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案板书设计.docx
《促织教案板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织教案板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促织教案板书设计
促织教案板书设计
(经典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促织教案板书设计
这是促织教案板书设计,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促织教案板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
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和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
教学媒体
PPTWord批注
教学设想
本学期文言文篇目偏少,学生文言基础肤浅,《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既要当小说去鉴赏,又要当文言来实学。
《画皮》《狼》学生也许不陌生,以《聊斋志异》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屡屡放映。
电影电视《聊斋》故事学生或许比较熟悉,对蒲松龄应有所了解。
但面对文言文字,文言字法词法小说章法主旨表现手法等也许存在困惑。
因此,要求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反复自读熟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促织》文言文知识相对较集中,且具备文言典型例子,需要学生发现并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由几幅对联、名人名言道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题解
二速读课文,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三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旨
(一)你认为小说情节中最悲惨的是哪部分?
成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他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二)成名的儿子才九岁,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投井自尽?
(三)不就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吗,值得为它赴死吗?
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文中哪些文字交待这只蟋蟀重要并主宰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
是蟋蟀主宰着成名一家的命运吗?
你感到最寒心的是哪个细节?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成名为什么如此冷酷?
是冷酷吗?
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
(四)成名儿子如果没有活转,你认为对于一个九岁孩子的死谁该负责?
罪魁祸首是谁?
(五)成名儿子最后“复活”了,成名也“因祸得福”,这可信吗?
为什么作者又要这样安排?
成子化虫复活,成名作了秀才发家致富了,值得高兴吗?
(六)你能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旨吗?
(七)你是怎样看待篇末评论的?
板书--情节主旨
《促织》教学设计
四小结
1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促织”串联整个故事情节。
2借古讽今的笔法,借明朝喻清朝(讽刺揭露贪官虐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虚实结合,主题深刻。
3心理描写,细腻合理,情景描写,逼近生活。
五课后准备
1本文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式多样化。
无论是叙述故事,描写场面,还是人的对话,作者所调遣的语言,都能曲尽其妙,恰到好处。
精读品味其妙。
2发现整理文言字词句知识
第二课时
品味语言精妙,交流课前整理的文言基础知识
一品味语言精妙
(一)品读第4-7节。
(二)《聊斋志异》有几种版本,文字各有出入,试对照阅读下列例子,比比优劣。
1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课本)
寻之多时,绝无踪响。
(《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2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课本)
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
(《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
二师生互动,修订补充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动词的特殊用法
5其他词类活用现象
6倒装句
7省略句
8疑难词句解读
三最后归纳
明天学习《促织》。
但愿互动生动活泼,教学相长。
新增Word批注,新颖,且一定效用。
促织教案板书设计第2篇
一、先检查预习,看学生是否按要求熟读课文。
二、介绍背景
师问:
促织是什么?
你们小时候见过吗?
生1:
见过,一种昆虫,也叫蟋蟀。
师问:
《聊斋志异》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生3:
借花妖鬼怪来写社会的书。
生4:
虽说比较荒诞,但也有比较现实的地方。
它揭露统治者劳民伤财,是对现实的批判,反映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师:
“志异”是什么意思?
生答:
记录怪异之事
师补充:
“志异”也是一种揭露现实的手法。
“聊斋”是书房名,古人常有此雅兴,以书斋为文集名。
师:
相对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教师再简介蒲松龄屡试不第、供茶水听故事的经历。
现在,我们的学习非常紧张,读长篇可能没时间,读《聊斋》中的短篇故事还是非常合适的。
鬼怪在《聊斋》中是美丽的、有情的。
(也许是由于上了体育课,学生有些不在状态,课堂气氛稍显沉闷。
于是,教师以亲切平和的语调娓娓道来。
)
三、阅读课文,理清情节
教师布置学生默读课文,5分种后,师问:
你们看过完了吗?
我来检查一下字词,请翻译几下几个句子:
1、令以责之里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2、顾念蓄劣物幼稚病无所用。
先让一学生试译,教师更正、补充。
教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末段,并逐句翻译这一段。
教师再指名学生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来给课文分段。
师问:
那第9段属于什么?
生5:
作者的评论。
师问:
种笔记体的评论模仿什么写法?
生5(想了想,回答):
《史记》每一篇结束后有“太史公曰”。
师问:
你们对这样的划分有意见吗?
