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906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docx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docx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

一.相关概念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

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贸易逆差,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等)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即贸易逆差。

又称“入超”、“贸易赤字”。

绝对优势,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H-O模型预测当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拥有某中相对较丰富的资源禀赋时,生产使用该项要素较多的产品,将使该国在生产这项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

也就是资本丰富国在生产资本密集财上拥有比较利益,劳动丰富国在生产劳动密集财上有比较利益。

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提供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提供曲线包含了供给和需求两方面。

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所以两国的要素价格的不一致导致了同种商品价格的不同。

但贸易开始后,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不仅如此,要素的价格和生产中的要素密集度也会达到均等。

要素价格均等化有三个假设:

1两个国家同时生产两种相同的产品;2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3贸易会使得两个国家的产品价格相等。

倾销是一种价格歧视,即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于正常价格的价格销售商品,对进口国的某些工业造成重大损害或重大威胁,是一种不正当的贸易行为。

进口关税是一个国家的海关对进口货物和物品征收的关税。

从价税是按照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从量税是按照商品的重量、数量、容量、长度和面积等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税收

复合税又称混合税,是对某一进出口货物或物品既征收从价税,又征收从量税。

有效保护率也叫有效关税率,又称实际保护率。

指整个关税制度(和有效保护措施)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重增值的影响。

一种产品在国内外加工增值差额与其国外加工增值的百分率。

也就是由于整个关税制度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

关税配额是一种进口国限制进口货物数量的措施。

进口国对进口货物数量制定一数量限制,对于凡在某一限额内进口的货物可以适用较低的税率或免税,但关税配额对于超过限额后所进口的货物则适用较高或一般的税率。

严格地说,关税配额由于其对进口货物的总量并不作明确的规定,所以并非属于配额的一种。

最优关税是指这样一种税率,它使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相对于其贸易量减少的负面影响的净所得最大化。

非关税壁垒,又称非关税贸易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

它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间内,对于某些商品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事先加以规定的限额。

超过规定限额的不准进口。

自愿出口限制是进口国的政府或一个工业同出口国的政府或相竞争的工业安排的、对后者所出口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产品的数量加以限制的措施。

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

出口加工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利用外资、发展出口导向工业、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立的以制造、加工或装配出口商品为主的特殊区域。

保税区经主权国家海关批准,在其海港、机场或其他地点设立的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出口手续即可连续长期储存的区域。

出口税出口国海关根据关税税则对出口商品所征课的关税。

贸易制裁是一国或数国政府通过法令对另一国采取强硬措施,以断绝相互之间的经济和贸易关系的行为。

贸易条件改善,是指进出口时期与基期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战略性贸易保护,是规模经济贸易学说提出了一个概念。

这种贸易保护着眼于一国长期的战略发展,称为“战略性贸易保护”。

自由贸易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或其他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是指:

所在国应给予外国人以内国公民享有的同等的民事权利地位。

国民待遇的适用范围通常包括:

国内税,运输、转口过境,船舶在港口的待遇,船舶遇难施救,商标注册,申请发明权、专利权、著作权、民事诉讼权等;不包括领海捕鱼、购买土地、零售贸易等。

贸易创造是指在关税同盟内部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后,国内生产成本高的商品被成员国中生产成本低的商品所取代,来自成员国的低价进口商品替代了昂贵的国内生产的商品,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被创造出来

贸易转移是一个年轻的概念,最早出现的贸易转移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瓦伊纳在19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全称是“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理论”。

指一国产品遭到另一国的贸易保障措施后转而大量向其他国家出口。

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集中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方面。

贸易转移是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是在一体化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情况。

出口补贴:

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出口某商品时给予出口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出口禁运:

指某些国家或国际组织对另外某个国家或地区出于自身安全或利益考虑针对某些特定商品或者一系列货物清单的出口实行禁运,例如粮食禁运、武器禁运、成品油禁运、农产品出口禁运等。

幼稚工业:

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乌拉圭回合:

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举行的第8次多边贸易谈判,因在乌拉圭举行而得名。

中点选民模型:

中点选民模型假设政府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任何一个政党只有得到了多数选民的支持,该政党才有可能执政,方法就是尽可能地选择靠近中点选民的意见的政策。

