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新版教案第四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514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76.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新版教案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新版教案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新版教案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新版教案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新版教案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新版教案第四章.docx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新版教案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新版教案第四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新版教案第四章.docx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新版教案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的构成

【教学目标】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分子概念的形成和分子的基本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对分子涵义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因为分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通过某些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建立分子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方糖,糖粉,水,酒精,空气清新剂,烧杯三个,量筒二个,胶头滴管一个,玻璃棒一根,放大镜一个,一次性针筒二个。

(以上器材每个实验组一套)

【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请你以植物为例,说明细胞是不是可以再进行分解?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等。

如果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从中榨出甘蔗汁。

然后又可以将甘蔗汁分离成蔗糖和水。

甘蔗汁来自哪?

这个事实能为我们认识细胞提供什么信息?

(甘蔗汁是含有蔗糖和水等物质,说明细胞含有多种的物质。

(该问题需要老师引导)

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课堂小实验]课本中观察蔗糖实验

用放大镜观察方糖或糖粉,你看到了什么?

(蔗糖小颗粒)

这些蔗糖小颗粒是否可以再分?

(有的说可以,有的可能会说不可以)

可以从糖是甜的,糖水也是甜的引入到蔗糖在水中是以一种称为分子的微粒存在。

分子这种微粒是很小的。

[新课]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有什么基本性质?

[媒体展示]

[配音]我们是分子,我们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假如有人问你:

"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

"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

因此,你们用肉眼是看不见我们的,但是借助科学仪器

却可以看见。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的照片

[放音]这就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的照片。

照片上的一个白圈表示一个苯分子。

这是放大20万倍。

如果用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结论1:

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

[投影图片]

(1)一辆空自行车,学生观察自行车后轮胎;

(2)一人骑上自行车,学生观察自行车后轮胎。

[观察分析]轮胎为何变扁?

(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压,间隔变小,所以轮胎变扁。

[体会实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或豌豆和大米混合实验

[讲解]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物质有三态变化,都可以从它得到解释。

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时,物体就发生膨胀,这种间隔在遇冷时减小,物体就发生收缩;如果这种间隔很大,物质就呈气态;如果较小,就呈液态或固态。

结论2:

分子之间有间隔

[实验]喷洒空气清新剂,稍待,闻室内空气的气味。

[图片]溴分子的扩散

以上现象说明分子的确不停运动。

[实验]液体扩散实验

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结论3:

分子总是不停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三、课后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节质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道质量的含义和单位,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和维护方法;

学会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使学生体验不同物体的质量大小,体验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

途经,感受实验的严谨和成功的乐趣,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估计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

学生:

收集食品包装袋;准备一熟鸡蛋或鸭蛋;调查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调查一斤鸡蛋的个数;

教师:

托盘天平,冰冻矿泉水,鸡蛋,壹圆硬币,一瓶牛奶,一杯水,一盒饼干,科学书,铅球,苹果,实物投影,杆秤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学生课余调查反馈(包装袋上的质量和每个鸡蛋的平均质量)

新课过程:

一.质量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1千克有多少个鸡蛋呢?

斤不是SI中的单位,千克与.公斤.斤.两的关系如何?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学生继续体验1千克的大小:

一铅球的质量是4千克,一苹果的质量约0.15千克,一鸡蛋的质量约0.05千克,某同学的质量约45千克,一头蓝鲸的质量约1.5×105千克。

(出示铅球,鸡蛋和苹果)

在SI中,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符号是t:

1吨=1000千克;

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符号是g,mg,1千克=1000克=106毫克

学生换算:

1.一鸡蛋的质量约0.05千克,即多少克?

2.包装袋上的质量

学生估计物体的质量:

科学书,一瓶牛奶,一杯水

二.质量的含义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就用质量表示。

质量不是重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物体重多少实际是指物体的质量。

学生思考讨论:

(,出示实物,创设情景)

1.一包饼干撕开前后质量是否一样?

2.一枚壹圆硬币在夏天与冬天里质量是否一样?

3.放在桌上与放在水里质量是否一样?

4.一瓶矿泉水冰冻前后质量是否一样?

结论:

物体的质量大小由物体本身决定,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继续思考讨论:

宇航员在太空处于悬浮状态,他有质量吗?

