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区划建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810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区划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章区划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章区划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章区划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章区划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区划建制.docx

《第二章区划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区划建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区划建制.docx

第二章区划建制

第二章区划建制

全乡地域,古属蛮夷国,周初属巴子国地,战国时属楚巫郡地,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东汉并属南郡地,三国至晋属建平郡,齐梁时属宜都郡,后周属乌飞县,隋属开夷县,以后属施州,唐属清江县,五代属感化州,宋为富州地,后属羁縻柔远州,初属于懿州,后改为安定州。

清雍正十三(1735)年前,各王朝在境内一直置西坪蛮夷长官司,管理境内除现八家台联村的活龙坪乡全境;置菖蒲蛮夷长官司,管理现八家台联村一带。

清雍正十三年,土司改土归流,乡境入咸丰县。

民国初年,沿清旧制,设里、甲。

义悌里辖现水坝、活龙坪、晓溪、茅坝四个联村。

民国22年(1933),建立区、乡、保、甲制度。

活水乡辖现水坝、活龙坪、晓溪联村。

民国30年(1941),裁联保,建乡镇;活水乡辖现活龙坪、水坝、晓溪三个联村;茅坝、拱桥属钟茅乡。

两个乡均属二区。

1950年,乡境属第五区,辖活水乡、钟茅乡和三合乡。

1953年,第五区人民政府改称第五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1957年5月,更名咸丰县活龙坪区公所,辖活龙坪、晓溪、水坝、友谊(现河坎联村)、茅坝、绿化(现八家台联村)6个乡。

1958年,活龙坪区划出钟塘、茅坝成立超英公社,辖钟塘、茅坝;余境改称超美公社,辖活龙坪、晓溪、友谊、绿化;同时成立二仙岩人民公社,辖原燕朝区大路坝乡、活龙坪区水坝乡和二仙岩药材场,1960年1月撤消,水坝并入活龙公社。

1959年4月,撤消钟茅公社,原钟茅公社(除钟塘)并入活龙坪公社。

1961年,设活龙坪区,管理区建人民公社,辖现在除二仙岩山上的活龙坪乡全境,即活龙坪、水坝、友谊、茅坝、绿化、晓溪6个人民公社。

1975年7月5日,撤区并社。

境内为茅坝、活龙两个公社。

1984年6月,撤消公社,实行区、乡、村、组建制,活龙坪区辖拱桥、茅坝、河坎上、八家台、活龙坪、晓溪、水坝7个乡(镇)。

1994年成立二仙岩镇,辖原二仙岩药材场和马骡池村民委员会。

1996年11月27日,划出拱桥乡和茅坝乡并入原二仙岩镇(原二仙岩镇1996年11月前辖二仙岩国营药材场和马骡池小组)。

2001年3月,二仙岩镇成建制并入活龙坪乡。

第一节建国前的行政区划

一清代以前

元代置西坪蛮夷长官司、菖蒲蛮夷长官司两个民族自治机构。

明洪武七年(1374),置西坪蛮夷长官司。

明永乐二年(1404),置菖蒲蛮夷长官司,与西坪蛮夷长官司分别属唐崖安抚司左右二副司。

明宣德三年(1427),西坪蛮夷长官司为金峒安抚司管辖。

清雍正十三年(1735)建县,境内西坪蛮夷长官司和菖蒲蛮夷长官司并入咸丰县。

清乾隆四年(1739)全县编户8里,其中,义悌里辖水坝、活龙坪、茅坝、钟塘4村集。

二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沿清旧制,仍设里、甲。

后地方不靖,团练兴起,几经分合后,形成团防割据局面,据势操纵乡、里事务。

义悌里设4团防,办公处分别设活龙坪、水坝、茅坝和钟塘。

民国22年(1933),建立区、乡、保、甲制度。

团防局撤消,增设联保,实行十户连坐制度;全县编成4区,活龙坪、水坝属第2区,区公所设尖山寺。

民国28年,全县划为3区22联保办公处,第2区辖活龙坪、水坝等7联保,区公所设尖山寺。

民国30年(1941)8月,裁联保,建乡镇,重划乡、保、甲。

全县辖14乡1镇。

境内活水乡,辖活龙坪、水坝、晓溪,乡公所设活龙坪;茅坝、拱桥属钟茅乡,乡公所设钟塘。

第二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区划建制

1950年1月10日,全县划为5个区,第5区辖钟茅乡、三合乡、活水乡,共22个村,区人民政府驻活龙坪集镇。

1952年土改结束,开始建乡,每乡700至1500人。

第5区辖活龙坪(镇)、晓溪、清水、牡丹坪、坝竹溪、青冈塘、龙景、大着落、茅坝、龙沟、观音塘、东湘溪、花桥、蛇盘溪、盖山溪、水坝、保国、凤凰、沙子坝19个乡(镇)。

