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8781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docx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docx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

1904年,《奏定中学堂章程》把“外国语”列为中学堂科目。

1912年,教育部公布了《小学校令》,在《教科及编制》一章中提及可加设英语或别种外国语。

外国语安排在高小第三学年,每周3小时,教学“读法、书法、作法、语法”。

同年,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外国语以英语为主。

1916年,教育部公布《高等小学校令施行细则》,在高小开设两个学年的外语,每周2小时,要旨“在使儿童略识外国语文以供实用”。

1923年,制订了《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外国语课程纲要(暂以英文为例)》。

同年,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

1929年,制订了《初级中学英语暂行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普通科英语暂行课程标准》。

1932年,教育部推出了正式的《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此次的课程标准与1929年的基本相同,只是有所简化。

1941,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作出的“设六年制中学,不分初高中”的决议,于9月公布了《六年制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

1941年12月,公布了《修正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公布了《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它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

1954年,教育部为减轻学生负担,决定初中停开外语,并下发了《关于初中不设外国语科的说明的通知》。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中国的第一部《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195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学加强和开设外国语的通知》,其中指出中学设置各种外国语的比例,“大体上可以规定约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教俄语,三分之二的学校教英语及其他外国语”。

1962年,教育部就小学开设外国语课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同意在试验新学制的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四、五年级开设外国语课,个别基础较好的六年制小学如有外国语教师,也可以在五、六年级开设外国语课,但未颁发教学大纲。

1963年,在全面总结外语教学和教材编辑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并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

这是建国以来规定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课时也最多的一部大纲。

  

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这部大纲是我国唯一的一部包括小学和中学两个学段的教学大纲。

1980年,该大纲修订为第2版,基本内容未变。

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大纲后附词汇表,这在我国是首次。

1988年,国家教委制订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经过实验,于1992年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1995年修订为第2版。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修订了1986年颁发的《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后,大纲的教学要求适当降低,教学内容适当减少。

在高中阶段,一、二年级英语为必修课,三年级为选修课。

1993年,制订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6年编订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00年初,颁发了试验修订版。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等教育中曾经有过日语学科的设置。

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黑暗年代里,日语教育是一种奴化教育,也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证之一。

新中国成立至中日两国恢复外交关系之际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东北三省、内蒙古部分地区及北京等地的一些中学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发地设置了日语学科,日语学科设置的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学习量等均无国家级的统一要求。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日语教学纲要》,提出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初高中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为日语教育走上正确轨道创造了条件。

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6年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日语教学大纲》,鲜明地提出了日语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6年,我国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1988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日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日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减去了过多的内容,降低了过高的要求。

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日语教学大纲(试用)》。

  1994年颁布的《关于印发中小学语文等23个学科教学大纲调整意见的通知》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日语教学大纲(试用)》中的六三制的日语教学进行了调整,减少了内容,降低了要求。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与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学大纲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日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大纲明确规定高中一、二年级为必修课,高中三年级为选修课。

在课时、教学内容等方面都作出了区分。

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清政府开设俄罗斯文馆,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俄语学校。

1904年在《奏定中学堂章程》中,把外国语列为中学堂科目,要求“娴习普通之东语、英语及俄法、德语,而英语、东语为尤要,使得临事应用”。

  民国初期,1912年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校之学科目中,外国语以英语为主。

但遇地方特别情形,得任择法、德、俄语一种。

1923年实行新学制,中小学各学科制订了课程纲要,外国语仅以英语为例,无俄语课程纲要。

建国初期,各地中学纷纷开设俄语。

但没有制订俄语教学大纲,也无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要求。

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级中学俄语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俄语教学大纲。

1958,年再次制订《高级中学俄语教学大纲(草案)》,大纲对运用俄语的读、写、听、说等方面的初步技能和技巧提出了具体要求。

195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中学加强和开设外国语的通知》,其中指出中学设置各种外国语的比例,“大体上可以规定约有三分之一的学校教俄语,三分之二的学校教英语及其他外语”。

1962年,教育部就小学开设外国语课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具体意见,同意在试验新学制的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四、五年级开设外国语课,个别基础较好的六年制小学如有外语师资也可在五、六年级开设外语课

