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48946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docx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模块考试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模块考试

历史试题

1.刘邦率兵在外,屡屡遣使慰问留守后方的丞相萧何。

萧何不解其意,部属回答说:

“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这反映了当时

A.丞相职权范围宽广

B.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

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皇权对相权实行监督

【答案】B

2.据统计,唐宰相总计人数为369人,其中十分之九皆为北人。

北宋初期,将相重臣几乎全是北人。

北宋中叶以后,南人当宰相渐多。

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A.学术中心逐步由北向南移转

B.文化中心南移引发政治中心南移

C.政权中心籍贯分布稳定性强

D.政治中心逐渐呈现出南人化趋势

【答案】D

【解析】命题透析本题以唐宋宰相地域分布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表明,唐宋时期进入政权核心的宰相出现了由以北人为主到南人当宰相渐多的变化,也即政治中心逐渐呈现出南人化趋势,D项正确。

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政治中心南移引发文化中心南移,B项因果逻辑错误;材料表明,唐宋时期政权中心(宰相)籍贯分布由北方转向南方,出现明显的变化,排除C项。

3.史载,明代江南地区松江、苏州二府,棉作压倒稻作,“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嘉兴、湖州二府,则是蚕桑压倒稻作,“蚕或不登时,举家辄哭”。

据此可知,明代江南地区

A.农业生产重视区域分工

B.农本商末观念发生变化

C.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兴盛

D.农作物的品种显著增加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情况来看,明代江南地区有种棉、种稻、养蚕缫丝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

故答案为C项。

材料不能反映“区域分工”,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农本商末理念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作物品种“增加”的史实,排除D项。

4.下表-1890年棉纱进口量及其指数(源自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

(单位:

千担:

指数:

1872年=100)

年份

进口量

进口量指数

1872

50

100

1875

91

182

1880

152

304

1885

388

776

1890

1082

2164

据表可以推知当时

A.洋纱代替土纱使耕与织分离

B.手工棉织业遭到沉重打击

C.洋布代替土布使纺与织分离

D.手工纺纱业逐步走向破产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反映的棉纱进口量的大幅增加,说明当时棉纺织业较多采用洋纱来织布,对中国的手工纺纱业造成冲击,手工纺纱业逐步走向破产。

故答案为D项。

洋纱代替土纱导致纺与织的分离,A项说法错误,排除A项;洋纱的大量进口导致纺纱业遭到沉重打击,不是织布业受到打击,排除B项;洋布代替土布导致耕与织的分离,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

点睛:

本题的解答要注意近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时“纺”与“织”的分离、“织”与“耕”的分离的含义。

“纺”与“织”的分离是指购买洋纱来织布,“织”与“耕”的分离是指购买洋布代替土布,家庭手工业不再从事纺织业的生产。

5.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热衷于“大誓群臣”,为此一再拟疏上奏,却没有想到要从京都至各省分批召集官绅,讲习新法,以理服人,减少阻力。

由此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维新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

B.社会变革需要重视思想启蒙

C.康有为反对改革集权体制

D.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命题透析本题以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的行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表明,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推动变法侧重于表达决心,而忽略了减少变法阻力的关键在于开肩民智,意在说明思想肩蒙和宣传的重要性,B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维新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6.1940年到1941年,四川警察因待遇水平急剧降低,被迫大量逃亡,逃亡率接近总编制的一半,国民政府不得不以学警甚至闲散人员补充警察队伍。

这反映了国民政府

A.保持警察体系战时稳定

B.竭力维护一党专制局面

C.难以有效管控社会秩序

D.缺乏有效军事动员能力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大量警察逃亡以及“国民政府不得不以学警甚至闲散人员补充协察队伍”,说明国民政府已经难以有效管控社会秩序。

故答案为C项。

材料反映警察体系很不稳定,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警察不是军人,材料所述与军事动员无关,排除D项。

7.1965年,中央直属企业增加到10533个,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2.2%,其中属于生产资料的产值占55.1%。