八家台乡属第八区。

1953年,第五区人民政府改称第五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派出机构。

1956年,乡境辖活龙、东湘、沙子、牡丹、龙井、龙沟、晓溪、坝竹、马鞍、凤凰、水坝、保国、花桥、毛坝、青岗、清水、大作共17个乡。

1957年5月,将数码称区改为地名称区,第五区改称活龙坪区。

至1958年8月,活龙坪区辖活龙坪、晓溪、水坝、友谊、茅坝、绿化6个乡。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

全县成立二仙岩、超美(活龙)、超英(钟茅)等11个人民公社,原乡改管理区。

11月9日撤销各区区党委和区公所,成立公社党委会和管委会,政社合一,同时以地名称公社。

超美公社更名为活龙公社,超英公社更名为钟茅公社(管委会驻钟塘)。

公社辖区如下:

活龙坪公社辖活龙坪、晓溪、友谊、绿化4个管理区;钟茅公社辖钟塘、茅坝2个管理区;二仙岩公社辖大路坝、水坝2个管理区和二仙岩药材场。

1959年,撤消钟茅公社,茅坝并入活龙公社。

1961年,撤消二仙岩公社,二仙岩恢复国营药材场,辖6个生产队,驻二仙岩;水坝并入活龙公社。

1961年6月恢复区建制,活龙坪区辖活龙坪、水坝、友谊、茅坝、绿化、晓溪6个人民公社。

1975年7月撤区并社,茅坝公社辖茅坝、拱桥、钟塘、两河口4个管理区,计19个生产大队,即解放、秧坪、瓦岗寨、东方红、红灯、红月、赵水溪、红喜、大田堡、红云、红门、红沿、红河、红岭、红联、红竹、红武、红东、红桥;活龙公社辖活龙坪、晓溪、水坝、八家台4个管理区,25个生产大队,即红旗、红泉、红田、红花、红庄、红茶、红东、红海、红月、红光、红芒、红万、红华、红火、红星、红金、红山、红发、红升、红坪、红焰、红林、防空、红山溪、红阳。

1978年,先后在小公社所在地建立管理区。

为加强地名管理,尊重历史,实现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1981年9月1日,经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对部分公社和大队更名。

茅坝公社更名为钟茅公社;活龙公社更名为活龙坪公社。

各村恢复自然历史地名。

1984年6月撤消公社,恢复区、乡、村、组建制,活龙坪区设7个乡(镇),38个村民委员会,436个村民小组和1个居民小组。

共7157户,32527人,耕地46994亩,其中田23092亩,土23902亩。

活龙坪镇,辖9个村,94个小组、1个居民小组,即活龙坪、楼子庄、茶林堡、漆树坪、野茶上、东湘溪、花土、三根桥、冲天坪。

晓溪乡,辖8个村,87个小组,即晓溪、龙嘴河、长岭、坝竹溪、盘海田、观音塘、马鞍山、望乡田。

水坝乡,辖5个村、90个小组,即水坝、朝阳寺、凤凰、汤岩嵌、隐疱树。

河坎上乡,辖3个村,40个小组,即河坎上、海龙坪、牡丹坪。

八家台乡,辖3个村,26个小组,即八家台、板桥河、孙家沟。

茅坝乡,辖5个村,44个小组,即大着落、小着落、龙生塘、干桩坪、赵水溪。

拱桥乡,辖5个村,55个小组,即拱桥、大田堡、秧坪、蛮盖、瓦岗寨。

1994年,设二仙岩镇,辖二仙岩国营药材场和马骡池小组,治所板栗园。

1996年11月27日,撤消原活龙坪区建活龙坪乡,原活龙坪区所辖茅坝、拱桥2个乡镇划归二仙岩镇,活龙坪乡辖5个管理区,28个村民委员会,337个村民小组,28476人,面积212平方公里。

