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699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docx

《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docx

标准化与效率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

标准化与效率

―――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阶梯

一、效率

1、什么是效率

“效率”本来是工程学的术语,它是指设备在工作时所产生的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

美国著名管理学哈林顿·埃墨森(H·Emerson,1853~1931)于1907年最先用“效率”这一概念来判断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效率”一词被引进管理科学以后,不仅用于判断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且被用于社会和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甚至用来描述人们行为的合理性。

“效率”成了应用非常普遍的概念,例如,工人的劳动效率、原材料的使用效率、信息的转换效率、物资的流通效率、土地的使用效率、时间的利用效率、医生的看病效率、政府公务员的办事效率、法院的办案效率、企业经营效率、投资效率、市场机制效率等等。

由于“效率”这一词汇的广泛使用,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含义。

尽管如此,人们在使用这一词汇的时,仍忠实于它本源的技术属性,即以相对较少的耗费进行活动为最高原则,因此:

效率,可定义为:

一定的投入量所产生的有用结果,即:

效率=有用结果/投入量

2、效率与劳动生产率

如果把这里所说的效率理解为“产出”与“投入”之比,它和生产率的经济意义是相同的。

都表示产出的数量与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资源量的计算比率。

这里所说的“产出”必须是有用的或有效的,不包括废品和无用功;这里所说的“资源”可以是土地,原材料、能源、工程、机器、设备和人类的劳动,它们也应是有效用的并与产出相关的。

“生产率”这一概念,在没有任何限定地使用时,可理解为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是用劳动量来代表投入的各生产要素。

由于劳动量容易掌握,并且可以作为衡量各种消耗的共同尺度,乃至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尺度,所以劳动生产率是最常用的经济指标。

“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的生产效率。

它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反过来用生产单位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即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而同单位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

劳动生产率=产出量/单位劳动力或单位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通常被用作衡量经济效率的综合指标。

经济效率是指在同样的投入水平下,产出国民财富量多少的关键因素。

经济效率下降,不仅会损害国民经济总产出,而且由于产出的物质消耗上升,还会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后果,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经济效率高低也是影响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容量大小的一个关键因素。

经济效率高,新创造的社会财富多,累积能力强,便能扩大再生产规模,形成较多的新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居民的收入也会有较快的增长,消费结构趋向高级化,需要较多的服务性消费项目,从而扩大第三产业的就业机会。

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许多经济问题的解决、失业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经济效率的快速提高,甚至还发生了劳动力缺乏的情况。

国家有了雄厚的财富积累,就有保障失业者和低收入者的经济实力。

讲究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重大意义,如列宁所说:

“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3、效率与时间

提高效率就意味着节约时间,任何形式的效率低下,都可以归结为浪费时间,而时间则是一切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

工业化时代的许多发明和技术革新,都与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节省劳动时间有关。

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打响技术革命第一炮的是1733年纺织业中飞梭的发明,它使织机的效率提高了一倍,从而打破了防止工业原有的平衡状态,1名织布工所需的棉纱,需要10个纺纱工全力工作才能供应得上。

这种不平衡和客观的迫切需要,促进了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的发明,使纺纱效率几十倍的提高,纱的产量出现了过剩,又一次打破了平衡。

于是又推动织机的再改进,出现了蒸气织机,把织布的效率又提高了6倍。

纺织业在原始条件下,生产500码棉布要用人工5605小时,到了1900年仅需52小时的人工。

当今时代是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新思维、新科技、新知识、新产品、新需求、新市场的不断涌现,在瞬息万变、互相追逐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仅仅拥有技术是不够的,必须讲究效率,有速度,才能捷足先登,抢占先机。

我们国家的企业历史短,基础差、知名度不高、技术落后,在竞争中靠什么赶上和超过别人?

要讲质量、讲效益、更要讲效率。

讲效率就是要节约时间、提高时间的价值,这是赶上和超过别人的必由之路。

以海尔为例,它和国外的大企业比,无论是资本、技术还是企业规模都没有优势。

海尔的优势是效率,海尔能以比别人快得多的速度去占领市场,满足市场需求。

一家美国客商无意中流露出一种新产品需求,海尔仅仅用了17小时就把这种产品样机制造出来,第二天便送到客商面前。

凭着这种创新效率,凭着这种时间价值观念,海尔抢占了一个又一个商机,并不断地拉近与国外知名大企业之间的差距。

再如,世界著名的英特尔(Intel)公司,凭借其快速的开发能力,成为全球芯片产业更新换代的领头羊,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

争取速度优势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目标选择,尤其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中,速度也是一种重要优势。

有人把当代市场竞争的特点描述为“快鱼吃慢鱼”,是有一定道理的。

纵观人类社会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提高效率、不断节省时间的历史。

有人从生产工具不断演变改进的过程所经历的石器、铜器、铁器到大机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的不同时期,从生产中所使用的动力由人力、畜力、蒸气力、内燃动力、电力到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对各个历史阶段时间价值的比较结果是:

当代的1年是20世纪初的10倍,是牛顿时代的100倍,是石器时代的1000倍。

时间价值增值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效率的提高,使单位时间所创造的社会财富的数量增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彻底战胜封建农奴制的根本原因。

4、效率与效益

“效益”也是经济领域用得较普遍的词汇,但什么是效益?

