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832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地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教案.docx

《高中地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教案.docx

高中地理教案

常见天气系统的教学设计

巴彦县高级中学刘晓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学会辨别并绘制冷暖锋及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对比,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冷锋与暖锋,低压与高压,气旋与反气旋,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绘制常见天气系统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习识别常见天气系统,提高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

2、树立学生学知识、用知识的观念,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二、教学重点

常见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天气状况。

三、教学难点

天气系统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季风环流的成因是什么?

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近期天气预报实录,回忆近几天的天气状况,每小组推出代表,分别说出几个不同城市近期天气状况,再指派代表说出学生所在地的一天内天气状况,归纳得出结论: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天气都是不相同的,这是为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清其中的道理,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常见天气系统”这部分内容。

新课:

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面、气旋、反气旋及锋面气旋系统。

我们首先学习“锋面系统与天气”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板书)

师:

要了解锋的形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气团?

生:

回答气团的概念。

师:

按照气团本身的属性,可将气团分为哪两类?

生:

冷气团和暖气团。

师:

单一气团控制下天气是单调的,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生:

形成一个交界面,即锋面,冷气团在锋面之下,暖气团在锋面之上,锋面两侧常伴有云、雨、风等天气。

师:

动画演示:

冷锋、暖锋天气中的冷暖锋动态移动过程,学生仔细观察,了解锋的类型及对天气的影响。

生:

分为冷锋和暖锋。

1、冷锋(板书)

2、暖锋(板书)

师:

补充说明,还有准静止锋。

冷锋和暖锋有何不同?

观看动画演示,阅读相关图文,学生思考并讨论,完成如下内容:

生:

冷锋与暖锋比较。

(1)概念。

(2)暖气团上升状况。

(3)符号。

(4)天气图。

(5)雨区位置。

(6)天气特征:

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

以上内容,采取小组代表发言,一组代表冷锋,一组代表暖锋。

学生回答后,通过大屏幕显示答案。

过渡:

影响我国天气的锋主要是冷锋,那么夏秋季节的台风,又是由什么天气系统造成的呢?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另一种天气系统: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板书)

1、气旋(板书)

师:

动画演示,学生观察,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就是低气压。

生:

两名学生板演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并分别画出南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的气流运动方向。

师:

对板演图作出点评,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气旋结论。

2、反气旋(板书)

同于气旋的方法学习反气旋的内容。

师:

播放气旋、反气旋的动画,完成如下内容。

生:

气旋与反气旋比较。

(1)定义。

(2)成因。

(3)中心气压状况。

(4)气流方向:

水平方向、垂直方向。

(5)天气状况。

(6)示意图(南北半球)。

师:

亲自演示并指导学生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与反气旋。

过渡:

气旋受到地面起伏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封闭的等压线并不呈现出圆形,在等压线转折比较显著的地方,常形成锋面,那么气旋常常与锋面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锋面气旋系统。

(三)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板书)

师:

要了解锋面气旋的形成,还必须从低气压的气流运动说起,在黑板上画出闭合等压线。

生:

(1)填出气压状况并画出槽线,说出该地气流运动状况。

(2)在低压槽两侧标绘风向箭头。

(3)根据冷暖气流运动特征确认锋面性质。

(4)观察锋面气旋的天气状况。

师:

指导学生完成以上的问题,并明确答案。

八、课堂小结

天气系统复杂多样,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了解了锋面系统与天气,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以及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三部分内容。

九、反馈练习

教材58页活动中的1题。

十、作业布置:

绘制南半球锋面气旋示意图。

十一、板书设计

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冷锋

2、暖锋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气旋

2、反气旋

三、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十二、教后记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教学设计

巴彦县高级中学刘晓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能够说出我国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和空间分布规律。

2、尝试分析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列表对比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的异同点。

2、通过读图比较,概括我国地震、泥石流与滑坡的分布特点,总结地形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我国地质灾害种类齐、分布广、危害大的特点,增强忧患意识和灾害意识。

2、通过对地质灾害中人为因素的分析,强化学生的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难点

我国地震带的空间分布,泥石流和滑坡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什么是地质作用?

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巩固,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些进行的缓慢,不易被察觉,如海陆变迁。

但有些就进行得非常迅速,如地震、山崩、火山喷发等,往往造成地质灾害,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

阅读教材中“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一段材料。

归纳总结:

我国地质灾害的特点:

1、种类齐。

2、分布广。

3、危害大。

承转:

下面我们学习几种主要的地质灾害。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板书)

课件展示:

为学生提供两则材料。

1、关于我国地震史上记录的9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地震发生的次数及地区。

2、关于我国的深源、中源、浅源地震出现的地区。

学生观看两段文字介绍后,归纳总结:

(一)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板书)

1、分布范围广

2、频率高、强度大

3、震源浅、危害大

阅读教材中“唐山大地震”一段文字。

通过案例的阅读能够了解到:

(1)我国的地震强度大。

(2)唐山灾情严重,有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有:

①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区。

②与震发的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的机会少。

人为因素有:

①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②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③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过渡:

唐山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什么我国地震发生的频率高呢?

(二)我国地震频发的原因(板书)

阅读教材后,总结:

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

(三)我国地震带的分布(板书)

结合2.17图及阅读教材,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是地震带?