二仙岩镇直辖11个村,99个村民小组,7847人,面积74平方公里,治所茅坝集镇。

2001年3月,二仙岩镇成建制并入活龙坪乡。

2002年11月13日,将原39个行政村合并为24个行政村,并着手小组并大组工作。

合并后,3000人以上的村1个,2000人以上的村7个,1500人以上的村3个,1000—1500人的村7个,1000人以下的村2个。

具体合并情况为:

原三根桥村与原冲天坪村合并为冲天坪村;

海龙坪村与原花土村合并,村名为海龙坪村;

漆树坪村与原楼子庄村、活龙村合并,村名为活龙村;

朝阳寺村与水坝村合并,村名为水坝村;

汤岩嵌村与瘾疱树村合并为龙泉村;晓溪村与望相田村、观音塘村合并为晓溪村;盘海田村与喻家界村合并为玉盘村;

龙井村与长岭村(寨子上、香溪沟、长岭、陆正沟坳上、罗家山、黄泥堡)7个小组合并为龙井村;

马鞍山村与长岭村(木林、响水洞、大坪、界上)4个小组合并为马鞍山村;

赵水溪村与大作落村合并为大作落村;

干桩坪村与龙生糖村合并为龙生塘村;

小作落村与拱桥村(老街、新田坝、郭家沟、大石板、王久坪)5个小组合并为茅坝村;

马骡池村与秧坪村、台坪村、拱桥村(凉天桥、白果园、茶园坝、桥上、干田湾、姚家沟、苦竹坝)7个小组合并为拱桥村;

原凤凰、东湘、野茶、茶林堡、八家台、孙家沟、板桥河、牡丹坪、河坎、蛮界、大坝共11个村不变。

2005年8月,大体以原管理区为基础,将原20个行政村合并为活龙坪、晓溪、水坝、茅坝、二仙岩、河坎、八家台共7个行政村,实行联村自治。

具体合并情况如下:

活龙村(37个村民小组3409人)与东湘溪村(21个村民小组1880人)、茶林堡小组(14个村民小组1420人)、冲天坪村(13个村民小组882人)、海龙坪村花土片(9个村民小组951人合并为活龙坪村),合并后总人口8542人;

水坝村(20个村民小组2816人)、凤凰村(27个村民小组2090人)、龙泉村(28个村民小组2177人)合并为水坝村,合并后总人口7083人;

晓溪村(34个村民小组2816人)、玉盘村(22个村民小组1737人)、龙井村(17个村民小组1873人)、马鞍山村(14个村民小组1026人)、合并为晓溪村,合并后总人口7610人;

河坎村(27个村民小组2359人)与海龙村海龙片(13个村民小组496人)合并为河坎村,合并后总人口3155人;

茅坝村(11个村民小组1108人)、大作落村(11个村民小组1058人)、龙生塘村(21个村民小组1961人)合并为茅坝村,合并后总人口4127人;

二仙岩村(3个村民小组283人)、拱桥村(22个村民小组1609人)、(18个村民小组1333人)合并为二仙岩村,合并后总人口3306人;

八家台村(26个村民小组2489人)维持现状不变。

2005年12月31日,县人民政府批复,由2002年撤并后的24个行政村恢复到1997年乡镇机构改革时的39个。

即大坝、蛮界、野茶、八家台、板桥河、孙家沟、茶林堡、东湘溪、河坎上、牡丹坪、三根桥、冲天坪、海龙坪、花土、漆树坪、楼子庄、活龙坪、朝阳寺、水坝、汤岩嵌、瘾庖树、晓溪、望相田、观音塘、盘海田、喻家界、龙井、长岭、马鞍山、赵水溪、大作落、干桩坪、龙生塘、小作落、拱桥、二仙岩、凤凰、秧坪、台坪。

图为原茅坝公社办公楼

附1:

1981年活龙坪公社大队、命名、更名情况表(表2)

