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硬干货分享181道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49058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资硬干货分享181道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教资硬干货分享181道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教资硬干货分享181道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教资硬干货分享181道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教资硬干货分享181道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资硬干货分享181道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docx

《教资硬干货分享181道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资硬干货分享181道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资硬干货分享181道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docx

教资硬干货分享181道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教资】硬干货分享!

181道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包括小学学段重点简答题109道,中学学段重点简答题72道

小学科目二109道简答题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

参考答案:

(1)教育无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2)水平低下,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主;

(4)教育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速记口诀】劳动的阶级在神教(身教)中生活。

2.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参考答案: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教育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速记口诀】劳教脱离有阶级,古人死板没体系。

3.近代教育的特点。

参考答案:

(1)教育国家化: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教育义务化: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义务教育最早产生于16世纪的德国)

(3)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教育的法制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出现了双轨制。

(6)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速记口诀】法国仪(义)式(世)双制度。

4.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参考答案: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速记口诀】全民多现身。

5.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参考答案: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6.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参考答案: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德育的内容。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4)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7.教育的经济功能。

参考答案:

教育的经济功能又称为“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成为发达和专门的劳动力;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的劳动力训练成为一个复杂的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8.教育的政治功能。

参考答案:

教育的政治功能又称为“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9.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

参考答案: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10.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参考答案: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11.简述校本课程。

参考答案: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

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学校可根据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和所在地区的教育环境优势,结合本校的传统和

资源兼顾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专家指导下,组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士共同参与,进行校本课程的管理、开发、设计和

实施工作。

12.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1)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注意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3.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

参考答案:

(1)理想的课程:

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

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3)领悟的课程:

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

(4)运作的课程:

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5)经验的课程: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

14.泰勒的目标模式。

(四问题、三意义、二局限)

参考答案:

泰勒指出,开发任何课程的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

目标模式的意义在于: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泰勒第一个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开发的过程;

(3)建立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在理论上是权威性最强、影响最广泛、运用最普遍的课程设计理论之一。

目标模式的局限:

一方面,在课程设计中强调技术控制,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是一个机械的、封闭的、直线式的系统;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明确而具

体的预设性教育目标,忽视了学生的需求。

1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速记口诀】管内能构评价学习。

16.新课改背景下的学生观。

【涉及材料分析】

参考答案:

(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

是责权的主体。

17.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观的转变。

【涉及材料分析】

参考答案: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速记口诀】学习过人

18.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

【涉及材料分析】

参考答案:

(1)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从单纯的学校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速记口诀】学生研究建设学生(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研究(研究

者);建(建设者);设(社区型)。

(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①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②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④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速记口诀】帮尊合反

19.简述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

参考答案: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来实现学习目标,即学生主动自觉、自愿地学习。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

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

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的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0.新课改背景下课程结构的改革。

参考答案: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21.新课改背景下课程评价的转变。

【涉及材料分析】

参考答案:

(1)在评价功能上,要由侧重甄别和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在评价对象上,要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逐步转向关注对过程的评价;

(3)在评价主体上,要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

(4)在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状态的

改进;

(5)在评价内容上,要强调对评价对象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查;

(6)在评价方法上,要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尤其注重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

(7)在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要强调平等、理解、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主要理念。

22.注意的品质。

参考答案: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2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参考答案: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5)时间因素。

遗忘是先快后慢的。

(6)识记者的态度。

(7)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近因效应: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

首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

24.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参考答案: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

一是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适当,一次复习内容的数量不宜过多;二是提倡适当的过度学习。

25.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参考答案: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合理组织复习,防止知识遗忘。

【速记口诀】明目的,增主动;多理解,少机械;精加工,用组块;重编码,注方法

26.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参考答案:

(1)智力。

(2)个性:

高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的个性特征包括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较高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