1963年,颁发了《全日制中学俄语教学大纲(草案)》。

这是建国以来规定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如词汇掌握3500—4000)、课时也最多(1238占总课时的18.40%)的一部大纲。

1978年,教育部制订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俄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大纲规定“俄语课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

通过八个学年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语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2500个左右单词和一定数量的常用句式,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题材中等难度的读物,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

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颁发了《全日制中学俄语教学大纲》。

1988年,国家教委制订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俄语教学大纲(初审稿)》,经过实验,于1992年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俄语教学大纲(试用)》。

1990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全日制中学俄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对1986年的《全日制中学俄语教学大纲》作了修订。

1996年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俄语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相衔接。

2000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试验修订版。

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进步和问题

回顾20多年来的大纲编制的,不难看出两个特点。

首先,这是一个演变、进步、发展的过程,而决非是“破旧立新”的过程,因此用课程发展来表述是较为确切的。

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大纲继承了过去的经验,也孕育着新的观点,而90年代的教学大纲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有了较多的创新。

第二,课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更重要的是教学的观点、、测试、等,因为这些因素对课程设计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那么,现在就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看我国世纪之交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设制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我国宪法早就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这就意味着,教育宗旨就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1988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大纲明确提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但是,那时的教学目标还不够全面,仅仅从学科出发提出了语言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忽视了综合素质的要求。

1992年的义务教育初中大纲则增加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要求。

2000年义务教育初中大纲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教学目的部分,不仅提出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还提出了思想情感、道德品格、跨文化交际意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开发等方面的要求,甚至把非智力因素(兴趣、信心、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等)放在首位。

这一系列的变化足可说明,课程教育目标在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向转变。

  二、教学要求

  我国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经济差异造成了极大的不平衡。

在百废待兴的70年代末期,为了迅速出人才,集中力量先抓好一批重点中小学,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是,实施义务教育,教育应面向全体公民。

然而,面对各地区、各类学校极不平衡的状态,如何使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从实际出发,区别要求,讲求实效”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非常好的原则。

正因为如此,在1986—1993年的五个大纲都提出了培养“在不同程度上通晓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并反复批判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中学开设课的双重目的——升学与就业。

从1992年义务教育初中大纲开始规定分级要求,即初中分成一级和二级要求,初一、初二年级为必修课,初三选修。

1996年以后的普高中学教学大纲规定了一级和二级目标要求,高中一、二年级为必修课,高三选修。

一级或二级要求为基本要求,“上不封顶”,意思是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超过大纲规定的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不同的起点:

小学、初中、高中起始的课程,还存在着各类不同的学校:

普通、重点、外国语或是具有外语(双语)特色的学校。

鉴于这种情况,中学教学大纲必然由单一、封闭型向灵活、开放型转化。

此外,1986年中学和1988年初中教学大纲开始提出“指导学生开展课外”,这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课的雏形。

  三、教学观念和方法

  1985年的全国中学教学调查与分析以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尖锐地指出,当时中学教学中“重语法规则的讲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的观念和做法是造成学生水平低的重要原因。

这引起了工作者的强烈反响。

于是,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成为20世纪末教学改革的中心话题。

(一)明确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知识是为言语能力服务的。

教是为教会学生用,而不是教有关的知识。

1982年义务教育初中教学大纲规定,“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做语言形式的练习,要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联系,要使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而使言语技能发展成运用进行交际的能力。

为此,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编写有助于开展交际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要设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造交际的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言语实践。

”大纲的编者吸收了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在1988年以后的大纲中教学内容部分都增加了日常交际用语简表,从而保证在教学中和编写中做到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比较真实的情景,如信息、角色扮演、开展调查、解题、游戏、猜谜、讨论等,把语言形式和意义联系起来,学用结合。

  

(二)提出了四项技能综合训练,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在过去的20多年中的10个教学大纲中,无一不强调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并提出四项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在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听说训练比重大些。

此后,在继续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读写的能力,到了高中,要侧重培养能力。

1993年和1996年的高中大纲还特别强调,听和读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手段,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