至今没有严格的经济学定义。

一般认为它表示生产或服务过程中“产出量”与“投入量”之差,这个差值越大则表明效益越好。

可见追求经济效益的实质就是以尽可能少的物资、资金和人力的投入,努力提高资源的转换效率,并最大限度地发生增值,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说,效益可以作为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综合指标。

在当前的社会上,有不少人把经济效益简单地理解成盈利或赚钱。

不问过程,只看结果。

不论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能赚到钱就好,就叫有效益。

结果,有的企业赚了钱是以大量浪费资源为代价,有的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更为恶劣的是有相当多的人用掺杂造假、坑害、欺骗用户和消费者的手段赚钱、获利。

所有这些都不能叫效益,这些做法都是要彻底摈弃的。

投资的增长也会有高速低效的问题。

一项投资,不管其效益如何,都能增加当期需求和GDP,但只有产生一定效益的投资才能增加财富,高速低效的投资增长不仅是对社会财富---特别是对居民储蓄的一种浪费,而且会因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使社会总财富减少以及增加经济金融的系统风险。

从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转变是今后10~20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所谓集约型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指在现有生产条件下,通过提高生产要素(人、设备、资源、信息)的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这才是创效益的根本之道。

5、效率与效力

对效率与效力的关系及其在管理活动中的意义的解释,至今在管理学界仍然推崇美国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barnard,1886~1961)的观点。

他认为,组织是由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组织的目标和组织中个人的目标是有差别的,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所有组织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对此,巴纳德提出管理的“效率原则”和“效力原则”,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他认为,当正式组织运行正常而取得成功时,组织的目标就能够实现,这个正式组织就是有效力的。

如果这个组织运行不正常而没有实现目标,它就是没有效力的,这个组织将崩溃瓦解。

所以组织的效力是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

至于组织的效率,则指组织中的成员个人目标的实现程度,它直接影响到成员是否积极参加组织,以及对组织做出贡献的程度。

如果个人目标不能实现,人们就会认为这个组织是没有效率的,他们就不会支持甚至退出这个组织。

所以归根到底,一个组织的效率的尺度就是它的生存能力,也就是能使其成员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诱导,从而获得集体民主得以实现的能力。

如果一个组织是无效率的,它就不可能是有效力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

西方学者认为巴纳德把正式组织的要求同个人的需求联系起来的观点,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在我国提高效率的潜力非常巨大。

许多企业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高、浪费大,资源的利用率低,产品合格率低,工时利用率低,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慢,产品开发周期长等。

所以这些方面,同工业发达国家比仍有较大差距。

以制造业为例,我国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美元/人年)是美国1994年的1/23,日本的1993年的1/25,德国1994年的1/20,英国1992年的1/11,法国1994年的1/14,韩国1994年的1/13。

低效率是影响我国社会财富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

为了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速度,必须加快社会财富的增长速度,同时又要节省资源,保护好环境,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效率意识、挖掘效率潜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标准化是效率之母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的历史。

在效率或生产率提高的诸多因素中,都凝结着标准化的功绩。

人类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是什么力量使人居于其他动物界之上呢?

是劳动。

恩格斯说:

劳动创造了人。

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有语言,人的原始语言的产生是群居生活和共同劳动的需要,它是从劳动的声音中,从原始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并作为提高劳动效率的手段。

如果至今人类社会还没有可以进行自由交流的共同语言,社会文明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的,人和动物之间也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如果人类的语言始终停留在原始阶段,只能传递简单的信息和只有少数人范围内可以理解的话,人类社会也不会有多少进步。

人类的语言和文字从一开始就走着一条统一化的路,哪怕是一个部落、一个民族内也必定是统一的,尽管其过程是复杂和漫长的,乃至直到今天还在进行之中。

这种统一化从广义上说就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标准化过程。

这种在广阔领域内经过标准化而被人们理解和共识的语言、文字、包括现今的机器语言和信息符号,构成了当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它们的功能,归根结底无非是一种手段,使劳动的组织更加合理、劳动量更加节省、信息传递和转换的效率更高的手段。

