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调研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83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察调研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观察调研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观察调研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观察调研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观察调研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观察调研笔记.docx

《观察调研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察调研笔记.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察调研笔记.docx

观察调研笔记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反思

2004年9月至10月,正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常州调研采用访谈的形式,对局属学校(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校长、教科室或教导处主任及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骨干教师等,进行每次不少于2——4小时的专业访谈。

通过调研我们得知,通过近两年来的通识培训,一些学校已经初步掌握校本化开发此类课程的技术流程,积淀了许多可以借鉴的有效经验,但是,各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倾注的精力和已经取得的成绩存在一定差异。

在此,我们就这次调研发现的具体问题做如下分析:

一、已有努力

1.课程建设已经摆在了我市许多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学的工作日程之中随着2005年9月江苏省全面进入高中课程改革步伐的逐渐临近,许多高中校已经开始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试验,一些学校还建立了相关的管理督导机制,成立了课程开发指导小组。

省常中作为我市中学阵营里的龙头更是显示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示范带头作用,继去年积极参与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推进策略研究,这学期又在校本课程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顶住应试教育回潮的不良压力,在高一、高二年级各拿出两节课开设校本课程,采取教师自主申报校本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校科学评估的形式,开发了校本课程达四十多门;同时,市二中、市五中和田家炳中学也不甘落后,在总结这两年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这学期抓住成为基教处新课程推广实验学校的契机,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开展校本课程教学研究活动,搭建学校课程发展小组,正在逐步形成学校课程实施的良好环境和校本化实施的基本策略;此外,初中一些学校,如,等,正在进行课程改革的大胆探索,为我市初中学校进行课程建设提供了厚实的基础;小学,如,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的要求,正着首制定学校课程建设三年发展规划,修订学校今后三年学校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从学校课程整体框架上架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课程框架体系。

2.教师的课程意识正在趋于成熟两年来我市进行的通识培训已经对学校教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教师基本知道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基本流程,也清楚进行这项实验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课程理论水平;清楚:

教师自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但是,还是发现,许多教师习惯了学科课程的思维,习惯了作为学科课程的教学者参与新课程建设,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虽然有了基本的认识,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表示愿意承担该类课程建设,但是仍感到课程开发能力不足、心里没有底气。

3.校本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形成成熟趋势,一些学校课程开发的技术流程已经趋于成熟,能够遵循本校办学理念,避免经验性和随意性,结合学校实际,走校本化开发之路,设置科学、规范、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一些学校,如,等已经开始重点关注课程开发时的几个重点环节:

①课程目标的确定;②本校课程框架的建构;③课程架构的科学论证与修订;④课程实施的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⑤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对课时安排、教师配置、活动设计、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形成自己的思路和做法。

同时,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大多数学校对现有课程实施常规与课程动态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也深有体验,大家认为校本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存在和发展对学校的传统的封闭式课程管理体制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二)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1.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态度

 

如上所述,大部分校长和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有好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各学段的教师对校本课程与学生发展关系的看法有些出入:

小学与初中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的,各占84.6%和75.4%;而高中教师则只有42.9%持这种态度。

(见图1)这可能与高考压力有关。

教师认为这种好处主要表现在能够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64.0%)、能够拓宽知识领域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3.0%)。

应该说,校本课程的价值在教师、校长中已得到普遍的认同,大多数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还有近15%的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不足。

2.教师的课程意识

就所调查学校的教师来看,一半以上的教师(56.8%)能正确理解课程的基本内涵,如把课程理解为“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过程”。

但仍有近一半(43.2%)的教师不能对课程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或把课程等同于教科书,或把课程视作所有的教学材料,或者把课程看作是课程表上所列的科目。

3回复: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

调查结果还表明,97.1%的教师常常或有时思考教学内容问题。

在平时最关心的问题中,列在首位的是“教材的整体知识结构”(47.9%),其次为“学生想学的内容”(26.3%),这两个问题是课程的主要部分。

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思考课程方面的问题,具有参与课程设计的意识。

3.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结果表明,近80%中小学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校本课程开发。

那么教师有没有课程开发的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有76.6%的教师认为自己能胜任或基本能胜任校本课程的开设。

只有1%的教师认为自己难以胜任,而且这种能力与学历没有关联。

61.5%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向学校提供课程决策的建议。

就这说明中国大陆绝大部分教师具有课程开发的信心,而且已经在实践中进行课程开发的尝试。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相信教师,赋权给教师,让教师和学校拥有课程开发的部分权力,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4.教师的合作意识

