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9142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docx

《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docx

常见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20种

新课标对“表达与交流”的要求是全面的,其中对书面表达的主体要求如下: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

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与原“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的书面表达要求特别突出了以下几点:

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在每年各省的高考作文题中,有近2/3的作文题要求议论或宜于议论,体现出了“培育科学理性精神、发展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新课标理念在命题者心中的突出位置。

高考备考进一步重视议论文,应该是正确的方向。

为此,我们力求在哲学和写作中寻求一个联系点,供考生参考。

一、过程与结果

思想1:

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

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

俗话中“心急吃不得热豆腐”“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

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

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

比如小学有个结果,中学也有个结果,这些结果只是人生大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驿站,“长亭更短亭”,驿站后还有驿站。

个体人生这个大过程又从属于人类历史这个更大的过程,而人类历史也只是宇宙时间上的一小段。

为此,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苏东坡感叹: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

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

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

什么样的内容才算充实呢?

自古迄今,界定甚多,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

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

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

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

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

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所以,我们不应该因为其中某一点上的成功而停止奋斗。

错把一个驿站当作人生这列火车的终点站,那只能有一个结果.我们人生的意义到此结束。

北宋“三苏”之一苏辙,后半生“筑室于许”,“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几十年”。

(《中国文艺词辞典》)这样的生命有何意义可谈?

其实,死——这生命的最后一个站台,也不应该成为我们人生意义的终点,因为死只是更大过程中的一个普通的驿站而已。

生命停止了,有了一个结果,但人生的意义却可以永恒,是的,人生的意义正是永恒!

看苏格拉底、看鲁迅,他们就是这样。

思想4: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

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曰战争研究会上讲演了《论持久战》,“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这一论断引导国人正确地认识到抗战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历史证明,伟人的论断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超前的。

当时抗战十月,国内有两种观点:

一是中国必亡论,一是中国速胜论。

这两种对抗战的过程和结果的认识无疑是错误的。

他们没有正确认识抗战发展过程中的波折和复杂,或夸大或缩小了抗战的波折和复杂。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轼言: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5:

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

没有一成不变的。

阐释:

有一本畅销书,纸张不多,价格却不菲,书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

这本书凭什么征服得读者?

其实就是凭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么一个哲学思想。

我们现在拥有了奶酪。

并不等于明天你也还能拥有这些奶酪,因为世界每天都在运动变化中。

我们要想持久地拥有新鲜的奶酪。

我们就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的变化。

“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

《易经》有言: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

乐极可以生悲,苦尽才能甘来。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思想6:

有什么样的过程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过程的内容充实,结果也充实。

只注重形式和时间意义上的过程必然带来消极的结果。

阐释:

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

谁违背,谁将受到惩罚。

种瓜固然可以得瓜,种豆也固然可以得豆,但张三与李四的瓜豆收成却有差别。

为何?

原来二人种瓜种豆的过程并不完全一样。

张三勤施肥,勤锄草,瓜豆的收成自然好些;李四“无为而治”,结果当然也有些“无为”了。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任何投机的过程都没有好结果。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达到一个结果的过程只有一个,没有捷径。

捷径其实就是一种内容最符合规律的过程。

事物发展过程本身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

谁违背谁就会受到过程本身的规律惩罚。

结果重要,过程更重要。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形式主义,盲目发展,都将只能开出无花之果甚至是苦果。

二、整体与部分

思想1:

整体和部分互为条件。

整体由若干部分组成,部分从属于整体。

阐释:

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或整体或系统的观念。

“全国一盘棋”就是全局观念的表现。

1936年7月16日,芦沟桥事变前12个月,美国记者斯诺同毛泽东有这样一段问答:

   问:

在什么条件下,中国有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

   答:

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毛泽东的回答便体现了整体观念,他是把抗目放到国际大形式下审视的.而非仅立足于中国国内。

尤其是第三个条件,毛泽东看到了敌国中的积极力量,更体现伟人的哲学思维。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说的就是整体观念不够。

思想2:

整体中有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主要部分不可或缺,甚至起决定作用。

阐释:

上面毛泽东的回答已体现了整体中部分主次作用有不同的思想。

条件有三方面,但主要部分是中国人民的大联合。

后来上海抗日时,有些人说:

“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解决。

”把抗战的前途主要地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

历史最终证明,这种没有看到抗日整体中主要抗日力量的观点是荒谬的。

同样,“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其中的“一着”也是整盘棋局中最主要的,起决定作用。

思想3:

部分对整体有反作用,有的局部破坏了,全局就有变化。

阐释: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珉空归月夜魂。

”昭君的一生的改变仅仅因为一张画。

画师毛延寿因昭君未贿赂他,在画像时给点了一颗痣,以致昭君不能得皇上临幸,最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正如莫泊桑在其小说《项链》中所说: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

人生是一个整体,一件细小的事只是人生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但是在一定条件下,这一小部分却能改变整个人生。

当然,有的局部破坏了,全局虽也有变化,但本质还是“涛声依旧”。

昭君便是蓬头垢面,恐怕也难掩其国色的。

思想4:

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阐释:

佛说,一滴水要永恒,那就把它放到大海。

这是对的,部分总要依赖整体才能长久。

但是,这并不等于部分就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了,由每一滴水汇聚而成的大海的颜色是蔚蓝的,但每一滴水却是无色的,而浪花却是洁白的。

无论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还是林语堂的《吾国吾民》;无论梁漱溟的《中国的精神》,还是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都说了中国人共同的或优或劣的品行,但我们还是明显区分得出来,重庆人与成都人,山东人与湖北人,新疆人与西藏人……为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当然,如果部分的独立性太强,或太特殊化,那就会出现三种结果:

一是这个部分被整体扼杀或消灭,一个民族的古老文化在现代经济大文化中走向没落,属于此类;一是这个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新整体,诗中分离出词,诗词又衍生曲,属于此类;一是这个部分最终改变了整体,使整体更凸现这个部分的特征,一种思想改变一个时代,一个人的精神成为民族的象征,属于此类。

为此,我们每个人要坚持有价值的个性,而不搞毫无意义的特殊化。

作为个体的自己要保持个性的独立,要勇于创造。

请求“锥处囊中”的冯谖;敢于自荐的毛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屈原;独标“出淤泥而不染”的周敦颐;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还有张衡、岳飞、袁隆平、钱学森等等。

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这些民族的脊梁,才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思想5:

系统的整体不仅大于任何部分,而且大于部分之和,部分最优化的组合使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

阐释: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柏杨说: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相反,这三个人形成了一个科学的最优化的系统,这使他们能够发挥出比他们每个个体或他们个体相加的更大的力量。

现代企业中,尤其强调管理,其实,无论哪一种管理思想其核心都是希望企业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部门能够最优化的组合,从而使整体发挥最大功能。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需要的就是团队精神,这种精神能使自己与整体保持和谐,发挥个体的最大功能。

三、原因和结果

思想1:

因果联系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关系,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

阐释:

毛泽东形象地将这个思想表述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黑格尔说.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我想,这个“理”就是凡事存在了就一定有它存在的原因。

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

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那佛教就不可能不给中国的文化,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带来影响。

同样,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也不可能没有其历史原因。

流星从太空划过,只是偶然的一瞬,但这一瞬的偶然背后却有必然的原因。

思想2:

因果地位相互转换,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就成了原因。

反之亦然。

另外因果本身也可相互转换,相互作用。

阐释:

阐释:

“风生”是“树动”的原因,而“树动”这一“风生”的结果又是“花落”的原因。

可以这样说,世界就是在无限的因果联系中。

而教育和经济就是互为因果的:

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人材,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了,又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战后的日本“勒紧裤带办教育”,最后换来日本经济的腾飞;我国经济发展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也应该加大对教育的经济投入。

思想3:

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形式。

阐释:

一个原因可以导致许多结果。

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就导致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家长制、领导终身制等多种结果。

一场“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造成的灾难哪里仅仅是经济的滞后呢?

