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文本.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0297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文本.docx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文本.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文本.docx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文本

××乡××村

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规划

 

县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

 

一、前言

1.1概述

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规范××省土地综合整治,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

紧紧围绕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这一主题,创新体制和机制,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整合使用各类土地专项资金,积极聚合其他涉农资金,整合协调农用地整理、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废弃地复垦以及未利用地开发等各类活动,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实行综合整治。

促进耕地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积极破解新农村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等用地难题,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省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万村整治”示范工程的要求,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和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整合为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以行政村为单位,实行“全域规划、全域设计、全域整治”,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开展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

××年,××省启动××个试点行政村的整治,计划整治村庄建设用地××万亩,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万亩的用地空间,为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提供××万亩的用地空间;到××年,启动整治行政村达到××个,完成全省“千村整治”任务,××县是今年首批启动的××个试点村的试点县之一,计划在2010-2011年期间实施××乡××村等××个试点的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1.2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

(1)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土地需求量增大,耕地在不断减少,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难以保持,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通过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促进全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目标的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

(2)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土地综合整治是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

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通过改造旧村庄、归并农村居民点,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土地综合整治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3)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针对全县吃饭和建设之间的矛盾,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挖潜,新增部分耕地指标,并腾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可为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和基层配套设施建设留出空间,为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挂钩管理创造条件。

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的“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可以有效的协调处理“既要保护耕地,又要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扩内需保增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按照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拉动农村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缓解返乡农民工就业压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的有效途径。

从长远看,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于调整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5)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用地空间

××县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用地保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国家对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尤其是占用耕地指标的管理越来越严格,××省确立了“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用地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需的用地指标可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来解决。

因此,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用地空间。

(6)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战略部署的具体行动

结合××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的实际,××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大战略抉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扩大田块规模,提高田块规整程度,改善农田耕作条件,从而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要地位。

(7)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体化体制基本建立。

这一目标的确立,最终将使广大农民享受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果,同时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后劲。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也是当前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最重要的杠杆。

土地综合整治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方面,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不仅为农村基础设施改造、社会事业发展、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比较雄厚的资金保障,还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农村经济的繁荣。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使大量的资金投向农村,有效地拉动了农村需求,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另一方面,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不仅能促进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粮食安全,还可通过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用地空间,促进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

总之,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了城乡之间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而顺畅的流动,实现了城乡之间互补、互助和互动,实现了城乡统筹发展。

1.3基础数据和规划期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其它统计数据采用2008年数据。

规划期:

两年。

1.4编制依据

1.4.1有关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

1.4.2国家有关规定和文件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9】1号)

(3)《国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意见》

(4)《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

(5)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发〈2005〉207号)

(6)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城乡建设用地挂钩试点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源发〈2008〉138号)

(7)《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

(8)《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国土资发[2005]79号

(9)《关于设立土地整理项目区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0号

(10)《国家投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1)《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12)《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

1.4.3土地整理标准和规范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4)《土地开发整理标准》(TD/T1011—1013—2000)

(5)《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2005年7月)

(6)《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7)《机井技术规范》(SL256-2000)

(8)《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16453.6-1996)

1.4.4地方性文件及有关计划、规划

(1)××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

(2)××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决定的意见》豫政[2004]80号

(3)××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豫政办〔2009〕124号)

(4)《××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5)《××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6)《××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7)《××县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规划》(1997—2010)》

(8)××县农业、林业、水利、环保、电力、交通等部门专项规划和统计年鉴

二、试点村基本情况

2.1自然条件

2.1.1地理位置

××行政村位于××县××乡中部,北与大罗庄相连,西与郭集村接壤,东与张屯村相临,南与叶庄村相接,境内没有等级公路通过,交通不便。

2.1.2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于豫东平原,地貌类型是由黄河、沙颍河叠加的冲积扇平原向豫东南冲积低洼平原过渡的交接洼地。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局部稍有起伏,地面坡降1/5000-1/6000。

2.1.3水文地质

全县水资源由地下水、地表水、降水三部分组成,按平水年(75%保证率)计算,全县水资源总量为4.8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3.07亿立方米,地表径流1.73亿立方米,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过境水,由于河流多属季节性排水河道,地表径流和过境水多集中于汛期,可利用率很低。