为此,大纲规定了泛听和泛读的量,以保证学生培养起语感。

  以上规定一方面是为了加强听说,改变传统的“聋哑”现象,另一方面是为了改变仅仅依靠课堂甚至仅靠课文教学的现象,增加语言输入的量。

  (三)强调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

  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首次出现在1993年高中大纲(初审稿)中。

该大纲的教学目的规定“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第5条专门阐明了“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

虽然大纲中没有更具体的规定,但依据该大纲编写的高中除了注意结构和功能,还特意编入了有关国家文化知识等话题的内容。

这样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增强国际理解,而且有助于他们更好解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体现了学科的融合。

  (四)注意发挥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改变“以为中心”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1992年以后的大纲都把的“主导”作用改成了“指导”作用,指明主要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

为此,要求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排除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以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

此外,还要求耐心地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的进步,使他们树立信心。

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失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学课堂教学的民主气氛浓了,学生普遍比过去活跃了。

加上中学采取小组的方法,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条件。

  各大纲还都要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的能力,因此,近10年来出现了由研究教学方法转向研究学习方法的一种趋势。

  (五)重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创设环境

  我国缺乏语言环境,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就显得非常必要。

大纲要求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学。

根据大纲编制出的不再是孤立的一本教科书,而是一套系列,不仅有学生用书、用书、练习册、和听力训练材料,还有挂图、录音带、幻灯片、录像带、VCD、CD—ROM、DVD、计算机软件等。

系列使教学立体化,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言材料和标准的语音语调,而且提供真实自然的交际情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有助于学生正确模仿,直接理解所学,强化记忆,促进学生用思维,培养他们直接用表达思想的能力。

2000年颁发的初、高中大纲进一步提出广泛利用和开发各种教育资源,鼓励和学生借助广播电视、报刊以及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

四、

  近25年来的10个教学大纲并没有就编写做出规定。

但是,大纲与联系密切。

大纲是编写的依据,而是大纲的具体体现。

在历次大纲的思想指导下,我国中小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变化之一是现代化,主要反映在:

第一,的内容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即大纲提到的“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或“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渗透大量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

  第二,多采用结构、功能、话题相结合的方法。

近年来,有些又加上任务型教学。

语言比较真实、自然、地道,教学方法比过去灵活,加强了交际性、实践性和启发性,促进了学用的结合。

  第三,的编写注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特别是年龄的特征,重视从内容、编排体系到呈现形式等方面提高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力求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注意调节的难易程度和分量。

  第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编制多媒体。

  变化之二是多样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鼓励“一纲多本”。

1988年义务教育初中教学大纲颁布以后,在原国家教委的鼓励和支持下,除人民教育出版社以外,上海市、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及北京市编写了不同风格的初中,其中大部分通过了国家中小学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在全国使用。

  第二,引进多种外国,补充发达地区和外国语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

  第三,编写不同起点的,特别是小学起点的。

五、测试改革

  早在1988年的大纲中已加上了有关“测试方法”的内容,1992年大纲中专设了有关“考试、考查”的部分。

这说明测试评估的方法对于课程的制约作用已开始受到了关注。

教学、编写、教学研究与测试都应服从大纲的要求,然而事实上却存在着教学听从考试“指挥”的现象。

为了扭转这一倾向,大纲强调“语言知识是为言语能力服务的,因此,考试、考查内容应做到单项和综合相结合,注意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大纲还规定了“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

尽管改革考试方法步履艰难,但还是取得了进步。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对的论述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明了在测试改革方面的新观念、新要求,使单一测试上升为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多元系统。

  目前,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优于上任何时期。

课程发展速度很快,成绩和进步有目共睹。

可是,我国已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仅仅用纵向比较的方法还不够,还要横向地与别的非国家(如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相比,那样便会发现我国目前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与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所需要的水平相距甚远。

要迅速有效地提高教育的水平,关键还在中小学。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基础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

虽然从1987年的大纲开始,历次修订的大纲都强调防止和纠正过分重视语法知识传授、忽视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现象,但是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虽然有思想观念的问题,但主要是教学的方法、内容、手段等没有或基本没有能给予教学以正确的监控作用。

大纲缺乏明确而详细的语言行为目标。

目前的中小学教学只有终结性的,而没有形成性的。

测试题过多地考查零碎的语言知识,而没有考查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试题缺乏丰富的语境。