民族的文化,国民的灵魂……许多看不见但感受得到的影响是长期的、深重的。

有时,一种原因还会同时带来正负两面的结果。

同是核裂变,一方面可以造成巨大威力的核爆炸,一方面又可造成核辐射。

同样,一种结果也可能是多种原因所致。

李白丰富多彩的诗篇,既是其坎坷不平的人生经历的反映,更是儒家、道家、佛家、纵横家、名家等多种思想影响的结果。

2003年SARS的产生的原因就是复杂的、多样的,环境污染,领导渎职,民众陋习,等等。

同样,造成的结果也是复杂的、多样的,经济的,教育的,心灵的,民族的,国际的,等等。

因果关系的复杂多样,要求我们分析问题要谨慎周密。

四、必然与偶然

思想1:

必然与偶然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伴随着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事物的发展。

阐释:

种瓜只能得瓜,得不出豆来,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但种瓜没有得到瓜或得到的瓜太小(因为气候、土质、肥料等因素的影响),这是偶然。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的诗句里包含了季节更替的必然。

如果今年的春天和冬天一样冷,那就是偶然,因为春天总是气候变暖的季节。

有心栽花花不发,不必忧愁,那只是偶然,你只要再栽一次;无心插柳柳成荫,不必欢喜,那是必然,因为柳树本身耐旱、生命力强。

我们看待事物,万不可把偶然的当作必然的,像“守株待兔”里的农夫一样。

兔子是有撞上树干的可能,但这也只是一种可能,一种偶然,兔子更多的时候是远离树干,远离是一种必然的方向。

有人在生命里摔了一跤后就起不来,这就是错把失败当成人生的必然,败倒在“偶然”的脚下了。

生活中,确有人因偶然的因素而改变命运,但更多的人却是“有怎么样过程,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第七次跌倒,第八次站起来。

”奋斗的人生中,我们要坚信胜利的必然。

思想2:

偶然中包含必然的因素,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偶然和必然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

“无巧不成书”,“巧”就是偶然,但如果书中的某一情节“偶然”得与书中人物生活实际悖离,那读者会说这书写得失真了,因为偶然中缺少了必然。

黛玉归天与宝钗出闺发生在同一时间,一边是鼓乐喧天,笙歌缥缈的热烈,一边是竹梢风动,月影移墙的凄凉,这是偶然,但是黛玉疾病一日重似一日的“多病身”,再加上得知心爱的人已另有他属而滋生的“多愁”心。

黛玉之死日不远已是必然。

所以,将这两个情节安排在同一时间并不显得突然,反而增加了艺术性。

但如果黛玉一见宝玉和宝钗在一起说话就吐血,那就违背艺术规律了,其实是违背哲学原理了。

同样,“无巧不成书”其中也包含了偶然与必然的相互转换。

林冲在山神庙里避风雪时听到了陆虞侯他们的谈话,这是必然中的偶然,但这次偶然也成为林冲一生性格的重要转折点,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偶然转化为必然了。

很多科学发现都有偶然的因素,如青霉素的发现。

人的生命一开始本是偶然,随后在一个接一个的偶然中,孩子慢慢长大成人,安家立业,偶然中经过了一个又一个机遇,或偶然抓住,或偶然错失。

于是乎或平淡或精彩的人生便就此书写而成。

车祸从几率上看,一定是偶然的,然而其中也有必然。

司机心存侥幸,一心想着以最短的时间通过路段,觉得也许对方会避让,……于是就有了车祸的必然发生。

当然还有很多车祸中的必然:

超载,闯红灯,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等等等。

艺术家在偶然中获得了灵感,创作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作品。

虽然灵光乍现的那个瞬间是偶然的,然而这当中有蕴含了多少经年积累的必然呢!

还有一见钟情,看似偶然,但是两人的相互吸引力是此情的必然。

五、内容与形式

思想1: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一例外。

阐释:

能把肉体和灵魂分开?