说说你的理由。
也许是因为学生手头有参考书,这个环节很快完成了,没有争论,也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
四、讨论情节特点
师:
在一篇小说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是。
我们用小说分析的方法从各部分找出人物的描写。
布置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的空白处做一些批注。
生6:
我觉得在发现促织前后,成名的感情是由懊恼到惊喜。
教师要求他从文中找有关句子加以论证。
生6读“忧闷欲死”“惟思自尽”“大喜,笼归,举家庆贺”“备极护爱”等句。
师:
就是这么一只蟋蟀,竟令人忧闷欲死。
后来儿子跳井自杀,捞上来后即使儿子气息奄奄,成名夫妇也“不复以儿为念”。
你从人物的命运里读出了什么?
生7:
我读出了蟋蟀对于这一家人的重要性。
生8:
社会很黑暗,官吏们全然不顾百姓疾苦。
生9:
官吏的压迫把亲情都异化了。
下课铃响,教师:
下节课我们来讨论小说的情节、结构。
下课。
第二课时
教师:
本文的故事情节起伏跌宕。
找不到蟋蟀,成名受刑:
悲;驼背巫指点,找到好蟋蟀:
喜;儿子不小心弄死了蟋蟀:
大悲;儿子魂化蟋蟀,屡战屡胜,最后令成家飞黄腾达:
大喜。
在这样的情节变化中,你觉得最有趣的是哪一部分?
为什么?
(教师边叙述边在黑板上画示意图:
以低表示悲,以高表示喜,以更低表示大悲,以更高表示大喜。
)
生1:
儿子变成促织,神话色彩很浓,而且故事起伏很大。
生2:
我喜欢第7段,斗蟋蟀的场面,人物的心理变化落差很大。
成名和村中少年以及围观者的情绪变化都维系在一只小小的蟋蟀身上,既可笑又可悲!
生3:
我也觉得第7段最精彩,我的注意力也被吸引过去,一直为成名的小蟋蟀担心。
师(点评生3):
你的情绪也在随主人公的悲喜而起落。
生4:
我过这个作品改编的木偶剧,斗蟋蟀的场面挺有趣的。
生5:
我看到的是比较伤感的地方。
成名爱蟋蟀比爱儿子更多。
儿子尚未苏醒,“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变不复以儿为念”,对骨肉的担忧倒在其次。
宠物竟比人的性命更重要!
生6:
我不同意生5的看法。
读“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他不是很伤心吗?
师:
儿子化成了蟋蟀,小说中有没有铺垫?
生7:
有。
“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不再象往常那样活泼精神。
师:
一般说来,一篇小说以悲剧示人,震撼力更强。
如果本文只写到儿子跳井死了,成名家破人亡就结束了好,还是原文好?
(不等学生回答,教师继续问)而小说中成子化身为蟋蟀,得到了想要的东西荣华富贵,这样是否削弱了小说的影响力?
生8:
我认为小说原文更能揭露现实。
生9:
一只小虫就能改变人的命运,皇帝喜欢玩蟋蟀,却不知因此给百姓带来了灾难!
原文前后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师:
这个故事如果让你来写,你会安排这样的结尾吗?
生10:
我认为作者是想表现朝政的昏庸,皇帝玩物丧志。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
“无因喜以谬赏。
”而文中的皇帝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原文的结局更能抒发作者对身处这样的'社会的无奈和对统治者随心所欲滥施赏罚的愤慨。
生11:
我不同意。
悲剧结局也能体现皇帝的昏庸。
就因为偶尔想玩一样东西,未必不过此即忘,却害了百姓家破人亡。
这样的结局也不一定就差。
生12:
我还是认为原文好。
因为这样处理能体现出人情冷暖。
儿子心中有亲情,为报答双亲而魂化促织,但成名眼中只有钱只有权势。
我从中读出了人情的冷漠。
生13:
我认为还可以增添皇宫斗蟋蟀的细节,更能说明“天子一跬步”,百姓的命运由贫到富的过程。
生11:
我以为悲剧的结尾更能感染人。
可以启发读者从小人物的悲剧想一想社会的黑暗。
生14:
以悲剧结尾固然能打劫人,但以喜剧结尾更有震撼力,更发人深省。
师:
回到课文的结局,你从文中读出的到底是悲剧还是喜剧?
