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下.docx
《科学四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四下.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四下
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骨骼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1课。
人们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例如垒球运动员能用棒击球,厨师能揉捏生面团,艺术家能用泥塑造出一尊雕像。
人体所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建筑工地是一个忙碌的地方,建筑工人筑好地基后,开始搭建钢筋骨架。
人们发现,由于钢筋框架的搭建,大楼有了一个坚固的框架,这样才能安全地建造。
大楼竣工了,但是建筑物的框架却看不见了。
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
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就像一栋大楼没有钢筋框架就不能安全地建造一样,如果人体没有骨骼,就会站不起来。
骨骼有五个主要的功能:
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
人体的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组成。
颅骨包括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听骨6块。
躯干骨包括脊柱骨26块,肋骨24块,胸骨1块。
这些骨互相连接构成脊柱和胸廓。
脊柱由二十四块椎骨(其中颈椎七快,胸椎十二块,腰椎五块)一块骶骨和一块尾骨相迭而成。
胸廓由胸椎、肋骨、肋软骨和胸骨组成。
肋骨共十对,左右对称,肋骨前端借肋软骨与胸骨连结构成胸肋关节,后端与胸椎连结构成肋椎关节,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与上位的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
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与上位肋软骨相连,称为浮肋。
胸骨居胸前正中部。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软骨与骨是构成身体支架的器官,它们分别以软骨组织和骨组织为主要结构成分。
在人的一生中,这两种组织尤其是骨组织能不断更新和改建,从而适应成年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机体支持功能的变化需求。
人体99%以上的钙和85%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贮于骨组织中,因而骨又是人体的钙、磷贮存库。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更加需要借助于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本课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分组摸一摸、记一记并比一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人体内有多少块骨头。
成年人的体内共有206块骨头,这些不同部位的骨头有不同的名称,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它们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只需要把全身的骨头按照部位分成四个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大致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和石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人体骨骼的多种作用:
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并在活动中体验人们日常所做的一些活动中有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6.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
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
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
(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
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
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
(揭示课题:
骨骼)
4.提问:
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
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
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
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
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
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
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
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
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
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
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
(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
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
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
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11.补充:
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
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
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
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
你拼对了吗?
14.小结:
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
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说明】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料。
骨骼图资料:
见《现代汉语词典》“骨骼”词条。
三、体验:
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
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
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
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颅骨保护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骨和肋骨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器官;盆骨等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6.小结:
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说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们在交流体验时往往周旋于事实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交流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人体骨骼具有的多种作用。
7.提问:
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1)跳绳时;
(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3.请爸爸妈妈做一次排骨汤,吃排骨时注意观察猪骨头的内部是怎么样的。
选一根吃过的骨头带到科学课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
1.活动:
分组组装人体骨骼模型,说说人体的骨骼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
人体的骨骼系统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
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
发现骨头的特点。
1)各组学生从老师处领取一根煮熟的鸡腿骨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鸡腿骨;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鸡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
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
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
(建议用多种方法描述骨头的特点)
三、观察:
了解骨头的结构
1.讲述:
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
其实,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观察活动:
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
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
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4.提问:
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四、巩固拓展
1.谈话: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补充:
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2)鼻尖中含有软骨。
3)讲述: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
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观察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手的X光照片)
4)讲述:
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
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
附录:
X射线,看透你的身体
通过拍X光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头是否健康或者断裂。
与可见光一样,X射线也是一种含有能量的光波。
这种光波能够穿过一些活组织,但却穿不过骨头。
在拍X光片时,要用一块铅板挡住身体的其余部分,因为铅是一种高密度的金属,能够吸收X射线,这样能使你在拍片中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穿过皮肤和其他身体组织的X射线投射到胶片上。
当光照射到骨上,X射线被骨吸收,由于被骨吸收的X射线没有到达胶卷的底片上,当胶卷洗出来以后,上面清晰的白色部分就表示骨头。
X射线也有缺陷。
首先,X射线不能用来观察皮肤、肌肉、结缔组织和内部器官的损伤情况;其次,X射线中的能量会损伤人体细胞,而这就是让你尽量避免照射不必要的X射线的原因。
2、《关节》
(选自《小学科学案例与评析》)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2课。
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
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
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称做固定关节。
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
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就叫活动关节。
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
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本课是上一节课研究内容“骨骼”的延伸与深化。
关节与人体的骨骼紧密联系,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通过运动身体不同的部位比较体验到关节的连接方式是不一样的,并借助于文字资料及模型等多种资料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同时,通过一些常见的小活动体验到关节具有帮助缓冲等作用.