所谓中点选民的意见一般表现为两种意见之间的观点。

以中点意见为界,一边更为保守,另一边更为急进,且两边人数基本相等。

二.理论重点

亚当。

斯密的绝对优势: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和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贸易的双方都会从交易中获益。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

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

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所得。

要素禀赋理论:

(1)俄林对李嘉图的挑战:

否定了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的假定

否定了两国生产函数不同的假定

否定了劳动能在国内充分自由流动的假定

(2)俄林的区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仅是区际贸易的一种

国际贸易又不同于区际贸易

(3)俄林的相互依存价格理论

决定需求的因素:

消费者的欲望、要求和爱好;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分配状况

决定供给的因素:

要素禀赋状况;产品的要素密集性质。

(4)俄林的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P78

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结论:

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的是本国稀缺要素所生产

要素禀赋差异—》生产要素价格比例差异—》生产成本比例差异—》商品价格的差异—》国际分工和贸易

(5)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间的商品流动不仅会使各国商品价格均等化,而且会使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假设有A、B两国,A国资本丰裕,但缺乏劳动,故利息率相对较低,而工资较高;B国劳动力资源丰裕,但缺少资本,故工资较低,而利息率较高。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

A国应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B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经过分工和贸易后,各国经常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生产和出口,从而使这类要素价格日趋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产的外国商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的价格不断下降。

这样,就会使A国的资本利率不断上升,工资不断下降,B国的劳动工资不断上升,资本利率不断下降,以致于逐渐拉平两国在国际贸易前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使之均等化。

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

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

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

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

国际贸易实际上是以商品的流动代替生产要素的直接流动,所以,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不但商品价格,而且要素价格在国际上都有均等化的趋势。

要素价格均等化的结果:

A.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国内分配发生变化

B.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生产要素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同种生产要素的收入趋于均等

(6)要素禀赋理论积极意义

a.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它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

b.坚持了比较优势理论

c.给各国贸易政策制定提供了指导

局限性:

a.强调静态结果,忽视了技术进步等许多实际情况;

b.对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7)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劳动力不同质人力资本论需求偏好论要素密集转化论

自然资源论跨国公司的影响贸易壁垒的限制

(8)里昂惕夫之谜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界碑

对“谜”的解释增强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现实性,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国际产业大转移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挑战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从而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变。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从西方工业化国家转移到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区,20世纪90年代后,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向发展中国家。

在此现实背景下,传统的贸易理论和以规模经济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虽然较好地解释了静态贸易格局,但无法合理地解释动态转变的比较优势以及国际产业转移所导致的国际贸易格局所发生的变化。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弗农认为,由于技术的外溢问题,每一种产品都经历了一个在发达国家发明、出口、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再向发达国家出口这样几个阶段,进而构成了贸易动态均衡模型。

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其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产品周期”(ProductCycle)的学说,从动态的角度说明贸易格局的变化,解释了产品领先地位的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该理论认为,国际市场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经过三个阶段:

新产品发明阶段;产品成长和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

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不同,经济发展各异,因此产品进入这三个阶段的时间先后不一样。

在第一阶段,即产品的研制和开发阶段。

在这一阶段里,产品的技术还未成型,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据最大的比重,技术与资本在产品的研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此时的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

生产者数量少,产品缺乏相应的替代品,所以价格昂贵

同时,那些技术力量雄厚、国内市场广阔的最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这些国家能够在研究设备方面投入大量技术和资本,并且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强。

所以在这一阶段,先进的发达国家拥有比较优势,成为新产品的出口国。

在第二阶段,即产品的成长和成熟期。

此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研究与开发要素已不如上一阶段重要,经营管理水平和销售技术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因此,那些同样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力量的工业国开始享有比较优势,此时的产品也由技术密集型变成了资本密集型。

其他国家的生产也已经增加,发明国的出口开始下降,原来的一些产品进口国能迅速地模仿掌握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大规模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包括产品研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

第三阶段,即产品标准化阶段,也就是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定型化阶段。

生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产品和生产达到了完全的标准化,研发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降低,非技术型熟练劳动成为产品成本的主要部分,低工资的劳动要素开始变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创新国已经完全失去了垄断优势,于是,该产业转移到更适合其发展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开始成为出口国。