生15:
以喜衬悲,使悲剧更显悲哀。
所以我以为结尾不是喜剧,而是比悲剧更悲的悲剧。
生16: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即忘”,然而成名等小老百姓的命运却已经转了几个来回。
师:
你以为百姓的命运始终掌握在天子手里,是吗?
生17:
我认为成名比较麻木,他没有反抗意识。
生18:
我以为文章的主旨是对上层统治者的抨击,以喜剧结尾更能突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师:
作者同情百姓,何以见得?
生19:
作者安排成名一家过上了“裘马扬扬”的生活,说明他希望老百姓的生活过程好一点。
教师:
为什么这样的安排能体现作者的同情?
生19:
因为文中说“天将以酬长厚者”。
时间已经接近下课。
教师总结如下:
志异小说的“荒诞”,更能引起人们的思考。
因天子的“谬赏”,结果“一人得道,仙及鸡犬”。
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他非常含蓄地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控诉。
另外,这篇小说的结构也给我们峰回路转的印象,“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小说不希望别人看到开头就猜测到结尾。
小说就意义来说,是揭露人贱虫贵这种荒诞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其实这样的事不独发生在古代。
现代社会也有重宠物而轻人命的,至于重名利等外物而轻内心世界的就更多了。
“读小说就是读人物,读社会”。
现在请齐请第9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布置作业:
请阅读《读本》第341-344页的《影视作品的欣赏》,读后做练习四:
选一个小的片断,改编成戏剧小场景。
促织教案板书设计第3篇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嬉戏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2、学习作家用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刻画。
3、浪漫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二、教学重点
心理描写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
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一、导语激兴:
作为词人,他得到了人间至高无上的美誉,故而,有人说他“作个词人真绝代”;作为国君,他沦落为帝王之列的末流,因此又有人说他“可怜薄命作君王”。
他就是后人既憎且敬,既爱又恶的李煜。
其实他还有鲜为人知的地方,他曾利用手中不可抗拒的皇权,影响了中国的民俗,这就是裹脚。
传说,李煜让自己的一个妃子“以帛绕脚,令纤小,……回旋有凌云之态”。
女子缠足之习一时风行,就这样上行下效,这一摧残女子肉体与精神的恶俗竟流行千年之久。
千年的历史中,一双双畸形的“三寸金莲”演绎着女人被扭曲的身体,昭示着帝王扭曲心态。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因皇帝的爱好而导致民不聊生,这爱好就是:
斗蛐蛐。
板书:
促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找出本文中表时间短暂的词语
⑴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食顷,一顿饭功夫
⑵及扑入手,已段落腹裂,斯须就毙:
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
⑶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少间,一会儿功夫
⑷既而得其尸于井:
既而,过一会
⑸无何,宰以卓异闻:
无何,没多久
⑹未几,成归:
未几,不久,没多大功夫
⑺俄见小虫跃起:
俄,忽然、片刻、一会儿
⑻旋见鸡伸颈摆扑:
旋,刹那
⑼成仓猝莫知所救:
仓猝,很短的时间
⑽一癞头蟆猝然跃去:
猝然,忽然
⑾旬余:
十多天
⑿每闻琴瑟之声:
每,每逢
⒀既而:
不久,随后
⒁既入宫中:
以后
⒂翼日:
第二天
⒃岁余:
一年后
⒄不数岁:
不多几年
2、列举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岁征民间:
岁,名词作状语,年。
2)试使斗而才:
才,名词作动词,有才能。
3)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笼,名词作状语
4)辄倾数家之产:
倾,使动用法,使……倾,用尽
5)成以其小,劣之:
劣,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不好
6)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高,形容词使动用法,抬高,使……高
7)细疏其能:
疏,名词作动词,陈述
8)益奇之:
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9)成然之:
然,意动用法,认为……对
10)高其直:
高,形作动,抬高
3、难句翻译:
1)操童子业,久不售。
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二、教学过程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促织、小虫子、玩物)找线索、理情节、述故事。
尚
开端结局
征评
捕虫献
发展失斗高潮
又得
2、小说的情节发展一步步走向高潮,其中是需要一定要素的,比如悬念、人物矛盾、环境等,请同学们分析本文推动情节的发展的要素是什么,体现在哪里?