测量物体的质量需用相应的测量工具。

学生反馈:

生活中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

(教师补充)

学生演示:

用杆秤称一瓶矿泉水的质量(教师指导)――――引出平衡原理。

实验室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出示托盘天平)

三.托盘天平的结构

介绍托盘天平的结构(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自前而后)和各部分作用:

底座,标尺,游码,横梁,平衡螺母(左右),托盘(左右),指针,分度盘,砝码

学生复述:

天平的结构――――对照实物

天平也是依靠平衡的原理来测物体质量的―――横梁平衡。

四.托盘天平的使用

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要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使用期间应注意:

使用前:

应注意天平的测量范围,估计被测物的质量,被测物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范围。

使用时:

不能用手摸托盘;不能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必须用镊子轻拿轻放。

使用后:

把砝码及时放回砝码盒内,天平和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以免生锈。

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

―――――边讲边演示

1.调平: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具体是:

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右旋;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左旋),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作等幅摆动,此时横梁平衡。

2.称量:

把被测物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由大到小的加减砝码(左物右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天平恢复平衡。

被测物质量=所用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最小刻度值;读游码左侧所指的刻度值)

3.称量完毕整理天平,及时将砝码放回到砝码盒内。

学生初步操作――――用天平测熟鸡蛋的质量(教师边讲边巡视学生边操作)

小节学生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并作一课的小节。

学生完成书后练习―――知识巩固。

课后思考:

1.使用天平时,为什么要左物右码?

2.使用天平时,为什么要由大到小加减砝码?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一)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2、知道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会写密度的定义公式,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说出密度单位(国际主单位和液体的常用单位),以及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能说出密度的概念,从密度表中掌握有关信息。

5、通过习题教学,初步掌握有关密度的简单计算。

6、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7、通过学习,感受到物质的客观存在性、物质可认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学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密度的概念、单位和测定。

2、难点:

密度的单位及计算。

三、学情分析及点拨

密度是一个表示物质特性,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的物理量,学生在此之前已初步掌握了“质量”与“体积”这两个物理量,已经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所以在此进行密度教学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密度的教学要求不能太高,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的方法,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概念;设计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1、量筒、天平、铝块

五、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

怎么鉴别铜铁铝,三种金属。

除了用颜色、磁铁之外,还有什么办法?

【新课展开】

1、学生演示实验:

P134活动1演示

纠错的机会,达到复习量筒及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的目的。

讲解:

密度的概念: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

2、实验:

活动2,

   完成下表:

物质

体积(厘米3)

质量(克)

质量/体积(克/厘米3)

10

89

10

79

10

27

3、讨论:

从实验表格中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4、密度的概念及计算

   1.密度的计算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用符号表示为:

ρ=m/V

公式中ρ—密度 ,m—质量 ,V—体积 。

2.密度的单位:

国际制主单位—千克/米3,常用单位—克/厘米3

换算关系:

1克/厘米3=1×103千克/米3

1千克/米3=0.001克/厘米3 。

 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为 1米3水的质量为1000千克。

   3.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有一定的数值,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跟物质的质量、体积 的大小无关。

4.对于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不同物质间密度大小的比较方法有两种:

即当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物质密度大;当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物质密度大。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根据密度公式ρ=m/V可知,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这样的看法对吗?

为什么?

[解析] 这样的看法都是错误的。

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质量、体积的大小均无关。

当物质的体积扩大一倍时,其质量也随之扩大一倍,而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值不变。

   

[答] 略

   [例2] “铁比棉花重”这种说法对不对?

   [解析] 我们平时所说的“铁比棉花重”实际是“铁的密度比棉花大”的不严格的讲法,或者是当体积相同时,铁的质量比棉花的质量大的一种省略说法。

事实上,一枚铁制的大头针要比一条棉絮轻(质量小)得多。

   [答] 略  

6、常见物质的密度表:

阅读密度表,回答系列问题

⑴.密度表中,除水蒸气外,其他气体都是在0℃、1标准大气压下所测定的数值。

【思考】 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说明在温度不同、气压不同的情况下,同一物质的密度可能是不一样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密度与物质的熔点、沸点一样都属于物质的特性之一。

⑵.从表中可以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

一般地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相差不是很大,气体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

⑶.铁的密度为 7.9×103 千克/米3,它表示1米3铁的质量是7.9×103 千克。

水银的密度为13.6 ×103 千克/米3,它表示1米3水银的质量是13.6×103 千克。

【课内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D )

A.密度越大的物体,质量越大   B.体积越小的物体,密度越大

C.体积越小的物体,质量越大   D.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组成的实心物体,体积大的密度小

2.如果一杯水全部结成冰,那么 ( D )