原名

批复后的新名

大队驻地

原名

批复后的新名

大队驻地

红旗

活龙坪

活龙坪自然镇

红泉

漆树坪

漆树坪

红田

茶林堡

沙子坝

红星

观音塘

观音塘

红花

花土

谢家堡

红金

龙嘴河

龙嘴河

红庄

楼子庄

楼子庄

红山

马鞍山

中堡

红茶

野茶上

野茶

红发

坝竹溪

坝竹溪

红东

东湘溪

岩口上

红升

凤凰

塘坎上

红龙

海龙坪

寨子上

红阳

朝阳寺

老屋基

红明

牡丹坪

牡丹坪

红丰

水坝

水坝

红光

河坎上

坡背

红焰

汤岩嵌

汤岩嵌

红芒

八家台

八家台

红山溪

三根桥

三根桥

红万

板桥河

板桥河

红林

隐庖树

两河口

红华

孙家沟

孙家沟

防空

冲天坪

田湾

红火

晓溪

晓溪

 

 

 

附2:

1981年钟茅公社大队命名、更名情况表(表3)

原名

批复的新名

大队驻地

原名

批复的新名

大队驻地

红灯

小着落

小着落

红门

卷洞门

小山

红月

大着落

烂池子

红桥

钟塘

钟塘自然镇

红喜

干桩坪

干桩坪

红河

两河口

两河口

红岭

空山岭

茶坪

解放

蛮界

青岗汤

红联

邀联溪

庙梁子

东方红

拱桥

黄土坎

红竹

京竹界

大坪

秧坪

秧坪

中岭

红云

龙生塘

蒿子坝

二台坪

瓦岗寨

新房子

红武

袁家界

倒坨

赵水溪

赵水溪

大湾

红东

沙包溪

大地坪

大坝

大田堡

大块土

红沿

蛇湾溪

张家田坎

 

 

 

附3:

乡境各主要地名海拔(表4)

(资料来源:

湖北省咸丰县地名志1984年版)

地点(原大队驻地)

海拔(米)

地点(原大队驻地)

海拔(米)

活龙坪集镇

850

八家台集镇

880

茶林堡沙子坝

920

板桥河

930

花土谢家堡

950

孙家沟

980

楼子庄

680

晓溪

533

野茶上

1000

漆树坪

980

东湘溪岩口上

1020

观音塘

520

牡丹坪

1010

龙嘴河

460

河坎上坡背

1000

马鞍山中堡

930

坝竹溪

870

小着落

830

凤凰塘坎上

880

大着落烂池子

820

朝阳寺老屋基

950

干桩坪

730

水坝

820

蛮界青冈塘

1000

汤岩嵌

900

龙生塘蒿子坝

750

三根桥

680

拱桥黄土坎

762

瘾庖树两河口

780

秧坪中岭

1010

冲天坪田湾

1170

二台坪新房子

1120

大坝大块土

1080

茅坝集镇

720

第三节集镇

一活龙坪集镇

坐落在斜坡上,背靠大山,面临晓溪河。

海拔(党校坝子)850米,东经108°43.513′,北纬29°50.407′。

距(公路里程)县城88公里、重庆黔江64公里、利川市内100公里。

为活龙坪乡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活龙坪乡人民政府驻地,是咸、利、黔三县(市、区)边境的重要物流中心,为本县最边远的乡级集镇。

2005年末,常住人口近5500人(包括中小学生2500人左右),

古称西坪,元朝在此置西坪蛮夷长官司,明永乐二年(1404)派孝感千户秦安思之子秦国龙管辖,属唐崖安抚司地,清乾隆二年开场,一直是西坪蛮夷长官司的治所。

建国前为活水乡公所驻地,是乡境秦、谭、王、万、马争夺统治权的中心点。

建国后为五区人民政府、活龙坪区人民政府、活龙人民公社、活龙坪区公所、活龙坪乡人民政府党政机构驻地。

1969年9月前街道呈“丁”字型,长约200米,宽约4米,青石板和泥结路面;住有50多户,200多人。

设有小学、客栈、药店等,全部为木房,瓦或茅草为盖。

老街毁于1969年9月29日火灾,全镇仅存3户居民和粮管所。

灾后,人民政府陆续拨款,先后在官山窑一带修建中小学校;在灯杆堡、彭家园子修建粮仓;在西坪蛮夷长官司旧址修建卫生院;在银水寺一带建有商店、饭店、旅社、理发店、照相馆等;共建房126栋,其中居住面积38218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15607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15559平方米。