调查表明,教师们并不认为“合作”在开发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仅有4.7%的教师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所必需的方面。

因而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有49.1%的教师会通过自己查阅有关资料进行解决。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1.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

确定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阶段,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和实施过程起决定作用。

92.3%的教师认为学校办学目标与教育教学活动基本吻合。

无疑,学校的办学目标也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

目标的确定首先取决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

在大多数教师看来,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校本课程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同,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还有近20%的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在与必修课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目标定位,主要是能够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64%)、能够拓宽知识领域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3%)。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其功能主要表现为提升学生的个性方面。

调查的结果与理论上的认识基本上一致。

从教师的眼光来看,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59.5%)。

其次是怎样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22.6%)。

这是一种现实的思考。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就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双重需要。

2.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包括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从调查数据来看,许多学校忽视了学生这个开发主体的作用,这可能是影响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

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建立在对学生发展需要评估的基础上,由学校制定开发方案,以教师为主要开发者,实施过程中教师、家长及家长共同评价实施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不同学段的情况加以分析,我们注意到高中和初中的教学内容决定权主要在教师,小学的教学内容决定权主要在学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小学课程管理的特点。

选择什么样的材料作为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具体课程的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思考最多的是如何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19.4%的教师主要思考自身的特长,13.3%的教师主要考虑反映未来社会发展需要。

这反映出有许多教师已把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作为开设校本课程的首要因素,这是教师教育思想的进步及课程意识的加强。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实际上,许多校本课程不需要学生用教科书,但需要教师指导用书,学生需要用教科书的是一些学科性的选修课。

组织教材有选用、改编、自编三种主要形式,从调查结果来看,多数教师选择选用和自编。

“选用”往往不能满足教与学的需要,“自编”又有相当大的难度。

相比之下,“改编”既能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又不高,不失为校本课程教材组织的最佳形式。

3.校本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校本课程一般没有书面作业,好多学校据此认为其工作量比必修课低(如表2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校本课程往往是一个完整的开发过程,需要制定方案、确定目标、选择内容、设计教学等,要比必修课复杂得多,工作量也应比必修课高。

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实际情况与理论上的思考有一定的反差,看来主要是认识问题,认识不到位,考核不科学,必然影响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与必修课不同,校本课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这类课程的评价也与必修课不同,更多地表现为过程性评价、个别化评价,不宜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应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认同和鼓励。

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这一思想。

问题是,还有10%的教师仅仅是根据期终的考查或提供的作品作为评价校本课程的主要依据,显然是不合适的。

(见表3)

评课变议课,如何?

笔者前不久参加了学校的一次评课,但从内容到形式,这次评课都只能用了无生趣来形容:

发言的教师大都是以“总的来说本节课效果不错”开头,以“如能在细节上更加注意,效果会更好”等套话结束。

回头想想不难发现,形式主义、囫囵吞枣、只谈长处不讲缺点的现象,占据了绝大多数评课活动的评课时间。

笔者认为,如果把评课变为议课,必能更好地调动听课老师的积极性,给参与者带来更多的收获。

“评课”变“议课”可以准确体现发言者的角色定位。

发言教师和上课教师角色的平等,不仅可以使发言教师更容易融入角色,而且能够有效地拉近听课、评课老师的距离,更能体现大家相互学习的本意和共同提高的目的。

“评课”变“议课”可以充分增强活动效果。

定位在“议”,发言者便会抛掉“点评”的思想包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法等展现给大家并共同探讨。

“评课”变“议课”可以有效延伸活动范围。

大家不仅可以在现场全方位地交流,有效地扩展活动的内容,而且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就某个议题进一步沟通,有效地延长活动时间,甚至还可以通过个性展示找到上课风格、教育理念相同或相仿的同伴,建立长期的互帮互助关系,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奖励就是最好的激励?

某校里有这么一个规定:

各年级要多进行考试,并且每次考试后,对成绩优异的学生都要进行物质表彰奖励,用他们的说法是“表扬、奖励就是最好的激励”。

戴尔·卡耐基说“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

”心理学研究表明:

表扬、激励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但是表扬和奖励也要适度,过多、过滥的奖励,会让学生麻木不仁,也会让部分学生产生“为钱而学”“为奖而学”的心态,对孩子的人生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再者,这种奖励只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外因,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对丰富知识的渴求、对现有结论和经验的质疑以及对知识产生过程的体验,永久、深刻的学习兴趣只能是亲身实践后获得成功的一种自我满足。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关键是我们要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探索,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们共享克服困难后的快乐,指导他们树立更新的目标,并激发他们向思维与真理的“深海”进发,这才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和关键,这才是最好的“激励”!

