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表现手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8936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7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docx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鉴赏表现手法.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docx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

古诗鉴赏--表现手法

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

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例如《白杨礼赞》的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

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

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寻陆鸿渐不遇(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析】“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屈原用“兰芷”象征自己的芳香、不与世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陆游以“梅花”象征自己的孤高与劲节(《卜操作数•咏梅》);等等。

2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

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藉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岛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3抑扬关系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例:

《红楼梦》中《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过泰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4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臣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影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际老臣心,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蜀相》杜甫本诗借诸葛亮的故事,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⑦抑扬。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毁教夫婿觅封侯。

”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毁”——先扬后抑。

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⑧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四、结构在诗歌的结构安排上,诗人也是独具匠心的。

常用的结构模式有:

(一)层层渲染、铺垫渲染是用各种表现手法着重描写,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是描写技法之一。

(1)渲染的对象。

渲染的对象主要是环境、气氛、事件和人物。

(2)渲染的手法。

渲染的手法主要有反复、排比、层递、摹写等。

(3)渲染的原则。

在于应围绕一个中心进行铺陈,不应过度追求浓词艳藻。

渲染的方式有正面直接摹绘及侧面间接烘托。

(4)渲染的种类有景物渲染、环境渲染、气氛渲染、细节渲染、情绪渲染、行为渲染、语言渲染等。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描写手法之一。

(1)铺垫的特点。

铺垫是主要情节蓄积、酝酿的过程。

(2)铺垫的作用。

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3)铺垫的原则。

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

(4)铺垫的种类。

1)从情节发展的方向来分,有正铺、反铺之别。

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正面铺垫。

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之外,又叫反面铺垫。

2)从铺垫手法来分,又有伏笔铺垫、悬念铺垫、衬托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之别。

宝玉挨打(33)是伏笔铺垫,《红楼梦曲》就是一种悬念铺垫。

,如:

江南可采莲作者:

佚名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按】此为汉代民歌,诗中大量运用重复的句式和字眼,表现了古代民歌朴素明朗的风格。

诗歌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我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

 【田田】叶子浮出水面相连接的样子。

江上看山苏辙朝看江上枯崖山,憔悴荒村赤如赭。

暮行百里一回头,落日孤去霭新画。

前山更新色更深,谁知可爱信如今。

唯有巫山最浓秀,依然不负远来人。

析:

此诗通过色彩的层层渲染,描绘出一幅幅美景:

“赤如赭”的“荒村”、“落日”时分的“霭新画”、“更新色更深”的“前山”,已让诗人观止,抒发感叹——谁知可爱信如今!

却哪知巫山最浓秀?

层层的渲染,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二)伏笔、照应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

戏剧、曲艺创作称为“抖包袱”。

伏笔,是文章峰回路转、达到情节高潮的精彩揭示。

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1)照应的作用。

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2)交代。

交代是文章中,为同后面所写的内容相呼应,而在前面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又叫伏笔。

伏笔是用预示、重复等方法,埋伏下情节发展的线索,为人物的出场和事件的发生准备条件,以叫到结构严密、情节跌冗起伏的艺术效果,又叫伏线,在相声艺术中叫包袱。

(3)照应的种类。

1)首尾照应。

开头与结尾的照应。

2)扣题照应。

围绕主题反复照应。

3)伏笔照应。

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在一些诗歌中,诗人往往采用今昔、他我、物我对照的方式,来抒发自己或他人情感,如: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析:

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

“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三)结构对比对比手法在诗歌中运用较多,因其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结构性较强,如:

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人间自在啼。

析:

这首诗就运用了对比手法:

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结构明晰。

表达作者对禁锢思想、束缚人才现象的抨击和对言论自由、解放人才理想的向往。

(四)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闲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

