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的历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788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名的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大名的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大名的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大名的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大名的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名的历史.docx

《大名的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名的历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名的历史.docx

大名的历史

大名历史

一、大名的历史地位

大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与中华人文发展同步。

上古时期的黄帝部落及其后裔曾在此活动,鲧禹曾在此治水。

大名凭借其深厚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名闻天下,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大名取“兴旺强大”之意,在历史上曾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

大名兴起于商,商汤以此为根据地灭夏建国,曾迁都于此,盘庚迁殷后,为京畿之地,都内地,内服区。

春秋时期,初属卫,后属晋。

属卫国时,名“五鹿”,是历史上著名的“五鹿城”,齐桓公在此筑五鹿城“以卫诸夏”;战国时期属魏国,魏武侯以为别都拒赵抗齐,争雄中原,其公子元暄,封食邑于此,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建城的时候取名叫元城县,他的后人以城池为姓氏,延续到今,但现在大名姓元的人不太多了;秦朝为东郡;汉朝为冀州魏郡,西汉初年建县。

因西汉末年元城县委粟里王莽家族“凡九侯五大司马”,又称“贵乡”,因历史上天雄军威震一方,又别称“天雄”;大名繁荣于隋唐,隋大运河使魏州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枢纽中心,造就了商业大都会的地位,魏州遂成为天下六雄之一。

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称大名府;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称“北京”,元、明、清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为直隶省第一省会。

解放后,曾建大名市。

自曹魏在元城建阳平郡至日军侵占冀南,先后有贵乡郡、魏州、武阳郡、河北道、兴唐府、广晋府、河北路、大名府、大名路、直隶省会、冀南道、大名道、大名专区等三十多次县级以上的行政机构设在大名,其中两次作为国都,七次作为陪都,八次相当于省级,十余次相当于地市级。

大名作为黄河以北的区域中心城市长达一千七百年,作为国都、陪都长达一百三十年,这是大名发展史上一段极其壮丽的时期,决定了大名在历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大名县衰落于金,金元以后,至明清,为路为道为府,虽为区域中心但影响远逊以前。

日寇入侵,沦落为县至今。

大名走过了从城邑到别都,从县治历州郡而都城的自豪,也经历了从国之都城降落为路为道为府为县的无奈落寞。

二、“大名”的由来

“大名”这个词是公元前六六一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秋晋献公十六年时,掌卜大夫卜偃从“魏”中测解出来的,说它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

据《左传》、《史记.晋世家》中载:

献公十六年率领着他的太了申生和赵夙、毕万两名官员兴兵灭掉了他们国境西南方的三个小国,其中有个小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北)。

胜利后,献公把魏国这块地方赐于毕万。

对此,卜偃作了占卜,结语说。

“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

‘魏’,大名也!

此是始赏天开之矣—…今命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

”意思是说:

万是盈数,魏是大名、这样赏赐是天开其福,今以大名去从盈数,毕万之后必然要兴起来,得到众多人的拥护。

从此,“大名”就成了一个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成了一个后来地地名金冠。

“大名”这个词,这个金冠用在府名上,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田悦任魏博节度使时。

自春秋毕万封于魏,事后,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公元七八二年的时候,驻在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五至二十五里处即魏州治旧址)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与芦龙军节度使十滔、恒州团练使王武俊结盟抗唐命,各自称王,田悦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魏州之“魏”改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为“府”。

于是“魏州”之名就改为“大名府”了。

这是“大名府”名的第一声,“大名府”名就开始于此。

现在的大名县,唐是元城、贵乡两个县。

两个县治与魏州州治同在一个城郭里。

魏州改名为大名府了,县名未变。

“大名县”名开始十五代后汉。

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悦僭改魏州为大名府,唐朝中央是不承认的,仍名魏州。

公元九二三年李存瑁即帝于魏州,国号唐(史称后唐),年号同光。

,为取吉兆,将魏州改为兴唐府,把元城县改为兴唐县,贵乡县改为广晋县;至后晋,又把兴唐府改为广晋府,广晋县未变,把兴唐县复改为元城;至后汉乾佑元年即公元九四八年,认为“汉”已代“晋”,府名县名再叫广晋是不适宜的了,于是追缘唐朝日悦魏州改名之意,将广晋府改为“大名府”,广晋县改为“大名县”,元城县名未变。

