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48568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docx

《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docx

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

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文化自信是其中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教育部先后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均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明确提出化学课程内容中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方面,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为传统文化融入提供了可能,如百炼成钢、水乳交融等成语俗语以及炼丹制药、金属冶炼等传统技艺;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在高中化学课堂的融入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化学学科价值的认同感,学生对此也表现出较强的兴趣和较高的接受度。

因此,教师要认清自身文化传播的责任,挖掘化学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抓住课堂主渠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课堂观察结果表明,教师在化学课堂中主动融入传统文化的意识并不强,选择的情境也较为单一,学生对与化学学科相关的传统文化缺少知识储备和必要的认识。

本研究对传统文化要素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构建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分析框架,以化学课堂实录为研究对象,采用观察、编码法,多维度了解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的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化学教学提供有益启示与建议。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传统文化要素的概念界定

在我国,传统文化一般是指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的文化,是历史的存在;文化传统是指早已形成、至今尚存的文化环境,是现实的存在。

后者更指受特定文化影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至今尚存且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传统,常包含在传统文化中。

传统文化涵盖政治、文化、经济、医药、军事等诸多方面,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制度文化、器物文化等有形文化和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无形文化。

化学教学研究中,常关注以下传统文化要素:

(1)价值观、意识形态等传统思想;

(2)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传统习俗;(3)衣食住行、日常用品等传统生活;(4)诗词、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5)遗物、遗迹等文化遗产;(6)金属冶炼、医药制作等技术工艺。

1911年前,中华民族在所创造的、具有价值的有形或无形文化,可以是曾经存在过的,也可以是经过传承、发展或创新而留存至今的,具体包括习俗观念、艺术文化、物质遗产以及传统技艺。

(二)研究框架构建及设计

从文化类型、位置分布、呈现方式、活动形式、能力要求、情感价值六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

文化类型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融入过程中教师选择素材的类型及其具体内容,分为习俗观念、艺术文化、物质遗产、传统技艺四类。

位置分布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要素出现的时间位置及其分布规律,分为课前导入、课中教学、课后总结。

呈现方式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融入过程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展现方式以及教师使用的技术手段,分为文字、实物、图片、视频和多种形式五类。

其中,文字特指PPT、板书部分的书面呈现,不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以及图片中出现的文字。

多种形式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共同呈现传统文化要素。

活动形式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融入过程中教师如何开展教学活动以及师生的互动情况,分为教师讲授、师生问答、学生合作三类。

能力要求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要素和学科知识间的关系以及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能力水平,分为认识、理解、分析、应用,如表1所示。

情感价值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传统文化融入过程中教师对内在价值的挖掘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分为未挖掘内在价值、树立价值认同、培养责任意识,如表2所示。

由于元素化学、有机化学主题涉及物质的存在和制备,与传统技艺、传统器物等传统文化要素息息相关,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

因此,本研究选取76节与元素化学、有机化学相关的教学实录视频为研究对象,涉及简单有机合成、含硅矿物及其应用等多个主题,涵盖7个省、30个市,涉及26名男教师、50名女教师。

分析单元以“处”为基本单位,若教学实录中出现一次传统文化要素相关的事件片段,则记为1处。

随后,根据所建构的分析框架,对该片段进行编码分析。

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3个问题:

1.化学课堂中传统文化要素出现频率如何,以什么类型为主,分别出现在课堂的什么位置?

2.化学课堂中传统文化要素是通过什么形式呈现的,以及通过什么教学活动融入的?

3.化学课堂中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入过程中,考查了什么能力,体现了什么价值?