全县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2.54亿立方米,项目区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和地域间分布不均。

项目区内浅层地下水较为丰富,是目前农田灌溉的主要开采水源。

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河、渠、塘侧渗补给,水位均随季节变化。

据××县物探资料和多年来的机井钻探资料分析,对多眼机井抽水试验计算,按主要含水层的厚度、单位降深、涌水量的大小,可分为富水区、中等水量区、小水量区;本项目区属于中等水量区,地下水位浅,水量丰富,岩性多为细粉砂和中砂,砂层厚度多在10米以上,顶板埋深6-10米,底板埋深在25-35米,PH值6.5-7.5之间。

静水位7米,动水位12米,单井出水量20-40立方米/小时。

矿化度在1.5g/L以下,地下水质较好,适宜农田灌溉。

2.1.4气象

项目区位于暖温带南部,属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区,为季风半湿润气候。

总的气候特点是:

全年温度适宜,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集中,旱涝不均。

年平均气温14.5°C,年均日照时数2094.9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47%。

全年太阳总辐射114.89千卡/平方厘米,有效辐射56.31千卡/平方厘米。

年均无霜期223天,全年≥10°C积温为4721°C,历时221天。

全年平均降水量785.1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

历年最大风速为16米/秒,多年平均风速为1.9米/秒。

充足的光热资源可满足多种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2.1.5植被

项目区内目前植被种类较多,现大都为人工栽培型植被。

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红薯、花生、瓜、菜等;木本多以杨、槐、泡桐等为主,兼有稀疏灌木如紫穗槐等;草本如蒿类莎草、马齿苋等分布。

2.1.6土壤

××县地处冲积、湖积平原东西过渡地区,大面积的是非地带性土壤为潮土和砂土。

项目区的土壤呈微碱性,pH8.3-8.5;耕层土壤养分含量统计为:

有机质10.13-14.8g/kg,全氮0.64-0.92g/kg,全磷0.11-0.17g/kg,代换量20.22-24.15cmol/kg,质地以中壤-轻粘;块状结构;土层深厚,潜在养分含量较高,耕性良好,适耕期较长,保水保肥性能较好,可满足小麦、玉米、豆类、芝麻、红薯等多种农作物种植的要求。

2.1.7工程地质

地质结构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境内在60米深度内构成全新系统最新松散沉积所覆盖。

2.1.8自然灾害

项目区内受降水特点、规律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旱涝灾害频繁。

其主要特点是以旱为主,旱涝交错,冬春干旱,夏秋易涝。

另外自然灾害还有暴雨、冰雹、大风、低温、阴雨、霜冻、病虫害等。

其中以旱灾影响最大。

2.2社会经济条件

2.2.1人口状况

××村委会管辖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其中年末户数570多户,总人口2537人,年末劳动力1600多人,按劳动产业分农业人口2350人,建筑业220人,第三产业900多人。

2.2.2生产条件

××村土地面积237.13公顷,耕地面积164.09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12.35公顷,实有机电井22眼,农业机械总动力9800千瓦,其中小四轮和三轮车共56台,柴油机87台,农用水泵43台,收割机2台。

2.2.3经济发展水平

项目区位于××县××乡,交通便利,经济状况相对较差,涉及××行政村的全部土地。

项目区行政村2008年总人口2537人,耕地面积为164.09公顷,人均耕地0.064公顷。

主要农作物为:

小麦、玉米、红薯、棉花等。

粮食总产量233.8万公斤,亩产9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多元。

农村就业多以农业劳动为主,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镇化水平低,农民生活水平一般,基本无耕地撂荒现象。

××村以种植业为主,村属小学1所,当年毕业生30人,农村医疗点1个,农村医务人员3名,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无职业技能特长,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生产和外出打工。

社会经济情况见表1。

表1××行政村基本情况统计表

村镇

人口数量

人均纯收入

耕地面积

人均耕地

公顷

公顷

××乡××村

2537

3600

164.09

0.065

资料来源:

2008年度××县统计资料。

2.2.4住房和人居环境

××村大多数房屋都是砖混结构,多为两层楼房,结构样式都是统一规划,都是在规划建新区域内建设的。

其中房屋建设布局合理,光照和通风条件较好,主要用于自身居住。

2.2.5公共服务设施

村里有几个小商店和一所小学,一个卫生室。

在××村的中部偏南有一所敬老院,占地900平米。

2.2.6优势条件

地下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规模农业。

青壮年人口较多,劳动力资源丰富。

2.3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237.13公顷,其中耕地164.09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69.19%,;林地5.71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2.4%;居民点38.46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16.21%;农村道路6.63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2.8%;河流水面用地0.68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0.29%;坑塘4.77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2.0%;沟渠5.05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2.12%。

表2××村土地利用现状统计表

总面积

耕地(01)

其中

园地

(02)

林地

(03)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20)

其中

水浇地

(012)

旱地

(013)

村庄

(203)

采矿用地

(204)

××村

237.13

164.09

0.00

164.09

0.00

5.71

50.20

38.46

11.74

占总面积的比例

100.00

69.19

0.00

69.19

0.00

2.4

21.16

16.21

4.95

交通运输用地

(10)

其中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11)

其中

公路用地

(102)

农村道路

(104)

河流水面

(111)

坑塘水面

(114)

内陆

滩涂

(116)

沟渠

(117)

××村

6.63

0

6.63

10.05

0.68

4.77

0

5.05

占总面积的比例

2.8

0

2.8

4.23

0.29

2.00

0

2.12

2.4土地权属

2.4.1农用地权属情况

项目区内农用地土地权属全部为集体所有。

项目区内土地已经承包到户,有各农户经营,各农户和村集体签订了承包责任书。

各农户承包经营土地的位置、四周边界、面积、期限、以及相关权利与义务在承包协议中均有记载。

目前项目区各农户之间的土地权属关系清晰、界限分明,无权属纠纷问题,项目区已进行的土地登记工作和农户与村集体签订的土地承包协议书为土地综合整治后农用地土地权属调整的依据。

部分耕地已经承包给村集体,已经签订了责任承包合同。

2.4.2宅基地权属情况

项目区宅基地权属全部为集体所有,项目区内宅基地已经分配到户,有各农户经营,各农户与村集体签订了责任书。

各农户宅基地的土地位置、四周边界、面积、期限、以及相关权利与义务在承包协议中均有记载。

部分进行宅基地转换的及时补充了协议以及责任书。

有宅基地复垦出来的耕地依旧归还原宅基地使用者耕种,保持不变。

2.5基础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5.1灌溉与排水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村内村民用水主要为自打水井。

村内没有排水系统,排水是通过村庄的暗渠和街道边上的明渠进行排水,雨水基本上是自由的向低处排出,生活污水没有处理,经路边的水渠顺地势自流排向河流或坑塘。

但由于部分沟渠淤积堵塞,加以整理疏浚后,可满足排水需要。

2、项目区内有20多眼机井,有配套但不是太完善,还有部分机井已遭损坏,无法使用。

水利配套设施缺乏,与项目区耕地灌溉需求相差较大。

2.5.2交通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村内主要道路为沥青路,其余均为砂石路及土路。

道路系统不是很通畅,断头路较多。

宅间道路过窄,不利于消防和车辆出行,给村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出行带来不便。

2、现有的路网系统尚不完善,各级道路普遍偏窄,需要扩宽并且部分土路需要改为水泥路。

3、道路附属设施不全。

2.5.3林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区内沿路有少量的树木生长,但由于树种以及保育不良,生长情况较差,且人为的砍伐比较严重,未形成系统的防护林带,生态防护林网体系极不完善。

准备结合土地整理,重新布局并进行树种更新。

2.5.4电力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区周边居民点有10KV高压线路,用电可直接从村里接出,能够满足项目区建设的用电需求。

村中乱拉电线的现象严重,存在火灾隐患。

2.5.5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生活垃圾缺乏管理,闲置空地内和排水明沟垃圾较多,严重影响了村镇的环境卫生质量。