2、我国主要地震带的分布情况?

3、我国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教师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说明:

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但灾情比西部大。

思考:

为什么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地震灾情却东重西轻?

结合2.17图及教材51页“活动”内容,分析后即可得出答案,再通过教材51页的阅读材料,加深对我国地震预报知识的了解。

过渡:

地震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是人为因素致灾最严重的地质灾害。

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板书)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和泥石流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的国家之一。

阅读教材,回答如下问题:

1、泥石流的分类

2、泥石流的成因

结合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泥石流的基本成因”

归纳:

(1)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3个条件:

①陡峭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

②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源。

(2)人为因素如:

乱砍滥伐森林,不当的开挖等加快了泥石流的发生。

完成教材53页“活动”题,巩固相关内容。

阅读教材53页2.18图,找出泥石流分布的地区。

3、泥石流的分布

看教材内容,思考:

(1)界线

(2)界线以东、以西的泥石流的分布特点。

总结:

泥石流的分布和我国地形有密切关系,从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泥石流的分布也是暴雨频发区,当然在青藏高原地区泥石流的形成水源是冰川融化。

4、滑坡的成因

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1)内在因素:

岩体性质,外表形态。

(2)外在因素:

暴雨、河流冲刷。

5、滑坡的分布

阅读教材,思考:

(1)界线

(2)极密集区

(3)频率最高的省

归纳总结出:

我国滑坡时间以及空间分布规律。

阅读教材中的案例“甘肃酒勒山大滑坡”,使学生认识到滑坡灾害的突发性和毁灭性特点。

阅读教材中一则材料“泥石流王国里的绿色耕耘”,此材料阐述了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滑坡形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促进人地和谐发展中的重大意义。

八、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地震灾害,泥石流与滑坡灾害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强化了学生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九、反馈练习

教材55页的“活动”题。

十、作业布置

列表比较滑坡与泥石流的异同点(从概念、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

十一、板书设计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

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地震灾害特点

2、地震多发原因

3、地震分布

二、我国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泥石流频发原因

2、泥石流分布

3、滑坡频发原因

4、滑坡分布

十二、教后记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

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设计

巴彦县高级中学刘晓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煤炭资源对鲁尔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了解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了解国外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不同时期煤炭资源对鲁尔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归纳能力。

2、通过对鲁尔区新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能归纳出分析、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工业发展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2、通过学习,树立学生的资源与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

1、煤炭资源在不同时期对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鲁尔区的新发展。

三、教学难点

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自主探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复习提问:

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特点?

导入新课: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工业生产的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矿产是工业生产的粮食”,多数国家的工业生产是从传统工业生产开始的,传统工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基础上。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五节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新课:

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

1、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鲁尔区的基本情况?

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板书)

课件展示:

2.24图“鲁尔区煤炭分布与铁矿石的来源”。

2.25图“鲁尔区大型露天煤矿”。

学生读图并阅读教材,完成如下问题:

1、德国丰富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2、德国发展工业生产的铁矿资源丰富吗?

主要来自哪里?

3、19世纪上半叶,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主要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

为什么?

4、煤炭对德国鲁尔区早期工业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评。

阅读教材中“活动”材料:

思考:

鲁尔区并没有铁矿,为什么钢铁工业发达?

结合图文作出回答,明确:

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渡:

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在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得以发展和繁荣,到20世纪50年代后,廉价石油的出现,鲁尔区开始走向衰落。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板书)

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

不同年代煤炭地位的变化是如何导致鲁尔区衰落的?

学生代表陈述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作出合理评价。

补充说明: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承转: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延伸课堂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材中设置了三道探究活动题。

第1题: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危害人类环境的酸雨。

第2题:

一种现阶段的社会现象——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第3题:

我国每个公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能源利用引发的问题。

阅读教材中“污染严重的莱茵河”一段材料。

思考:

这段文字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归纳总结:

人类在发展经济时,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还必须注重环境效益。

过渡:

通过以上的问题出现,使我们受到一定启示,归纳出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④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⑤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板书)

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1、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对以煤炭为基础的鲁尔区带来了什么影响?

2、鲁尔区是如何合理地改造传统工业和发展新型工业的?

阅读教材中“鲁尔区工业重镇——杜伊斯堡与埃森”一段材料:

思考:

1、杜伊斯堡地处何处?

它哪些工业部门相当发达?

2、有鲁尔区心脏之称的是哪座城市?

这座城市是依靠什么资源而兴起的?

阅读教材“活动”中的“鲁尔区工业布局的调整”一段文字。

课件展示:

教材中2.29图和2.30图,图文结合,对比分析以下问题:

1、20世纪50年代鲁尔区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

它们主要分布于何处?

2、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末相比,哪个时期工业部门较多?

新出现了哪些工业部门?

3、鲁尔区过去的工业布局,是以接近原料地为原则,新时期,这些传统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看到了鲁尔区的新发展和新面貌。

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煤炭资源在不同时期对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鲁尔区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九、反馈练习

课件展示。

十、作业布置

结合教材63页中“活动”的内容,完成:

为实现辽中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以鲁尔区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为例)

十一、板书设计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1、鲁尔区的煤炭资源

2、鲁尔区的主要工业部门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1、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2、传统工业的地位下降

3、环境污染严重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

2、调整工业布局

十二、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