形成一条长1000米,宽13米的新街道,新老街之间为机关楼房,设有文化馆、宣传窗、影剧院等。

1970年引东湘溪水到集镇,结束挑用井水的历史。

1971年麻池河电站竣工,装机容量100千瓦,从此全集镇用上电。

1981年,县水电局开始建设活龙坪乡集镇供水工程,利用东厢溪水库水源经6030m的左岸渠引至集镇蓄水池,向集镇居民供水。

1988年,增设过滤池及配套设施,基本缓解集镇供水,1991年建成活龙坪集镇水厂。

随着集镇规模不断扩大,供水的质与量均日渐滞后。

集镇附近(1公里范围内)有水井4处,常年不涸。

1999年,活龙坪集镇60余个体户投资500多万元,建成长1200米、宽12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的民营经济一条街。

2005年末,集镇东起中心福利院,西至加油站,南至民族中学,北抵原供销社宿舍。

东西向1.12公里,南北长0.6公里,街道呈“X”状分布,总面积0.672平方公里。

主要有四条街、二条路、八条巷;街道最宽处17.8米(原地税门口),最窄5米(公厕处)。

有常住单位30个,常住居民386户,临时居住125户,工商户125家,人口近5500人(含学生),日车流量120辆(含摩托车),逢场250辆,高峰期300辆,常年逢场人流量2800人,高峰期3500人。

常年逢场摊位180个,高峰期270个。

图为活龙坪集镇街道一角

二茅坝集镇

位于活龙坪乡东南部,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平地呈槽形,南临青狮河。

距(沿公路)县城59公里、活龙坪集镇33公里,(原二仙岩镇党校坝子)海拔720米,东经108°49.881′,北纬29°46.668′。

原为茅草丛生的荒坝,故名。

曾为茅坝(钟茅)乡、公社、管理区驻地。

老街在上茅坝。

由覃、王、张、梅、毕等姓修建。

有1家私人药房,2所小学。

街长约40米,宽3米,6厢木质房屋,小学1所,私人药铺1个,饭店1家,住40余人。

开场于光绪年间,场期为农历一、六。

因老街狭窄,房屋破旧,地势不利于集镇发展。

1977年春,钟茅公社在距老街1公里处的下茅坝,建成一条新街,长约500米,宽5米,碎石泥土路面,面积0.05平方公里,呈东西向。

其中,公社机关1栋,长180米楼房,与供销社、粮管所、财政税务所、银行营业所、邮电所、旅社等单位,共12栋木石结构房屋(两层)。

中小学隔青狮河与新街相望,街上无农业户,住67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550余人,与县城通班车。

新街1978年正式开场,逢农历三八赶场,延续至今。

1997年对新街进行改造,建成水泥街道19468平方米,东西长620米,宽30米。

1998年,建成集镇人畜饮水工程,水源在拱桥瓦岗寨,水池建在距集镇1200米处的大溪沟,饮水主管为80㎜镀锌管。

结束“青狮河水昼夜流,群众用水如用油,若遇几天不下雨,过往行人干破喉。

”的现状。

集镇附近有一古杉,常年枝繁叶茂,高约20米,胸围5米余,树龄300余年。

2005年,集镇人口2140人,工商户近百户,日场客流量800—1200人,车流量80余辆,是重要的家禽、牲畜、中药材、农特产品集散地。

集场辐射人口11000余人,为活龙坪乡第二大集镇。

三水坝集镇

位于活龙坪集镇西南12公里处,海拔(风雨凉桥处)820米,东经108°42.444′,北纬29°46.412′。

西与重庆市黎水镇相连,南与本县大路坝区接壤,距咸丰县城101公里,地处两溪汇合处的水田坝上,故名。

曾为水坝乡、管理区、公社驻地。

县道大(河边)大(大路坝)路贯穿全境。

集镇现有水坝村委会、村完小、村卫生室、村畜牧服务站、村农技服务点等五个单位,常住70余户,人口近千人(含学生),固定工商户20户,集镇街道全长540米,每逢赶集四周千余群众在此地交易,物流活跃,是活龙坪八大中心村镇之一。