2、居民家庭为露天厕所或简易厕所,卫生条件差。

3、项目区内尚没有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设施,除被当地群众开发种植树木、农作物外,大部分土地的生态植被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准备结合土地综合整理重新布置。

2.5.6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在项目区内有一处标准的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室可以满足村内居民的日常医疗卫生、防疫等需求。

村里有小型超市,××乡政府所在地有多家中型超市,可以满足项目区内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

2、村内缺少幼儿园,学前教育受到影响。

3、村内无老年人活动中心和文化大院。

4、村中商业店铺店面凌乱,没有形成好的商业环境和商业气息。

2.5.7景观环境建设情况

1、建筑物无特色,街景呆板、单调。

2、绿地率低,缺少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

3、沟河岸线不规整,绿化较差,无垃圾收集点,垃圾较多。

4、村内裸房较多,严重影响整村的视觉环境。

三、整治目标

3.1总体目标

××乡××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并且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确定的。

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得到合理的调整;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达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提高,土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统筹城乡发展。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理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规模。

通过整理、复垦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区的耕地质量,改善农村、农民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促进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总面积237.13公顷,项目区经综合整治后,耕地面积达到176.31公顷,新增耕地12.22公顷,新增耕地率为7.45%;项目区内的规划田块稳产、高产。

植被覆盖率增加,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水利设施全面配套,灌溉用水保障水平达85%,达排水除涝标准。

3.2具体目标

3.2.1新增耕地面积

新增耕地来源主要为居民点复垦、拆迁村庄旁的废弃地和部分坑塘的整理。

经实地勘测,充分调查当地村民意见,确定项目区可以通过宅基地复垦增加一部分耕地。

农民新村地点确立后,部分村民将迁往农民新村居住,同时原有宅基地由××村组织村民复垦做耕地使用。

村庄复垦能增加耕地11.0公顷,部分废弃地整理和林地整理增加耕地1.22公顷,共增加地12.22公顷。

表3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一级地类

二级地类

××村

整理后各地类占总面积的比例(%)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加

耕地

水浇地

164.09

176.31

12.22

74.35

林地

有林地

5.71

7.28

1.57

3.07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农村居民点

38.46

24.96

-13.5

10.53

采矿用地

11.74

8.10

-3.64

3.42

其它农用地

农村道路

6.63

8.16

1.53

3.44

农田水利用地

5.05

6.87

1.82

2.90

坑塘水面

4.77

4.77

0

2.01

其他土地

河流滩涂

0.68

0.68

0

0.29

合计

237.13

237.13

0

100

3.2.2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用地空间

××县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用地保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国家对年度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尤其是占用耕地指标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所需的用地指标可以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来解决。

××乡××村土地综合整治前居民点用地38.46公顷,整治后居民点用地24.96公顷,结余13.5公顷的建设用地指标,可以用于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

3.2.3提高粮食生产率

土地综合整治区的农田将按照“田成方、路成框、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要求进行高标准建设。

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可以提高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并能起到涵养水源,降低风速,改善田间小气候的效果,构成了稳定性强、生产能力较高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了项目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同时,以土地综合整治的资项目为契机,积极开展土壤改良,通过广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合理轮作等措施,可以使项目区土壤团粒结构增加,保水保肥性能增强,耕地质量得到根本改善。

项目实施后,项目区的灌溉条件由以前的有一定的保障提高到完全保障,区域内的交通状况、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耕地质量等级显著提高,粮食单产由6000公斤/公顷增长到7200公斤/公顷,增长幅度达到15%以上。

3.2.4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做到村容整洁,对于××村要进行房前屋后建设,明沟或暗沟、沟渠配套,农户排水沟要做到每月清理一次。

村庄公共排水沟要硬化,每半年清理一次。

对村庄的水塘和污泥坑要认真清理整治。

房前屋后和公共区的污泥要清理干净。

清路障:

农具、柴草等不能占道堆放。

对占用公共道路、场所,乱搭乱建的违章建筑物和有碍村容村貌的残垣断壁要予以拆除。

对占道种植农作物的应退耕环路。

清柴垛:

柴垛要进院或在村外集中堆放,通过改善农村能源供给方式,逐步取消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