二、主要研究结果

 

(一)传统文化融入频率、文化类型与位置分布

1.传统文化融入频率较低且缺乏创新性

76个视频实录中,仅20个涉及传统文化要素,约26.3%,共提取54个教学片段,如图1所示。

整体上看,案例较少,要素缺乏创新性。

本研究所选视频实录的教学主题内容和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不乏传统文化资源素材,但传统文化融入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大部分教师通常选择以直接叙述的方式呈现知识概念,如在讲解金属冶炼内容时,直接呈现金属开发利用的先后顺序并分析其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关系,并未和我国金属冶炼发展及各朝代文化遗产进行联系,错失了传统文化的融入时机;

(2)有一部分教师选择非传统文化要素作为情境素材开展课堂教学,如在讲解有机合成内容时,选用青霉素及抗生素的发明、阿莫西林的合成路线等素材,仅有小部分教师选择青蒿素的前世今生、玉和醋的传统制法等传统文化要素;(3)选用的大部分传统文化要素缺乏创新性,千篇一律,如讲解含硅矿物及其应用内容时,大多着眼于古代陶瓷的工艺介绍,在陶瓷图片的选择上也大致相同,仅有一位教师另辟蹊径,从传统玉文化的角度引入课堂教学,并围绕玉的日常保养来开展硅酸盐产品的性质学习。

2.传统文化类型多为物质遗产及传统技艺

在文化类型方面,传统技艺相关的传统文化要素占比最高,达55%;物质遗产次之,习俗观念和艺术文化方面则相对较少,占比均为2%,这与教材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

由于化学课程中大部分主题内容,特别是元素化学和有机化学,都是围绕物质的性质与制备展开的,与习俗观念、艺术文化等存在一定距离。

而传统技艺和物质遗产中涉及大量工艺流程和化学化工知识,和物质的性质与制备都息息相关。

因此,无论从融入的难易度还是知识的关联性看,教师都会倾向于选择传统技艺和物质遗产类型的传统文化要素进行课堂教学。

3.传统文化融入位置多为课堂教学的前半段

传统文化要素主要集中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课前导入和课中教学环节,分别占30%和65%。

其中,课中教学虽然占比最高,但其分布主要集中在前半部分。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化学教师更倾向于将传统文化要素作为教学导入或问题引入的情境,而不是教学组织的载体或总结升华的素材,因此,未能将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主线,没有充分挖掘素材内容。

(二)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与活动形式

1.在呈现方式上主要以图片和文字为主

化学课堂中的传统文化主要通过图片、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示,分别占59%和17%,而多种形式约占18%且大部分以图文结合形式为主,未见实物展示形式。

具体而言,物质遗产主要通过图片形式展示,先贤哲理或者古籍中记载的冶炼技术等主要通过文字形式展示,而传统技术工艺的详细介绍则依托于视频播放或图文描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文化融入过程中,可能是出于时长等因素的考虑,教师对视频的选择度不高。

2.在活动形式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化学课堂中,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入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占63%;师生问答次之,为32%;学生合作仅占5%。

整个传统文化融入过程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传统文化融入过程中,缺少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的活动形式,这不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同时,学生被动参与,很难体会到传统文化与化学学科的内在联系,无法深入理解传统文化隐含的化学知识,难以切身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价值。

但也有小部分教师愿意尝试交流合作的形式,如在湿法炼铜教学过程中,就有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在交流讨论中设计测定湿法炼铜产物的检验方法并给出理由,随后开展实验探究。

(三)传统文化融入的能力要求和情感价值

1.传统文化融入对学生能力要求不高,以认识和理解为主

能力要求方面,在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过程中,学生主要以认识为主,占65%;分析和理解次之,均占13%;应用仅占9%。

大部分传统文化融入不涉及化学学科核心知识,不包含学科问题,或教师未对要素背后所蕴含的学科教学价值进行挖掘,学生只需要简单了解传统文化或简单理解其涉及的化学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和高阶思维的培养。