《资治通鉴》后汉纪三中载:

“乾佑元年—….改广晋(其中有府、有县)为大名府(其中有大名县)。

”这是以“大名”命县名的第一声。

是“大名县”名的开始。

至此,有了大名府,也有了大名县。

大名府、县名称,自后汉乾佑经后周、北宋、金、元、明、清等六个朝代基本未变,大名府名直到民国二年废府改道未变,元城县于民国三年并入大名县,大名县名一直传续至今。

民国二十三年版本《大名县志》沿革说,按中有一句话:

“田悦与后汉以‘大名’称府、称县者,不过籍卜堰一言而为之说耳”。

三、宋代大名府和明代大名府

  据记载北京大名府始建于宋仁宗庆历年间,毁于十五世纪初,历世359个春秋。

加上北宋以前,曾作为历朝路、州、郡、县治地,共有1400多年的历史。

那么她的遗址现在何处,是不是就在今天的大名县城,她在历史上又曾经起到过怎样的作用呢?

  明确说,今天的大名县城,历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那是明朝大名府,并不是北京大名府城。

据县志记载,北京大名府的遗址就在今天的大街乡。

这个乡的驻地大街村,历史上曾经叫旧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

东门口、铁窗口、南门口、北门口四村,曾是这座古城的四道城门。

那么,北京大名府是怎样兴起的呢?

  据《五代志》记载,公元360年,东晋时期的前燕在该县当时一个叫贵乡的地方设置了贵乡郡和贵乡县,这是封建统治者在我县地域设置郡、县的起始。

不久,郡、县相继撤消。

到公元535年,东魏统治者在我县东北部的古赵城重新设置了贵乡县。

43年后,即公元578年北周统治者把贵乡县治迁到孔思集寺。

孔思集寺就在今天的大街村。

第二年,北周又在这里设置了魏州。

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经初具规模。

公元621年,唐朝在魏州设置总管府,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魏州一带的统治。

  公元662年,唐朝把魏州改作冀州,还在这里设置大都督府。

公元672年,冀州复称魏州。

公元758年,唐肃宗在魏州设置魏博节度,派遣节度使,管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

魏是大名,博州是今天的聊城市,贝州在河北南宫一带,卫州在河南汲县一带,相州就是现在的安阳。

可见,当时魏博节度使的领辖范围已经达到黄河以北涉及冀鲁豫三省的许多地方。

唐朝后期僖宗时,魏州城方圆80里,已经是那个朝代有相当规模的大都市。

  公元882年,魏州节度使田悦叛唐称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

这是我县古代拥有大名府称谓的开始。

此后的60多年间,大名府几经易名。

公元948年,后汉统治者重新确定了大名府的称谓。

自此,直到这座城池在十五世纪初被洪水吞噬,“大名府”一直伴随这座城市的岁岁月月。

  十一世纪初,宋朝北方一个叫契丹的国家强盛起来。

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庆历二年,契丹在今北京东部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

消息传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

很多人主张把京城西迁洛阳。

还有人主张讲和。

丞相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黄河以北的情况。

针对这些西迁派和讲和派的言论,他讲出了一段与众不同的话:

  “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

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

”“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

”吕夷简的意思是说:

如果皇上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

契丹人是碰见了强硬就害怕,遇见胆小的就欺负。

匆匆忙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

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皇上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