关节人人身上都有,并且也时时处处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我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做着各种想做的运动。
但或许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体验过关节受到束缚时的感觉,所以他们难以意识到平时可以轻松自如地做各种活动是因为有了关节的协助。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科学、学习科学,可以先选择把各个不同的关节固定起来再去有目的地做各种小事情,通过与平常动作的对比让学生来体验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在活动中自己体验、自己发现关节的重要作用。
然后在比较身体不同部位的关节可以做不同形式的运动的基础上归纳认识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与人体的骨骼隐藏于身体内部一样,人体各个部位的关节也具有隐蔽性,难以直接观察,要了解各种关节不同的连接方式及工作原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借助于与人体关节具有相似性的动物的关节来直接呈现观察对象,让学生在直接的触摸、实践中增加对关节的认识,增加他们的感性经验,并帮助他们建构关节的概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3.课前去菜场购买部分猪蹄、去肉排骨等作为观察关节连接的材料;
4.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
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
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
(揭示课题:
关节)
4.谈话:
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
什么是关节?
(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
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
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
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
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
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
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
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
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
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
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
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
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1.活动:
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
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
你的预测正确吗?
请阅读资料:
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
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
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
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
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附录:
主要的四肢关节
肩关节由关节囊包围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而成。
因肱骨头的关节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关节盂小而且浅,加上关节囊松而薄,所以,肩关节活动灵活,是全身易脱位的关节之一。
肘关节是一个复关节,由三个关节共居同一关节囊而成。
肱尺关节是肘关节的主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
可展伸140°。
肱桡关节:
由肱骨小头和桡骨的关节凹构成。
只能作屈伸和回旋运动。
桡尺近侧关节:
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上端的桡切迹构成。
伸肱时,前臂与上臂不在一条直线上,前臂与上臂之间形成一开向外侧的角度,这个角叫提携角(男性约为165°,女性约为135°)。
桡腕关节由桡骨的腕关节面与舟、月和三角骨构成,可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
桡腕关节与腕间关节共同活动的范围是:
屈最大,约90°,伸45°,内收40°,外展20°,环转度极小。
腕掌关节由下排腕骨与掌骨构成。
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关节能作屈伸、收展、对掌及环转(仅拇指腕掌关节有)等运动外,余三个腕掌关节基本不动。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
由于髋臼较深能容纳股骨头的2/3,而且髋关节囊及其周围的肌肉又比较强厚,因此,稳固性比肩关节大。
髋关节脱位也仅次于肘关节和肩关节。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的关节面,胫骨上端的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构成。
滑膜腔被两条交叉韧带分割。
前、后两条交叉韧带尚有防止胫骨前、后移位的作用。
膝关节内有月牙状的关节盘,叫半月板,其内侧大,外侧小。
当膝关节半屈于内旋或外旋位时,突然的强力伸膝运动,可使半月板损伤。
膝关节囊坚韧,关节囊的前壁有髌骨和髌韧带;两侧有胫、腓侧副韧带;后方有斜韧带加强。
踝关节由胫骨下端及内踝、腓骨外踝与距骨构成,属于滑车关节。
踝关节负重最大,关节面较小,但踝关节囊有韧带加强,内侧韧带从内侧将内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连结起来;在外侧有距腓前、后韧带和跟腓韧带连结腓骨、距骨和跟骨。
因踝关节周围韧带强而有力,以致在踝扭伤时,即使内外踝发生了骨折,韧带尚未受损。
3、《肌肉》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
●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
●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
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
●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
●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个完整的鸡翅膀解剖后供学生观察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用;
2.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
3.手臂活动模型;
4.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
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
为什么?
2.讲述:
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
(揭示课题:
肌肉)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
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学生交流。
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
肌肉的类型。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
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三种肌肉的特点。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
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5.小结:
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
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6.活动:
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
哪里的肌肉最少?
三、观察体验:
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动:
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
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
(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
(3)思考、预测:
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
检验一下你的预测。
2.预测:
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
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
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4.学生交流体验。
5.教师相机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6.学生阅读资料。
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8.小结:
手臂上的肌肉通过收缩或者变短、变厚来完成它们的工作。
当收到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后,肌肉细胞会收缩。
因为肌肉细胞只能够收缩而不能够伸展,所以骨骼肌必须成对地工作。
当一块肌肉收缩时,与它成对工作的那一块肌肉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五、总结拓展
1.谈话: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
谁是木头人?
讨论:
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业:
(1)做一个手臂活动的模型;
(2)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其他的人体运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