其标准化的范围越广,理解和共识的人越多,作用便越大,效果越明显。

标准化从古至今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而且社会越向前发展,特别到了信息化时代,它的作用更加格外突出。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人类学会了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

也正是由于工具的使用才使劳动效率得以提高,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不断地、彻底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并永远地与动物界包括猿的世界分道扬镳。

因此,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把人称作“制造劳动工具的动物”。

但是在有史料可查的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时间里是靠人力使用极简单的工具劳作,劳动生产率的进行相当缓慢,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又是及其微小。

直到十八、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引起的机器的应用,才打破了这种落后,创造了现今的物资文明和精神文明。

马克思指出:

“大工业必须掌握着它的最特别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生产机器。

这样,它才有它的适当的技术基础,有它自身的立足点。

”马克思又说:

“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最必要的条件是:

有一种发动机,可供给动力至任何程度,同时又完全受人控制。

”这其中的第一个条件,由于蒸气机的发明,已经具备了。

另外的一个条件,即机器各部分所必要的严格的几何形状(例如直线、平面、圆、球)也同样要用机器来生产。

这个难题,在19世纪最初的10年间由亨利·毛兹利发明的滑台(可移动刀架)得到了解决。

马克思高度评价这一发明,他说:

“有了这种发明之后,机器各部分所必要的几何形状就能便易的、准确的、迅速的生产出来了,最熟练工人积累的经验,也不能做到这样。

毛兹利的发明为机器零件的成批生产和统一化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是要实现用机器大量地、高效率地生产机器,还有很多难题,其中主要的是零件的互换性问题和零件尺寸的测量问题。

英国工程师惠特奥思1825~1833年间在毛兹利的公司里工作,1840~1850年间在他自己创办的机床制造出具有较高测量精度的量具测准机和精密的标准规,解决了零件的测量问题。

1841年,他建议英国采用统一的螺纹制度,他设计的螺纹系列,即惠氏螺纹很快被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采用。

后来,美国、英国、加拿大将惠氏螺纹和美国螺纹合并成一种统一的螺纹制度,这就是至今还在西方广泛应用的英制螺纹标准。

1902年英国纽瓦尔公司编制了纽瓦尔标准《极限表》,实现了零件加工装配的可互换性,1906年英国颁布了国家公差标准BS27。

从此,开创了零件标准化和可严格控制加工质量的、用机器大量生产机器的时代。

人类制造机器工具的效率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从这些标准化成果中受益的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

提起福特公司几乎尽人皆知。

然而这个汽车王国的大亨、大规模流水生产的首创者,最初是一个替别人跑腿的小伙计,当过修表工和机械工。

1896年他制出他的第一辆汽车(A型车),他的经营业绩在当时全国500多家汽车制造公司中属于一般。

1907年宣布他的经营目标是:

为大众制造汽车,它的价格将是极低的,即使你不是高工资收入者,也负担得起。

1908年推出了他的大众型(T型)汽车,在汽车需求旺盛,市场价格上涨的形势下,他却把价格降低了58%,并且把工人的工资提高到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

从1908年到1927年这20年中,共生产了1500辆T型车,福特汽车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厂,并且开始在国外设厂。

他的生产效率达到了每一分钟出产一辆车的水平。

1923年的销售量达到2120898辆的规模,他的市场份额超过了57%,公司拥有1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福特的奇迹是怎样造成的呢?

原因故然很多,然而福特思想的核心就是标准化。

他所开发的T型车,是在以往生产的几种车型的基础上,经过简化和优择,将所有零件标准化并面向大众的新车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零件标准化的结果是零件种类的减少和每种零件的生产批量增大,这就为实现专业化大量生产方式创造了前提条件。

专业化大量生产不仅可以创造生产的高效率,从而显著地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实行降价竞争策略提供保证,而且可以加快市场占有的速度,抢占市场先机。

零件标准化提高了零件的可靠性和互换性,使按固定节拍进行的流水式装配生产成为可能,促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流水式生产线的诞生,它所创造的高效率使所以竞争对手望尘莫及。

这项成就在制造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这种大量流水生产方式不仅在美国迅速普及而且传遍世界,成为整个工业化时代典型额生产组织形式。

福特的成功还有他所推行的销售策略等方面的贡献,但勿容置疑是标准化基础上的高效率支撑他实现了自己的承诺和经营目标。

三、标准化对效率的作用机理

整个工业化时代基本上是效率竞争的时代,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经济复兴时期更是如此。

在这种经济背景之下,谁能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生产出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产品,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取胜。

因此,效率的高低便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素。

标准化在企业管理中被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标准化是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关于这一点可以从埃墨森的理论的著作中得到证实。

哈林顿·埃墨森是和泰勒同时代的人,并和泰勒一起对发展科学管理理论做出了贡献。

他的职业就是效率工程师。

他的《十二个效率原则》一书,被管理学界誉为“管理思想的一个里程碑”。

这12个原则分别构成书中的12章。

值得重视的一点是其中竟有5章(5项原则)是直接涉及标准化的,即“作业时间标准化和制定作业日程计划”、“作业条件标准化”、“作业过程标准化”、“公布标准和实施记录”、“对超过标准定额者以奖励”。

由此可见标准化是效率工程师手中非常重要的工具。

标准化为什么能对效率的提高发生作用呢?