(齐美利)

体罚的阴霾为何如此难以祛除?

课外活动时间,两名学生由争吵演变为“战争”。

A将B撞倒,B的头部撞在花池上遭遇“血灾”,被送往医疗所包扎,所幸并无大碍。

孩子因为贪玩而打架并不罕见,但为避免家长之间产生冲突,我通知了双方家长,想说明原委。

谁料想,A的家长到医疗所后,不问青红皂白便对自己的孩子大打出手。

我立即制止了他,并劝说这样做有害无利。

学生得到了临时的“保护”,可他不愿意跟家长回去,怕再挨揍。

体罚孩子达到教育的目的,其弊端虽经常提及,但现实中依然屡见不鲜。

体罚的阴霾为何如此难以祛除?

这让笔者深思良久。

哪有不犯错的人,何况孩子。

雨果曾说过:

“尽可能少犯错误,这是做人的准则;不犯错误,那是天使的梦想。

尘世上的一切都是免不了错误。

”回顾我们自己的成长道路,无不是在犯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逐步成熟的。

所以,孩子犯错时,家长和教师如何帮助孩子正视错误并改正,才是最重要的。

当孩子犯错误时,需要我们的宽容,循循善诱的引导。

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粗暴地发脾气和打骂,因为这样做只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如何用具体的行动祛除体罚以及语言、行动等冷暴力的阴霾,家长和教师都应注意。

(李战云)

老师,请把你的名字介绍给学生

最近听的随堂课正巧是初一的一节生物课,课后问及任课老师的姓名,学生的回答是:

“不知道,她没有介绍过。

我们班主任老师姓杨。

学生的回答率直天真。

但是,想到学生们在大庭广众之下,遇见这位老师高喊“生物老师好”时的情景,笔者不禁还是哑然失笑。

学生上了几乎一个学期的课,还叫不出自己老师的姓名,这难道不是我们做教师的一种失误吗?

真的希望碰到的情况是极端的个案。

但笔者认为,个案也有消失的必要。

老师,把你的名字介绍给学生真的很难吗?

姓名说穿了只是一个人进行人际交流的社会符号,老师的姓名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

在课堂这个正式的场合,向学生郑重地介绍自己的姓名,体现的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人格平等,更是对学生的尊重。

课改笔记

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

某县最近举办了一次教师素质提升论坛,邀请到几位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

休息时间,笔者听到有个老师不无埋怨地说:

“又让来听课,双休日也过不成!

”旁边的几位老师随声附和。

对一线老师来说,聆听知名专家讲学是难得的学习、提高机会。

此时,老师不妨转换一下角色,让自己做做学生,认真听取专家在观点确立、主题分析、内容安排、讲述风格、语言表达等等方面的特点,对比总结自己教学的经验与不足,并对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作出价值判断。

同时,体会体会做学生的感受,通过换位思考,更好地把握所教学生的心理,促使自己与所教学生进行更好的沟通,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对于专家的讲座,我们要听出门道,要让专家的引领打开自己思维的活水。

对于专家讲得精彩的内容,我们可作为教学活动的理论指导,或为自己的实践找到依据并进行深入探索,即便有自己觉得不满意的地方,也不妨收入自己的“资源库”,作为参照对象,帮助自己从多个角度审视教学活动。

这是有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方法之一。

如果我们在专家的引领下能变沉闷的课堂为创新、轻松、高效的课堂,那么牺牲一点休息时间,又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灵韵)

慎言“模式”

近日,又闻某地在推行“XX模式”。

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都是质疑:

一是质疑这种模式本身是否称得上是真正的模式,有没有上升到理论归纳的阶段;二是质疑模式应用的条件,也就是这种模式是否具有普适性,是否适合当地的实际环境;三是质疑当地教师是否真正理解了这种模式的内核,是否将模式创立者所走过的思想之路自己又重新走了一遍,而不仅仅是获得了操作步骤。

前两点质疑的是推广的前提性条件:

如果模式本身有问题,或者不适合当地的实际,这种盲目的推广带来的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第三点质疑的是“XX模式”是否有将教育理念“傻瓜化”的危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体会到了很多“傻瓜化”的技术带来的便利:

我们可以不懂机算机而使用计算机,我们可以不懂微波炉而使用微波炉……教育理念能不能也像其他自然科学那样“傻瓜化”?