为了应付这样的试题,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讲解语法知识。

有些问题是长期以来没有彻底解决的,例如:

  

(1)怎样切实贯彻素质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2000年初高中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有关的功能、方式、手段怎样实施分级教学要求如何落实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有利于个性发展

(2)怎样大面积快速提高中小学师资的水平以推动新课程的实施

  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深入研究的,例如:

  

(1)如何充分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学的最佳年龄是多大各种起点、各类学校、各地区是否应设计自己的课程课程怎样进一步提高灵活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如何使课程资源的开发既具开放性又具规范性

  

(2)课怎样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课怎样帮助学生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4)课程研究中怎样处理好创新与继承、国际性与民族性、知识与能力等关系

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教材建设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课程建设主要存在衔接问题和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中国特色,不够重视地区差异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教材编写可以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对策:

基础英语教材的指导思想应该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总目标;教材编写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

1)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坚持“立足实际,强调个性特色”的原则,要充分体现中国外语教学的特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在教材结构的编排上,采取“循环扩展式的排列”,重视语篇整体性的特点,要考虑配套教材的可行性、连贯性和互补性;3)在教材的编写组织上,采取“全盘考虑,关注个体差异”的策略,实行外语教材编写一条龙,关注地域水平差别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教学;教材建设;问题;对策

中、小学英语课程教材是学校实施基础教育

的基本依据,英语教材建设是学校的外语教育乃至整个外语教育事业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

它既是贯彻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实现基础英语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也是现代外语教育理念、外语教育思想、外语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

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学校英语教育的质量、水平和效果,从而影响到中小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发展。

时间跨度到21世纪,在过去的一年来,我国申奥成功,加入WTO,举办APEC……而这一切无不在冲击着我国的外语教学,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强化了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交流媒介的国际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近10年以来,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的课程建设和研究空前活跃,成果纷纷面世,一纲多本的政策得到充分地落实,出版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教材,全国现行的外语教材已达到了三十多种(小学20多种,初中6种,高中2种,其他语种7种),并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趋势,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也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但是,中小学英语教育的发展仍然有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关教材建设的一些重要问题仍然需要深入地研究和积极地探索。

基于此原因,本文拟在探讨英语教育的基本问题,初步分析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就进一步优化基础外语教材建设的理念与策略提出一些建议。

一、英语教育及其课程定位

什么是英语教育?

英语教育是当前我国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

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强化了英语作为世界通用的交流媒介的国际地位。

英语早在二战之后就开始在全球取得主导地位,如今,世界人口中40%以上的人在讲英语或会讲英语,另外还有约20%的人在学英语;国际间约有85%的信件用英语书写;国际上不少会议是以英语进行;世界上各种电子通讯系统90%的信息用英语储存。

据统计,到2010年,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数将超过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朝气蓬勃的一员,对于英语的需求与日俱增,自不待言。

现今,在我国外语学习成了上自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人人关心的事情。

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做出有关外语教学的规划,不时地见诸报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英语教学在整个学校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

本文希望通过对基础英语教育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我国中小学英语教材建设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二、基础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教材建设是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材的改革将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

优秀的教材是教育思想、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体现。

从80年代末至今,我国大、中、小学英语教材历经两次重大改革。

第一次改革是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在教育部的领导下,全国编写出版了一批大、中、小学英语教材。

这些教材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编写体系,除了个别教材外,大部分采用结构————功能法。

这些教材不仅重视语言知识,而且重视语言功能,它们对全国大、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儿童开始学习英语的年龄提前和大、中学新生入学外语水平的提高,某些教材相对滞后。

为此,近三年来全国又进行了第二次教材改革。

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有《21世纪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以及最近刚刚面世的《大学英语》(全新版)。

对90年代前编写的英语专业教材如《新编英语教程》、《交际英语》也进行了全面修订。

新出版的中小学教材有《新世纪中小学英语系列教程》、《新时代小学英语系列教程》和《小学英语》等。

这些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新理念进行探索,注意了交流性、实用性、趣味性、活动性和配套多样性,既注重语言基本功训练,又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颇受试用学校师生欢迎。

总之,与第一次教材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