图为水坝集镇一角

四晓溪集镇

俗称观音塘集镇,距活龙坪集镇10公里、咸丰县城98公里,临晓溪河,海拔520米。

因晓溪河迂回处有一口塘,河岸修有观音寺,又称观音塘。

曾为观音塘公社、晓溪乡(管理区)驻地。

现为晓溪联村驻地。

是活龙坪乡与利川市沙溪、文斗乡边境农副产品集散地。

2005年,设有完小、卫生室;有商铺、饮食、修理、理发等各种服务行业近30家。

人口600余人(包括学生)。

五河坎上集镇

地处大活公路60公里处,距活龙坪集镇13公里、县城75公里,集镇中心海拔856米。

因处河岸上,故名。

1970年在此设供销点、粮店、诊所、信贷、商店等,逐步形成长100余米的街道。

现街道呈“丁”字形。

曾为友谊(河坎)乡、河坎管理区驻地,现为河坎上联村驻地。

六八家台集镇

位于活龙坪、小村、尖山和沙溪乡交界地,现为八家台联村驻地,海拔880米。

距活龙坪集镇30公里、咸丰县城92公里,系山间小镇。

原有8家人住在孙家沟大队的岩坎平台上,称八家台。

1972年,河坎上至庙坪公路通车后,在庙坪设供销点、粮店、食品所、学校,逐渐成为集镇,仍称八家台,原八家台称老八家台。

曾为绿化(八家台)乡、管理区驻地。

2005年,集镇常住人口100人左右(不包括学生)。

有日杂百货、食宿、修配(电器、摩托等)、加工(大米、白术烘烤、家具等)等20余家,是乡境边区重要药材集散地。

图为八家台集镇一角

七拱桥集镇

位于浇(浇水坪)二(二仙岩)公路线,地处茅坝集镇和二仙岩集镇之间,因该处建国前就有一人行石拱桥(现仍然存在),故名。

距二仙岩集镇24公里,有公路与大路坝汪大海相连。

距茅坝集镇2公里、活龙坪集镇37公里、县城67公里。

曾为拱桥管理区(公社、乡)驻地。

现为二仙岩联村驻地。

一直没有场期,附近秧坪大胎于20世纪80年代存在短暂场期。

现有电站一座,商店近10家,人口近100人。

水、电、路、移动和固定电话畅通。

八二仙岩集镇

位于二仙岩板栗园。

1955年以前,二仙岩只有零星住户,没有集镇。

1955年开始建农庄,次年建药材场,在板栗园建场部,有二层木质楼房,占地月300平方米,后机构和民房逐步增加。

20世纪50年代架设邮电线路。

曾为二仙岩药材场、二仙岩公社、二仙岩综合开发管理处驻地,二仙岩村驻地。

是避暑、旅游胜地。

1991年元月,修通拱桥至板栗园23.3公里主干线公路。

本年,各单位投资100余万元,建办公住宿楼16栋,建筑面积30000㎡;同时,建成板栗园集镇水泥街道6636㎡,长100余米。

11月架通拱桥经二仙岩至大路坝汹水溪电站高压线路;建成卫星电视发射台和调频广播。

本年,建成集镇人畜饮水工程。

2004年和2005年,分别建联通、移动基站各一座。

附:

2005年末活龙坪集镇主要街道名

天龙街:

东南起马脚杆,西止广场,长980米,宽16米,是大大路必经之道。

青龙街:

东接天龙街,西止广场,经青龙堡,长339米,宽15米,为集镇商贸中心。

腾龙街:

东起广场,西南止烟草站,,长205米,宽16米,是活龙坪老街,寓意带动活龙经济腾飞。

龙凤街:

东起广场,西止桥头,长540米,宽12米,是连接活龙止凤凰的一条新街。

育才路:

位于西南部,北起广场,南止中学校门口,长303米,宽6米,于司城路相接,方便学校师生而建。

司城路:

东起法庭门前,西止接育才路(原粮贸公司附近),长400米,宽10米。

绕司城湾,故名。

花行街:

位于集镇西部,为从前卖花的商行,历史悠久。

阳光巷:

东起乡政府宿舍西头,西止核桃树,是师生出入通道,故名。

健康巷:

位于司城路到医院的通道,长88米,宽5米,寓意平安健康。

曙光巷:

位于集镇东,是儿童园地,是曙光幼儿园所在地,故名。

后街湾:

位于法庭后面,东起民小西头,西止医院住院部,长300米,宽3米,原属活龙街的后街,故名。

银水司巷:

位于青龙街东,原属食品加工场,现为居民住宅区,长80米,宽3米。

大水井:

活龙桥至大水井,长60米,宽3米。

合作巷:

位于供销合作社居民住宅区,长230米,宽8米。

图为观音塘集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