中央直接掌握的财政收入由原来的50%提高到60%左右。

这表明

A.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B.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

C.计划体制弊端得到初步解决

D.政府强化集中统一管理模式

【答案】D

【解析】命题透析本题以1965年国内经济状况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表明,当时中央直属企业和中央直接掌握的财政收入得到增加,这是当时政府强化对企业集中统一管理的结果,D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状况及对经济建设均衡发展的重视,排除A、B两项;材料未体现对计划体制弊端的解决,排除C项。

8.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皇帝所决定的都有法律效力,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

这说明

A.罗马法蕴含一定的契约精神

B.罗马法体现了“君权神授”原则

C.罗马皇帝享有国家最高权力

D.罗马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反映的皇帝的决定有法律效力的原因是“因为人民已把他们的全部权力通过王权法移转给他”来看,是因为皇帝和人民之间的契约使得决定有法律效力。

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君权民授”,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没有涉及“贵族意志”的法律效力,排除D项。

9.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试图限制君主的权力,剥夺君主及其政府干预司法事务的权力,以保障人民的政治自由和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此,启蒙思想家主张

A.权力的运用须体现人民意志

B.君主立宪制是最好的政府形式

C.分权制衡必须成为建制原则

D.人民有权反抗和改变违约政府

【答案】C

【解析】命题透析本题以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0.1927-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1928-1933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倍多。

苏联工业生产状况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因为

A.政府成为工业化的主要推动者

B.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

C.扩大了工业企业生尸的自主权

D.保留了新经济政策的部分措施

【答案】A

【解析】命题透析本题以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工业生产状况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在政府的推动下,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且于1928年实施五年计划,使苏联工业生产由恢复到增长,A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体现了苏联政府对资本主义经济原则妥协,后来苏联实施五年计划期问,新经济政策被废除,B、D两项错误;这一时期企业生产白主权减少,C项错误。

11.下表

时间

事件

1947年5月22日

美国援助希腊、土耳其法案经参众两院通过并由杜鲁门签署成为法律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

1949年4月4日

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英国等12国外长云集华盛顿举行北约签字仪式

推动表中所列美国对外政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美苏结束了战时同盟关系

B.欧洲是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地区

C.美国力图全方位包围苏联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答案】B

【解析】命题透析本题以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思路点拨材料表明,二战后初期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三部曲”,加强了对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全面控制以对抗苏联,这是由美国对外战略重心所决定的,B项正确,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与马歇尔计划共同构成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标志着美苏在二战中的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A项因果逻辑关系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在振兴农业方面是:

“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

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

”其“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摘编自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根据1933年5月《农业调整法》,罗斯福政府对价格下跌最大的七种基本产品(小麦、玉米、烟草、稀棉花、牛奶及猪肉等)的生产加以控制。

具体办法是:

政府与有关农场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租金;同时,相应于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全作为补偿。

1934年,罗斯福把《农业调整法》扩大到农业生产的一切主要产品。

同时,进一步给各州、各区直到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课以重税,对违反合同的农场主施以罚款及徒刑的制裁。

为了消灭现有的过剩产品,罗斯福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和罗斯福政府推行农业政策的目的与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

(1)目的:

国民政府旨在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振兴农业;罗斯福政府旨在减少农产品的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

措施:

国民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实施农业统制政策;罗斯福政府调节农业生产,利用奖励和津贴缩减农业耕地面积。

(2)共同特点:

都提供了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十预农业生产。

评价:

二者利用政权的力量发展经济,彰显政府承担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言之成理即可)但国民政府实施农业统制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很难起到振兴农村经济的作用;罗斯福政府重视市场和计划相结合,调节农业经济的发展,利于缓和经济危机。

【解析】本题考查南京国民政府和罗斯福政府推行的农业政策,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业政策的目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归纳得出;罗斯福政府推行农业政策的目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农业调整法》的措施来回答。

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等信息归纳得出;罗斯福政府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