A.质量、体积、密度都不变   B.质量不变,体积与密度均变大

C.质量不变,体积与密度均变小   D.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3.气体由于分子间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当一定质量的气体被压缩后,它的密度( A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

4.甲、乙、丙三只实心的铁球,若甲球的质量是乙球质量的3倍,乙球的体积是丙球体积的2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三只球的密度相同   D.甲球的密度最大

C丙球的密度最小   D.无法确定哪只球的密度大

5.将一瓶水倒掉一些后,对剩余部分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C )

A.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质量变小,密度变大

6.铁的密度为7.9×103千克/米3,读作铁的密度为7.9×103千克每立方米,表示的意义是每立方米铁的质量为7.9×103千克,7.9×103千克/米3=7.9 克/厘米3。

7.某物质的质量为3.56×103千克,体积为400分米3,则该物质的密度为8.9×103千克/米3,合8.9克/厘米3,查密度表可知道,该物质可能是 铜 。

8.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之比为1:

3,质量之比为2:

1,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之比是 6:

1 。

如果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之比是5:

4,质量之比为3:

1,则甲、乙的体积之比是 12:

5 。

【课时小结】

重点:

1.密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密度的计算公式。

      3.密度的单位和换算。

 难点:

1.密度概念的建立。

      2.密度是物质特性之一的理解。

第三节物质的密度

(二)

一、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并巩固密度的概念和基本知识。

2、了解密度的应用。

3、学会密度的有关计算方法,能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利用密度公式的有关计算

2、难点:

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课堂学习设计

【课前练习】

1.由于一种物质的质量跟它的体积 成正比,因此我们可以用 单位体积 某种物质的质量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这种特性就是物质的 密度 。

2.煤油的密度为 0.8×103 千克/米3,合0.8克/厘米3,它表示 1立方厘米 煤油的质量为0.8克。

3.甲、乙两只实心球,甲的体积是乙体积的一半,乙的质量是甲质量的3倍,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为   ( B )

A.3:

2   B.2:

3   C.6:

1   D.1:

6

【探求新知】

(一)、对密度概念的正确理解

练习:

将一块正方体的木块分成完全相同的八个小正方体木块,则对于每一小块木块来说,正确的是  ( B )

A.质量和密度都为原来的1/8     B.质量为原来的1/8,密度不变

C.质量不变,密度为原来的1/8   D.质量和密度都不变

(二)、密度公式及变形公式的应用

[典型例题解析]

[例1] 一个质量为4.5千克的铁球,体积是0.7分米3,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如果是空的,空心部分体积多大?

(ρ=7.2×103千克/米3)

 [解析]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空心有三种方法,而此题又问空心部分体积,所以从体积入手比较简便。

假设铁球是实心的,根据密度计算公式得

 V=m/ρ =4.5千克/7.2×103千克/米3 =0.625×10-3米3=0.625分米3<0.7分米3

所以V

  V空=V物—V=0.7分米3—0.625分米3=0.075分米3

[答] 略

[例2] 一只空瓶质量是200克,装满水后总质量为500克,装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是740克,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解析] 由总质量分别求出水和液体的质量,再根据V=m/ρ求出水的体积即为瓶的容积,就可求得该液体的密度。

m水=m水瓶—m瓶=500克一200克=300克

V水=m/ρ=300克/1.0克/厘米3=300厘米3

V水=V容=V液=300厘米3

m液=m液瓶—m瓶=740克—200克=540克

所以ρ液=m/V=540克/300厘米3=1.8克/厘米3

 [答] 液体的密度为1.8克/厘米3。

(三)、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判断西瓜生熟:

生熟西瓜密度在常温下是不同的。

一般成熟瓜的密度为0.9×103千克/米3—0.95×103千克/米3。

将西瓜放入水中观察,若西瓜完全沉没,则表明是生瓜;浮出水面体积很大,说明瓜的密度小于0.9×103千克/米3,西瓜过熟;若浮出水面体积不大,则表明是熟瓜。

2、盐水选种:

农民在选取饱满谷子作种子时,常配制一定密度的盐水(通常为1.1×103千克/米3),将稻谷倒入盐水后,饱满的稻谷沉在盐水底部,不饱满的则漂在液面。

若需要1000毫升该种盐水,应该怎样配制?