一般来说,对效率,尤其是劳动生产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

●劳动者的熟练程度;

●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形式;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等。

标准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上述因素积极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使效率的提高成为可能,并且标准化还有其独特的作用。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标准化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劳动成果地重复利用,减少劳动耗费

在设计、制造、销售以及各种管理和服务等过程中,都必然发生劳动耗费,其中有的必要,有的不必要。

标准化的作用就是通过对已有成果的重复利用,减少不必要的劳动耗费。

例如,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对其结构中的每一个零件最后都要提出可供现场加工的零件图。

为此,设计人员就要耗费一定时间绘制零件图,如果该零件属关键件或承受较大载负或配合精度有较高要求,设计者还需进行计算或必要的试验等。

如果这个零件形状较复杂,还可能需要设计并制作专用的工艺装备才能把它加工制造出来,为这一零件所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有时是相当客观的。

如果这个零件被转化为标准件,在以后的产品结构中再次使用时,这其中的许多工作都可以节省,从而减少大量的劳动耗费。

标准件被重复利用的次数越多,它所带来的节约越可观。

所有这些劳动耗费的节省都可以归结为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降低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标准化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产生的效益几乎到处皆是,由于习以为常,人们反而认识不到它。

2、标准化为高效率的生产组织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前提

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先进技术在生产线上的应用是提高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如大量生产的流水线组织所产生的高效率是按机群式不布置的工组地所无法比拟的;专用的自动化加工设备的高生产率是通用设备所望尘莫及的。

但是,任何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实施和任何专用高效设备以及工艺技术的应用都是有前提条件的,不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再好的技术也发挥不出它的作用。

世界上第一条大量生产的流水线之所以在福特汽车厂诞生并发挥作用,就是因为福特为它准备好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其中主要是生产批量和零件的互换性,而这些都是与T型汽车零件标准化以及流水线操作工人的作业标准化直接相关。

是标准化为这种效率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实施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有些先进的高效率生产设备,之所以不能广泛应用,也同这类提前条件尚不具备有关。

例如,螺栓的生产,用专用自动设备(冷墩机和搓丝机)的生产效率是用一般通用设备的80倍,然而,由于批量法则的制约,当企业尚不具备条件时,采用这种先进设备反而不经济。

创造批量的最好办法就是标准化。

例如,用通用设备切割工艺加工一颗M8*22光小六角头螺钉,仅工厂成本就需15元,而商店的零售价只0.3元。

之所以这样便宜,因为这类产品早在40年前就有了国家标准,标准化使需求集中,为企业创造了极大的生产批量,从而发挥了高效率生产设备作用的结果。

标准化就是这样默默地为社会造福。

3、标准化有助于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提高

劳动效率的高低与劳动者对所从事的工组或作业的熟练程度有关。

在不改变劳动强度和作业程序的情况下,提高熟练程度是提高作业效率最有效的方法,而提高熟练程度的关键性措施则是作业程序和作业方法的标准化。

标准化之所以有助于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提高,这是由人的作业活动的特点决定的。

在生产诸要素中,人的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区别,除了人是有思想的生命物体这一点之外,还因为人的作业活动有着与机器设备迥然不同的特点,如同一工种的工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别,人的作业参数(动作速度、搬运的重量、动作幅度等)随作业世界变化,人的动作的可靠性(准确性、精确性)是可变的,等等。

倘若对作业程序、作业方法等必须规范的内容制定成标准,使工作者不断重复同样的程序,不仅有利于缩小同一工种的的个体差别,而且还有利于群体习惯的形成,消除不合理的和不必要的动作和程序,增进人的作业可靠性。

每个作业者的工作形成习惯,就会把外在的标准变成自发的行动,作业的熟练程度自然提高。

一旦操作者的工作达到既迅速、准确、又轻松、协调,并同机器体系的运动规律相适应的程度,人在生产系统中的能动作用便可得到最充分的发挥,由以人为核心的诸生产要素组成的生产系统便可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创造出较高的生产效率。

开展作业标准化的意义就表现在这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