  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

就是说,她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

坚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

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正确主张,决定迎敌抗战。

建北京大名府行宫,若敌南犯就御驾亲征。

于当年5月拨国库银十万两,修建北京大名府。

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胆怯,就打消了这次南侵的念头。

新建的陪都北京,史称北京大名府,既有“外城”,又有“宫城”。

建设得相当雄伟壮丽。

建有班瑞殿、时巡殿,往北有靖方殿,再往北有庆宁殿。

同时修筑宫城(皇城)周长近2公里,共有6个城门。

外城亦称罗城,周长24公里零206步。

外城共开9道门。

南面有三道门,名为南河、南砖、鼓角门,北面两门,名为北河和北砖门,东面两门,曰冠氏和朝城门,西面两门,曰魏县和观音门。

北京大名府规模宏大,十分壮观。

从城池建筑上可见当年的雄伟气派。

《水浒传》中称她“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应当说一点也不夸张。

明代建大名府砖城。

公元1401年(明建文3年),漳、卫两河齐发大水,结束了北京大名府长达千余年的雄壮历史。

水位高于城墙,淤泥一丈多深,原大名府城(今大名大街乡一带),毁于严重的水灾中。

现在大街村周围的北门口、东门口、南门口、铁窗口都是当时府城内的腹中之地。

现在的大街村,只是当时城内的一条街。

现在府城墙还断续可见到。

人们在城址深挖土地时,发现一对镇城石狮,雕刻精美,几经转卖现在发现了一只。

如今,在大名县大街、鱼营两个村庄的地下,仍然有挖不尽的残砖碎瓦。

在前东门口、营庄、蒋庄、铁窗口,沙堤等村周围,还依稀可见当年古城墙的痕迹。

前东门口有几十户村民就代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米坍塌的老城墙上。

这片民居有个奇特的名字,叫作“城上”。

明朝指挥使吴宓,于水灾的当年在当时的艾家口镇北部重建大名府城(现在的大名府城),府城呈正方形,周长4.5公里零18步,城墙高3.5丈,宽2.5丈,在四个城门外又另修一道门名曰瓮城门(亦称扭头门),这样既防攻,又防水。

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均有专用名称,东为“体仁”,西为“乐义”,南为“崇礼”,北为“崇智”。

城外周围开挖护城河,宽9丈,深4.5丈,护城河连通引河和漳河,常年流水不断。

东西南北城门外修筑四座大石桥。

公元1565年(明嘉靖44年),知府姚如循,用国库银采购砖石包修城墙,城高达到3.6丈,增修女墙3尺。

四门上方修有两层城楼,城四角有角楼,城上有炮台,城貌雄伟壮观、坚固。

可与西安城相媲美。

四、大名的军事地位

大名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有“枢毂中原,襟带齐鲁”之势,“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称,得此地“王者不得不为王,霸者不得不为霸,奸猾得之,是以致天下不安”。

为抵御契丹之南侵,宋太宗曾于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驻跸大名,真宗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御次于此,“铠甲于军中”,契丹主隆绪“知帝亲征,纵掠而去”。

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准主持天雄军,称大名为京都开封的“北门锁钥”。

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聚兵幽蓟,声言攻宋,仁宇纳吕夷简之议,升大名府为北京,以示抗辽决心。

纵观大名的发展进程,凸显的地理优势,成就了大名以北方重镇走进历史名城之列,可谓“乱世雄藩,治世重镇”。

大名还有着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

经明清两代修葺的大名府城墙结构严谨,型制宏伟,庄严敦厚。

城墙顶外沿筑有2米高的垛口,各垛墙之间均有一方孔,供战时守望、射击之用。

城顶内沿筑有高0.85米的宇墙,以防士卒往来行走时跌下。

城墙4角各筑有角楼,是防守的重要据点。

每一城门右侧修一坡道,可直登城楼。

战时,军队车马亦可从此道迅速登城,驰骋于宽阔的城墙之上。

四门均建有三重门楼,分别称为正楼、箭楼、闸楼,均为歇山式层楼,正楼的前方是箭楼,且与箭楼之间筑有围墙,墙内即为“瓮城”。

其用意是当攻城敌人攻入城门,进入瓮城就会受到四面夹击。

战时,弓弩手可凭箭窗射击,占居高临下的绝对优势。

箭楼前方是闸楼,又名谯楼,是门防的最前哨。

《大名县志》载:

“三楼鼎峙,暇日登临,徘徊瞻眺,四顾寥阔,真有山立之壮,虎视之势矣。

”可见其建筑雄伟,气势壮观。

综观大名府城墙的布局和构造,城墙沿线角楼相望、门楼鼎峙、炮台林立,垛口齐布,连同城墙四周的护城河,俨然是一个庞大、坚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国内可与西安、平遥古城墙相媲美。

五、大名历史名人

沙麓灵秀,卫水流韵。

大名人杰地灵,是“龙隐、凤翔之乡”,诞生三帝、六后:

新朝皇帝王莽、后汉隐帝刘承佑、后周世宗柴荣、汉元后王政君、汉平帝王皇后、后周太祖圣穆柴皇后、宋太宗淑德尹皇后、宋真宗章怀潘皇后、明嘉靖孝洁陈皇后。

商汤、曹魏高贵乡公、后唐庄宗李存勖、后晋出帝石重贵、藩齐刘豫在此登上帝位。

检阅历史,大名这片沃土“不乏倜傥、瑰绮、忠孝、廉节之俦”,哺育了大批英名卓著的思想家、天才的军事家、领一带风骚的文学大师等。

春秋战国时期一代名将孙武、孙膑,世传其兵法,名扬中外。

西汉末年王莽以一介儒生被天下推上皇位,大胆革新,勤政廉政为民,但终因无力应对自然灾害,导致身丧政亡。

东汉唯物学家王充被誉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者和启蒙思想家”。

西晋赋作家束皙博学多识。

唐朝历史名相郭震才干垂范后世,魏博藩帅田承嗣、田悦、何弘敬、韩君雄、韩简、乐彦祯、罗弘信、罗绍威一代枭雄,大历才子公乘亿词赋著名。

何进滔、狄仁杰、寇准、王钦若、吕夷简、韩琦、欧阳修等名臣,在这里相继供职。

宋代刘安世不畏强权,人称“殿上虎”,柳开力排浮靡文风,宋白学问宏博,刘筠始创“西昆体”为一代诗学宗师,潘美、曹翰等开国名将战功赫赫,郭永以死抗金,气壮山河。

明清黄立极、成基命、成克巩为首辅重臣,崔述始创疑古史学派。

民国有以死抗日的步超,文穆殉国的解蕴山,中国共产党早期女党员、妇女运动的先驱郭隆真,直南豫北革命策源地创始人冯品毅,红军师长柴鸿儒等。

建国以来,一代歌后邓丽君蜚声海内外,原河北省、黑龙江省省委书记岳岐峰,原山西省省委书记、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书记赵富林,中国第一对博士夫妻杨堃夫妇,他们是大名人,勋业彪炳千秋,誉满华夏,谱写了壮丽篇章,奏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他们为这片土地也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六、大名的文化特色

悠久的历史,催生了大名灿烂的文化,富于智慧、勤劳勇敢、坚韧无私、宽厚大度的大名人民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以“革新、求实、任侠、包容、爱国”为主要内容的独特开放的地域文化,造就了大名特殊的精神面貌:

主变不守常、富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大名人不墨守旧俗,不拘常规,因时而变,因势而发,“敢为激发之行”,敢为天下先。

如王莽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历史上并称,建国初期的大名农村互助社全国闻名,一九七七年夏,万北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早于安徽小岗村,开我国农村改革先河。

——不骛空语,不驰虚声,求真笃实的实干精神。

大名人富有理想,立足实际,勤业敬业,以求经世致用。

王充因“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力倡“元气自然论”,其哲学理论“始若诡异,终有理实”,后世影响极大。

卢世荣首次提出由国家专营海外贸易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五得利面粉集团以钢磨起家,数年间面粉产业跃居全国第一。