其能力要求和要素本身关系并不大,而更多地受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

例如,同样都是围绕古代炼丹内容开展,A教师直接介绍葛洪记载的炼丹方法,讲述其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学生只需随着教师讲解进行浅层理解;B教师则分析炼丹步骤的一些关键信息,在提问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如高温加热氧化汞)以及实验现象推测炼丹所涉及的化学反应;C教师则在B教师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得失电子、化合价升降等方面深入解读炼丹的微观变化过程,使学生综合应用已学知识来理解反应的实质。

2.传统文化融入过程中教师未充分深挖其内在价值,学生情感体验不足

在化学课堂融入传统文化过程中,48%的教师未对材料进行解读并深挖其内在价值,46%的教师能够挖掘其内在价值、树立价值认同,仅6%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大部分教师将传统文化作为课堂导入或问题建构的工具,只关注教学的推进和知识的讲解,对传统文化本身一带而过。

还有部分教师以传统文化要素为具体事例阐述化学学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

上述过程都忽视了传统文化要素的独特性,将其与一般情境材料等同,忽视了其文化内涵所带给学生的精神力量。

只有小部分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责任意识。

三、问题与启示

通过有限的研究,我们至少可以感受到当前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自觉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课堂融入的传统文化素材重复度较高,缺乏创新性;文化类型多为传统技艺和物质遗产,和物质性质与制备息息相关;主要出现在课前导入和课中教学环节,其中,出现在课中教学部分的要素多集中在教学的前半段。

二是化学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呈现方式多元化,但主要以图片或图文结合的形式为主,视频播放较少,可能是受条件限制,几乎未见实物展示;教学活动形式多为教师讲解,学生整体参与度不高,缺乏互动性。

三是化学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与化学学科核心知识和具体的学科问题缺乏关联,学生主要以认识和理解为主,缺少分析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倾向于简单呈现传统文化要素,侧重知识教学,价值观等思想引领上未见强调和凸显。

为此,为在化学教学中更好地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传统文化融入亟须教师积极参与和高质量素材的研究与开发

研究表明,有部分教师能积极地挖掘与主题教学相关的传统文化要素,并将其融入化学教学中,进行教学尝试和创新。

但总体来说,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要素的力度不足,素材选择缺乏创新性、重复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传统文化融入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主动性不强。

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教学素材,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者投身于传统文化融入化学课堂的教学实践,开发出大量优秀案例,如依托乡土情境资源、借助国家宝藏栏目、融入传统茶文化等,但更需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相关教学案例的开发与实践,可通过建立化学课堂中的传统文化素材库,开发相关平台等多种方式,为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提供优秀案例。

(二)传统文化融入应强化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避免“流于形式”

  

研究显示,课堂中传统文化要素主要集中出现在课堂的开始部分,未贯穿到教学主线中;同时,多是简单呈现或素材罗列,缺乏对其内在价值的进一步挖掘。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能做到的还仅是“加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入”,未能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能力和情感层面的教学功能,凸显学科育人的价值。

传统文化要素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需要跟学生所学知识建立联系,让学生明白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设置任务或问题,搭建脚手架,并给予一定线索提示,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传统文化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系统全面地理解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在进行物质制备、元素性质等与传统文化紧密关联的主题内容教学时,应积极主动地融入传统文化要素。

不同于其他情境教学素材,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育人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其树立文化自信。

同时,要重视传统文化与化学学科的联系,使学生明白化学对文化传承、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价值。

(三)传统文化融入需强化“目的”意识,关注学生感受

为改变课堂中传统文化“一带而过”和缺少学生参与等现象,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前期设计。

一要明确本环节的核心知识是什么,可以和哪些传统文化要素进行融合;二要思考本环节所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功能是什么,需要渗透什么价值观念。

同时还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整体体验,即其能否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认识到要素背后的化学原理、领悟到教师所希望传递的积极理念等。

在此基础上,考虑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采用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在对应教学环节中进行传统文化要素的融入。

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选择师生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进来,主动建构知识。

同时,对传统文化内容要做简要介绍并适度分析其在中国历史或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意义,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深层价值,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内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