一副臭皮囊,这是我们人存在的形式,而精神才是我们人的本质内容。

精神是最关键的,所以哲学家说,人最重要的是精神的安宁,而非肉体的享乐。

生活中,我们许多人乐于改变自己的形式,或敷粉,或整容,或饰以名牌,结果“战士终究是战士,苍蝇毕竟是苍蝇”。

生活中,有些领导大搞形象工程,走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而不管实际内容的改变,结果损害了国家人民的利益。

思想2:

内容决定形式,反过来,形式也会反作用于内容。

阐释:

“东施效颦”中的东施见西子捧心,以为美,自己也捧心而行,结果更丑。

东施不懂内容决定形式的道理,如果说西子捧心这个动作甚美,那也是因为西子本身美的缘故。

换一个角度说,尽管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但西子也要打喷嚏,“打喷嚏”这个形式就有损西子之美了。

这是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这也是形式的反作用。

思想3:

由于时间、地点、条件不同,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阐释:

同样一轮夜月,却有阴晴圆缺。

同样一出《梁祝》,我们可以欣赏舞台上的,也可以欣赏书上的,也可以欣赏银幕上的,便是舞台上的,也有昆剧、越剧、豫剧等不同的形式。

有人说,生活就是演出。

倘若真如此,那我们要演好多种不同形式的角色:

母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朋友的朋友,同事的同事。

由于形式的多样性,形式往往也就有了蒙蔽性。

长头发的不都是搞艺术的,文质彬彬的也未必就是君子。

思想4:

形式和内容沿着一个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辩证途径发展。

阐释:

形式和内容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这样两者之间就存在着矛盾。

这种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始终。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小学生有小学生的打扮,到了中学,如果再穿着小学时的衣服,便有些不协调;成人后,成了工薪一族,那自然又要有新的打扮与之和谐协调了。

相反,一个中学生,如果穿金戴银,打扮得极为成人化,那也是不和谐的。

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其中就有追求形式与内容和谐的意思。

六、现象与本质

思想1:

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阐释:

苹果落地是自有苹果树以来就有的现象,其现象背后也始终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

但只有牛顿最先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需要背景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积极的持恒的思维状态。

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生产现象背后的“剩余价值”的本质与他在图书馆地板上踩出的那条小槽是不无关系的。

有这么一个营销案例,说的是英国、美国两位皮鞋推销商,差不多同时来到南太平洋某群岛推销皮鞋。

他们在岛上实地考察后,发现该岛气候温和,土著居民都在街上赤脚行走,不穿鞋子,根本看不到鞋店。

英国推销商当即向公司总部发回一个电报:

“该岛无人穿鞋,我拟明日返回。

”但美国推销商却从中发现了商机,他向公司总部发回了一个与英国推销商截然相反的电报:

“该岛无人穿鞋,很有市场潜力,我准备住上一段时间拓展市场。

思想2:

现象有真有假,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认清真相,事物的本质才容易被揭示。

阐释:

“口蜜”是假相,“腹剑”才是本质。

《聊斋》中的恶妖往往都是长着“桃花面”的。

《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也有一副正人君子道貌岸然的面孔。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

“汝须从行为的果实去认识人。

”是的,言行都有假相的一面,但结果却是真的。

由于现象的错综复杂性,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不断反复、深化的复杂过程。

我们需要客观,需要理性,需要时间。

真正的廉洁,是不会在乎廉洁的名声的,一般人刻意标榜自己的廉洁,往往是为了更好的满足自己的贪欲而已。

也有人爱名,不爱钱。

但是对名誉过于热衷,其实也和爱钱一样,不过是对象有区别而已。

在现实中,往往表现为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其实一样都是无用功。

纯粹爱名的,社会危害还小点,可是,现在的大多数贪官都是名利复合型贪官,既想拿实惠又想树形象,所以很多名声不错的官员,往往只是假象而已。

而不管是爱钱也好是爱名也罢,归根结底,都是务虚,不是务实,对国家是有很大害处的。

思想3:

现象有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阐释:

我们看报,见这儿是凶杀,那儿是诈骗,便以为这社会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了。

报刊所载固然是客观的现象,但这只是社会现象的支流,报刊抓住人们的猎奇心理,集中了一些负面现象而已。

事实上,当你走在大街上,却是朗朗乾坤,一派祥和。

这才是主流现象。

春天也有落叶的现象,但如果我们仅仅看见落叶,就说秋天已经来临,这便是荒唐。

一种现象究竟是主流还是支流,这需要我们站到更高的位置上,要有整体的观念。

《庄子·秋水》中,河伯见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间不辨牛马,便欣然自喜,后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方才望洋兴叹。

河伯欣然自喜,是因为只见支流现象,便以为是天下之至美,殊不知还有北海,主流现象更是浩瀚,所以后来望洋兴叹。

只见支流,以小为大,及见到主流,知晓全局,方知天下有更大者,自己不过井底一蛙罢了。

“一叶障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杯弓蛇影”也是此类。

七、对立与统一

思想1:

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阐释:

金木水火土,相生又相克。

英雄渴望战胜对手,但一旦把对手打倒后,英雄反而怅然,陷入寂寞孤独,因为矛盾的对立面没有了。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是的,但一旦只剩其中一虎,这只虎也会退化成病猫的。

沙丁鱼在长途贩运中成活率不高,但在水箱中放上一条吃沙丁鱼的天敌一一鲶鱼,结果,沙丁鱼竟奇迹般的成活了。

自然界中,相生相克的现象更是普遍,比如,狼要吃羊,但如果把狼捕杀净尽,羊群反而容易产生瘟疫。

所以,我们应当视对手如朋友,合理地竞争。

国与国,人与人,要善于求同存异。

承认差异,相互尊重对方,世界是多极的,任何制造单极都是徒劳的,和谐共荣才是方向。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是如此。

思想2:

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公有制和私有制,战争与和平,统治阶级同被统治阶级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红楼梦》中说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

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也包含了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道理。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相处。

还是应当以宽容为本。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

要善于创造条件,把握机遇,使想实现的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已的方向发展。

思想3:

矛盾的对立面始终处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过程中。

阐释:

狼总是要吃羊的,因为二者在本质上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没有调和的余地。

如果羊懂得矛盾的对立面始终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这一道理,那么,无论狼装成“慈祥的外婆”,还是发“从此吃素”的毒誓,羊都是不会上当的。

思想4:

矛盾的对立面的斗争、冲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般要经历一个由隐蔽到鲜明的过程。

阐释:

冲突是戏剧的关键。

一幕戏剧需要展示的就是一个冲突由隐秘到鲜明到最终解决的一个过程。

比如《雷雨》,尽管周公馆死气沉沉,但人与人之间还能“和平”相处,繁漪与周朴园之间还有“妥协顺从”存在,周平与繁漪之间也还“融洽”。

但随着情节的发展。

矛盾就逐渐鲜明起来,终于,在一个雷雨之夜,像莎士比亚的悲剧那样,用“死”来解决一切冲突。

这一道理告诉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要尽早地发现矛盾的存在。

如果两者在本质上就是冲突的,而且发展中本质不曾变化,那无论怎么隐秘,最终都是要爆发的。

社会的发展就是这样,如果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本质利益是冲突的,那无论统治者如何亲善。

如何怀柔,冲突的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

封建社会历朝历代,不就是在上演同样的悲剧吗?

思想5: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阐释: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老人说过一句话: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如果换一个说法,那就是人是为成功解决矛盾而生的。

人与自然有矛盾,由恐惧到顺从,由顺从到征服,由征服到合理改造和利用,人的认识一步一步地进步着,人与自然也愈见和谐。

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由斗争到宽容,由宽容到合作,由合作到无私帮助,人一天一天地高尚着。

人自身也是,本我的恶与超我的善矛盾着,人的心灵挣扎着,但终有身心和谐的一天。

可见,矛盾就是动力。

矛盾推动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思想6:

整个世界充满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是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体现,但每一一个个体矛盾又具有特殊性。

阐释:

矛盾有共性,又有个性。

我们可以参考一种矛盾来解决另一种矛盾,但不可照搬。

前苏联以城市为中心发起暴动获得革命的成功,解决了社会矛盾,但我们照搬这种方式却改变不了中国的命运,最后还要以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