创新国将放弃对该产品的生产,其国内此类产品的需求转向从其他发展中国家尽口,而创新国便将资源转向新的发明创造。

至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

如下图所示,以美国为例的创新国随着时间推移、技术的普及已经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其贸易方向从最初的出口国变为了最终进口国。

以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着其间的贸易格局。

随着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的生命周期演进,比较优势呈现出动态转移的特点,国际贸易格局和方向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各国的贸易地位也随之改变,创新国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而劳动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最终变成出口国。

该理论描述的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

在第一阶段,技术处于创新阶段,产品的研发需要大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质上是一种科技知识密集型的产品,而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才能拥有这方面的资源,因此这类国家具备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

第二阶段当技术成熟以后,大量生产成为了主要目标,这时产品生产所需的主要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劳动技能,因此,产品从知识密集型转变为了资本密集型,资本充分和工人充裕的国家开始拥有了此类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

第三阶段,产品的生产已经完全成熟化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操作也变得简单了。

因此,在这一阶段,技术和资本逐渐失去了重要性,而劳动力成本则成为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

原来的发明国丧失了原来在技术和资本上的比较优势,开始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进口该产品。

(三)对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的评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二战后制成品贸易模式、贸易动态和直接投资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它考虑了生产要素密集性质的动态变化、贸易国比较利益的动态转移,以及国家之间贸易方向的变化,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国投资和本国劳动力充裕的优势来规划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知道意义。

该理论突破了之前的国家贸易理论的静态格局,同时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首先,该理论对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境外经营现象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较为全面的阐述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的选择。

其次,该理论实现了比较优势观念由静态到动态演变的飞跃,说明企业的比较优势会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发展而发生变动。

同时,该理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它难以说明当贸易双方各种要素禀赋不存在差异或者差异很小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贸易的问题;对大部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的双向投资行为无法解释;也无法解释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的建立及以后遍及全球的投资行为等等

产业内贸易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产生

1.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远远大于他们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量。

2.欧共体内部贸易量比对外贸易量增长速度快得多。

(二)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三)产业内贸易的解释:

1.规模经济

2.产品差异化

3.生产要素禀赋和产品种类的作用

4.产品聚合程度

进口关税的类型

进口关税的含义

  是指一国海关以进境货物和物品为课税对象所征收的关税。

这属于一种重要的经济保护手段。

1.按征收关税的标准

从量税:

以货物的计量单位作为计税标准(例如说重量、数量、容量等)

从价税:

以货物的价格作为计税标准,以应征税额占货物价格的百分比为税率,价格和税额成正比例关系。

混合税:

一个税目中的商品同时使用从价、从量两种,按两种税率合并计征。

选择税:

是对某一进出口货物或物品根据规定的条件,征收从价税或征收从量税

2.按税率类型征收

特惠税:

对从特定国家或地区进口的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零关税待遇,其税率低于最惠国税率。

普惠税:

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

最惠国税率:

某国的来自于其最惠国的进口产品享受的关税税率

普遍税:

适用于没有最惠国协定的国家

3.特别关税

反补贴税:

是对于直接或间接接受奖金或补贴的进口货物和物品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反倾销税:

是针对实行商品倾销的进口商品而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有效保护率:

有效保护率也叫有效关税率,又称实际保护率。

指整个关税制度(和有效保护措施)对某类产品在其生产过程中给予净重增值的影响。

一种产品在国内外加工增值差额与其国外加工增值的百分率。

也就是由于整个关税制度而引起的国内增值的提高部分与自由贸易条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百分比。

非关税障碍的形式:

1.数量控制措施

(1)非自动特许

(2)配额:

绝对配额: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数额,达到这个数额后,便不准进口

关税配额;是指对商品进口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在一定时期内,在规定的关税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附加税或罚款。

2.价格控制措施

3.超关税措施

4.财政措施

5.反竞争措施

6.其它措施

出口补贴和产品补贴

1.定义:

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出口某商品时给予出口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2.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

直接补贴:

指政府在商品出口时,直接付给出口商的现金补贴。

其目的是为了弥补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所带来的损失。

间接补贴:

指政府对某些商品的出口给予财政上的优惠。

3.产品补贴:

指政府对过分依赖进口的产品和政府扶持生产的产业部门提供的补贴。

目的是使之扩大生产规模或提高产品质量,以促进其发展,控制产品的进口。

传统贸易保护主义

传统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较落后国家为了发展本国民族经济、实现工业化目标,通过对某部门或行业实行保护措施来促进这些部门或行业迅速成长的理论或思潮。

这种保护的最后趋向是走上自由贸易之路

传统贸易保护主义:

保护的是幼稚工业或弱小的新兴工业

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措施:

主要采用关税壁垒,包括征收进口税、出口税、过境税、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普惠制等

传统贸易保护主义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地域上)。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态和静态效应

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关税同盟引起的产品来源地从资源耗费较高的本国生产者转移到资源耗费较低的成员国生产者。

这种原来不存在的贸易被创造出来,体现了经济开始走向按照自由贸易来配置资源,因此可以提高成员国国内的福利水平。

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福利水平同样也可以得到提高。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转移效应

  所谓贸易转移效应是指产品来源地从资源耗费较低的非成员国生产者转移到资源耗费较高的成员国生产者。

贸易转移效应阻止了从外部低成本的进口,而以高成本的集团内部生产代替,违背了自由贸易的资源配置效率原则,使消费者的购买价格上升,造成福利损失。

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下降和生产成本的提高,从而导致全球福利水平的下降。

  从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分析来看,关税同盟以两种相反的方式影响成员国的贸易和福利。

如果贸易创造与转移效应同时存在,那么成员国的价格越接近低成本的世界市场价格,区域经济一体化对该国市场的影响越可能为正。

换句话说,此时的贸易创造效应带来的福利水平提高将大于贸易转移效应带来的福利下降。

根据古典关税同盟理论的结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当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时,关税同盟才可能出现,否则,不应该建立关税同盟。

(3)贸易扩大效应

  贸易扩大效果是从需求方面形成的概念,而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都是从生产方面形成的概念。

就关税同盟而言,无论是贸易创造效应还是贸易转移,都导致了一国消费者支付价格的降低,需求增加,进口增加,贸易扩大。

在这个意义上,关税同盟通常可以促进贸易的扩大,增加经济福利

(4)集体贸易条件的改善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的静态效应还包括一些制度方面的影响。

首先,由于区域内关税的取消,负责监督越过边境的成员国产品和服务的海关官员可以减少,相应的某些海关也可以取消,由此带来整个行政费用和管理成本的下降。

其次,与单个成员国过去所能获得的平均贸易条件相比,整个区域经济集团的整体谈判力量对比使其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最后,成员国在同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谈判时,也比依靠自身力量谈判拥有更大的讨价还价能力。

2.试析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

 答:

关税同盟的动态效果主要是分析关税同盟对成员国就业、产出、国民收入、国际支出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1)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所谓规模经济效应是指当企业的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出现下降,报酬增加。

获准进入更大的市场有可能使成员国在特定出口产品上获得规模经济。

这些规模经济可能来自因生产企业的规模扩大而带来的内部规模经济,也可能来自企业外部经济条件的变化带来的投入品成本的下降。

这些规模经济效应都来源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市场扩张。

  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分析来看,规模经济效应是产生国际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导致企业对某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由此而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内贸易。

这一点可以从欧共体的产业内贸易增长中观察到。

(2)刺激投资

  通过贸易协议的约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的市场规模得到扩大,投资环境得到改善,这一点对区内外的企业都具有投资吸引力。

首先,区域经济组织内部的企业为了应付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必须增加投资,以更新设备,开发和利用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

其次,由于成员国减少从非成员国的进口,迫使非成员国的企业为了避免贸易转移的消极影响,而到成员国进行投资,以避开贸易壁垒。

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环境变动越大,单个国家或产业的区位优势越明显,一体化协议就越可能导致FDI从区外国家或其他成员国家流入该国。

WTO

(一)WTO的简介

1.WTO原则的基础准则—市场准入和贸易自由化原则

2.WTO是一个多边贸易组织,主张各成员国开放市场,提高市场准入度,从而实现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但这必须以各成员国实行市场经济为基础。

因此。

WTO成员必须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成员国的市场经济和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是WTO的重要准则。

(二)WTO的原则

1.无歧视待遇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