解析:

V水=1000毫升,m水=ρ水V水=1.0克/厘米3×1000毫升=1000克

V盐水=1000毫升,m盐水=ρ盐水V盐水=1.1克/厘米3×1000毫升=1100克

所以:

m盐=m盐水-m水=1100克-1000克=100克

需要取食盐100克,水1000克来配制溶液。

3、超密物质中子星:

中子星的密度为1011千克/厘米3,也就是1厘米3的质量竟为一亿吨之巨!

中子星的质量是如此之大,半径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质量就与太阳的质量显相当了。

想一想:

一根火柴大小的中子星物质(体积约为0.03厘米3)质量有多大?

解析:

根据m=ρV=1011千克/厘米3×0.03厘米3=3×109千克

    【课内练习】

   1.两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球,A球质量是20克,B球质量是0.1千克,则两球的体积比VA:

VB= 1:

5 ,两球的密度比ρA:

ρB=1:

1   。

   2.油罐车的容积为每节100米3,若装煤油2001吨,则需 26 节油罐车。

(煤油的密度为0.8克/厘米3)

   3.一运油车装40米3的石油,从车里取出30厘米3的石油,称得其质量为25.5克,求该车所装的石油的质量。

[解] ρ=m/V=25.5克/30厘米3=0.85克/厘米3=0.85×103千克/米3

   m2=ρV2=0.85×103千克/米3×40米3=3.4×103千克

   4.质量为7.9千克的铁球,体积为1.5×103米3,求中空部分的体积。

(铁的密度为7.9×103千克/米3)

[解] V实=m/ρ=7.9千克/7.9×103千克/米3=1×10-3米3

V空=V球—V空=1.5×10—3米3—1×10—3米3=0.5×10—3米3

【课时小结】

 重点:

1.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

     2.有关密度计算的方法、步骤和格式。

难点:

密度的计算方法。

第四节物质的比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2、知道比热容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3、学会查比热表,知道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尝试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式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证据,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对比热容的应用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质的比热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

难点:

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运用比热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学习方式]

学生用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寻求新知,进一步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烧杯、温度计。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授课程序

教师组织指导

媒体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应用分析

一、

设疑导课

教师播放课件,

导入新课:

夏天的时候同学喜欢去河边,为什么同一时间沙子的温度和水的温度不一样?

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

活动

书本139页活动,找两个同学测量不同时刻冷水和热水的温度,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复习前面关于温度计使用的复习。

其他学生检验,并且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从活动中知道热传递,和热量的定义

三、

提出问题

提问:

提问引出主题

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1、说明:

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除了和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还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

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

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

可能和物质的种类有关

设计实验

1、教师引导提问:

那么如何比较物质吸热升温的快慢?

需要控制哪些因素?

什么方法?

如何操作?

信息快递:

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就可以认为单位时间内物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2、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讨论后得出答案

展示实验方法

我们应该设计实验来探究。

控制质量、升高的温度、时间

用到控制变量法

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

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

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玻璃棒、石棉网、火柴、水、煤油、钟表。

五、实

探究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将100克的煤油和水分别装入两个同样的小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记下煤油和水每隔1分钟升高到的温度,将数据填入表中。

展示实验装置并提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观察教师演示。

并设计好表格,填写数据。

质量/kg

1

min

2

min

3

min

4

min

煤油

0.1

0.1

分析与结论

下面就实验得出的数据来分析一下:

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升高相等的温度时,煤油比水需要的时间____(长/短),由此可知,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煤油比水吸收的热量___(多/少),这说明: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____(相同/不同)。

说明:

换用其他不同的物质也能得到类似的结论。

得出结论

这是物质的另外一种属性------比热容,也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定义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板书)

给出比热容的单位:

J/(kg·℃)。

读作:

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物理意义

引导学生查比热表,比较水和沙子的比热容大小。

引出定义

交流与评估:

八作业:

交流与评估:

由实验现象可知:

比热越大,吸热升温越慢。

那么,同学们是否可以解释沙子和河水温度不同的原因呢?

应用:

1、汽车发动机用冷水做冷却剂。

2、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解释原因吗?

收集生活中有关物质比热的有关的应用事例。

解释导课图片

解释现象

学生查比热容表说出:

水的比热是4.2J/(kg·℃),沙的比热是0.92J/(kg·℃),水的比热大于沙的比热。

白天,沙子和水吸热升温,沙子比热小,升温快,因此沙子烫,河水凉;傍晚,沙子和水放热降温,沙子比热小降温也快,因此沙子凉,河水暖。

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

板书提纲

课后小结

第五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特点不同。

能说出几种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2、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