(引导:
在哪里,你最紧张人物的命运,你最关切故事的发展。
)
悬念一、老实忠厚的成名因交不出合格的蟋蟀,不仅倾家荡产,而且遍体鳞伤,往后会如何?
悬念二、成名妻子问卜后得到一张画,它灵验吗?
悬念三、蟋蟀死,儿痴呆,成名夫妇会走上绝路吗?
悬念四、好不容易捉到的蟋蟀,却又那么弱小,会有用吗?
悬念五、成名的小虫斗得过“蟹壳青”吗?
这一连串的悬念,又称甩包袱,如果电视剧演到这里,我们肯定会充满期待等着下一段好戏。
3、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同学们仔细想想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真实吗?
把这些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
提示归纳:
1)问卜;2)魂化蟋蟀;3)喜剧性的结尾
4、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情节?
①问卜
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
但神真的会那么灵验吗?
从现在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情节是虚幻的。
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走投无路。
作用:
既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②魂化蟋蟀
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
但魂化蟋蟀则不可能。
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孩子却因为一只蟋蟀而死,并且连死了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处,要化为蟋蟀来帮助父母,曲折的反映出在那个时代连孩子也没有了生路。
这里其实隐含着一组巨大的对比:
儿子的生命与蟋蟀的生命孰轻孰重?
孟子说: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那么在儿子与蟋蟀的性命不可“得兼”的时候,成名自然便会“舍儿而取蛐蛐者也”。
不仅如此,即使舍弃儿子也不足以让成名摆脱那样的悲惨境界,只有让儿子变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这是怎么一种没有天理的社会!
作用:
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③喜剧性的结尾
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
有诗为证:
《再经胡城县》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由此自然可以看出,官员的升迁是建立在对老百姓的残酷压榨上的。
那么,既然这样的结果不可能出现,作者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一个虚构的结局呢?
这样的结局有什么好处呢?
现在先引进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的异同,分析他们各自的好处。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
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讨论明确:
《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
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
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
③鸡啄食促织;
④夫亦自经。
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
但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那样的喜剧形式所暗含隐藏的仍是不可言说的巨大悲剧,因此有人把这样喜剧的形式悲剧的内核结局比喻为“带笑的泪”。
其实,这是作者通过反讽的艺术手法,把现实和浪漫结合起来,来痛斥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荒淫无度的君主。
促织教案板书设计第4篇
一、以“趣”导入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
惧,自缢死。
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
二、自读课文
1.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
2.根据注释,疏通文字,并且在课本上“圈”“点”“画”,找出成为自己阅读“拦路虎”的字词。
然后同桌间展开讨论,根据字词所在的位置判断它的词性,根据字词的前后搭配判断它的词义。
重点研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等。
三、梳理情节
1.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读完后编写一个情节提纲,选用合适的动词,训练自己的概括能力。
四、对话文本
课文中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句子实际却能透露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探讨,那么就能引领学生更好地与蒲松龄对话,从而体悟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如: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官吏的压迫把亲情都异化了,成名爱促织比爱儿子更多。
这几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句子对于荒唐可笑的统治者是多么辛辣的讽刺!
五、布置作业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聊斋志异》,了解蒲松龄。
2.讲述曲折情节,并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教时
一、探究问题
1.小说在情节经营上有什么特点?
2.小说对现实的揭露有何深刻之处?
二、品读课文
1.曲折跌宕的情节。
(略)
2.细腻传神的心理描写。
重点鉴赏第六段。
本段写成名一家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突出了他因被征促织而心力交瘁。
成名捕捉九岁儿子魂魄所化蟋蟀,为什么听到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觉得原先那条虫“宛然尚在”?
这是他一夜僵卧长愁、神思混乱的错觉。
“见虫伏壁上”,“审谛之”,为什么“以其小,劣之”?
因为它与上品蟋蟀,形体上、色彩上不合。
为什么后来又觉得“意似良”?
因为它“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而这些正是一等上品的标志。
但到底是有缺陷,所以“将献公堂”,又“惴惴恐不当意”。
作者非常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
3.动词的运用。
重点欣赏第七段小促织勇斗“蟹壳青”和“鸡口脱险”。
这段文字通过“怒”“奔”“跃”“张”“伸”“龁”等词,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写得细腻逼真,惟妙惟肖。
4.衬托。
如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5.对比。
在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急解令休止”这一段中,写了少年的三笑,共有三层对比:
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