又如其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还有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欲扬先抑的技巧等等,只要我们在训练中认真总结,归结模式,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以动写静、写乐景写豪情《沁园春•长沙》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上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寄托和象征《死水》;反讽手法的运用绘画美的语言色彩;写实和象征交织;舍其形而传其神《老马》;象征的新颖《祖国啊,我亲爱的的祖国》;深刻的哲理《山民》;反讽和渲染作用《山民》;回忆和对比《卫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迭韵,反复呤唱《无衣》;移情《离骚》;铺陈排比的手法、起兴和尾声《孔雀东南飞》;今昔对比的描写《越中览古》;用写景寄予感慨《石头城》;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登高》;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蜀相》;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融情入景的写法《雨霖铃•寒蝉凄切》;虚实相生《雨霖铃•寒蝉凄切》;烘托和映衬《念奴娇•赤壁怀古》;鉴赏诗歌的情致理趣《鹊桥仙》;清新细腻的风格《一剪梅•红酥手》;词中用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扬州慢•淮左名都》

1白描

中国画技法名。

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

也有略施淡墨渲染。

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

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送灵彻上人》两首可谓是此中名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送灵彻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前者初看是一幅“风雪夜归人”的画图。

前两句是一组静的景物,日薄西山,苍山隐隐,半山腰闪出茅草的房屋,一片萧疏凄凉的景色。

画面中心是诗人拖着疲惫的身子正向茅草屋慢慢移动着,透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况味。

而后两句是一组动的画面,天色漆黑,风雪交加,犬吠声打破了山村的寂静,诗人被主人迎入柴门。

“归”字用得很妙,有宾至如归之感,日暮途穷,继之以风雪,极尽旅途之苦,风雪中得入柴门,“是在凄凉中得安乐境”,带来了一股温暖的气息。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

这画境是一个“象”,而诗人的“兴”就是画面中寓含不尽的韵味。

如题为“宿芙蓉山主人”,但主人并未在画面上出现,而是从“风雪夜归人”的画面上透出主人的好客之情。

诗人就是通过“夜归人”刹那间的感触,来写主人的美好心灵。

旅途的艰难,仕途的坎坷,风雪严寒,世态炎凉,而在萧条的山村,白屋人家却保留着这美好的情谊,这才是诗人的“兴”之所在,整篇饱含着含蓄蕴藉的不尽韵味。

  后者写山林幽深,夕阳西下时送人的惆怅情境,境界幽远,耐人寻味。

“苍苍”是色调,苍苍翠竹,使人不由产生翠竹如海的联想,“杳杳”是声音,杳杳钟声,深山寺院的那份清幽,对于读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

就是在这样的清幽环境下,在一个黄昏,诗人送灵彻上人远行,那份静寂,那份孤清,值得读者可以细细寻味。

“带”字的活用,使得整个画面充满动感。

灵彻上人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似乎走在不尽的夕阳当中。

最后一句写的是灵彻越走越远了,只有青山陪伴着诗人守着那份清幽。

前两句主要是静写,后两句静中有动,而这其中的动也有静的画面。

竹林,寺院,钟声,斜阳,僧人,青山,构成一幅无比美妙的图画。

从中,我们远远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韵味。

但这韵味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一下子很难说出来。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用心良苦。

这就需要读者细细去品味诗中的含蓄蕴藉。

诗人的“兴”就是诗人通过对一个如绘的山水画面的营建,表现出云闲飘逸的闲适的感受,使读者心灵在“夕阳送友图”中得到澄澈虚空。

这两首诗写得含蓄空灵,启人深思。

2象征

象征指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通常是以具体事物来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的方式。

他就象暗喻或明喻省去了第一部分,只留下第二部分,它有自己的实体,却代表另一种东西。

比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

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3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又如: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你看:

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

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

这首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

为什么这样写?

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

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4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

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

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练一练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

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

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5渲染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又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真可谓状物如在目前。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

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7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

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例: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似贬实褒]:

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

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例:

《红楼梦》中《西江月》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

莫效此儿形状!

“这两首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的手法揭示了贾宝玉的性格。

”《过泰论》对陈涉的描写也是贬陈涉行军用兵不及向时几国,实则褒其用兵出奇制服。

8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9正侧结合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