大名小磨香油享誉全国,打入东南亚、欧美等国,可谓“磨小油香名大”。

崇文尚武,敢于抗争压迫的任侠精神。

大名近齐鲁,多风雅君子,明清大名文风鼎盛,畿辅称最。

然“其人亦多任侠仗义,有燕赵遗风”,义勇尚武,民风剽悍,抑强扶弱,历来“号为难治”。

唐魏博牙军“阔视大言,自树一家,天子不能制,有司不能问”,使田承嗣、田悦、何进滔、罗绍威等名闻史籍,五代李存勖因恃魏州银枪孝节军而得天下,范延光得之而生反叛之心。

在压迫面前敢于抗争,在外族入侵面前勇于反抗,大名府起义是金朝历史上最大的反抗起义,清初大名府群起反清,因“地方未靖”,特在大名设直鲁豫总督,日寇侵华,大名人民在冀鲁豫三省掀起抗日怒潮。

今天,大名尚武古风尤存,是全国武术之乡。

善于纳新,无门户之见的包容精神。

大名地处水陆交凑中心,燕赵、齐鲁、三晋、中原、江淮等地域文化在大名交融升华。

大名更以博大深邃的胸襟,大气开放的心态,勇于善于接纳新事物,无丝毫地域偏见,二十多个少数民族,多宗教相安其所,互不排斥,使得大名文化风格多异。

敢于担当天下兴亡的爱国精神。

大名人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与时代同呼吸,乱世出武将平天下,盛世多重臣治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孙武、孙膑战绩卓著,万世流芳。

唐安史之乱,河朔三女子誓杀反贼令人敬佩。

五代乱世,潘美、曹翰、李继勋等征战四方,天下一统于宋。

抗战时期,以“就地抗战”为号召,谢蕴山、裴志耕、李大磊等在担负起民族救亡大任,付出了极大牺牲。

盛唐名相郭震治理边陲,牛羊遍野,路不拾遗。

北宋刘安世勇于进谏,正义于朝廷,匡扶朝纲。

明末黄立极、成基命危难辅政,勤施于国,力挽狂澜,扶危定倾。

清初成克巩首辅,励精图治,美誉“太平宰相”。

七、大名的现状

大名县从先秦实行郡县制以来,大名县先后数次与魏县、元城县分分合合,合合分分。

现在的大名县境,是历史上大名、元城两县的疆域。

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冀、鲁、豫三省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全县面积1052平方公里,耕地110万亩。

全县辖6个镇,14个乡,651个行政村,人口73万。

大名县辖6个镇、1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大名镇、杨桥镇、万堤镇、龙王庙镇、束馆镇、金滩镇、沙圪塔乡、王村乡、铺上乡、黄金堤乡、大街乡、旧治乡、西未庄乡、孙甘店乡、西付集乡、埝头乡、北峰乡、张集乡、红庙乡、营镇回族乡。

  大名县属黄河冲积平原,黑龙港流域,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有漳河、卫河、马夹河三条河流横贯全境,全县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适合花生、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农作物和各类干鲜果品的种植。

大名县文化灿烂,人文荟萃。

大名府是北宋名将潘美、梁山好汉玉麒麟卢俊义、浪子燕青的故乡,元代科学家郭守敬青少年时代成长的地方。

今大名西大街卧龙古槐,距今已有500年历史,是明代工部尚书刘遵宪故宅所在地。

清代大名戏剧繁荣、书法艺术源远流长。

上世纪初,张裕钊的弟子王洪钧由天津移居大名,将“南宫碑”体书法传入大名,形成“南宫碑”为主体书法流派,活跃一时。

境内现有五礼记碑、狄仁杰祠堂碑、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万堤古墓群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为发展大名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悠悠千年史,弹指一挥间。

鉴古知今,了解大名,才会热爱大名,对大名历史的骄傲自豪,才会激发我们去担负起复兴大名的重任。

大名列入河北省第一批扩权强县,奠定了撤县建市的基础,相信大名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崛起。

尽管在大名复兴的道路上有一定的坎坷和困难,但大名人承先贤的光辉业绩,秉大名的人文精神,以创新的思维敢为天下先的气魄,求实务实的时代精神,开拓创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势将谱写大名历史的新篇章,再创大名新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