换言之,我们能不能让教育专家和名师去思考教育理念问题,去创立一种“XX模式”,然后让其他教师拿过来“共享”、操作?

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知识,它要求每位教师用灵魂去唤醒灵魂。

教师是否获得了模式背后的思想,是否体悟了“操作程序”的价值支撑,是“XX模式”是否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在教育领域中,我们还是要慎言“模式”。

(杨磊)

用关爱温暖心灵

据4月2日《成都商报》报道,杭州一名小学生小D因爱说话、成绩差,被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

10岁的他,耗时5个月在教室的墙上挖出一个46厘米的深洞。

差生座位难排的确是一个共性存在的难题:

班主任考虑到班级整体的纪律,把易影响其他学生的“捣蛋鬼”安排在教师角落的位置——应不应该这样做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说这样的座位安排是无奈的选择的话,那么,即便小D被安排在教室的角落位置,老师只要在平时给予他足够体贴入微的关爱,小D也不会因为受到冷落而挖了5个月的墙壁。

老师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差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关心和关爱,给他们一个成绩提高和个人转变的希望,也给自己一个考验和验证自我教育教学能力的机会。

  (李唐)

成长箴言

教育需要启蒙,教育专业意识的发展是一种自我启蒙。

教育启蒙就是探寻自我教育行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义是双重的:

一是指向教育的对象,即我们的教育实践究竟在培养怎样的人;一是指向自我,即我们的教育实践对于自我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

前者让我们在浮躁的教育实践中不迷失教育的方向,后者让我们在繁杂的学校生活中不至于失去自我……教师职业决不仅仅是蜡烛,教师在照亮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把自我人生照亮,燃出自我生命的意义。

正因为教育的根本指向是学生生命的成全与教育者自我生命的实现,所以,教育从根本而言,是生命的艺术、心灵的艺术。

——刘铁芳

千万不要停下手中的笔

□本报记者吴松超  

2006年11月的一天,记者在采访安阳市的一个教研活动时与汪重阳老师有了一面之缘。

不过,除了表现出来的对专业成长的渴望和兴趣之外,这位农村青年教师并没有给记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记者认为,他一定会像很多教师一样——在一次教研活动或者听了专家、名师的报告之后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对于未来产生了许多憧憬,然而回到自己的学校后,很快就会向现实的教育生活妥协,胸中曾经燃起的火焰一点一点熄灭,万丈豪情渐渐飞到九霄云外。

当然,他们偶尔也会想起自己曾经编织的发展梦,但是在发出一些无奈的嗟叹,排遣一下彷徨、烦恼的情绪之后,又会投入庸常生活的怀抱。

不过,“汪重阳”这个名字并没有像记者臆断的那样——像风中的青烟——从头脑中迅速消散。

在那次与记者接触之后,他的教学反思、教育感悟、阅读体会以及诗歌散文开始不断地刊登在本报以及其他教育报刊上。

他用这种方式让记者记住了他的名字。

汪重阳其实是“苏醒”过来的。

汪重阳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文学青年。

他从小就喜欢写文章,上学期间已发表诗歌、散文几十篇,20岁时就加入了安阳市作家协会,还主编过文学刊物,因此在安阳市小有名气。

但是,从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起,他便停止了写作,因为“太忙”。

汪重阳说:

“手中的笔一丢就是10年,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后悔。

教师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实并不是环境、制度,而是自己的惰性。

唤醒汪重阳的人是安阳市曙光学校教师常作印。

汪重阳说:

“那是2006年9月14日的下午,在安阳市第20中学的礼堂里,常作印给我们语文教师作报告。

我当时望着这位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名师’,落伍之感极其强烈,甚至还带有一丝恐慌。

“从那一天开始,我意识到,自己不敢再这么懒散下去了,要不然真的要毁了,但是要打破生活的惯性,不是一件容易事。

”汪重阳说,“后来到学校支教的安阳市东风乡第一中学高素玲老师又给我加了一把劲。

因为都是教语文的,汪重阳和高老师便常在一起交流。

有一次,汪重阳在高老师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本日记。

他翻看后大吃一惊:

