的表格。

  整理:

蚕的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4.学生汇报课前搜集蝴蝶、蜜蜂等动物的一生的资料。

  5.比较这几种动物的一生有什么相同之处。

  6.教师归纳:

变态。

  三.活动

  比较它们的身体

  .出示蚕蛾、蜻蜓、蝗虫、蚂蚁等实物。

  2.观察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

每部分是什么样子?

它们的身体有什么相似之处?

  3.记录观察结果并汇报。

  4.总结昆虫的共同特征。

  5.阅读指南车信箱,加深了解。

  四.拓展

  它们是昆虫吗

  .学生看教材第40页的图,指出这些动物哪些是昆虫,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到你住宅的周围去找一找,看能找到哪些昆虫,把它们画下来,装订成一本昆虫图册。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