原来高老师每天都写“支教日记”。

高老师说:

“现在是支教,就写‘支教日记’;在学校我长期当班主任,一直写‘班级管理日记’,而在家,我还记着‘孩子成长日记’。

我都坚持好几年了。

”汪重阳再次受到了触动。

2006年11月8日,汪重阳又重新提笔,开始了中断10年之久的日记写作。

可重新提笔坐下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表达能力退化到了什么程度——头脑一片空白,绞尽脑汁每天只能写200字左右。

“只能咬紧了牙,硬挺着。

”汪重阳说,“每天调动所有感官去收集写作材料。

渐渐地,可写的东西就多了起来。

记者采访汪重阳时,与他聊到了凌晨。

第二天一早,记者就看见他在伏案写作。

汪重阳说,当你真正学会了观察、处处留心的时候,你会发现每天有那么多值得一记的事情和感受。

这时候,不够用的就只有时间了,这样,日记本就要随身携带,一有灵感就赶快抽时间记下来。

白天,学校工作的空闲时间,别人在侃大山,他却在构思或写作;夜晚,当妻子和女儿都沉沉进入梦乡时,他常常还在伏案疾书。

去年冬天,汪重阳观摩了在滑县举行的“安阳市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回来后写了一篇观课感受,发在了《洹语在线》网站上。

不想,内黄县宋村乡第二初中的牛红志老师看到了他写的文字后,给他发来了短信。

之后,他们就开始了不曾谋面的交往。

“这个小青年不但课讲得不错,文字功底也不错,我就多次打电话鼓励他坚持写作。

这段时间,我在《洹语在线》上不断看到他的文章,这说明他也在暗暗下着一股子劲呢。

”汪重阳说,“阅读、写作其实是教师安身立命的资本,我们教师千万不要停下手中的笔。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

□本报记者李记  

在广东为“全国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上完“新生代名师示范课”、刚飞回郑州的武凤霞老师一下飞机,便“遭遇”了记者。

尽管有些疲惫,但武老师还是愉快地接受了采访。

记者首先提到“个人专业成长”的问题,武老师放下手中的茶杯,说:

“每位教师的个人成长都只是一个点,点的精彩离不开面的支撑,从来没有人可以脱离环境而独行,所以,教师个人成长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要凭借学校的支持和当地良好教育环境的支撑。

”武老师的言谈虽然简短,但语气和表情满含真诚,看得出来,她的心中充满着深深的感恩。

武凤霞老师娓娓道来:

依托于学校而生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一个团队就是一个“智囊团”,备课时为你出谋划策,讲课时做你的镜子,通过记录让你看到你教学设计中的问题所在,指出你语言、动作等方方面面的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

如果说这个共同体的成员是雕刻师,那么你就是他们手下的作品,也就是在这严格的雕琢中,你的水平提高了,你的思想提升了,你的技术纯熟了,你进步了,你的课堂也就精彩了。

今天的专业发展共同体除了具备上述“智囊团”的功效以外,更多地是教师们在一起学习和交流,不存在谁雕刻谁、谁帮助谁的刻意,交流、思考、研讨的过程是一个用智慧唤醒智慧、用思考点燃思考的过程,凡是参与其中的人,都是唤醒者,又都是被点燃者。

说到专业发展共同体的优势,武老师兴致勃勃,她告诉记者:

在子路小学,就有这样一个专业发展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有时老师们会同读一本书,同写读后感,在一起互相交流读书的感受;有时年级组几个老师同备一节课,你上、我上、他上,不同的方法得到碰撞,大家互相取长补短。

因为没有了比赛和竞争,所以,老师们交流和互助更轻松自如。

在子路小学老师们的心中,都根植着“通过成就他人成就自己”的人生理念,这种理念让更多的老师加入到专业发展共同体中,努力展示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汲取别人的智慧、丰富自身的修养。

老师们不仅拥有“我成长,我快乐”的心态,而且具有“幸福着别人的成长”的境界,因为,那其中包含着自己的一份付出。

武老师认为,一个好的专业发展共同体起码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条件:

不仅要有一个具备拍板能力的核心人物,而且要有几个能思考、善思考的主体成员,同时,所有成员都要有“表现”欲望和甘做阶梯的奉献精神。

只有这样,一个高素质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才能诞生,年轻教师才能在共同体中锻炼提高,才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专业发展共同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